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离开太原古城奔下一个目的地---平遥古城进发。</p><p class="ql-block">刚下过雪的路面道路很滑,好在距离不是太远,80多公里的路程,一路上小心驾驶,我们边走边聊,欣赏着与东北不同的雪景。</p> <p class="ql-block">途经晋中市祁县的“红星二锅头酿造基地”。可惜这次我们一车同行的都不是酒人儿,不然我们会下车访问的…😀😁🍸</p> <p class="ql-block">雪后山西与东北有很大区别,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的雪大气磅礴有气概,与东北人的大大咧咧的性格相似,非常硬朗豪爽。而山西古建筑多,尽管雪下的很厚,但雪留不住,却能感觉到处生机盎然有活力。</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许多路边有一种奇怪的树,上面是金黄色的树枝,下面是正常棕褐色的树干,远看一排排很是亮眼,作为东北人感觉很好奇。之后才了解到这个树种叫“金枝国槐”别名:黄金槐,蔷薇目、豆科、槐属的变种植物。发芽早,幼芽及嫩叶淡黄色,5月上旬转绿黄,秋季9月后又转黄,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其枝干为金黄色,因此得名,是优良的绿化美化树种。</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我是第二次去,头一次是在2017年的夏季带儿子来过,如今已过七年,虽是初春,但也冰天雪地,却另一番景色。来到这里不觉间已是傍晚,透过城门往里看,夜色悠悠,七彩夺目,散发着古韵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临来的路上网上预订的平遥翔升客栈民宿,店家早早的在城外等候,迎接我们进城。安顿好后已是华灯初上,黄昏下的平遥古城魅力四射,热闹非凡,街巷内身边随处可见穿着古装汉服的少男少女,也有年龄大些的女士同样的穿着驻足拍照,所到之处,随时都有“仙女”飘过,恍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临来的路上网上预订的平遥翔升客栈民宿,店家早早的在城外等候,迎接我们进城。安顿好后已是华灯初上,黄昏下的平遥古城魅力四射,热闹非凡,街巷内身边随处可见穿着古装汉服的少男少女,也有年龄大些的女士同样的穿着驻足拍照,所到之处,随时都有“仙女”飘过,恍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把行李安顿好,不顾行车的疲劳,迫不及待的走进街巷,先欣赏一下平遥古城繁华的夜色。</p> <p class="ql-block">最近这几年,各大景区传统的商铺逐渐减少,头几年来到这里,店铺出售的商品都以当地土特产居多。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适应消费观念的改变,一些景点打卡文创店很是兴旺,许多年轻人到这里打卡盖章。汉服拍照工作室也越来越多了起来,特别是许多爱美的女士,旅游不是目的,穿汉服拍照才是最主要的,所到之处拍摄队伍如摄制组,不知道的还以为拍影视剧呢!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转向个性化,盖章打卡、穿汉服拍照,已成为旅游新时尚。</p> <p class="ql-block">到了平遥,吃平遥菜,喝平遥酒,感受平遥的味道。晚餐我们在复兴公饭店用餐,这个餐馆是我们住宿的店主人家亲戚开的。味道好坏是次要的,不管在哪都要吃饱,人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我这人就是这样,吃馒头就咸菜也能吃的挺香,吃大餐也不挑剔,啥口味都能吃,与朋友出行也是一样,随大家喜欢的口味定。</p> <p class="ql-block">民宿古色古香的中式风格,我很喜欢。旅游的节奏就是不停的赶路,不停的穿梭于各大景区之间,赶了一天的路,在屋内喝点茶水,整理一下近几日的照片,非常享受这种状态。</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2日(正月十二)</p> <p class="ql-block">清晨起来,空气清新,寂静的古城与昨夜的繁华相比变得很深沉,古朴幽静的街道,远离昨夜的喧嚣,及少数卖早点的商铺陆续开始忙碌着。</p> <p class="ql-block">晨练是我们武术人的习惯,我在街上慢跑了一圈,在南城门附近择一处平坦之地,打打拳,融入到练功之境。这种身临其境感染了我,陶醉了我,在晨曦中透过朝阳仰望城墙,超凡脱俗古韵悠扬,我永远无法忘记这美好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冰天雪地的我们不吃虫子,想吃也没地儿买去,还是找一家小馆吃一口吧!</p> <p class="ql-block">味道就不评价了,不论到哪吃饱就好!</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洪武年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平遥古城保存了大量原始而鲜活的金融史料和无数的文物遗珍,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人类居住形式变迁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和中国近代金融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一、古城的格局均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我走过很多古城,古城的布局大都是“龟城”的形状,体现了古人对长寿吉祥象征意义的崇拜。“龟城”的南门为首,城门外的两眼水井为目,北门为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整座城市布局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平遥城墙高12米左右,均宽3.5米,周长6.4公里,现存有6座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1997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二、礼制文化的缩影。