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念吾校 吾念吾师,——写在凤庆第一中学建校百年之际

陈灿

<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回忆起我初入凤庆一中的情景,但忙忙碌碌中,从没有仔细回顾过。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从工作一线退下来,母校正逢百年华诞,几十年前的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步入凤庆第一中学,你会感受到这里浓浓的文化氛围。百年风雨,百年沧桑,百年树人,英才辈出,以学校百年发展历程为基线,校史展览馆内以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资料展示了学校百年奋斗史。我曾多次陪同昔日校友、上级领导回校参观。经历届校友艰难的爬梳清理,历史的脉络纹路渐次清晰,关于母校的记忆也日渐丰满。一张摄于1938年省立顺宁中学暑期讲习会全体员生合影,背景是青砖碧瓦,飞檐挑角,简约古朴,犹如紫燕展翅。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身影,更多的是陌生身影,正呈现出历史的真实。透过历史的烟云,可以想象凤庆一中百年的沧桑。见证了一所百年老校在命运的漩涡中破碎、重整与抗争;参观者无不怀着敬畏历史的心情,感叹着一代又一代学校人的自强不息,品味着今昔巨变。</p> <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9日,我从凤五中(马街中学)徒步九个小时,赤日炎炎,树叶滴翠。小径两边,杜鹃鲜红如火,草花含露绽放。走到了县城,疲惫到了极点。第二天一早,带着激情、梦想和懵懂踏入了凤一中大门。那个时代的乡村学校,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只靠定时的广播或滞后的报纸,去猜想外面世界的精彩!书籍奇缺,孤陋寡闻,我的童年、少年,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实在说来,没有读过什么书,至少不像同时代的城里人,有校图书馆或交换藏书的左邻右舍,有机会读到古今中外名著。当汤培孝副校长牵着我的手,把我送进高二十五班教室时,当着全班的同学大声交待“给你们送来一个新同学,你们要团结他,不得欺负他”时,望着陌生的同学,陌生的一切,对自己格格不入感到很不安。</p><p class="ql-block"> 刚进校园,伟人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先后逝世不久,江河挥泪,巨星从天坠;哀乐低徊,人民心欲碎。全国人民都处在对伟人的怀念中。大街小巷所有墙壁都贴满了“挥泪继承主席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等标语。一个无声的问号悬在许多国人心中:一代伟人走了之后,活着的人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6日,当听到“四人帮”被粉碎后,各行各业的群众敲响锣鼓,情不自禁的在大街上游行,狂欢,形成“美酒飘香歌声飞,八亿神州举金杯”的感人场面。一曲《祝酒歌》,唱出了亿万人的欢乐与追求,抒发的是人民大众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同学们跃跃欲试,表现出扬眉高歌的心情。一种崭新的感受由衷而来,一种时代气息向我们袭来。“书山有路勤作径,学海无涯苦为舟”一位戴眼镜的神奇少年宁铂为整个国家所熟知。穿越了时代的剧变,如今,"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时代毕竟是极大地进步了。</p> <p class="ql-block">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记忆里凤庆一中两年的一幕幕恍如昨日,真切而美好。老师,回忆里满满都是你们的身影。让我们在高中学习的压力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快乐。在快乐的日子里,你们把知识传递给我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成长。</p><p class="ql-block"> 对于农村转学来的我,英语知识一片空白,第一次老师让我站起来读单词,教室里短暂凝滞,接着喷薄出压抑的哄堂笑声。杨中伟老师大声说:“不要笑!”依然热情地纠正我的发音,鼓励我继续朗读。这小小细节,却教会我如何保护他人的尊严和自信。 </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班主任王启龙老师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运算仍在黑板前闪现,一度让我一脸茫然又心生敬佩;刘乃珍老师那声泪俱下的朗诵“周总理,你在那里?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的人民想念你……”抒发着同学们的共同情感!江晓林老师朗诵课文时那抑扬顿挫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声音,唤起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至今犹在耳边回荡。对历史倒背如流的刘嘉络老师,讲课从不用课本,而却能在黑板上从容写出历史年代,人物,地点,要点。还关注过我笔记虽记得工整,但速度慢,记得不完整,要求我学会速记。那时我最喜欢的是上语文课。