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

任重

<p class="ql-block">在敦煌去过鸣沙山月牙泉两次,参观莫高窟、敦煌博物馆,进过以莫高窟127窟为蓝本的雷音寺,还在敦煌市内转了好多圈。敦煌市内走马观花看了个差不多。</p><p class="ql-block">汉武帝雄才大略,又适逢国力昌盛,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敦煌郡,在河西走廊完成了列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设阳关、玉门两关,控制河西走廊,巩固西部边防,开拓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我们向西出发去看阳关、玉门关。</p> <div><br></div><div><br></div><div>图上所示,玉门关和阳关之间并非都是沙漠戈壁,地形有起伏,中间还有水系。</div><div>汉代长城从玉门关、阳关延伸出去,两关之间有长城连结。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敦煌成了西部的国际大都市,玉门关和阳关的地位自然是十分重要,当年都是敦煌郡管辖的军事重镇,都尉治所,平时保持驻军。<br></div><div><br><div><br></div></div> <b>阳关</b> <p class="ql-block">出敦煌直奔阳关,走了不远,忽然发现戈壁中天边出现了一个极为明亮的亮点,不知何物,莫非大戈壁中也安灯塔了?</p><p class="ql-block">忽然想起莫高窟的由来,公元366年,乐樽和尚走到莫高窟发现前方金光闪耀,他认为这是佛祖提示到达了圣地,于是在莫高窟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住下来修行。</p><p class="ql-block">我们也看到闪耀的亮光了,是???</p> <p class="ql-block">耀眼的亮光虽然和佛祖没关系,不过这确实是敦煌的又一个大宝贝——敦煌熔盐光热百兆瓦级发电站。</p><p class="ql-block">耀眼的光柱是260米高的吸热塔。它本身不发光,耀眼的亮光来自塔下1万2千多面定日镜,自动跟踪太阳的方位,把太阳光聚焦到塔顶加热熔盐。此前仅是知道有了这种装置,没想到它是以明亮的“灯塔”展现出来的。</p> 从百度卫片看敦煌光电产业园的平面,左边就是熔盐塔式发电系统,右边是传统的太阳能光伏系统。<div>敦煌的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是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建成的光热发电站,发电效率高且无污染,还顺势创建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br></div> <h5>引自:image.baidu.com</h5> <h5>引自:image.baidu.com</h5> 塔上吸热器吸收太阳能,熔化盐,高温熔盐液体和水换热,产生蒸汽发电。太阳能利用率超过50%(光伏发电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到20%左右),且是熔盐储热高,没有阳光时也能持续发出源源不断的绿电。<div><br></div><div><div><br><div><br><div><br></div></div></div></div> 敦煌这座太阳能熔盐塔式发电站,年发电3.9亿千瓦时,可直接通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通道把绿电输送浙江电网,年减少3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br>建设这样的发电站也存在制约,除了高投入高产出,还要两个条件:阳光要足够充沛(敦煌年日照时数超过3200小时),占地面积要足够大。能满足条件的地方不是太多。 <h5>地图摘自:https://image.baidu.com/</h5><p class="ql-block">这张地图标明了丝绸之路在河西、新疆的走向,敦煌、阳关、玉门关特殊地理位置,还注上发生事件和莫高窟壁画的关系,特别有意思。我们跟着它退回到 2 千年前。</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323窟(局部) 张骞出使西域图</p><p class="ql-block">画中描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景,汉武帝命他去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张骞用13年,去时百余人回来只有三人,任务没完成,可张骞打开了中国通向西方的大门,史称“张骞凿空”,中国和西域建立了直接的交往,中国掌握了西域各国大量信息。此后,汉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既“丝绸之路”。</p> 217窟壁画面积非常大,局部的骑马行走的人物有一种解释是:描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佛陀波利史迹画。 也许因为盛唐所建217窟的壁画重要,常书鸿先生也临摹过这幅壁画(见上图)。<div>壁画讲了一个佛陀波利去西域取《尊胜经》重返中原、向皇帝献经、皇帝“敕施僧绢三十匹”、佛陀波利译场译经,去五台山见文殊菩萨的故事。<br><br></div> 莫高窟45窟南侧壁画的局部,胡商遇盗。丝绸之路充满艰难险阻,还有拦路抢劫。<div><div>说到这儿就扯远一点,敦煌研究院评价45窟是: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画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div><div>现代在涉及敦煌的绘画、雕塑、刺绣、杂志封面上常见45窟的菩萨塑像的造型。</div><div>在敦煌(一)中提到敦煌博物馆只复制了一座完整的莫高窟洞窟,就是45窟。