</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城市等级和规模的标准由国家典章制度的礼制规定,国都城方九里,州郡府城方约五至七里,县城方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缩影。县衙坐落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的元代建筑距今有六百多年历史。县衙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错落有致,结构合理,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县衙之一。在古城布局上,突出中心(市楼),强化中轴(南大街),面南为尊,严格遵循古代“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和儒家思想。</p> <p class="ql-block">三、晋商文化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平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曾经是号称“海内最富”的城市。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短短三年,“日升昌”就在河南、山东、江苏、奉天开设了分号,其开创的票号铸就了晋商在全国商帮中的翘楚地位。19世纪40年代,“日升昌”的业务迅猛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以及南洋各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以其充裕的资金、快捷的服务、完善的安全措施和诚信的商业道德,使平遥古城的商业、金融迅猛发展,称霸商界百余年。学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写道:“这里是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票号昌盛时期,全国票号51家,其中山西票号43家,平遥票号22家,为全国之最,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金融中心,地位可比今天美国的华尔街。”至清朝末期,平遥票号的大部分业务和收入来源都与腐朽清政府的财政联系在一起,商业金融功能异化到了财政金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导致平遥票号乃至整个晋商走向了衰落。</p> <p class="ql-block">四、镖局为晋商的发展搭建桥梁。</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生活所迫却促进了晋商的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辉煌文化,造就了晋商文化,论晋商的发展,清代镖局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镖局是武装押运商品,保卫安全运转的专业机构。相当于一种保险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镖局作为一个古老的行当,在中国历史上存于了500年之久,这与晋商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清代作为一个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及其复杂的朝代,社会动汤不安,矛盾丛生。据《皇清开国方略》记载;‘天聪元年六月’戊午,发帑赈饥。时大饥,斗米价银八两,国中银虽多,无处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良马一,银三百两;牛一,银百两;莽缎一,银百五十两;布一匹,银九两。盗贼繁兴,窃马牛,或行劫杀。”(卷十,P34)</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寸步难行,盗窃抢劫的行为时常发生,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维护者,来维持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保卫商品的安全。不容置疑,镖局就担任了这样一种角色。镖局在当时是十分受欢迎的,而对于发展艰难地晋商来说,更是十分需要的。既保证了商品运输的安全,也保证了自身的人身安全。</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镖局的工作是十分危险的,所以拥有高强的武术是仅仅不够的,还需要有钱有势。那么有了权势的依靠,对于晋商来说,发展又有了更大的保障,来自权势的支持是经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也成为镖局发展的先决条件。据《平遥县志》记载:“东拱帝京,西连秦蜀,南通太行,北入云中、雁门,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络绎辐辏”平遥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他成为重要的商镇。“平遥为陶唐遗墟地,仅百里,而西通秦陇,北达燕京,沟乎复地要区”。</p><p class="ql-block">镖局的发展与当今快递行业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在都是在各种网络平台线上下单,快递行业的发展就好像晋商中镖局所扮演的角色。作为中国最早的快递行业和安保公司,镖局最初是由皇家的驿站,情报传递和物资押运演变成的民间押运而来。</p><p class="ql-block">《山西票号史》里面是这样记载的:</p><p class="ql-block">“考创设镖局之鼻祖,仍系乾隆时神力达摩王,山西人神拳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嗣由其子怀玉继以走镖,是镖局的嚆失。”</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商业的发展是镖局发展的重要内动因,晋商的发展就为镖局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五、镖局的兴起繁荣了武术文化。