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宗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暨寿光盐业考古重大发现

旺财冬至

<p class="ql-block">盐宗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暨寿光盐业考古重大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晓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夙沙氏(亦称宿沙氏),历史著作《世本》明确记载:“夙沙氏,齐人也。”即寿光人。居住在山东沿海(古寿光一带)的夙沙部落首领,为神农的诸侯臣子,因其最早发明煮海制盐,后人尊其为盐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文献记载盐宗夙沙氏“煮海为盐”</p><p class="ql-block"> 关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太平御览》引《世本》称“夙沙作煮盐。”宋代罗泌的《路史·后记四》记载:“夙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p><p class="ql-block"> 东汉字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盐,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盐宗夙沙氏“煮海为盐 ”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 相传盐宗夙沙氏“煮海为盐”。山东胶东早在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属下有一部落居住在今胶东半岛。部落里有位少年叫瞿子,他天性活泼,聪明勇敢。在一次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雨中,瞿子的母亲和许多乡亲被海中的恶龙夺去了生命。为替母亲和乡亲们报仇,瞿子决定把大海煮干,制伏海中的恶龙。</p><p class="ql-block"> 以后,每天清晨,瞿子用陶罐舀海水来煮。时间一久,他发现每次海水煮干后,罐底总要留下些白色、黑色、红色、黄色、青色的颗粒。烧的燃料不同煮出的颗粒就不一样,红松木柴煮出红颗粒,芦苇煮出白颗粒,青枫木煮出青颗粒……但咸涩的味道却一样,人们给它起名叫龙沙。</p><p class="ql-block"> 自此之后,部落首领带头,安排大量人力专门煮海,过了许多年,瞿子被任命为首领。炎帝得知后,详细询问了瞿子煮海的经过,封瞿子所在的部落为夙(宿)沙氏。夙就是早,宿则代表晚,意思是这个部落从早到晚煮盐十分辛苦。因此就赐这一氏族名夙(宿)沙。这是我国古代有关海盐的最早的传说,故被誉为"盐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光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一,双王城盐业遗址群,</p><p class="ql-block"> 2008年考古发现了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羊口镇双王城水库周围,南界至寇家坞村西南,北至六股路村南,东至新沙公路,西至新塌河东岸。遗址群占地面积达30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是环渤海岸最大的商周盐业遗址群,已发现古遗址89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3处、商代至西周初期76处、东周4处、宋元6处。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发掘发现了商周时期乃至宋金时期的制盐遗迹,如卤水井、卤水沟、储卤坑、盐灶和灰坑等,还包括了大量煮盐用的陶盔形器。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发现,不仅规模大、年代早,而且内涵丰富,对于了解古代制盐技术和生产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发现更新了人们对渤海南岸地区商周及金元时期制盐历史的认知,并在探讨该地区盐业经济生产形式与商王朝权力统治关系的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论证作用。因此,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在200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二,创修公廨碑的发现及碑文记录</p><p class="ql-block"> 2012年8月,考古专家燕生东在寿光市羊口镇考古时,发现了距今700年的元朝时期盐运司创修公廨碑,表明官台村早在元朝时期就是盐业衙门,即官台场的所在地。该碑现存于羊口镇官台村。</p><p class="ql-block"> 创修公廨碑整碑由青石雕刻而成,分为雕龙碑帽、碑身、赑屃碑座三部分。碑帽由长1.30米,宽1米的石块雕成两条盘龙,这也是当地人称雕龙碑的来由。碑身高2.06米,宽1.08米,厚0.28米,重达5吨。碑座长2.35米,宽1.30米,厚0.75米。碑两面均刻碑文,正面标题为“创修公廨之记”,“廨”即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场所的统称。