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临汾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滚滚黄河水至此,5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有着许多的神奇和传说故事,“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的歌谣,熟读明史的朋友都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给中华大地带来空前深重的灾难。从公元十三世纪下半叶起,蒙古统治者对中原实行了近百年的残酷统治,民族压迫十分严重。统治贵族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残酷剥削汉族群众,乃至随意对汉人进行掠夺、杀戮。至元朝末年,天灾加上人祸,已经没有活路的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元惠宗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元朝统治集团的掘墓人,被折腾得家破人亡、连和尚都当不下的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元朝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到处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在攻破起义军占领的徐州城时,采取蒙古人一贯的手段——屠城;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率部与红巾军交战,由于两次战斗没能占到便宜,竟拿平民出气,斩首万余级;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守将刘起租在顺德,由于缺粮,遂纵兵抢掠,将强壮的民夫充军,妇孺弱小者则杀而充当军粮。除兵乱之外,中原大地水灾、旱灾、蝗灾、瘟疫也接连不断,再加上黄河、淮河又多次决堤,使之“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老百姓非亡即逃。经过长达十六年的兵连祸结,到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年)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之时,明军所过之处已是十室九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竟至“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地步。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出中原,建立了明朝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向中央政府报告所在地的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财政收入无从谈起,直接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深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为了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决定采纳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实行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移民高潮就此开始。当时的山西由于远离战火,又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较之比邻诸省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再加上相邻省份有大量难民的涌入,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而晋南又是山西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其中又以洪洞为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因此,朱元璋从洪武六年(1373年)开始,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进行对外迁移。洪武年间,官方分先后九次组织,将山西人口迁移到陕西、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各省进行大量移民。朱元璋死后,才稍稍有所起色的大明王朝,又发生了“靖难之役”。</p><p class="ql-block">燕王朱棣从北向南进攻,燕军所过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在与政府军反复拉锯战中,由于人民厌倦了战争,人心思安,一些老百姓自发组织武装,以拒抗燕军。致使燕军抢掠屠杀与蒙古颇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等,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靖难之役四年,又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因此,朱棣夺取政权后,仍然采取人口迁移的办法,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又多次强行从山西迁移大量人口充实各省,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这场历时近五十年的大规模移民行动才告结束。都说故土难离,人不到走投无路之时,谁肯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啊?可那是政府工程,做为弱势群体,别无选择。由于当时的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有官道通过,又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份,明朝政府遂将该地做为移民集散中心。规定凡移民者都到洪洞县的广济寺政府设立的“移民局”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按照官方的指派,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而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古槐树,大量老鹳在树上筑巢,星罗棋布,尉为壮观。</p><p class="ql-block">而每次迁移都选择秋收之后的晚秋时节,此时槐叶凋落,老鹳窝显得十分醒目。那些即将离开故土,不知被迁往何处的移民们临行之时,凝望着高大的古槐树,听着栖息在树上的老鹳不时发出阵阵哀鸣,依依惜别之际禁不住潸然泪下,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移民们最后的记忆,深深印在了脑海里,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民谣。据专家学者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组织了18次经洪洞县大槐树向外地移民,每次从数百户到上万户不等,前后人数达100万以上。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涉及18个省500个多个县,800多个姓氏。又经过数百年的辗转迁移和繁衍生息,到今天已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2217多个县市,另外,还部分移民海外,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如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已成为移民后裔“寻根”和“祭祖”的圣地,当年的古槐已不复存在,而同根孳生的第三代槐树,却早已枝叶繁茂。</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景区内,其前身是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唐大历四年(769年)扩建。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建,现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明天启二年(1622年)塔身加装琉璃。飞虹塔为楼阁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飞虹塔是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拍摄场地。