</p><p class="ql-block">纵观镖局的发展史,总体上与晋商的发展轨迹是一致的。镖局通过帮晋商运输货物,保证商品的安全,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寻求自我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镖局的发展为晋商的发展搭建了桥梁。而山西镖局作为为晋商发展的中流砥柱,晋商发展的主导力量,本身就是晋商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镖局行业的兴起,那个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的拳种流派的产生和武术大家的出现,繁荣了中国古老的武术文化。</p><p class="ql-block">从镖局分布的地域来看,镖局集中分布在山西以及周围的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区,且镖局分布的地区往往是晋商商业活动频繁往来的地区。从时间分布上来看,镖局兴盛于乾隆到民国年间,时间跨越了百余年,与晋商繁荣昌盛时期的时间相吻合,所以说镖局是晋商相伴相生的产物。镖局分布广泛,从而也促进了晋商的商业活动,为晋商的繁荣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也使优秀的拳种得以传承了下来。从镖师擅长的武术门类来看,有拳、掌、腿法、器械等多种形式,拳术还得到了创新改良,由心意拳创编出形意拳,使武术得到了创新、丰富了武术形式,使用的器械有刀、枪、棍等十八般武艺,融合了全国各地的武术形式。对山西武术文化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出古城外的晚餐,卤肉面可真是美味!至今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纵观中国大江南北,残留的古城墙很多,但是作为一座城池完好保留下来的却不多。一方面是历史久远,年久失修,另一方面也有人为的原因。历经2700年的平遥古城,在历史长河中,能将保留下来,实属难得。虽然历史久远,但大多都是明清建筑。明清以来,随着以太谷、祁县、平遥为代表的晋商的发展,平遥城商贾云集,买卖兴隆,鼎盛时期曾经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是在那个时期,平遥经过不断的修葺,更加宏伟壮观。清末,由于动乱和各种政治因素,中国经济中心逐渐东移,伴随着晋商的没落,平遥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一直处于一个战乱不断、遍地硝烟的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幸运的是,平遥古城始终未受战火摧残。</p><p class="ql-block">建国之后,平遥属于穷困的落后地区,没有资金大搞城市建设。到了六七十年代,作为“派系武斗”的中心,虽然经历“破四旧”,但是平遥很多古建筑却奇迹般地躲过一劫。一方面,当地文物保护者做出了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阮仪三: “刀下救平遥”</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能有今天还要感谢一个人----阮仪三。是在平遥古城申遗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功臣。</p> <p class="ql-block">阮仪三,苏州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全国及山西的许多古城都在大兴土木搞发展,开筑道路,修建新城,到处是沸腾的工地,到处都在拆城毁屋,而且拆得很快,平遥周边的太谷、新绛、介休、祁县等,都拆毁了古城墙,开辟了大马路,一座座全新的城市拔地而起,历史遗迹却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阮仪三先生是最早介入平遥县城总体规划的专家学者,也是向山西各级政府喊出“刀下留城”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阮仪三先生的不懈努力,使平遥这座沉睡了二千多年的古城,焕发了新的青春,从而又走向世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阮仪三不仅救下了平遥城,他以一己之力,促成了丽江、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并使之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地。</p><p class="ql-block">也因此,阮仪三享有“古城保护神” “城市文脉的守护者” “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等美誉,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委员会杰出贡献奖等。</p><p class="ql-block">阮仪三先生为保护中国历史城镇,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在他众多的保护成果中,最富有传奇色彩,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刀下救平遥”。</p><p class="ql-block">阮仪三先生说,每一个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沉淀着自己相对独立厚重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地群众的情感纽带,更承载着众多渗透骨髓的文化基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p><p class="ql-block">乡愁,就是那一处处古街小巷、就是那一块块古砖瓦砾,保护古城,保留古城的每一寸肌理,就是保护人们对故土历史文化的记忆,就是保护人们对故土亲情、街坊文化脉络的传承以及精神上的那份依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