正面碑文自右向左竖排,共计28列,每列全格65字,全碑含空格在内共1820格,实际有1100余字,除下端部分字迹较清晰外,多数字迹模糊。碑的背面上方“协赞题名”四个大字清楚可见,其余很多内容也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通过研究,经查阅史料基本还原了碑文内容。“夫官台遗迹,土人云齐王避暑之所,故俗相传未为实,而基址尚在,然无文字可考矣。四际围之仅二百余里,东涉于弥,西被于淄,南接斟鄩,东北距海,其广袤大地,乃利国煮盐之地也。”碑文伊始介绍了官台村的历史,官台盐场的面积及范围四至:当时官台盐场方圆200余里,东到弥河,西边覆盖淄河,南与寿光相接,东北至海(渤海)。此广茅的盐碱地,乃是国家重要的产盐之地。</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碑文记述,元初年(1264年),朝廷在此设立了专门的盐业官员——官勾,管理官台场这一带的盐务。当时就有五灶煎盐,从业的灶民近400人,每年产盐达680万斤,折合3400吨。</p><p class="ql-block"> 碑文大篇幅记载了盐官武公在官台场任职期间的施政措施和功绩:至治改元(1321年)夏,盐官武公来到官台场任司令,面对困境,没有采取压榨灶民的手段完成课盐(盐税)数额,而是以圣贤之道教育官吏民众,让众人有所敬畏,延请明师向民众讲解孝义之道,去小私而尚大义。</p><p class="ql-block"> 至治壬戌(1322年)夏,是武公到任的第二年,盐运司发布盐法公告,督促各场官员追回灶民工本(亦作盐钞,官府发给盐户作为生产成本之钱钞)弥补往年亏空。武公认为要弥补亏空,必须从根本入手,在不克扣灶民工本的前提下,号召广大灶民加大生产力度,提高生产量。并对完成任务的灶户进行一定奖励,提高了灶民生产的积极性,场里的官员对这个办法都非常认可。</p><p class="ql-block"> “劝戒恩与数百日,是郊无野火,灶民安逸,运民无盗草之名矣。公尚患民无……于是察吏之攘窃者,不使遂其奸;民之豪强者,不得逞其欲。赏罚信,治具明,教令肃,徭役省。追侵渔财物,贮诸仓库,以奉往亏……而其诚欲阴绝灶民供给之艰,逋逃间者继继,秩于本司。”通过采取劝诫、兴学,恩威并施等一系列措施,数百日时间,官台场的面貌大变。私自煮盐的情况没有了,运民盗割野草的问题也得以解决,灶民生活安逸。即使如此,武公还是担心民众会遭受到不法官吏以及恶霸的勒索与伤害。于是,严厉查处官吏的攘窃行为,使其不能得逞。加大对恶霸打击,使他们不能随心所欲欺凌百姓。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赏罚制度,公布于众,下达命令,整肃徭役,追缴酷吏、恶霸侵占的财物,储存于仓库中用来弥补往年亏空。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命令武公管理官台场,沿袭以前的课盐额,为提高盐的产量,武公诚恳地帮助灶民解决供给难题,这让之前外逃的灶民相续不绝地返回家园,有秩序地到盐署衙门登记注册。</p><p class="ql-block"> 据碑文记载:“公廨旧无石纪,不知岁月,栋木朽腐,柱石欹侧,毁圮不克嗣葺。公怟而太息曰:‘不为改作,安能仍其旧乎?’……不数月,创构正厅七间,暖室三间,鼓楼层檐,悦乎明丽。”碑文所记是创修公廨的过程。武公的前任官员令人书写武公来到官台场后的功绩,使肃政廉访司能够知道。不多久,武公就被调任般阳府路淄川令(正七品),政绩考评为二等,后又提升为承务郎(从六品)。“民感其德,乡耆郑珪、朱元闻灶民代以□源运石以刻字师之懋德,李君实状其事以请载……公名秀,字子实,济南人也。”碑文记载,当地民众感恩武公的德政,记录下他来官台场的所作所为,最后写明了武公的名、字和籍贯。</p><p class="ql-block"> 《青州府志》卷之十三《宦绩》中记载:“武秀,济南人。仁宗时以清誉擢升为蒙阴令。经制有方,规画尽法,兴学校劝农桑。迁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去后,民为立石颂德”。清道光《济南府志》记载:“武秀,历城人,皇庆时由蒙阴令升都转运盐使”。武秀在官台场的时间不长,从碑文中反映的事件,可以看出应该在两年左右就“除般阳府路淄川令”,后又荣升从六品承务郎。</p><p class="ql-block"> 创修公廨碑背面碑文题目为“协赞题名”,题目下纵排38行文字。记载社会各界赞助修建公廨的兄弟单位、场区内所辖村庄提供的材料和有关人士,从右至左书写单位名称及人员官职姓名、各村庄提供的材料及人员姓名,全碑上下共有16列单位、村庄和人员名单。……700多年后,很多村名至今仍在使用,说明这些村至少在元朝就已经存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寿光境内还存有国内最早记载制盐历史和制盐工艺的盐志碑、盐学碑,以及记载原盐运输的盐道碑,这些都具有极高的盐业考古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可以确认夙沙氏既是我国海盐生产的发明者和倡导者,又是我国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寿光考古发现双 王城盐业遗址群及创修公廨碑,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盐业管理的发展演变历史,也反映了制盐技术的进步和盐场兴衰的历程。这些传说、考古及历史故事,共同构成了寿光盐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05月20日于淄博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