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地区指的是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高加索山脉所在的广大地区。以大高加索山脉为界,高加索地区分为两部分,北方称为“北高加索”,属于俄罗斯;南方则称为“外高加索”,主要是<font color="#167efb">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font>三国。这里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也是现代欧洲人的发源地之一。数千年来中东和欧洲各大地缘力量的博弈与融合,造成了三国三种宗教信仰的奇特格局:亚美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阿塞拜疆信仰伊斯兰教,格鲁吉亚则与俄罗斯一样信仰东正教。<div> 源于几千年来多种不同文明的碰撞,以及多元民族宗教文化的融汇、交融,使外高加索三国拥有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文化自然遗产。截至2024年4月,高加索地区3个国家共有世界遗产12处(其中文化遗产10处,自然遗产2处)。去年九月的高加索之旅,有幸探访了其中的八处,切身领略了这颗”遗落的明珠“的迷人风采。</div> <font color="#ff8a00"><b><i>阿塞拜疆</i></b></font><div> 位于外高加索山脉东南,欧亚大陆的结合部,毗邻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 阿塞拜疆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尤其是三处知名的世界遗产(<font color="#167efb">巴库老城、少女塔和希尔旺沙宫;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古城舍基的可汗夏宫</font>),使它日益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喜爱的游览观光之地。</div><div> <i style=""><font color="#ff8a00">巴库</font></i>,阿塞拜疆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古絲绸之路上的名城。里海之滨的巴库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还注重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因而被称作是西亚的“小迪拜”。</div> 夜幕下的里海湾 巴库古城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古城的核心是内城,大部分城墙在沙俄1806年征服后得以加固。2000年<font color="#ff8a00">巴库塔墙及城内的希尔旺沙王宫和少女塔</font> 被<font color="#167efb">UNESCO</font>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font color="#ff8a00">希尔旺沙王宫</font><br> 12世纪希尔旺沙王朝定都巴库以后所修建的宫殿建筑群,是阿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上王宫屡次被毁、屡次重建,现在看到的主体建筑完成于上世纪前期。2000年王宫和巴库老城一同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宫殿入口是一座门楼。门楼内的阶梯通向有一个高耸圆顶的八角形大厅。 整座宫殿现在是一座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当年王室生活中的物品和收集到的珍贵文物。 专为已故老总统(现任总统的父亲)设立的展厅 基万汗宫,八角形建筑,据称是当时的法庭,坐落在宫殿的北面并与王宫相接,三面都有带拱顶的柱廊围绕。无论是大厅还是柱廊都建在一米半高的巨大底座上。 八角形大厅的入口,上方的铭文出自古兰经中的经文。 赋予了基万汗宫特别之美的主门楼,上面装饰了别具一格的石头地毯花纹雕刻。 王宫的下方是王室陵墓和清真寺。这是 1435年修建的希尔旺沙陵墓群。进入陵墓要穿过一个箭形拱顶的门楼。 巴库老城的古城墙,建于12-15世纪间,全部用石头砌成,经过了多次修缮。 沿街奥斯曼风格的民居。内城有许多迷宫般的狭窄巷道和古老建筑,行走在其中,仿佛穿越回到了中世纪。 <font color="#ff8a00">少女塔</font><br> 为12世纪所建的汗王宫殿建筑群的一部分,是巴库老城的地标性建筑。现存建筑高29米,共有8层,塔平面呈钥匙孔状,塔内可以容纳200人。