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地灵人杰,也养育了不少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忻州古城是一座又老又新的城,老城墙的整体建筑布局是以“天不满西北,地不平东南”建筑风格为主,呈曲线形。主要景点包括东西南北四大城门之外还有秀荣书院、文庙、元遗山祠堂、古钟楼、泰山庙、关帝庙、财神庙等景点。来忻州古城可以选择从南门进入,也可以从选择从北门进入,最常规的游览方式就是从北城门进入,踏着青石板路进入城内,街道两边的古建筑风格房屋,瞬间让你感受到一把穿越的乐趣。忻州古城景点简介忻州古城有四个城门,永丰门、新兴门、景贤门和拱辰门,分别位于古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四面城墙八座门”的说法。其中拱辰门仍保留着清朝时期的建筑面貌,也是忻州古城内保存比较完整的城门,也是忻州古城的主要入口。拱辰门,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忻州古城的北门,总体高度28米,是忻州古城的入口大门之一,是忻州老城的象征,整体建筑风格为三檐歇山顶式,也是古城内标志性建筑风格。檐下高悬的“晋北锁阴”,充分说明当时的忻州,在晋北的地位之高,也从侧面说出中国古代劳动人聪明智慧,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景贤门,是忻州古城的南门,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四角飞檐,三层的檐下悬挂“三关总要”的匾额,现为2002年重建。秀荣书院,忻州古城里面比较有特色的就是秀荣书院,也是全城的制高点,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忻州古城的全貌,以青砖黛瓦为主的建筑屋顶,鳞次栉比,有规律地排列古城内,俯瞰下去,让人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快感。秀荣书院也是目睹忻州古城夜景最佳地方。寺庙,忻州古城内有三座寺庙,分别是泰山庙、关帝庙和财神庙,其中泰山庙和关帝庙都建于我国古代唐朝,泰山庙曾在宋朝和明朝时期扩建过,是道家场所;关帝庙则为祭祀关羽的寺庙。财神庙建筑年代不详,现为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在的三座寺庙经过修葺后,又焕发了昔日的光彩。泰山庙美食一条街,来忻州古城旅游,避免不了品尝当地美食,泰山庙美食一条街也是忻州古城内官方认证的美食一条街,不足百米的巷子里,涵盖了忻州本地以及山西省内各类小吃铺,还有一些特色小吃,譬如栲栳栳,挠子粉,猪杂碎等,只有忻州古城内才可以品尝到。忻州古城景点游玩顺序拱辰门进入:忻州古城景点游览方式最常规的是从拱辰门进入,一路上不仅可以欣赏古城内的人文景观,还能品尝忻州特色小吃,登临忻州城墙,远眺古城风光,也可以去泰山庙、财神庙等祈求平安健康,只有你置身于中后,才能发现古城的韵味和昔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芦芽山主要景点有八个,分为两条线路,芦芽山一线是芦芽山、马仑草原、情人谷、汾河源头,万年冰洞一线是万年冰洞、悬崖栈道、悬棺与悬空寺,天池位于宁武到东寨镇途中。因时间和身体原因,我们这次选择万年冰洞一线,兼游汾河源头。 </p><p class="ql-block">石门悬棺位于宁武城西70公里处小石门村西极为幽僻的山谷内,峡谷深处有一个幽僻的巷弯,入口石壁如门,巷内林木葱翠,古建专家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考古专家认为石门悬棺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这就是颇具神秘色彩的石门悬棺景区。环顾石门内的石壁,并非危岩高耸,而仅有10至20多米之高,皆上下陡直光滑,壁顶覆盖着绿树灌丛,石壁上悬挂的木棺,有嵌在岩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桩支撑,也有用铁链吊捆的,既有一棺独悬,也有双棺并列的,距地面高度不一。除此外,在石门周围一带的山壁上,还有零星的悬棺分布。悬棺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阴凉干燥处,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数十米,十数米高的不等。据考古专家们考证认为,石门悬棺是迄今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唯一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石门悬棺的悬葬方式大致可分为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洞穴式是在悬崖高处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里放置棺材;悬吊式是在悬崖高处用铁链将棺材吊挂起来;悬桩式是在悬崖上凿洞,平插上木桩,将棺材搁到木桩上;栈道式是在悬崖中间凿孔插桩,铺成一个微型栈道,将棺材搁在栈道上。石门悬棺因其包含栈道、崖缝、桩崖、悬吊、洞穴等多种类型,在品种上名列华夏第一。</p><p class="ql-block">悬崖栈道正在维修,本次未游览,我们参观了悬空村。悬空村,位于山西省晋西北宁武县管涔山深处,现为芦芽山风景区的一个景点。浓密葱茏的林海之中,有三个古老神奇的悬空村:王化沟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均属宁武县涔山乡,三村相距很近分别建在悬崖绝壁间,远望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村里房屋都建在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街道是立木支撑、圆木铺架的“栈道”。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处处可见石砌的小径、古朴的民居,村民们悠然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村子古老、静谧,却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万年冰洞</p><p class="ql-block">它的奇特在于以本地洞外的气候条件论,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而洞内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处冰愈厚。它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的大冰洞。并且与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处,有一处千年不熄的地火,当地人称千年火山。这一冰一火,本是相克,却奇妙地共存于同一山上。</p><p class="ql-block">2005年,宁武万年冰洞在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中,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现开发近百米。分成上下多层,通过钻冰洞,下冰楼梯,过冰栈,可到各层观光。每层可容纳数十人,洞内四周全是冰。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花、冰佛、冰床、冰钟、冰人、冰菩萨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洞内大大小小的景致玲珑剔透,晶莹夺目,堪称一个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汾河源头是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寻根感恩的母亲河。汾源四周九山汇聚,溪流淙淙,亭台楼榭,风光旖旎。源头有一水塘,塘上石壁刻有“汾源灵沼”四个大字,壁上雕有一个龙头,龙口中喷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雷鸣寺、魁星阁挺立楼子山上,沾汾河之灵气,气象不凡。自古以来就有三晋第一胜境之美誉。汾源灵沼处,原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刹,名为雷鸣寺。因汾水从石崖下龙口喷出时声如雷鸣而得名。雷鸣寺总体规模宏大巍峨,庙宇依山而筑,殿堂栉次鳞比,四周古柏掩映,寺内朱檐金顶,琉璃布瓦,雕梁画栋,紫檀木刻。一幅幅壁画悬塑巧夺天工,一块块古纂石刻细腻猷劲,加之无数亭、台、楼、阁、树、廊、门、洞合理布局,相映生辉,该:寺向为晋北名刹。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此处举行古庙会。届时邻近州县以至内蒙、河北客商游僧,专来赴会,盛况空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