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摘自《碑林文学》的编者按:</p><p class="ql-block"> 近日,碑林区作协主席萧迹创作的长篇小说《闻道长安》正式出版,并在日本东京举行了新书发布分享会,这是萧迹首部走向国际的小说。《闻道长安》是萧迹的另一种创作尝试,它通过大量角色带入和四维空间的叙述技巧,让读者穿梭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安,向世间讲述中国故事,讲述长安故事。</p><p class="ql-block"> 同时,小说未出版时,己好评如潮,后边还附有二十余篇书评。《碑林文学》公众号将推出《闻道长安》系列书评,每天将书评刊发一期,本作品也是书许之一。</p> <p class="ql-block">碑林区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萧迹先生</p> <p class="ql-block"> 碑林区作协冯兆龙主任,转来作协主席肖迹先生长篇小说《闻道长安》的电子稿,竟使我一片茫然。对我这个遵循传统诗词者来说,确实是个认知上的颠覆。</p><p class="ql-block"> 这本以历史为骨架,以梦幻为脉络,行走在阴阳两界,穿越在岁月时空,笔下是跳跃式的视角变幻,演绎着似梦非梦的生命哲理,如梦如幻的故事交替。那种抽象的四维空间,或使人堕入迷雾,或教人陷入渺茫。那种现实和虚拟的转换,人世与鬼域的衔接,不时地在书里滚动。乃至“我是谁?”“要到哪里去?”这种哲学命题,以及对人性乃至生命的意义,人生价值观的探究,构成了一幕幕变幻莫测的立体画面,使读者感悟其酝酿的真实含义。</p><p class="ql-block"> 书名起作《闻道长安》,观其“闻”者,乃是“道”也。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作者塑造的主人翁,便是“入道”者。长安,十三朝古都,历史厚重。历来统治者,追求治国的“长治久安”之道。而作品中的“道”,既是治国的“安邦之道”,又是个体者的“人生之道”,也是书中追求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一、以“我”为主线,在岁月中穿越,在阴阳中行走</p><p class="ql-block"> 书中以“我”为主线贯穿始终。“我”可以是“李翰林”,也可以是“苏东坡”,还可以变成会说话的“狗”,又可以转变成人。做诗仙,可以狂傲不拘,目无一切。做苏东坡,才华横溢,世间少有。可以和“鬼”交往,可以和“猫”谈情,可以起死回生。作者以娴熟的笔调,深厚的功底,和博大的历史知识,构思着每一个环节,使其变化多端,神出鬼没。</p><p class="ql-block"> 书中写“我”在骊山疗养时,疗养院却不见了。乃是作者从当下的穿越,来到了大唐开元年间,适逢高力士受玄宗和贵妃之命,召见李太白。作者接着写道:</p><p class="ql-block"> “我正茫然时,突然,一位公公,啊,是的,是一位公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监,向我快步走来,未至跟前,就发出母鸭般的嗓音说道:‘李翰林,皇上、娘娘召见。’</p><p class="ql-block"> “李翰林?谁是李翰林,但他冲我而来,且对我而说,周围又无他人,显然他眼中的这个李翰林就是我了。</p><p class="ql-block"> 我简直快崩溃了,这哪跟哪儿啊,不禁脱口问道:‘娘娘,哪个娘娘啊?’”</p><p class="ql-block"> 也许,每次穿越时,头脑必有一个的适应过程。未适应前,带着前世的残留,不免茫然,不免惊愕。在稍作镇静之后,便缓过神来。这之后,“我”的身份不时地变化着。</p><p class="ql-block"> “这么说来,我这个人不知道从哪一时期开始修炼成了一个人,于是在几千年前的某一天,我出生了,长大了,结婚生子,又老了,我又死了。接着,又出生了,来来回回好几次,也就是说李白只是我众多轮回中的一次而已。”</p><p class="ql-block"> 作者这样写,又有何尚不可呢?如同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秘一样,一直是无解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代巨匠苏东坡如是对天叩阍。</p> <p class="ql-block"> 至于李白又如何变成了一条“狗”的?在第七章《我变成了一条狗》里写道:</p><p class="ql-block"> “我的人生观点直奔哲学最高点,就是个‘生死’二字。无论是谁,生来的目标就是直奔死亡而去。再怕死,还是要死。既然生来躲不过这个死,那就努力的让生——生出灿烂吧。一首七律脱口而来,我大声吟诵道……</p><p class="ql-block"> 可是,可是,怎么,怎么?我发出的却是‘旺旺’的叫声。”</p><p class="ql-block"> 穿越时空的“李白”,变成了“狗”的化身。对生死的认知,对尘世的禅悟,只要从一出生,然后的“目标就是直奔死亡而去”。