它曾经历了1304年的大地震而安然无恙。少女塔不仅是游客的必刷景点,还是阿塞拜疆的国家象征之一,出现在阿国的纸币上。少女塔2001年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登上少女塔顶,巴库老城、滨海大道和里海湾风光尽收眼底。 里海湾 火焰塔,位于俯瞰里海的一座小山上,由火焰形的三幢独立摩天大厦组成,因外观造型形似火焰而得名,是巴库最著名的地标建筑。 <font color="#ff8a00">戈布斯坦国家公园</font><br> 位于巴库以西约60多公里。这里有着5千至2万年前的近万幅岩画。戈布斯坦岩画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了动物、古代部落的图腾,以及反映原始人狩猎、歌舞、收割、集体劳动的场景等图案,全面反映了氏族部落丰富多彩的活动。<font color="#ff8a00">戈布斯坦岩画</font>于2007年被<font color="#167efb">UNESCO</font>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万年前的史前壁画,虽然有些风化,其图案仍清晰可见。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font color="#ff8a00">舍基</font><br> 位于大高加索山脉脚下,是阿塞拜疆最古老的城市。作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要塞,它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在阿拉伯人入侵前,舍基一直是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18世纪的泥石流毁坏了当时的古镇,如今的舍基历史中心是之后重建的产物。舍基不仅是阿塞拜疆最美的城镇之一,也是一个拥有美丽的田园风光的休养之地。 <br> 2019年<font color="#ff8a00">舍基历史中心及汗王宫殿</font>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font color="#167efb">UNESCO</font>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舍基汗王宫殿(俗称可汗夏宫)的大门 <font color="#ff8a00">可汗夏宫</font> 是当时的国王和王后避暑度假的场所,由胡赛因国王修建于1762年。在1955-1965年及2002-2004年期间夏宫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修复,使这座美丽的宫殿恢复如初。夏宫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在南北轴线上延伸的两层砖石结构楼房,宽三十二米,进深八米半,上面覆盖着一个宽大屋檐的木制屋顶。 夏宫的外墙镶满精美的马赛克,有两处内凹小穹顶镶着熠熠发光的玻璃。门窗的雕刻细致精美,连屋檐内都布满了雕刻和绘画。夏宫修建花了十年,基础建设只用了两年,但壁画装饰用了八年。 夏宫内有当年国王、王后的卧室、接待来宾的会客厅、国王的书房等七个房间,供游客参观的有五个,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装饰和设计。彩色玻璃窗是夏宫一大特色。其彩色花窗采用了大量的马赛克玻璃装饰,以古老独特的工艺制作完成。内墙绘有花卉、狩猎与战争等不同场景的壁画,富丽堂皇。(室内禁止拍照。图片来自网上) 夏宫的窗户使用了很有特色的Shebeke花窗装饰工艺(这是一种将数千块彩色玻璃镶嵌在木格子中但无需借助胶水或钉子的手工工艺)。 彩色的马赛克玻璃拼出复杂而精美的图案,透过阳光投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影。 <i><b><font color="#ff8a00">格鲁吉亚</font></b></i><div><i><b><font color="#ff8a00"> </font></b></i>位于南高加索中西部,北接俄罗斯,东南和南部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相邻,西南与土耳其接壤,西邻黑海。格鲁吉亚地处欧亚交界处, 景色宜人:壮阔的高加索山脉、“遗落于世”景色如画的村庄、山巅上高耸的古老教堂和城堡, 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大自然将雪山、冰川、森林、大海之美融汇、演绎到极致。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罗马帝国、拜占庭、波斯等历史上都曾入主过这片土地,宗教历史与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造就了这个国度独特而迷人的风情,也使它拥有了“上帝的后花园”的美名。