从这儿就能知道45窟的价值了。网上查45窟,能看到不少内容。</div><div><br></div></div> 经常有人用世间最美、不可重现等词汇来形容莫高窟45窟的塑像造型。<div><br><div>言归正传,地图标注着从敦煌向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道路分成南北两条,南路出阳关走昆仑山脉北麓-,北路出玉门关走天山南麓。</div></div> 后来从哈密翻过天山通向乌鲁木齐,伊宁,到达碎叶也出现一条路,称为北路,原来的北路成了中路。用现在的新疆区域划分习惯,南路、中路处南疆,北路在北疆。这三条是丝绸之路的主干路。<div>阳关出来向南翻过祁连山可以进青藏高原,过了和田向西过葱岭向南通到印度,总之道路还挺复杂的。</div> 阳关遗址在绿洲中最窄的地方。<div><br></div> 阳关遗址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南工村西 1 公里,俗名“古董滩”,1981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作为中国军队出征西域的前进基地,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战略地位特别突出。照片为近年复建的阳关城。 遗址占地面积 5.5 平方公里,已被黄沙掩埋,暴露有黄土夯筑房屋建筑遗址、遗迹、窑址及墓葬,地表采集有汉代五铢钱和铁农具等物。<div>大概理解以上的意思,古董滩周边5.5平方公里是阳关所在的位置,属于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暴露在黄沙外的遗迹和地表散落的汉代遗物,阳关还沉睡在黄沙之下。</div> <div>阳关靠近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交通便利,有利于商队和军队的通行,是丝绸之路南道的主要关口。<div><br></div></div> 前方是阳关故址(古董滩)、阳关古道。<div>关外丝绸之路南路从这里通向鄯善、莎车方向,远方真所谓是流沙茫茫,一望无际。</div> 有提示说从阳关前行,是大片的沙漠、戈壁,气候干燥基本无雨。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水。阳关除了关口外,还是一个重要的水源补给地。 阳关能看到残存的土坯墙和远处的烽燧。 阳关烽燧。烽燧是阳关保留下来最高、最大的汉代建筑遗址。 烽燧成了阳关的主要标志。 烽燧东西两侧碎石的颜色不同,一边黄一边黑。 烽燧西侧下坡300米左右立着“阳关故址”的大石头。阳关故址就在从这里向前下坡不远平地上(古董滩)。 唐朝大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作《送元二使安西》一首七绝。<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送元二使安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iv><div><br></div><div>王维的诗让人深刻记住了阳关。</div></div> <div>后有乐人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因诗中出现“渭城”、“阳关”等地名,也称《渭城曲》、《阳关曲》。<br></div><div><br></div> 《阳关三叠》成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绝对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播。 再次穿越一下,阳关城关“汉朝的海关人员”负责给通关文牒盖印。盖上大印就算办完了出入大汉的手续。 阳关的关城城墙之下放置了不少古代攻城武器,很像个古代大型攻城兵器的博物馆。<div><br></div> <h5>引自:image.baidu.com</h5><div>发现一张以祁连雪山为背景荒漠中的阳关照片,沧桑、雄浑,贴上以利于加强对阳关的记忆。<br></div> 阳关遗址周边是一片片的有沙质土、充足阳光、祁连山雪水灌溉,昼夜温差大的绿洲。具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产出的葡萄品质特别好。 路边有很大的荫房-葡萄干晾房。晾房以前在新疆吐鲁番见到不少,荫房晾制的葡萄干翠绿如新,甘甜不减。 可老乡说盖这么多荫房白花钱了,一点用都没有。<div>原来阳关的高品质葡萄外边不知道,老乡只能摘下来晾成葡萄干。现在有了网络,信息四通八达,新鲜葡萄摘下来一装箱,通过电商就发走了,价钱也很合适,葡萄根不够卖的,谁还去晾葡萄干呢?</div> <b>玉门关</b> 阳关到玉门关有7-80公里距离,现状的公路和汉代长城基本平行,这段长城隔一段建一烽燧,现在地面还保留者“二墩”等,或许就是当年建长城留下来的。 玉门关、阳关两关汉塞为西汉国之门户,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性地位。 <p class="ql-block">进入玉门关景区,映入眼帘都视盛唐边塞诗人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凉州词》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国人无人不知。</p><p class="ql-block">有人形容《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不能不佩服唐朝诗人那种胸怀和境界。</p> 玉门关遗址参观的部分在东西两个烽燧之间的三个区域,从东到西沿着疏勒河大约17公里。 <h5>地图引自:https://image.baidu.com/</h5> 玉门关在中间部分的小方盘遗址,东边12公里是大方盘遗址,遗址的规模比较大,汉代是边关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小方盘遗址向西5公里是一长段精心保护的汉长城遗址。