不管你人生多么灿烂,业绩多么丰厚,离不了活一天离死亡近一天的“道”,谁也逃不脱的。而这次轮回,又完成了当“狗”蜕变。</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变成“狗”,作者有他的道理:“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怒发冲冠,气得拍案而起,对身边的人说,你看看萧迹是咋写的,还变成了狗,乱七八糟写的是个啥啊!</p><p class="ql-block"> “说不定一气之下,把书一掷窗外,还不解恨,又冲出去再在上面踩两脚。</p><p class="ql-block"> “我说,你千万不要着急,急坏了身子我就麻烦大了。我意思是,你先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想一想。就在你的身边,是不是有一些人很像狗啊,虽然说的是人话,长的是人身,还有一张人脸。可是,办起事作起人来你咋看都像一条狗。</p><p class="ql-block"> “说不定你还不同意我的观点,特别是你养过狗,了解狗的特性,你还会说,狗比一些人更诚实更忠诚更信义,一些人还不如狗的宽容豁达善良,甚至有些人连狗都不如,和这些人打交道还不如养一条狗。”</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将“我”,变成“狗?”作者的用意是:“就在你的身边,是不是有一些人很像狗啊,虽然说的是人话,长的是人身,还有一张人脸。可是,办起事做起人来你咋看都像一条狗。”这些感悟而调侃性的文字,其实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真实。人的虚伪,不如狗的忠诚,不如狗地方,比比皆是。为此,作者还写到:“人常说,狗眼看人低。现在才明白了,不是狗眼看人低,而是人眼看人低。最经不住考验的就是人性,拿人性做考验的结果双方不仅尴尬更是失望……变成了一只狗可以看到以前作为人看不到的另一面,狗眼中的世界实在是太真实了”。这种推论式的理性表达,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梦幻中的清醒,现实中的荒诞,无不交织在一起。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直率、尖锐和泼辣。毫不隐晦地直抒自己的观点。“狗”比人强,就连诗仙这样的历史名望,有时候还莫如做条“狗”更合适。</p> <p class="ql-block"> 二、选取有关历史章节,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虚幻的构思</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都是颇负盛名的神话小说,享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文学史上有很大的位置。作者的这本荒诞式的神鬼小说,也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作者从历史上选取题材,将历史的真实和梦幻相融合,探索长安之道。</p><p class="ql-block"> 轮回在阴阳两界之间,穿越春秋列国乃至汉唐宋元的诸多人物,构造出诡异离奇而又切近逻辑、带有哲理的动画来。故而不乏可读性,既有逻辑思维,也有形象思维。既有历史人物的真实存在,也有虚构的梦幻成分,演绎出一段段精彩的章节,使人目不暇给。</p><p class="ql-block"> 要写出如此丰富的语言,必须熟悉历史,才能遵循其发展的脉络。所以作者必是将历史人物,依据创作的需要,进行筛选,融入虚构的成分,为作品的主题服务。</p><p class="ql-block"> 如激活了老子,激活函谷关的伊喜,在楼观台安身,写下“道德”两经。唯《武经》未曾面世,却被贪婪者所觊觎,将竹简偷去一编,献媚的送于秦皇,以图捞取好处,协助秦皇的统一大业。而这边老子发现竹简有失,不敢怠慢,和伊喜即刻远走高飞,不知所向,也为后边留下悬念。作者的这一虚构,也是阐明“道”的真谛。老子珍贵的智慧,必须是恪守道德的典范。否则,宁可湮灭于世,决不能让其后患无穷,这是作者坚守“道”的底蕴。</p><p class="ql-block"> 关于老子和函谷关守将伊喜,到了楼观台的一段对话,作者写道:</p><p class="ql-block"> 先生(指老子)含笑说道:“这《武经》是我《道德经》之后的另一部三千言,《道德经》我讲的是立心立德立身之道法自然,而《武经》则是打天下,立大国之本啊。”先生边踱步边继续说道:“《武经》,即有排兵布阵,又有武功精髓……”</p><p class="ql-block"> 书里写道,这尹喜和先生说话间,楼观镇的若离,一位居心叵测者,走到了楼观草堂门口,站在门口弹了弹衣袖,正欲推门进入,恰好听到了先生从屋里传来的话,“《武经》我之所以没有公布于世,就是因为这部《武经》被有德有才之人得到,习之可称雄武林,悟道可雄霸天下;无德无道之人得到,那将是生灵涂炭,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啊。”