</div> <font color="#ff8a00">姆茨赫塔古城</font><br> 格鲁吉亚的宗教圣地,被称作“格鲁吉亚人心灵的故乡”。古城曾是格鲁吉亚东部伊比利亚王国的首都,直到公元五世纪格鲁吉亚王朝迁都到了第比利斯。<font color="#ff8a00"> 姆茨赫塔古城</font>于1994年被<font color="#167efb">UNESCO</font>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包括了三座非常著名的世遗建筑:<font color="#167efb">季瓦里修道院、斯维特·特斯克维里教堂(生命之柱大教堂)和萨姆塔夫诺教堂及修道院</font>。它们散布在古城内和周边。<br> <font color="#ff8a00">生命之柱大教堂</font>修造于公元六世纪,是格鲁吉亚最古老的教堂。教堂为圆顶、阶梯式十字型建筑,外观恢弘,其高度仅次于第比利斯圣三一大教堂。如今看到的建筑是十一世纪重建的。教堂里保存有大量宗教题材的古老壁画。 遗憾的是当时教堂里正在做弥撒,无法入内参观。 <font color="#ff8a00"> 季瓦里修道院</font> 位于姆茨赫塔小镇附近的山坡顶上,建于公元585年至604年间,是古城中最古老的教堂。因它是修女圣妮诺在格鲁吉亚第一次竖立十字架的地方,所以也被称作圣十字教堂。 季瓦里教堂矗立在库拉河与阿拉格维河汇集的山岗之上,与山下的生命之柱大教堂遥相呼应,就像是两个永恒的卫士一起守护着姆茨赫塔这座千年古城。 这里视野开阔,风光迤逦,是俯瞰姆茨赫塔古城的绝佳地点。水色不同的库拉河和阿拉格维河呈人字形在此交汇,错落有致的红色屋顶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簇拥着高耸的生命之柱大教堂。 残存的城堡遗址 <font color="#167efb">津瓦利水库</font>是一座前苏联时期于1986年在阿拉格维河谷修建的水库,为第比利斯提供饮用和灌溉用水。如今的青山碧水已成了格鲁吉亚的热门打卡地。 <font color="#ff8a00">阿纳努里城堡</font>, 格鲁吉亚最著名的国家地理名片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考察名单之中。城堡于公元13世纪时由格鲁吉亚皇室的一名公爵建造,曾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在17世纪时被改造成了修道院。城堡位于半山之上,绿宝石般的湖水映衬着造型典雅的古堡,犹如一幅壮美的风光画。 <font color="#ff8a00"><i>库塔伊西 </i></font><br> 格鲁吉亚西部历史名城、第二大工业城市。库塔伊西(Kutaisi)是格鲁吉亚早期王国科尔基斯的首都,中世纪时,几代帝王在此修建了宏伟的修道院和教堂,使它成为了当时高加索地区基督教文化的中心,也将格鲁吉亚带入了黄金时代。世界文化遗产<font color="#ff8a00">巴格拉特大教堂</font> 和 <font color="#ff8a00">格拉提修道院</font> 是它最亮丽的两张名片。 <font color="#ff8a00">巴格拉特大教堂</font><br> 又名“圣母升天堂”,高耸在城市一侧的乌克枚里奥纳山上。它是格鲁吉亚黄金时代的建筑典范。1003年,国王巴格拉特三世在位时修建了这座教堂。俄土战争中,它先是被土耳其人炸毁了中心的圆顶,后又被俄军毁了其余的大部分。教堂的修复工作从上世纪中开始,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本世纪它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重建,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次重建破坏了教堂的原貌。2017年它被移出了《世界遗产名录》。 教堂的外壁刻有精美的浮雕 <font color="#ff8a00">格拉提修道院</font><br> 修道院始建于1106年,由三座不同时期建的教堂和一座钟楼、一座学院组成。其最大的看点是湿壁画,因拥有格鲁吉亚宗教建筑中最精美的内饰而闻名。<div> 1994年<font color="#ff8a00">格拉提修道院</font> 被<font color="#167efb">UNESCO</font>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font color="#167efb" style="font-style: italic;">世遗的评价是:</font><font style=""> <u>”</u></font><font color="#9b9b9b"><u><i>格拉特修道院的主建筑物于12世纪至17世纪期间兴建。这是一处保存良好的建筑群,镶嵌工艺精湛,壁画十分精美。大教堂和修道院代表了中世纪格鲁吉亚建筑的繁盛</i>。