<div><br></div><div><b>大方盘城</b><br></div> <div>英国拿走的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div><div>玉门关这一带唯一的这座大型建筑遗址就是河仓城,也叫作大方盘城。<br></div> 现用的百度卫星照片上了河仓城。<div>从卫片上看,细长长方形很明显是昌安仓遗址,还能看到有两条明显的痕迹,内一条是很规则方框,外一条更大,靠着疏勒河不规则。<br></div><div><br></div> 汉代的昌安仓,城为夯土板筑,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 南北宽17米,现在的残垣最高处还有6.7米。<br><br> 昌安仓是一座敦煌西两关守军的战略备储备库,为玉门关、阳关,长城沿线守军提供后勤支持,这样的补给仓库在甘肃目前仅发现了这此一处。<br>昌安仓总面积为2244平方米,大仓库内建有南北方向两道土墙,隔成3间库房,每库房设独立朝南开的大门。<br><br> 昌安仓设有两重围墙,足见库存物质的重要性。时代久远,现场看,第一道围墙的遗迹清晰,第二道围墙的遗迹较为模糊。<div><br><div>大方盘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div>最近的方墩是第一道围墙的脚墩遗迹。对比可知脚墩的高大。</div>大方盘成为夯土板筑,地势低一点,离北边的疏勒河比较近。<div>土墙中土的成分多,沙的成分少,也没有用到那么多的芦苇加固。</div> 西南角脚墩和残围墙墙。 从大方盘城选择建在距离疏勒河很近的地方,可见在玉门关这样的沙漠戈壁地区,水的重要性。 墙体剖面是梯形的,很是坚固,要不土墙怎能能屹立两千年。 昌安仓南墙。 像不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东南角。后边是围墙东北脚墩遗迹。 <h5>引自百度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h5><div>从无人机俯视角度看大方盘成,主要建筑和围墙的轮廓更容易看清楚。</div> 仓亭燧。大方盘城靠疏勒河,位置比较低,在制高点建造烽燧就显得至关重要,便于发现敌情采取应对措施。 <div>仓亭燧与昌安仓也就相距几百米,烽燧是一层芦苇一层砂砾石夯筑起来,而昌安仓为夯土板筑,砂砾石不多,结构上不一样。</div><div><br></div><div><b>汉长城遗址</b></div> 当谷燧。<div>当谷燧是玉门关遗址开放参观部分的西端一座烽燧。当谷燧北距疏勒河大约2.5公里。</div> 玉门关只是汉长城的重要关口,长城从这里向西延伸到罗布泊,到罗布泊东部边缘近200公里,如果从明长城最西端嘉峪关算起到罗布泊直线距离则超过了1000公里。 汉长城遗址。玉门关遗址区45公里范围内,能看到的长城有18段,总长度近40公里。 这个区域的汉长城在公元前108年到公元前100年内建成。 汉长城的修建结构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部分利用高出湖滩的自然沙梁,一层芦苇一层砂砾石,层层夯筑而成。 我们面对的是2100多岁的汉长城,从玉门关一直延伸到新疆罗布泊。 小方盘城是玉门关遗址的核心地段,玉门关所在地。据考证玉门关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戈壁滩中。 玉门关小方盘城处于南北是阿尔金山和马鬃山中间的走廊式中,大戈壁和冲积平原的交接处。汇入罗布泊的疏勒河从关前流过。向西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 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 小方盘城比心目中设想的玉门关要小,看结构,进关的路设置成90度的拐弯,很像关口的瓮城。<div>在小方盘城进行的考古工作证明,周边6万平方米内发现很多历史遗存,但建筑遗迹损坏严重。所以这里作为玉门关标志无可厚非。</div> 1907年,那个曾经劫掠敦煌藏经洞大量文物的英国人斯坦因在玉门关遗址中挖掘到了许多汉简,从汉简内容判断出小方盘城是汉代玉门关所在地。<div><br></div> <div>汉简记录着这3位戍边将士是淮阳国人,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人。还有汉简记录每天执勤内容,做内务,学习乘法等很详细贴近生活的内容。<br></div>从1907年至2008年的100年中,在玉门关及沿线烽燧遗址,共10余批次出土汉简3000余枚,目前已公布2744枚,内容庞杂,从诏书到律令、守关军事装备、药方等等,汉简是研究汉代的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的珍贵资料。<br>还发现了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其中有块西汉纸经测定,这块纸早于蔡伦造的纸100多年。 汉简中有记载有某将军过玉门关,玉门关都尉及其防御体系兵员配备、食物供给的内容,汉简中没发现任何一条记载玉石的商人经由玉门关进入敦煌,也没有玉门关征收商人玉石关税的记载。于是有人推断:阳关和玉门关使用上一文一武,军事相关的活动经由玉门关进出,玉门关军事用途突出,外交、通商活动都经由阳关进出,阳关是通商口岸。 <p class="ql-block">根据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敦煌学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李并成教授的研究,玉门关存在地址变迁,西汉最初玉门关设在现在嘉峪关市西北的石关峡,接着迁到小方盘城,隋唐玉门关东迁到瓜州双塔堡,此时小方盘城玉门关也还在使用,史书称“故玉门关”,宋时玉门关又回到石关峡,明嘉峪关的作用可视为玉门关的历史延续。</p><p class="ql-block">各种因素所致边关口岸变动好理解,可科时空跨度都很大,口岸坚持叫玉门关不变有点费解,历史上迁都也没这样呀。需要补课了。</p><h5>注:文中照片除注明出处之外的均为张维萍、任重所摄。</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未完待续)<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