</p> <p class="ql-block"> 萧主席赠书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虽然《武经》还没有问世,这段话却被楼观镇前来打探的若离偷听到了,于是若离回到家里,和其夫人春花说起了自己的见闻:</p><p class="ql-block"> “若离继续说道:‘我虽没有看见,但我听先生说这《武经》可了不得了。若是谁能拿到手里,上马可打得天下,下马可称霸武林。我要是弄到了这部《武经》,无需习更不需要练,我把它直接献给秦王。你说说,这个功名利禄,这个荣华富贵我不是一夜就全得了吗,还费我一天到晚的白费劲。再说了,我就是拜了师,学了艺,没有人用我,我还不是个白学白练?一个再好的演员没有了舞台又有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 不能否认像若离这样的功利主义者,抱着投机的思想,在世间是普遍存在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何怪乎一介为生存而挣扎的平头百姓呢。</p><p class="ql-block"> 书中写了若离只偷去了《武经》竹简的一页,便献给了秦王,以便求得功名富贵。所以在丢失了一页后,作者写老子的态度是:“先生轻轻地摇了摇头,缓缓地说道:‘道德不立,一切都是道貌岸然啊。你看看周围的这些所谓的国君,哪一个不是欲壑难填。如果我们稍有不慎将此《武经》落到他们的手中,那就是给恶虎添翼啊。’”</p><p class="ql-block"> 在《第三章·楼观秘藉之<武经>》这一章中,将《武经》这本奇书,安于老子笔下,符合其智者的身份。用以针砭那些无道之人,道貌岸然之徒。一旦取得天下,那将会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故而老子和伊喜即时远走高飞,写出了老子遵循“正道”的思维。</p><p class="ql-block"> 在第七章里,写大唐的牡丹公主,程咬金的后代程万松,秦叔宝的后代秦越,尉迟恭的后代尉迟飞熊等,为了保护唐代国宝,与窃取唐朝皇权的朱温之间的斗智斗勇。</p><p class="ql-block"> 第十一章的《找到宝藏》里写道,在一个深山密林的“里隐洞”里,一个箱子里的竹简,程万松惊喜地叫道:“啊!难道这是《武经》?”程万松又道:“据说老子当年深怕这《武经》落到了坏人之手,所以,在丢失了一页竹简后,就带着他的学生尹喜和《武经》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在世间留下一个久久不曾解开的迷案——真的没有想到,实在是没有想到,我们竟然在里隐洞里和他不期而遇了。”为了不让朱温那些奸孽者得到,牡丹公主和程万松“就让《武经》和宝藏在里隐洞里继续地享受安宁吧!”然后是“牡丹公主重重地点了点头,随手扯下挂在胸前的玉佩,向群山峡谷间投去,两人携手并肩向里隐洞深处走去……”</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此起笔,以及从春秋,到秦汉,乃至隋唐等,诸多历史人物的登台亮相,构成了小说的多层次结构的情结,乃至不乏荒诞而并非荒谬的结构演绎。</p> <p class="ql-block"> 三、从作品里读到的……</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梦幻般的创作手法,置于阴阳两界,则会有更多的创作空间,思想更便于神游和遐思。不受现实和时空的限制,发挥想象的魅力,又处处有所关联。既虚幻又真实,既灵动又惊心。作者是阅读了大量著作,搜查历史资料,以历史的人物为依据,进行再创作。比如苏东坡的“乌台诗案”,马嵬坡杨贵妃的故事等,其中不乏有更多的趣味。</p><p class="ql-block"> 如在写玄宗贵妃和“我”的关系时说:“在各种的很多很多的地方,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努力地和这些所谓的大人物合个影,或给他敬上一杯酒,拉拉近乎,希望他能够记住我们。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其愚昧和可笑的。因为人家根本不可能记住我们是谁。同样的,在皇上和娘娘的眼里,我只是一个诗人,即使一千年后人们都认为我是个诗仙,但是我知道我依然只是一个会写诗的诗人,在权贵的眼里我只是一个能给生活添些色彩的文化人。文化人是什么,看字面解释,文,就是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而被打差;化,则是总被别人拿着匕首威胁的人。所以文化人一定要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这个对“文化”见解确实独到,以拆字的方式,揭示文化的不同含义。</p><p class="ql-block"> 作者善于剖析人生,感悟社会。比如说:“还有一句话亦是铁律,那就是人不求人一般高。既然我已经知道了我的李白这个角色人生结局,更清楚皇上始终没有给我想要的那个官职。