</u>“</font></div> 建筑群中最大的圣母教堂,中央穹顶的马赛克与壁画正在维修,旁边神龛里的门柱、墙壁上绘满了略显古拙而斑驳的壁画,这些壁画多是12-18世纪的产物。在狭长的天窗照射进来的光束下仿佛被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晕。 这些11世纪初修建的古朴的拜占庭式建筑,堪称是中世纪艺术的杰作。 格鲁吉亚历史上有多位国王安葬在格拉特修道院,包括大卫四世。他去世后就葬在修道院里的这栋建筑(原修道院的南门)的地下,仅在地上留下了一块刻字的石碑。 圣母大教堂建成一个世纪后,增建的圣乔治教堂。 教堂内的壁画绘于16世纪,色泽十分艳丽。 位于<font color="#ff8a00">第比利斯</font>库拉河左岸伊利亚山上的<font color="#167efb">圣三一大教堂</font>,建于1995-2004年,是格鲁吉亚乃至整个高加索南部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大教堂的主体建筑高约100米,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它。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亚美尼亚</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 </i></b>地处亚欧交界处外高加索地区。它是《圣经》中诺亚方舟停靠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全民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亚美尼亚可以说是一个“教堂的国度”。虽然国土面积狭小,却拥有2.4万座教堂,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见。</p><p class="ql-block"> 在亚美尼亚旅行的主要参观项目是各种古老的修道院及教堂(包括三个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绝大部分都在远离都市繁华的荒野之地,或崇山峻岭,或悬崖峭壁,或山野石穴。当置身其中时,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坚韧执着的信仰,以及给西方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p> <font color="#ff8a00">埃奇米亚津大教堂</font><br> 亚美尼亚的第一座教堂,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大教堂修建于公元4世纪,被誉为“亚美尼亚教堂之母”。因收藏的圣物(诺亚方舟木片、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时刺入其胸部的矛和十字架的木屑)使它闻名于整个基督教世界。<br> 2000年 <font color="#ff8a00">埃奇米亚津教堂与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font> 被<font color="#167efb">UNESCO</font> 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大教堂入口处的一组巨大的雕塑,雕刻有基督、亚拉腊特山、诺亚方舟、圣矛,以及一些与宗教题材相关的场景。 教堂入口处这座如同两扇门一样的巨大雕塑,是2001年纪念亚美尼亚皈依基督教1700年时建造的。门楼上的雕刻展现了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接受格利高里的传教,信奉基督教的画面。 大教堂及附属建筑群占地庞大,包括了主教座堂以及现代的博物馆、神学院、图书馆等多座建筑。亚美尼亚创造了独特的十字架石,常见于教堂、修道院等地。人们相信十字架石能祈福免遭天灾,拯救灵魂,保佑平安。据称亚美尼亚拥有超过5万座十字架石。它们用石头雕凿而成,永恒之轮衬托着中心的十字架,周围雕刻有圣徒、动植物、几何图形等图案。 正在修葺的埃奇米亚津主教座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 ,原名圣母主教堂。现存建筑在17世纪时进行过大规模的重修。 主教座堂北面,17世纪时新建的钟楼。 入口处的门廊,廊柱和穹顶上的雕刻和装饰都十分精美。 主教宫 在主教座堂西侧有一座博物馆,这是亚美尼亚教会总部的珍宝馆,里面收藏有基督教的三大圣物以及千年前彩绘的《福音》书等许多珍贵历史文物。<br> 圣物一,诺亚方舟的碎片。残片放在一个鎏金的长方形盒子里,左下缺失了一角,据说是被当作礼物送给了沙俄的叶卡捷琳娜女皇。残片上面是镶着宝石的金质十字架。在十字架正中的宝石下面存放有钉耶稣的十字架的木屑。 