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兰亭序》 (下)

侯睿

<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span>络,部分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足之处敬请海涵。</h1>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兰亭序》神龙本</span><br></h3> <h1> </h1><h1> </h1><h1> 每一次朗读都令人身心舒畅,每一次回味都让人神思向往。纸卷古朴,墨染褐黄,这是古老的美学,这是历史的沧桑。今天与诸君相聚于此,接着上一篇的内容,继续来聊有关《兰亭序》的过往。</h1><h1> 《兰亭序》通篇有几处修改和涂抹过的痕迹,这说明真迹是一篇草稿。王羲之醉酒挥毫时受感情和心绪的影响对已经写好的文章进行了部分修改,故而留下了这些墨痕。相传他在酒醒后也曾重新书写,但却再也写不出当时的那种感觉,所以最具精髓的就是最初落笔而成的草稿。这其实很好理解,酒精对艺术作品的诞生是有促进作用的,行文时的涂抹修改恰恰真实的反映出当时作者悲喜交替的矛盾心境,于是在笔走龙蛇间就注入进了最生动的“书圣灵魂”,从而赋予了这篇作品无与伦比的灵韵。《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则分别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这两篇行书神作也均是草稿。可能这就说明了最美的艺术总是诞生于不经意间,它是天、地、人在同一时间空间中的瞬间“巧遇”,它不可复制,也无可替代,就连创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做到随心所欲的“批量生产”。</h1> 书圣 <h1> 这里细说一下《兰亭序》中的涂改部分。从痕迹方面来看,文章前半段字迹平稳庄重,反映作者写景时心绪稳定;而后半段就开始出现了多处涂改。我在上一篇中说过自己不懂书法,所以要弄明白这些涂改就得另作功课。看过一些书法界人士对涂改部分的解析后,我才知道被改动过的是哪些字以及改动背后又反映了什么。个人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涂改有两处,第一处在“岂不痛哉”,这里的“痛”字是由“哀”字所改;第二处在“悲夫”,这两个字前面有一块被笔墨划掉的痕迹,那是“亦可”二字,原先王羲之写的应该是“亦可悲也”。“哀”改为了“痛”,“亦可悲也”改成了“悲夫”,这种文字上的改动间接的呈现出了作者心情由悲伤升级为痛苦的进阶过程。</h1> <h1> 传世于今的《兰亭序》有诸多版本,如“神龙本”、“定武本”、“虞世南临本”等,相传是李世民在得到真迹后下令由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几位当世大书法家对真迹临摹所得。其中,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神龙本”最为著名,这个版本是时任内府搨书人的冯承素采用双钩填墨法对真迹进行复制后所得的复制品,后因加盖了唐中宗李显的“神龙”印章,便称之为“神龙本”,它被后世公认为是最接近真迹的版本。 </h1> “神龙本”中神龙印章位置标注(红圈内) <h1> 那么《兰亭序》的真迹去了哪里?这要从作品流传的线索梳理下去。唐代何延之撰写了一本《兰亭记》,书中记载《兰亭序》本来一直在王家代代相传,直至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世孙王法极手中。王法极少年出家,法号智永,可能是因为出家为僧没有儿女的缘故,智永和尚在圆寂前将《兰亭序》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法师。到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向往之深,喜爱至极,于是就召辩才和尚入大内道场供养,并时常旁敲侧击向辩才打听真迹的去向,但辩才却称:“自禅师殁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这就算明确的向皇帝李世民否认了《兰亭序》在自己手中。李世民在经过反复推敲后,认定辩才和尚撒谎,便又几次三番请辩才谈话,可惜仍无所获。后来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由监察御史萧翼来办理此事,于是萧翼假扮书生到越州找到辩才,谎借讨论书法为名,趁其放松警惕后将《兰亭序》真迹骗走交给了李世民。关于这段传说,唐代画家阎立本还专门画了一幅《萧翼赚兰亭图》流传于后世。不得不提的是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载于唐天宝年间集贤院学士刘餗所著《隋唐嘉话》中,书中说《兰亭序》在南梁战乱之时流落民间,被智永大师找到后呈献给了陈宣帝,后来隋灭陈朝,《兰亭序》辗转被杨广所得。智果和尚得知后从杨广处借拓,天长日久,已登极称帝的杨广竟未索还,直至智果和尚圆寂后才传到其弟子辩才手中,后来李世民派萧翼(原文中记作萧翊)从辩才处寻得。两种记载虽然出入较大,但最终结论一致,即《兰亭序》真迹被太宗李世民所得。</h1> 《萧翼赚兰亭序》 <h1> 我曾两次到过礼泉县九嵕山顶上的昭陵,有传言说《兰亭序》的真迹就陪着李世民长眠于此。这个说法有出处,同样是来自于《兰亭记》和《隋唐嘉话》。《兰亭记》中的原文简译后大概是说太宗皇帝在驾崩前给儿子李治说:“我想向你求得一物,你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不会违背我的愿望吧?”高宗李治听父亲如此说便当下哽咽流涕,垂手恭听。太宗见状接着说:“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兰亭序》就这样“随仙驾入玄宫矣”,陪葬进了昭陵;而《隋唐嘉话》中更为简略,只说太宗皇帝驾崩以后,褚遂良上奏高宗说这是先帝最重视的东西,高宗万不可以自己留下,《兰亭序》便“遂秘于昭陵”。真迹是否真的被李世民带入了地下世界?书画界和史学界的学者们提出了一种猜测:“兰亭陪葬于昭陵”的记载并非出自于正史,故真实性有待印证,而唐高宗李治也很痴迷王羲之的《兰亭序》,所以真迹有可能是陪葬在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之内,不过这个猜想并无有力证据来证实。</h1> 昭陵 <h1> 宋人郑文宝著有一本名为《江南余载》的杂史,这本书里记录了关于《兰亭序》下落的后续。查阅后得知,在五代十国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将自己所辖地界除乾陵外所有的帝王陵墓盗掘一空,温韬的外甥郑玄素也直接参与了盗掘过程。当时在盗掘昭陵时,温韬、郑玄素等人进入了主墓室,见到太宗棺床之侧置有五口金匣,内藏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也在其中。如果这段杂史记录内容属实的话,那么这幅“天下第一行书”可能早就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所以,我更希望兰亭陪葬乾陵的猜想是正确的,因为昭陵被盗,乾陵至今完好,如果真迹埋在乾陵,那么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兰亭序》真迹可能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与千年后的我们相见。</h1> 乾陵 <h1> 与《兰亭序》有关的话题说到这里就该画上句号了。其实关于它的故事和知识点还有很多,读者有兴趣的话可继续自行探索。至此,我又将《兰亭序》从头至尾朗诵了一遍。那一瞬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群贤会集临溪觞咏的美好景象好似从遥远的时空中飘然而至,那一声通透无比的叹息穿越千年萦绕于耳畔,仿佛向我们轻声诉说着千古书圣对人生苦乐和死生大事的感怀之情。</h1> 兰亭雅集 书圣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