课堂上,许多枯燥的内容在美好词句的催化下变得鲜活生动;蔡培良老师、江晓林老师还常将我的作文进行仔细修改,在全班朗读或张贴在黑板报上,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每次回想起,都为他们“有教无类”的师德师风而感动着。文革后期教科书奇缺,如政治课的苏老师就只给我们读报纸。在忙朵分校,杨禾通老师在煤油灯下自己亲自刻写腊板印发的教材资料,飘散着油墨的芳香。后来参加工作我也刻过腊板,方知刻印的不易。两年的学习,学工学农学军,到忙朵分校劳动两个月,到县农机具修造厂锻炼两个月,可以说是时光悠悠过客匆匆,年少无知勤学少,白发依旧读书时!</p><p class="ql-block"> 刘嘉洛老师关爱学生,持别是贫困生!1996年12月22日因突发疾病到在工作岗位上,送行她时学生、家长、同事十里相送,万人空巷!</p><p class="ql-block"> 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这就是我们的老师。他(她)们辛勤工作,呕心沥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而当桃李满天下,年轻的生命流光溢彩的时候,他(她)们却消退在苍茫的暮色中!</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读书时的教室。走栏里仿佛还散发着当年冬天太阳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就是我在一中的生活:它让我感激,让我留恋。这里不会因为你来自乡村而让你止步不前,也不会因为你起点很低对你照顾有加,一切需要你自己去刻苦学习,一路走来,看似平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里是县城,这里是凤一中,这里有无数的年轻人,这里有无数的脚步。他们来来往往,有过陌生和熟悉,有过泪水和笑脸,有过争执和友谊,有过丑陋和美丽。打开毕业留影,看到每位同学并忆起今与昔,从那些笑脸里我们欣然发现了自己那些悄悄遗忘的微笑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8年6月23号留下的永恒纪念!今天看到这张照片,喜乐之心犹如昨天在眼前,照片上老师们坐在前排,后面都是25班的同学。</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苏建华老师、略、杨禾通老师、汤培孝副校长、王启龙老师、杨秉恒挍长、李光主任、蔡培良老师、杨老师、杨中伟老师</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90周年庆典校友名录》中记载的我们25班的同学名录。来时五湖四海,走时天南地北;有许多同学至今末曾再相遇。但闭上眼睛,脑海中依然闪现出他们的容颜。</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母校,在您的百年华诞,我们再一次簇拥在您的身旁,仰望您参天大树般的身姿,你所唤起我们的记忆,却是从校园的朗朗书声到面对惊涛拍岸的改革大潮,从校服到婚纱,从青涩懵懂的校园到千锤百炼的社会。</p> <p class="ql-block">  “团结 奋进 求实 创新。”跨越年龄和代际的鸿沟、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在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的代代传承之中,把种种高贵和美好的品质传递给无尽的后来人。</p><p class="ql-block"> 厚重文化,百年情怀。往者已矣,如今的凤一中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所有的儿时记忆已经没有可能再重现眼前。校园后门的水声依旧,但是杨树林的品种已经更新,不复有那哗哗的响动。到处车水马龙,到处高楼大厦,谁可以在课间操时听到校园广播里“洪湖水,浪呀么浪打浪”的歌声呢?</p> <p class="ql-block">  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凤庆一中培养成千上万学子,学子不忘母校的载培。我的前辈三舅爹,我和弟弟,我的儿子都在凤庆一中读书。只有高中是我国民教育的最高学历。现在算来,连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时间都达不到。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履历吧!</p> <p class="ql-block">我的舅爹丁富廷1956年从临沧到凤一中读书。并从这里考入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1997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退休。每次回凤庆,他都要拜访母校,九十年校庆还专程从四川成都赶回来。上图是2017年4月他带领全家回乡探亲时在凤庆一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凤一中向人们诉说的不仅是她所拥有的百年历史,几代人的励精图治,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更是迈向一个崭新时代而发出的响亮声音!</p> <p class="ql-block">  走过百年沧桑,祝母校在广阔的天地间发展创新、与时俱进、风雨兼程、走向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初稿,刊登于凤庆文联编印的《百年情怀》,借助美篇文字图片影像一体化平台重新整理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