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乔纯修</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名士</p><p class="ql-block">乔纯修,字懋卿,号卷楠逸人,原武县(今原阳县)韩董庄乡贺厂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拔贡,录为七品吏部小京官。民国改制,归里,充本邑高小校长,曾当选县议会议员,以后又在本省安阳、卫辉、沁阳、开封、洛阳、南阳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并京师、大连各总督、将军、总长公馆教读。</p><p class="ql-block">乔纯修 别名懋卿</p><p class="ql-block">国籍 中国 民族 汉</p><p class="ql-block">出生地 河南原阳</p><p class="ql-block">简介贡献TA说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著名的抗日将领张学良将军聆听过他的教诲;袁世凯的嫡系俯首帖耳做过他的门生。晚清的王公幕僚有与之过从甚密的艺友。据传,故宫博物院亦有他书法真迹的收藏。旅游胜地百泉有乔拔贡的三处真迹:一处是对冯玉祥将军仰慕的通碑四个苍劲大字“民族精神”和一通褒扬先人宁肯饿死,不愿苟活气节精神的碑刻,彰显出乔纯修高雅的才思和独特的书风。更生动的是振衣亭“重建子在川上石坊碑记”的联语“海面未观多大水,岳巅既跻不看山”,是乔体书艺的精纯体现。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其《冯君子藩墓志铭》拓本。</p><p class="ql-block">乔纯修书法碑刻</p><p class="ql-block">乔引以为豪的不仅是他的学识修养,而且还有他精湛的书法艺术。乔的书法真、草、篆、隶诸体兼备,独具风骨,引一时风骚,被称为“乔体”。乔也因此自得。乔有诗曰:我凭绝笔空前圣,立法思加逸少王。</p><p class="ql-block">书法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四季,每天必练。书写时屏气运神,物我皆忘,往往每写一幅都是大汗淋漓。其书法运笔匀称,蕴含诸家之妙,近魏非魏,似隶非隶,含柳非柳,自成体系,素有乔体美称。</p><p class="ql-block">他的另一个爱好是收藏书籍。他倾注一生心血收藏的线装书、盒装书,清廷政府、北京旧政府给他的证、匾、幛、挽等,整整一个屋子装得满满的,汗牛充栋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他临终曾反复交代其家人:“我的收藏不属于我自己,那是国家的血脉和精华。你们要保存好,适当的时候捐给国家。”可惜一个老人的夙愿文化大革命中被无知的红卫兵付之一炬,整整烧了三天三夜……</p> <p class="ql-block">乔纯修对原阳的突出贡献是一部《重修原武县志》撰修孤本。《原武县志》创修于明代,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续修不辍,而从乾隆至民国十一年180年间竟成断代。[3]民国十一年(1922),原武县长刘启泰请绅董熊润修等人筹资编纂县志,乔遂被聘为修志局长兼纂修。乔纯修作为一个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地方俊杰,不顾教务繁忙、经费奇缺、人力匮乏、兵荒马乱,毅然扛起填补原武断代志书空白的大旗。他协同当地名士娄玉珂、李森、黄东来共同编辑,后因财政拮据,不一年,局裁人散。翌年,乔应聘北京之教,时本县人苗元勋亦在京,应乔之约,于公务之暇,二人搜集资料,编辑志稿,经数年,已成十之六七。民国十七年(1928)秋,二人相携归里,共居县城以期完稿。适省府又有修志令下,娄玉珂等请县长李育三重开志局,乔、苗二人欣然就职,但经费困难,勉强数月志局又裁撤。乔应大连之请,前往就教,但仍坚持与苗二人书信频繁,终于民国23年(1934)功成。由于诸种缘故,一直未付刊。遂为手抄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