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听父亲讲那过去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 文/石春翔</p><p class="ql-block"> 烟火人间,万家灯火,每一盏都承载着温暖的故事,生活虽然平淡,却让人感到踏实和温暖,因为有父母。</p><p class="ql-block"> 父亲今年89岁了,身体状况概不比从前。只因在84岁那年由于一次突发的脑梗而伤着了视神经,前几年的出行只能依靠母亲在前面走,他在后面一步一步跟着挪步,而现在就更费劲,简单的外出只能坐轮椅了。 没病之前,父亲是一直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转悠的,达旗街上犄角旮旯的地方,他几乎都能找到。每一次外出回来后,他总要告诉我们,今天见着村里的谁谁了,明天见着林场的谁谁了,老家周边的那几个村的叔叔大爷,进城后他们家所在的具体位置,他差不多都是知道的。 </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1936年5月,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不过父亲说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是很有钱的一代。传说当时白泥井有两大户人家打赌,一家说油柜跌倒淹没白泥井的是石姓,另一家就扬言他们用洋烟打坝是蔡姓,那就是父亲的祖辈们生活的地方。可是由于老祖父辈的肆意挥霍,没过多久就没落了。据传说有一代中的一位,一夜之间将家产输的全无,无奈最后让族人弄死了。再加上1942年日本侵略者途经老家唐公营子大庙子村,在这里烧杀抢掠残杀百姓,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父就是被日本人残忍杀害的(被杀的还有邻村的五位,另外在三份子附近杀了30多人)。当时的父亲只有7岁,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杀害百姓的情景,现在每每说起来,都会泣不成声。 </p><p class="ql-block"> 祖母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小脚女人,带着三个孩子,一个九岁的大姑,一个七岁的父亲,还有一个在襁褓中的二姑。在那个年代里,一家人要活下去是多么的不易啊!无奈祖母只好改嫁给了一个远方的亲戚,目的也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活下去。而这时的父亲被迫留在二爷爷家,因为他是男孩,最终还得顶门立户。为此父亲吃尽了人间苦头,十六岁就跟着村里的大人到后山(现在的巴盟)一带干活,给家里人挣吃的。因为村里的老辈人都知道父亲的不易,只要外出干活能挣吃的就领着父亲。他们去往后山赶过交车,割过莜麦,也到过梁外拉过大碳,担过坝,修过水库,在那个年代所有的苦父亲都受过,因为在二爷爷家里,还有两个爹爹,两个姑姑,一家老小都是需要吃喝拉撒的,他是老大就得给这些弟弟妹妹挣吃的去…… </p><p class="ql-block"> 直到后来和小他九岁的母亲成了亲,他们彼此携手,两个人一起撑起了一个家。 母亲也是一个苦命人,她出生四十天时候,自己的父亲外出生病不幸去世。没多久我的姥姥也改嫁他乡。在母亲七岁的时候,又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我的大舅)接至家中,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哥嫂看孩子,做饭,洗衣服,十四岁时嫁给了我的父亲,开始了他们一生的辛劳人生。 </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从未进过学堂,就连当时的扫盲班也是望尘莫及。成亲后的父母,依靠自己的双手,亲自脱泥胚子,盖起了我记事中的那间小土房,我们兄妹四人就出生在那里,屋子虽小,却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每每说起这些,母亲总是泪眼模糊,怎么世界上两个最苦命之人就能走到了一起。母亲想起刚结婚后过得那些日子,总是忘不了,冬天杀猪不过几十斤,这是常有的事,还要卖掉一些换钱买日用品;烧饭的锅每次都要用面糊糊涂一下才能做饭;大人的衣服不能穿了,改一下就成了我们的衣服……母亲说她15岁那年得了扁桃体炎,父亲领着她去包头做手术,去了后钱不够,父亲就出去给人家干活挣钱,再给母亲交医疗费用。生活就是这样过的,不管有多难,他们硬撑着走了过来。 生活再艰难,只要内心有阳光,一定能在困顿中找到乐趣,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p><p class="ql-block"> 1970年,因为父亲的老实忠厚,加上生活的困难,在村里人的推荐下,父亲来到白土梁林场的分场——榆林子作业区当了临时工人。 因为林场刚建不久,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父亲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一心为公,脏活累活紧着自己干,得到了场领导的认可,后来转正成为林场的正式工人。 </p><p class="ql-block"> 在他工作期间,父亲曾担任过林场的负责人(和另一位郭姓的叔叔),他们一起带领工人们参加植树造林,有了榆林子林场最初的模样。父亲依靠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姊妹四个的人生。 </p><p class="ql-block"> 1979年秋天,我们举家从老家三份子村赵三圪旦社搬到了榆林子杨家营子林场,大字不识一个字的父亲,在1980年9月还入了党,以后的日子他就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搞特殊,只要是自己能干的活,就从不麻烦别人,爱场如家,一直到后来。现在,父亲虽然行走不方便,记忆不是太好,但是每年的党费他从来都不会忘记交的,在建党100年时候,他还交了100元的特殊党费,以此感谢党,感谢我们的国家让他过上了幸福生活,每个月领着退休工资。</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都保持着勤劳的好品行。 1986年,父亲光荣退休,我们又搬回了老家。父亲和母亲再一次依靠自己的双手,盖起了现在的砖瓦房。当时哥哥已经成家,顶替父亲在林场上班;我高中毕业后补习了两年没有考住,后来参加成人考试,被内蒙古师范大学函授学院录取,来到白土梁林场教书;妹妹正在读初三,父亲向西送我去白土梁林场,随后又南下送妹妹去新民堡五大股学校复读,奔波在我们求学奋斗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父亲,每当和我们谈论起那段时光,还总有一种幸福感。他总和我们说起那些年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如1984年,我要去达一中补习,当时没有认识的人,父亲就找到村里的一位白姓叔叔,那时人家也是刚上班,好在那年月没有那么多的繁琐事,白叔去达一中打了个招呼,才有了我去复读的机会,但是由于当时住宿困难,书可以念,但是需要自己坚决一个月的住宿问题。就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一个旁系大姨一家又帮助了我们。当时大姨父在大医院上班,他家也是刚从乡下搬上来,一家五口人,里外间,三个弟弟,住宿也不是很好,大姨父就和父亲说,如果不嫌弃,就让我去他家住哇。就这样,我的复读学习在邻里亲戚的帮助下,开始了。那个年代,有人帮你一把,那真的是非常难得的,谢谢那些年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也正是他们的援助,我的命运也才有了转机;也正是因为父亲的勤劳执着,他和母亲不管生活有多苦,硬是供我们兄弟姊妹几个读书,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人生。</p><p class="ql-block"> 父母一生勤俭持家,生活虽然不是多么的富裕,但我们姊妹几个从来没有紧迫到没钱花。就是现在,他们穿的衣服,只要不破,他是从不让我们丢弃的;吃的饭,中午的晚上依然是要吃的;用的东西,总是不能用了,才扔掉,他们的一辈子都在省着,攒着,不论多节约,钱还是没存够,直到现在,依然节俭的很。父母的一生从未给我们说过什么人生大道理,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生存法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知恩图报,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些优秀品质成就了他们,也成就了我们,并且我们也在一直传承着。</p><p class="ql-block"> 有父母健在就是我们的福气,虽然他们已经什么都做不了了,但是有父母在的家,就是我们姊妹几个常聚的地方;父母的家也是我们这个大家族逢年过节聚餐的地方,从他们两个人变成如今二十三口人,四代相传,孩子们也都出类拔萃,有自己的职业,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传承着父亲的好品质;如今,父母的生活,有住家保姆伺候着,住的地方不断变好,由步梯换成电梯,尽享天伦之乐。每天谁不去,他会念叨谁,妹妹给她换衣服,他总得嘟囔半天,“这两件烂衣服可是洗不下了”,保姆给他洗脸,他也总是不情愿半天,“这脸每天有甚洗的了?”那天妹妹又他给换衣服,我提起来正看他衣服的前后,就听见他说:“你那是看甚了?”我和妹妹听到后笑了半天,因为父亲本来是看不见的,怎么忽然又能看见了?还有一次,妹妹吃饭掉了了一块肉,父亲说,你怎么把肉跌了,父亲的这些小趣事还有好多的,比如每天上厕所得去几十回,说忌烟也有几十次了,可就是改不了! </p><p class="ql-block"> 是啊!父母用勤劳耕耘着家庭的乐土,用臂膀承担着生命的责任,用胸怀包容着万千的坎坷,用奉献谱写着人生的欢歌,用一生托举着每一代走向美好的未来。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岁月把皱纹缝成一朵花,他们挽着手把生活过成一幅画,就算日子偶尔有伤疤,也能从里面长出新枝丫,在平凡里发着芽,生着根……” 这就是对父母们的感情最好的诠释,说爱,说喜欢,并不一定要有,但简单的陪伴与扶持,他们走过了一辈子,就已经足矣。 </p><p class="ql-block">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是晨起暮落,日子是柴米油盐,父母的一代是我们这个国家由弱及强的最好见证,从苦到甜几十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家族更是这个伟大时代中寻常百姓富足变化的最美见证。愿父母身体安康,愿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蒸蒸日上,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