生而不有谓玄德----读《道德经》之(十)

风雨

<h3>《道德经》据记载为老子所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为“道”篇,下篇称为“德”篇。上篇一开始便侧重于阐述“道”,随后也涉及到“德”。其中,第十章就是专门论说了“德”。</h3></br><h3>什么是“德”?</h3></br><h3>根据现代汉语词语的解释,“德”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其属性包含着品格性与能量性。即人的德性状态可以从其品格当中表现出来,其品格也决定与制约着德性状态;同时德也具有能量性,是营养思维、心理等精神系统的重要物质能量。</h3></br><h3>上面这段对“德”的定义比较复杂且抽象,一般人很难透彻的理解。《道德经》的第十章则从几个具体的事项上说明什么是“德”,让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去养成和践行精微玄妙“德”:</h3></br><h3> <h3>本章可分为两段。前段列举了六个方面,是“德”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体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一的解读:</h3></br><h3><strong>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strong><strong></strong></h3></br><h3>载:坚守的意思;营魄:魂魄,比喻个人的精神、心灵、思想等;一:在老子的阐述中,“一”就是指“道”,自然之道,虚空而用之不竭之道。整句的意思是:我们的精神能始终坚守自然之道而不分离、不偏离吗?</h3></br><h3>“德”与“道”是不可分离的一体。内心有道才能彰显出外在的德。人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并运用其来思考、判断和理解外面的世界。进而指导自我的行动来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所以,要培养良好的德性首先就是必须坚守内心正确的、永恒的道。这是“德”之本,是养德行德基础和核心。</h3></br><h3> <h3><strong>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strong><strong></strong></h3></br><h3>专,听任的意思;气,指人的本能;致柔,是顺应而不加控制。可以听任人自身本能而不强加控制,象纯朴天真的婴儿一样吗?本段列举的“德”的第二个方面是朴实而纯真、顺应而柔软。老子特别崇尚水德,其中水最突出的特性就是能顺其自然、以柔克刚。因此,养德就是要培养顺应自然的意识和能力。</h3></br><h3><strong>涤除玄鉴,能无疵乎?</strong><strong></strong></h3></br><h3>玄鉴,精妙而深刻的见识和智慧;疵,瑕疵,也比喻私欲、机巧等。人要养德,能彻底清除各种人为的智识、机巧、欲望而保证内心的清澈无瑕吗?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往往都是在生存竞争和欲望追求中发展起来的。有些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却是为了一己或一时的欲望而促成的。所以,老子一贯主张无为无欲,保持心体的清明。这是养德的最重要的条件和目标之一。</h3></br><h3> <h3><strong>爱民治国,能无为乎?</strong><strong></strong></h3></br><h3>这句话比较熟悉,也容易懂。老子关于治国理政的方略一直就是推崇“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应该理解为“无伪”,即避免人为。读懂《道德经》后我们就可以充分领悟其为政之德正确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是顺势而为,而不是“不可为而为之”。</h3></br><h3><strong>天门开阖,能为雌乎?</strong><strong></strong></h3></br><h3>天门,指人的各个对外的感官;开阖,意思是接受、反应外部的刺激和信息;雌,此处比喻安静而理性。当我们的五官看到、听到、嗅到、尝到和碰触到外部的某些刺激或信息时,能否保持理性和克制,不臆想、不妄断、不冲动。用平和的心态和稳妥的行动应对突发事件,这是德性修养的一种重要体现。</h3></br><h3> <h3><strong>明白四达,能无知乎?</strong><strong></strong></h3></br><h3>无知,并非我们常说的没有知识、缺乏见识。“知”通“智”,这个智不是指智慧,而是说心智、心机、机巧等。一个明白事理、通达四方的人,能不能在待人处事时不使用心机技巧,而是始终本着真诚朴实之心。真正的养德和行德并不是靠“智”而是存“真”。</h3></br><h3>在详细列举了六个养德和行德的具体体现后,第十章在后段对什么是真正的“<strong>玄德</strong>”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h3></br><h3><strong>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strong><strong></strong></h3></br><h3>之,指万物。“道”与“德”是一体两面,或者说“内道而外德”。德与万物的关系体现为三点:创造产生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已有,维护帮助了万物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生长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玄德”,即最精妙而高深的“德”。<strong></strong></h3></br><h3> <h3>《道德经》的第十章主要说明什么是“德”。其没有用一段文字来定义德。而是从六个方面来论述德的具体表现,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领悟德的深刻内涵。关于“玄德”,则用了三句非常精炼而明确的话进行阐述,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为我们认识“玄德”,进而培养德性、实施德行提供了非常明确而可行的指导。</h3></br><h3>风雨</h3></br><h3>2024年5月19日星期日</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NgTeJ3DFDeTkm4Tnj6mb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