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省吾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博物馆讲解志愿者,今天得记录一点东西,思考、整理、补充为更好地讲解做储备。</p> 博物馆日知多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被创立者理解为大千世界中的遥远国度与过去岁月的缩影。同时,皇室、拥有土地的贵族和教会收藏珍贵的画作、雕像并将其作为装饰品进行陈列和展示。随着平等主义思想的兴起,博物馆逐渐开始向公众开放,被赋予了教育公众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世界上已经有了成千上万座的博物馆,成为了公众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2000博物馆日的主题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92年公布了国际博物馆日的第一个主题“博物馆与环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有一个特别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第一张海报面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每年5月18日在全国各省市区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2010-2013海报</p> <p class="ql-block">2015-2023海报</p> <p class="ql-block">2024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海报及设计思路</p> <p class="ql-block">色卡里的国宝</p> 重新定位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热”是近年较为显著的社会现象,博物馆随之成为了大众美育传播的重要窗口,随着观众人数的持续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对博物馆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应该如何发挥好美育窗口的功能?博物馆人又是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下面转载的内容是广州市博物馆协会会长、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的讲话精神,他表示,博物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美育传播使命和职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刻抱有发现美的生活态度,那么美就是无处不在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眼光;美需要感知,美需要积累,美有其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美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南方人,可能会觉得“回南天”烦人,但前几天两个东北朋友却说自己很幸运,终于感受到了广州的“回南天”——这大概就是一种感受生活之美的积极态度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育是一种对美的主观感知的传递。当年学习考古,第一次看到了原始人的打制石器,就觉得美得精妙。早期人类只能靠石头打磨石头,形成了最初的石器,形成了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这就构成了最初具有美学功能的实用器。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的载体多种多样,比如陶器,远古先民在陶器上彩绘,形成了美轮美奂的漩涡纹、植物纹、几何纹等等。在红色胎体上,五六千年前的艺术匠人们把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通过画笔画到陶器上,便倾注了他们对美的理解。同样,游牧民族通过凿刻,把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人和动物的关系也刻在了岩壁上,形成了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以及广东的宝镜湾岩画等等,这些都是美学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文字从商代开始发展以后,甲骨文、金文再到小篆、隶书、章草、行书、楷书等书法形式丰富了美学的内容和载体。而绘画对于美学而言,则更为丰富了,除了刚刚提到的壁画,还有灿烂辉煌的重彩工笔画、文人写意画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述提及了不少承载了人类美学思想和观点的文物,目前保存最多的地方就是博物馆。所以,在此意义上,博物馆是保存人类美学思想或美术作品最集中、最完备且最成体系的地方。正因如此,我们要把这种美学教育作为博物馆的职能推广到广大市民中去。人类文化因文明的交流而璀璨,因文明的互动而进步,所以在美的共享和美学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追求,首先就是对美这一需求的满足。</p> 博物馆热度与根植美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热”成为了近年的普遍现象,小孩子们也喜欢到博物馆去,作为美育传播的窗口,博物馆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p> <p class="ql-block">这种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有几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富起来”之后的追求一定是文化的追求,文化追求里首先就是对美这一需求的满足,因此观众越来越喜欢到博物馆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国家层面对博物馆建设的推动,成为了形成“博物馆热”的强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经过博物馆人共同的努力探索,中国博物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研究展示宣传等方面做得越来越好。早期的博物馆基本上是给专家看的,一些文字说明习惯用专业术语,普通人几乎看不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和展示人类文明脉络的集中地,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教育职能。我们要让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成年人的“终身学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美育功能有品德教育,包括人类的创造性、人类的奉献和人类文明的传承交流和传播;有历史教育,也叫历史观的培养,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通过文物讲述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体现人类从不同的原始部落发展成地球村的过程,由此,博物馆是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美育传播使命和职能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市民大众越来越喜欢到博物馆看展,对于博物馆人的工作来说,随之迎来了新的时代要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概是从2000年开始,博物馆开始大规模走向公众化,不少博物馆也开始与中小学校共建教育基地。博物馆人也意识到不能光说专业的话,不能只给专家看,要让公众也能轻松地理解展览表达的是什么,再到后来就开始提升公众的参与体验,除了常规的讲解员,还引入了科技手段,开始探索沉浸式体验等展示和教育方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体到美学教育层面,例如近年走热的《千里江山图》,这些古代作品出于保护,不可能长期展出,可以借助科技手段,通过一些适合年轻人的方式,让观众个人沉浸到青绿山水的美景里,视觉上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青绿山水之美。从平面到立体,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画融合自然的思想、笔墨技法和画面意境的追求,从而达到美学教育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相关政策,明确指出,要给中小学生开展博物馆教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最真实、最宝贵、最有美学意义的结晶都集中在博物馆里。到博物馆接受这种美育的熏陶或者跟文物面对面的交流,对一个人的成长很有助益,这种体验是构成了丰富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p> 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习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每一个博物馆,都凝聚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当孩子走进其中,就能全方位地领略到人类的智慧结晶,也是一种提升审美的体验。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让孩子和历史成为好朋友,想让孩子和美的一切充分联接,就从带他们去博物馆开始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博物馆等您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