圣物二,刺入耶稣胸口、沾有其鲜血的“圣矛”。 圣物三,钉耶稣的十字架的木片残片。 为祭祀一百年前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受害者而建的教堂 <font color="#ff8a00">圣荷利西美教堂</font><br> 位于瓦加尔沙帕特市,属于埃奇米亚津教堂群诸多教堂的其中一座,建于公元618年。它是亚美尼亚现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为纪念亚美尼亚历史上第一位基督教殉道者圣女荷利西美而建。2000年它与埃奇米亚津大教堂一起被<font color="#167efb">UNESCO</font>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圣棺上祈祷的信徒 <font color="#ff8a00">格加尔德修道院</font><br> 位于埃里温东南40公里的阿扎特山谷入口处,与山谷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格加尔德修道院拥有独特的岩洞教堂和墓穴,是中世纪亚美尼亚修道院整体建筑与装饰艺术巅峰时期的代表。2000年<font color="#ff8a00">格加尔德修道院和上阿扎特山谷</font>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br> 修道院处于峭壁林立的山谷深处,因其大部分建筑在岩石中开凿而成,故又名“岩洞教堂”。<br> 修道院的入口 格加尔德语意为“圣矛”(传说中耶稣上十字架以前,罗马士兵用来刺过耶稣身体的矛)。 因修道院是专为收藏“圣矛”的一部分而修建的,故又名“圣矛修道院”。格加尔德修道院始建于4世纪,现存主体建筑(主教堂)建于1215年,迄今保存完整。 主教堂分内外两部分,里面的穹顶石室里供奉着圣母。 主教堂的外墙及里面的穹顶、廊柱全都用大块岩石堆砌而成,室内采光全部来自顶部的采光口。 从穹顶到祭台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廊柱上方的一组浮雕格外引人注目:牛头口衔铁环,铁环上有两条链子拴住了两头憨态可掬的狮子,铁环下方还有一只神鸟张翅伫立于盘羊背上。整组雕刻古朴生动、形象逼真。 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与山岩浑然天成的修道院建筑外,就是随处可见的十字架雕刻了。这种古老的十字架被称为新科普特十字架,其造型源自埃及的科普特文化。 千年前的古老建筑,经历了阿拉伯人的摧毁,蒙古人的破坏和数次大地震,几经修复,今天看来依然精美绝伦、令人震撼。 岩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的十字架 出了主教堂沿着楼梯上去,穿过一侧石壁上的岩洞,前往宏大的祈祷厅。在岩洞过道一侧的岩壁上可以看到多幅图案复杂雕刻精美的十字架。 祈祷厅内别有洞天,四根巨型石柱顶起了整个洞穴石室。十二米高的空间全都凿刻而成,岩壁上刻有大量不同时期留下的文字和图案,融合了拜占庭、波斯等多种装饰风格。宽阔的石厅由于其特殊的建筑结构,使得这里拥有绝佳的音响效果,是一座天然的室内音乐堂。可惜没赶上当天圣诗班的演唱,无法欣赏到那难得一闻的圣音。 <font color="#167efb"><i>塞凡湖 </i></font>是高加索地区最大的高山湖泊,也是欧亚大陆最大的高海拔淡水湖泊之一。塞凡湖海拔1900米,湖区面积约1,240平方公里,是亚美尼亚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font color="#ff8a00">哈格帕特修道院</font><br> 亚美尼亚历史上重要的宗教、文化、行政和教育中心,位于陡峭的迪贝德峡谷中。修道院建筑群融汇了拜占庭教会建筑和高加索地区本土传统建筑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亚美尼亚宗教建筑顶尖水平,对中世纪亚美尼亚建筑的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主教堂建于970年,完工于991年。在长达三个世纪的不断扩建中,修道院内相继建成了20多座不同风格的教堂和礼拜堂、4个隶属建筑、墓地、钟楼、藏书馆等各种建筑。修道院曾遭到过多次地震和战争侵袭。<br> 1996年<font color="#ff8a00">哈格帕特修道院</font> 被<font color="#167efb">UNESCO</font>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盘桓在陡峭山壁之上的中世纪建筑,和周围的高山峡谷浑然一体,雄浑壮美,遗世独立。 鼎盛时期曾有500多名修道士在这里修行、学习。 教堂内保存的早期壁画 气势恢弘的园顶大厅和环绕的岩石拱廊。 一千年前修建的巨大拱形门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