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北湖

波尔多

<p class="ql-block">  1958年,满洲里市响应中央的号召,成立了中苏人民友谊公社。 </p><p class="ql-block"> 满洲里友谊公社有三个部份: </p><p class="ql-block"> 一、北屯生产队:北屯生产队主要种植土豆、甜菜、萝卜等大田植物,那个时候,北屯生产队也用自产的甜菜少量的熬制糖稀,棕黑色的糖稀,很粘稠,甜度较高,口感好,有股生甜菜的味儿。</p> <p class="ql-block">  二、东山生产队:东山生产队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水萝卜、芹菜等用水量较大的“细菜”,老百姓称那边叫“东山水园子”。</p> <p class="ql-block">  三、还有一个是苏联人帮助建设的“伯利兹亚”牧场,牧场主要饲养牛马羊等畜类,也少量的生产“西米丹”(酸奶油),当时伯利兹亚牧场生产的西米丹完全按苏联人的工艺生产,口感非常地道。</p> <p class="ql-block">  满洲里地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少,是个缺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满洲里市区的西北方向有片泉水,这股泉水形成的小溪缓缓向东北方向流淌,小溪经过的地带形成了一片沼泽,沼泽里长满了水草。</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去泉眼那边抓鱼,那儿的泥鳅挺多,每次去都有小小的收获。泉眼周边常有妇女在洗衣服,洗完后直接铺在草地或石头上等待晾干,那个年代,泉眼那片儿还真是个挺热闹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友谊公社,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田地。</p> <p class="ql-block">  也就在友谊公社成立的那年,市政府决定利用泉水资源,在市区北面挖一个湖。</p><p class="ql-block"> 这在当时是满洲里市最大的一个工程。</p><p class="ql-block"> 满洲里市的党政机关和各单位都积极响应号召,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近百人在这里聚集,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义务劳动。</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八岁,正准备上小学, </p><p class="ql-block"> 几个小伙伴的家离这儿很近,时值夏天,我们常去工地看热闹。</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都在规划好的地段热火朝天地劳动。施工现场没有彩旗飘飘,没有标语口号,没有广播喇叭,也没有豪言壮语。</p><p class="ql-block"> 有人肩膀上扎着厚厚的垫肩;有人手里拿着镐头和铁锹。那个年代,没啥机械设备,仅有少量的手推车,有一台东方红牌推土机,负责把坑里的土推成堆,人们拥在土堆旁装筐,再用扁担挑到大坑的周边,坑越挖越深,运土的坡度越来越大。 </p><p class="ql-block"> 没有设备仅靠人力,大家挑着扁担来回穿梭。有一个阿姨,大概二十七、八岁,挑着装满土的篮子,飞快地走上土坡,倒掉土,又匆匆的返回坑里,她额头上的汗珠流过脸颊顺着下巴滴到身上,衣服已经湿透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负责装土,很多人都希望给自己篮子里多装些土,并压实一些。</p><p class="ql-block"> 所有人都使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甘落后,力争上游。</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人们朝气蓬勃,任劳任怨,朴实无华、诚实厚道。</p> <p class="ql-block">  在人群里,一个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是唐克,我们都认识他,他正在推车,满滿的一车土。</p><p class="ql-block"> 唐克个子比较矮,但推起车来跑的飞快,边跑边喊,为自己加油,正因为他的喊声,把我们吸引了过去。</p><p class="ql-block"> 把车从坑底推上坡,要使用最大的力气,并且要加快速度才能达到坡顶。唐克越干越来劲,喊声越来越响,步伐越来越快,我们越看越过瘾,站在旁边的土堆上帮他喊加油!</p><p class="ql-block"> 突然,车轮被一个土梗垫了一下,翻车了,唐克没松手,被甩了出去,恰巧摔在了车的前面,一车土实实在在地扣到了他身上,旁边干活的大人和小孩急忙跑过去,扒土的,拽胳膊的,终于他露出了脑袋,满是泥土的脸上,一双圆圆的大眼睛一眨一眨,惊恐的眼神茫然地看着四周,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p><p class="ql-block"> 有人让他活动一下胳膊腿,一切正常,有人打来水,给他洗了冼脸。</p><p class="ql-block"> 而他的推车却被别人推走了。</p><p class="ql-block"> 他坐在地上,半天没说话,最后冒出一句:“咳!好不容易抢到一辆车,没过够瘾就被别人拿走了”,此话一出让人吃惊,都这么狼狈了,他还惦记着手里的活和自己的责任呢。</p> <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这片人工湖基本完工了。少量剩余的残土和石头堆在了湖的中央,形成一个湖心岛,大部分的土被堆到了湖的东侧,形成了一条从市里到小北屯的大堤,湖水一侧是用水泥和石头修砌的防波堤,坡的另一面覆盖着草皮。在湖的东北角,有一根粗大的铁管,湖水就是通过这根管抽出去供给友谊公社用水。湖的东南角,有一个放水闸,枯水期,闸门关闭,使湖水能保持一定的存量。</p><p class="ql-block"> 从达莱湖运来了鱼苗撒到了湖里,不久又弄来了一些大鲤鱼也放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湖的南侧栽了一些小树……。 </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里被修成了北湖公园,六十年代,公园里引进了二只猴子,一只孔雁,还有几只大雁,公园被装扮的更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在北湖公园熙往攘来,中年人下棋对弈,老人们含饴弄孙,情侣在风月无边的湖畔漫步,一片祥和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在这里劳动过的大部分人已经故去,有谁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他们都是平凡的满洲里人。</p> <p class="ql-block">  一年夏天,我回到家乡满洲里。</p><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湖边,这里曾上演过真实版“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微风泛起的涟漪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场面,隐约还有那些挥汗如雨的人们和不知姓名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小北湖”的名字大概并不出自官方,有点土气,也不响亮。或许,是前辈们在劳动时约定俗成地喊出了“小北湖”的名字,久了,也就公认了。 </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啦,小北湖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名字朴实无华,对接地气。和当年前辈们的精神世界一样,脚踏实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造福后人。</p><p class="ql-block"> 但愿小北湖这名字一直沿用下去。</p><p class="ql-block"> 永远的小北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由吴修林、隋千芳、孙国英、王博等摄。由王铁樵提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