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编者按:黄平县是杨培德院长的家乡,这是他在2008年黄平县苗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发言谈到苗学研究与文化自觉,还谈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发言虽然已经过去了16年,但其中的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现予以发表,期望大家一起深入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同胞:</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黄平县苗学会终于成立了,我在这里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于苗学会来说,黄平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因为二十年前,贵州省苗学会就在黄平诞生。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迎来了黄平县苗学会的诞生,今后的苗族历史少不了会记下一笔。</p><p class="ql-block"> 苗学是一门以苗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像汉学是研究汉族,藏学是研究藏族一样,苗学研究最早不是苗族人自己研究自己,而是他者研究苗族发端了苗学,这些他者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具有学科背景的外国学者。例如1902年到中国进行苗族调查,写了《苗族调查报告》的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苗族人自己研究自己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湘西的石启贵,贵州是梁聚伍、杨汉先等,黄平的王玉玺也是其中之一。苗族人自己研究自己是因为苗族有了掌握汉文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有了文化自觉,他们在开始追问"我是谁"的问题。为了明白"我是谁",就必须自己研究自己,这一来,苗学研究就从他者呈现走向了自我呈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里谈到了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中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它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施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各个方方面面。每个民族使用的是一整套独特的文化,一整套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和民族是一种重合关系,一种文化由一个民族所创造并被这个民族所使用。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创造和使用这种文化,这种文化就停滞了、死了,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当然,这个民族的人还存在,只不过他们选用了另类文化,融入了另类民族。所以我们说民族是文化的共同体,一个民族认同一种文化,反过来说,一种文化被一群人所认同,于是这一群人便是一个民族。以苗族为例,世界上有一群人认同苗族文化,过着苗族的生活方式,这一群人便是苗族。上面我们说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比如中国古代西夏王国的党项族,党项族的文化很发达,他们建立强大的西夏国,创立有西夏文,由于战争西夏被灭,党项人不再使用西夏党项文化,党项文化消亡,党项族融入汉族和其它民族,党项民族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其实他讲的就是民族自觉。结合到苗族来说,苗族人对苗族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苗族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我们苗族要有"自知之明"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如何使苗族文化转型,如何适应全球化的环境,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创新发展。也就是我们苗族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苗族要选择新生还是选择消亡的问题。费孝通先生说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因为"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就等于自己民族的消亡,历史上的党项族就是被"全盘他化"而消亡,我们应该以史为鉴。</p><p class="ql-block"> 黄平苗学会的成立,说明黄平苗族有了"文化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会使黄平苗族努力去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黄平苗族的先民在历史上是很有智慧的,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虽然没有文字,却用口头诗歌创造并记录了自己的历史、神话、宗教、农耕、婚姻、法律等等。黄平县民委于1988年编印的《苗族古歌古词》就是这些苗族文化的经典。《苗族古歌古词》是黄平苗族传统宗教的经典,是《圣经》,是黄平苗族的史诗、百科全书,是黄平苗人生命的灵魂。从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平苗族先民的自主创新精神和顽强的适应能力。黄平苗族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因为开放才能创造,才能适应,才能发展。比如《苗族古歌古词》中收录的《开都劳细》歌,就是取材于汉族民间唱词《大孝记》,内容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这种取材并不是照搬,而是创造性地融入了苗族文化,其中就有关于苗族架桥、踩鼓等不同于汉族民俗的情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们从黄平苗族妇女服饰上的文化变迁也可以看到其开放性和创造性。黄平苗族妇女在清朝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大家可以到安龙、兴仁、关岭等县去看那里的苗族服饰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黄平苗族妇女服饰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了大的变化,衣料开始用中原地区输入的绸缎和多彩的丝线,因而绣花的纹样也就逐渐复杂多彩;开始使用化学染料紫色染布,银饰加工技艺更为复杂精细。</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看到黄平苗族先民总是在自己的传统基础上开放和吸收外来文化,然后加以创造变迁。现代黄平的苗族继承了祖先们的智慧,有了文化自觉意识,努力地去探索苗族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转型、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一批黄平苗族青年,不甘于苗族文化被全球化淹没,不甘于几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消失,不甘于自己的苗族文化身份失落,他们勇敢地奋起,孜孜不倦地投身于苗族文化的创新实践,比如搞音乐的杨胜文和阿幼朵等人。</p><p class="ql-block"> 我上面谈到的这些不只是苗学的理论研究,也是应用研究。我们贵州省苗学会近几年强调应用研究,也希望黄平苗学会搞应用研究,这是根据苗族的族情而作出的考虑。相对来说,我们苗族广大的农民还处于贫困状态,我们苗族的知识分子、精英们,不能因为我们逃离了贫困而忽视这些父老乡亲,不能做高高在上的贵族,因为这些父老乡亲是哺育我们生命的根。他们的生计健康问题、打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问题、老人问题、精神粮食问题等等都亟待我们去关注,关注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关注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应用性的行动研究,不只是研究而且还要行动,还要去解决。我们应该结合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进行研究,与苗族农民一道在研究中行动,唤起苗族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与主体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建立自己和谐的新家园。</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谈一谈希望黄平苗学会关注黄平苗族文化传承与开发问题。全球化的冲击致使黄平苗族文化极速地消失,同时也使黄平苗族文化成为了宝贵的资源。应对这种冲击的办法就是进行传承与开发。传承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在村寨里进行师傅带徒弟传承,另一条是利用学校教育进行传承,两种传承方式都必须高度重视掌握苗族文化的苗族民间艺人、歌手、苗医等等,这些人是苗族民间的精英,他们如果人亡艺绝,苗族文化也就绝种了。建议黄平县苗学会尽快地去普查、认定、命名这些传承人,提高这些传承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鼓励他们带徒弟进行传承,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教育工作中聘请他们为老师,使更多的年轻人继承苗族文化。</p><p class="ql-block">.苗族文化的开发也很重要。在经济发展中黄平的资源紧缺,…因而在全球化的经济分工中处于边缘又边缘的地位。然而黄平的</p><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将苗族文化开发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黄平的出路。比如黄平苗族古歌中的许多神话,其中就有著名的美神仰阿莎。又如谷陇的九月芦笙会以及许许多多的民族节日的开发。</p><p class="ql-block">总之,苗学会要做的工作很多,希望黄平苗学会的同志们不要辜负黄平苗族老百姓的期望,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一定会取</p><p class="ql-block">得成功!</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二00八年一月六日</p><p class="ql-block"> itaro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