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今天”出发,向前</p><p class="ql-block">在后城听作品分享,总觉得与氛围很契合,古老的建筑,氤氲着文化气息。一群人合坐在天井,正厅的廊檐下,是主持人和嘉宾座,两片浅白底色的后幕布,在褐色的木墙映衬下,非常突出。黑瓦、雕梁、立柱、画棂,透出岁月的光泽,仿佛一个老夫子穿着灰布长衫,笑呵呵地看着大家。天上没有太阳,天井上方落下初夏的温度,并不燠热,身上微微发汗,恰好。</p><p class="ql-block">“从'花街'出发,北上”,是今天的分享主题,嘉宾徐则臣。徐则臣的作品我读过不少,是当代较有名气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经常被《小说选刊》选登,我长年有订阅《小说选刊》,最起码这个名字是刻在我心里的。</p><p class="ql-block">多年前,莫言、阿来、刘梦溪等著名作家来泉州,我曾有幸参与到陪同队伍,那时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激动是当时唯一的表现。而今见到名人,不再忐忑,似多了一分从容,时光给了脸皮包浆,无动于衷地厚着。</p><p class="ql-block">徐则臣落座。这位七零后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头发蓄得随意,眼镜后面的双眸,淡定淡然,黑外套,内里的黑T恤,几个白色的字遮遮掩掩,似有“徐同学”三个字。落落大方之下,又显得有些许的无措,他坐下时,不时变换坐姿,几次的调整,才坐好。</p><p class="ql-block">徐则臣以写小说为主。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他介绍家乡时,多次提到东海盛产水晶,水晶在他心目中既是特产,也许另有寓意。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供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社。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中首位70后,被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著有《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等,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意、蒙、荷、西、俄等十余种语言。他的新书《一意孤行》,是他的第一部散文专集。</p><p class="ql-block">我习惯拍照。分享会刚开始,我忙于拍摄现场照片,有一部分内容听得不太全,未能记录下来,甚是遗憾。</p><p class="ql-block">安心坐下,接受熏陶,这才是正事。</p><p class="ql-block">关于写作,我是从徐则臣关于独特的个人资源的话题进入分享空间的。他说,个人经验是偏僻的,具有陌生感。唯有这样的东西才能吸引人。现代信息快速传播,已是全球化,重新把公共资源变成个人的经验,要求作家有足够的素养,足够的分析能力,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关于阅读,徐则臣用一句“一个人的阅读决定一个人的写作”,来强调阅读的重要。他特别提到要多读外国名家的小说,要与时俱进,文学是在变的。听到这,我心生惭愧,在我之前的阅读中,几乎从不看外国小说,我不喜欢冗长繁杂的翻译腔,也记不住外国人七八十几个字的名字。徐则臣说他没有看到没看过这些外国名家的书的人能成为作家的。一言中的!他说作家要博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举了《西游记》中七十三变的二郎神与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打仗的故事,到头来二郎神打不过孙悟空,究其原因,离不开生活经验与学问。我的经验与你的经验本质上的区别,才能造就文学的进步。</p><p class="ql-block">写小说就是一意孤行的事。这是徐则臣的心得。我的写作历程,大多是半心半意,回想今年,竟没写几篇,大多时间耗在了抖音小视频上。莫言在4.23读书日前发公众号,说“拿起书本,放下焦虑”。大师也会每天刷短视,“但每次刷完了都会批评自己”,我也后悔,但就是改不了。要在写作上有成绩,要像徐则臣那般孤绝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断挖掘,往下挖,挖呀挖呀挖,才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p><p class="ql-block">把作家比作笨人,徐则臣的话就是独特。他认为写作不能三心二意,盯着一个事,文学这个事没有对错。我理解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p><p class="ql-block">徐则臣从事写作多年,当年身边有许多的写作者,写着写着,身边的写作人都不见了。</p><p class="ql-block">最后,徐则臣如是说:写作就是长跑,坚持,不着急。</p><p class="ql-block">对于著作等身的作家来说,是不着急。但对于一个半吊子的写作者,我真是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