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白鹤梁

天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文作者沈宝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央党校教授、原《理论动态》主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注:今天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昨日见中央一台推介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特将沈宝祥教授2003年2月17日,在白鹤梁即将封闭建馆的最后一天到此参观后,撰写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的《踏上白鹤梁》一文分享于此。此文考证严谨,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朴素精炼,生动有趣,可读性很强,对了解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感谢沈老师为重庆白鹤梁作这么好的宣传,很幸运陪同沈老师参观,赶上一个历史时刻,留下珍贵纪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5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我早就知道长江中有白鹤梁。</p><p class="ql-block"> 我早就向往白鹤梁。</p><p class="ql-block"> 二零零三年二月十七日上午,我终于踏上了白鹤梁。</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石梁,只在冬末春初枯水季节露出水面。这里的长江在崇山中奔流,很曲折,但白鹤梁这一段大致呈东西走向。石梁在江中偏南,与河道并行,长约一千六百米,主体部分二百二十米,露出水面最宽处有五六米,窄处只有二米多,宽度随水位高低变化。石梁其余部分露出水面很窄,上世纪五十年代,将这段石梁炸掉一大截,很可惜。二百多米长的石梁主体部分又分为两段,间隔有十多米,用石料砌了二十一个跳墩,人可以从跳墩通过。</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由南向北略呈斜坡状,页岩构成,一块一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石面较平,适于题写刻字。</p><p class="ql-block"> 长江的水位高低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自古就为人们所关注。我们的先人在石梁上刻鱼以记载长江枯水的水位,显示出他们的智慧。据白鹤梁题刻记载,在唐广德元年,即公元七六三年,江水退,石鱼出现,后人称之为“广德鱼刻”。唐广德年间涪州刺史郑令桂在石梁题刻记其事。这是石梁最早的鱼刻,究竟刻于何年,已难考证。广德鱼刻共两尾,并有隶书“石鱼”二字。北宋的一首题刻诗赞曰:“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南宋有一首赞“鱼丽美” 的题刻诗曰:“何代潜鳞翠琰镌,双双依藻更依莲”。南宋另一首诗赞双鱼“衔尾洋洋石上镌,或依于藻或依莲”。这是宋人对石鱼的描述和艺术评价。由此可见,广德鱼刻的造型和镌刻技艺水平甚高。据宋人诗的描述,唐鱼衔尾相接,三十六鳞,一衔藻蓂一衔莲。所谓藻、蓂,是祥瑞之草,后人赞双鱼为瑞鱼。</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一六八五年,涪州牧萧星拱见广德鱼刻“岁久剥落,形质模糊几不可问”,于是,命石工紧挨唐鱼新刻双鲤以替代,并在其下刻《重镌双鱼记》。萧刻双鲤也是三十六鳞,前者长一米零八,嘴衔莲苞,后者长一米零七,嘴衔瑞草,颇生动。双鲤的眼和腹高都有水文含义。萧氏《重镌双鱼记》中有“彷彿双鱼,蓂莲隐跃”句,那时,尚能大致看清唐鱼,萧氏是仿唐鱼而刻。从水文和艺术角度看,萧氏双鲤都甚有价值。广德鱼刻现只存一尾,残长六十厘米。唐以后,不断有人在石梁刻鱼。据说,石梁共有石鱼二十尾。</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时,江水刚好盖过萧刻双鲤,清晰可见,人们很有兴致地伸手触摸,脸上露出一种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石梁高处还有一条大石鱼,长二米多,高过膝,是清人就石块形状雕塑而成。许多游人在此照相。女士们爬上石鱼,摆好姿势,拍绝好的美人鱼。</p><p class="ql-block"> 重庆市文物局王川平副局长,考古专业毕业,熟知白鹤梁。他陪同我们观看。石梁上共有题刻一六五段,计唐朝四段,宋九十八段,最多,元五段,明十六段,清二十三段,民国以来的十四段,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段,还有几段年代不明。唐广德年间郑氏的题刻已不见,可能还有其他题刻因年代久远而不复存在。最早的题刻是唐广德年间的“石鱼”二字,最晚的题刻是一九六三年,如果从广德元年即公元七六三年算起,时间跨度整整一千二百年。</p><p class="ql-block"> 历代的人们将石鱼出水的时间、距枯水线的尺度等情况,用文字记刻在石梁上,现有资料都说有七十二个枯水年份的水位记录,王川平说实际是七十四个。这些题刻生动地记录了历年的水文情况。从题刻得知,石鱼“三五年或十年方一出”,且江水骤涨骤落,有的地方官“终任不及见”石鱼,但宋大观元年和二年、南宋嘉泰元年和二年、明永乐二年和三年、元天曆二年和三年,都连续两年水枯鱼出。石鱼距枯水线的尺度也各不相同,有二尺,有三尺,最多有七尺,有的年份“鱼仅浮水面”,或“鱼在水尚一尺”。