既然如此,在他这里什么都得不到的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既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我让他的高力士给我脱靴子,让美丽的杨玉环给我红袖添香有什么不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生长在人情的社会里,办事求人似乎司空见惯。当然,李白的持才自傲,目空一切,是出了名的,如让高力士给他脱鞋。但面对权贵,心中的理想,抱负,统统都是泡影,无法实现。而唐玄宗还是一介明君,诗仙的才能也是超群的。这些因素都尚且如此,其它则可想而知了。所以,作为草根族来说,做好人生定位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不论为君还是为臣为老百姓,只要是人,他的内心总会有两面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恶与善。最善变的正是人心的这两面性,有时善至极,有时恶极烈。对他所爱的人,他可以倾其所有爱之;恨他 所恨的人,他又可以残酷到如同北极的严寒,冷酷无情。”</p><p class="ql-block"> “虽然,有一冠冕堂皇的说词: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皇亲将相一视同仁。只是,人家都是高高位于法律之上的。面对众生平等这样的说词,就是傻子也不会相信的。”</p><p class="ql-block"> “谁敢说自己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活着就是利人利他不为己的,全他娘都是骗人的鬼话。这种人比坏人还坏,虚伪的坏人就是撒旦。所以啊,唯有读懂了人性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不被别人当个傻子玩。我常说,为了五斗米,我不得不陪你傻玩,但我绝不被你玩傻”。</p><p class="ql-block"> 这是作为“我”的李白,绝不会被权贵者完“傻”,李白又是何等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弄不明白的是在这样一座包容天下的群山之间,总有一些人喜欢摆下擂台争个天下第一。人为啥都喜欢争个天下第一?的确,第一名有很多的好处,可以享受众星捧月的快乐,可以有名,有名了就有了利,就有了想要的一切。可是,你就是拥有了一切又能咋滴。” </p><p class="ql-block"> “项羽死时都没有明白的一个道理,人家为什么不跟着你干了,就是你没有早早让人家看到‘名利’二字。”所以项羽临终时仰天长叹:“天亡我,非战之罪也!”</p><p class="ql-block"> “我才明白,这些人的确不配作个狗,因为,他们的骨子里又没有狗的忠诚和信义。”</p><p class="ql-block"> 以上的这些段落,都是穿插在每段故事情节之中,以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在作品里熠熠生辉。在这个浮躁的世象中,作者有着站立于精神高地的独立追求,有着身为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作家的良知,考量人性,显示出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p><p class="ql-block">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画如交友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部著作确实有着跌宕起伏,悬念迭起的特点。又以隐喻的手法,起到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感到作者思想的活跃,思维的创新,无不使人受益匪浅。只因精彩多多,恕不能一一赏读。</p><p class="ql-block"> 作为碑林区作协主席萧迹先生,已经出版了十四部长篇小说,七百余万字的几部散文集。每次出版著作,都有新的追求,都有不同的思想境界。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对我也是一次学习和认知刷新的机会。他已经跳出了传统创作的圭臬,不拘泥既定模式。做到了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使创作不断地与时俱进。除此而外,还擅长于书画,热情好客,喜欢交友。他的工作室,总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时常在朋友圈里,欣赏他的画,拜读他的文,了解他的人。读这部著作,对我更是一个认知上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 </p> <p class="ql-block"> 萧主席在作画</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