这是极为珍贵的水文资料。白鹤梁堪称“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都参考过这些水文资料。</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题刻共有三万多字,有诗有文,文字简约,除记录水文外,还涉及经济、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内容丰富。有一段题刻中提出“节用爱人”,很有意思。这些题刻可说是一部历史文化典籍。</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段题刻,有两段是涪陵的两位副专员所为。另一条出自县文化馆,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红日艳艳照碧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白鹤绕梁舞东风</p><p class="ql-block"> 附记:我县人民在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战胜了连连三年的自然灾害,去年的生活比前年好一点,今年的生活必将比去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涪陵县文化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九六三年二月十五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石鱼距水 1.45公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长寿水位 零下0.68M</p><p class="ql-block"> 这是白鹤梁题刻的绝后之作,也记录了一段历史,有它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题刻又是书法艺术的汇集。众多的题刻,有楷、行、隶、篆,有颜、柳、欧、苏,还有一条是蒙文。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号涪翁)的题刻共七个字:元符庚辰涪翁来。元符庚辰,即一一零零年。涪翁卒于一一零五年,此为其晚年所书,堪称白鹤梁的书法珍品。石鱼和题刻有浅浮雕、深浮雕,还有线雕、仿木刻雕,技法风格多样而精湛。</p><p class="ql-block"> 自见唐刻石鱼以后,人们就相信,“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p><p class="ql-block"> 每当水落鱼出,地方官吏,文人雅士,乃至寻常百姓,都要前去观看,“舟楫往来,玩赏不绝”。人们举杯相庆,或作文,或赋诗,“喜而记之”,刻于石上。年复一年,题刻渐多。南宋时,已有人感叹:“拂石已无题字处”。每当水退鱼出,去白鹤梁,“观石鱼之兆丰,拂涪翁之遗迹,亦一时胜遊也”。这可说是最早的白鹤梁旅游。</p><p class="ql-block"> 涪陵古称涪州。长时期中,石梁被称之为“涪州石鱼”,后来才有“白鹤梁”之名。其名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一说,昔时,长江两岸多林木,有白鹤,水枯季节,石梁露出水面,常有白鹤栖于梁上,人们因此而呼之。此说较可信。清代人的题刻中,才有“白鹤”之说。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年),涪州牧张师範的题刻诗中有“北崖水落时,中有白鹤脊”句。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孙海题刻《白鹤梁铭》,并刻“白鹤梁”三个大字,书艺高,镌刻点画有神。白鹤梁确是中华瑰宝,异常珍贵!</p><p class="ql-block"> 今年,长江水位下落幅度接近历史最低水位的临界点,是观看白鹤梁题刻的极佳时机。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枯水期是白鹤梁最后一次露出水面。今年六月一日,三峡工程将进入二期水位蓄水阶段,从此,白鹤梁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永藏深闺。白鹤梁的“无压容器”保护工程已经开始施工。当天晚些时候,题刻就要覆盖起来。我们是最后踏上白鹤梁的参观者。我感到幸运,不经意中碰上了一个历史时刻。</p><p class="ql-block"> 2003年2月17日初稿 </p><p class="ql-block"> 2003年2月21日补充</p><p class="ql-block"> 附记:上游的长江穿山而过,多巨石,枯水季节露出水面,且有兆丰年之说,人们竞相题刻。王川平说,重庆上下,有江津的莲花石题刻,巴县的迎春石题刻,朝天门的灵石题刻,江北鱼嘴的耗儿石题刻,云阳的龙脊石题刻等。云阳龙脊石有题刻八九十段。据史书记载,朝天门灵石题刻共十五段,东汉光武时代一段,东晋一段,唐一段,宋十一段,明一段,很珍贵,有“灵石现,兆丰年”之说,但在清乾隆以后,就再也无人见过灵石。今年长江枯水,重庆有关方面正在设法寻找灵石,希望他们能如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中图片为王正宁拍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03年2月26日修改补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03年3月12日再次修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03年3月15-16日校改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