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的“姑姐回娘家”

陈向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span></p><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年,“姑姐回娘家”在乡下蔚然成风,且很有一浪高于一浪的趋势。所谓“姑姐回娘家”,其实就是某个地方出嫁的女子们,相约一起回娘家看望亲人的恳亲活动。因为是同一时间段、是统一行动,所以,“姑姐回娘家”活动一般人数众多、场面活跃,气氛热烈,因而影响相对较大。</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是不太关注这样的活动的,总觉得这些活动跟自已关系不大,首先妻子的父母不在乡下,而出生、成长在城镇的我,从小到大看见的大多是:身边的姐妹到了婚龄,就喜结连理,然后,小两口或者住婆家,或者住娘家,或者住单位宿舍,或者住自购商品房,由此引生的住所和“娘家”,它的原始意义早已变异了。 </p> <p class="ql-block">  回放记忆,过去的年代婚嫁情况和现在不同,城镇单位的外嫁女住户以福利房、商品房居多,形成一个跟乡村完全不同的居住群体,而乡下外嫁女的住地则较为分散。那时包括城乡在内的外嫁女的这样一种居住布局,加之大家相互之间又缺少联络,外嫁的姑姐成群结队“回娘家”的事基本不会发生。朱明瑛《回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的歌曲耳熟能详,但“回娘家”只是个体行为,形成不了队伍,开展不成活动。 </p><p class="ql-block"> 再说我们当初的家庭居住情形,在城镇福利房、商品房住腻了,时不时也回老家转转。比如逢年过节,不是妻子跟随我回老家看望我父母,就是我跟随妻子回她父母家看望她双亲。我和妻子都是工作多年以后才结婚,婚前各自住在自已单位的宿舍,没跟父母住一起。后来工作调动至首府,更是远离了父母。再后来双方老人渐渐变老,两边老人有时是我父母来我们的“福利房”住,有时是岳父母来我们的“福利房”住。像这样的一种情况,就不存在“娘家”,也没有回娘家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  直到前不久,妻子跟我说她要参加她们村的“出嫁女回娘家”活动,突然间蹦出“出嫁”“回娘家”的词儿,我的脑筋一时转不过弯来。就追问她何时成了“出嫁女”?“回娘家”往哪里回?“我是已婚老妪么,当然是‘出嫁’了啦!而且我以‘知青’的身份回老家插队3年,老家就是我的娘家呀,有错吗!”妻子曾经回老家插队这我知道,我们结婚时,妻子请了当年插队知青点的姐妹作嘉宾,把嘉宾戏称为‘送嫁妹’,这我也记得清清楚楚。如此这般,妻子说她有“娘家”、有“出嫁”史,倒是准确无误,整个句子也挑不出任何毛病。推翻不了妻子的说法,我对姑姐回娘家活动的态度发生了急速的转变,在几天的活动中,我充当了铁杆拥护者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妻子她们的“姑姐回娘家”活动准备很充分,这为活动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老家是个客家地区,客家地区大多以姓氏族群形成村落,一个姓氏一个村庄。姓氏族群修建祠堂,供奉先祖,宗祠的裔孙不管在家里,还是远游他乡,到了清明、春节等祭祀日子,都要直接或回来祭拜祖宗。客家人宗族观念特别强,有关本宗族的事情,只要一声令下,宗族成员就要坚决响应。实际上妻子的老家宗亲对这次“姑姐回娘家”活动就极为重视,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有娘家宗亲支持,“姑姐回娘家”活动就有了坚强的后盾。宗祠会会长亲自担任活动筹委会主任,并代表娘家宗亲在活动开幕仪式上发言。当然,娘家宗亲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关键还得看“姑姐”。姑姐是活动的主力军,她们的态度才是最主要的。“姑姐回娘家”活动倡议书发出后,很快就有500多名外嫁女报名参加,同时选派代表跟娘家沟通,谋划活动事宜,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外嫁女一般都看重娘家,这是普遍现象。外嫁女离开家乡后,思乡之情随着时间推移,日渐浓厚,继而通过各种方法加强与娘家联系,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情感,这是人之常情。只是客家的外嫁女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更加强烈而已。妻子她们的“姑姐回娘家”活动,就有一大批像妻子那样积极参与其中的活跃分子。不单是娘家所在地的乡镇、县域的外嫁女表现突出,市区、首府,甚至省外、京城的,也踊跃报名,积极参加。</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算是见识了自治区首府的外嫁女格外偏爱娘家的一面了,她们在报名参加活动过程中,态度之诚恳,行动之迅速、果断,令人刮目相看,让人钦佩敬仰。起初,听到老家要举办“外嫁女回娘家”活动时,我心存疑虑,认为这样的民间活动,也就是乡村里的“外嫁女”闹闹而已,城里的“外嫁女”缺乏激情,是响应不起来的,但实际情况却远远超出我的意料。</p><p class="ql-block"> 妻子她们几位离娘家最远的首府“姑姐”,她们的表现一点不比本地的姑姐差,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先妻子接到通知时是有些犹豫的,主要是耽心家务与活动有冲突。经过详细了解活动的情况后,妻子当即明确表示了态度,同时把家务作了调整。那些日子妻子主动与同城的姑姐联系,商量完成节目排练的方案。活动推荐妻子发言,妻子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认真准备了发言稿。</p> <p class="ql-block">  起初我并不看好的“姑姐回娘家”活动,没想到它组织得这么周密。从筹备发倡议到策划,从制定活动方案到组织落实,一件件、一桩桩,循序渐进,环环紧扣,节节生辉。活动安排两天,有姑姐队伍进村阵容,有村头迎亲队伍阵容;指定姑姐代表、娘家宗亲代表发言,组织了文艺节目演出,举行了祭拜宗祠仪式。活动节目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p><p class="ql-block"> 活动举行之前,妻子说筹委会把“姑姐回娘家”办成一个“文化盛会”写进了倡议书,从整个流程来看,活动确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组织策划者不满足普通的恳亲活动的格式,大胆、大气地增进了颇具特色的项目,包括参观宗族书院、宗族农耕博物馆、宗族子弟教育基金会,组织大家重走“红色革命老区路”、组织姑姐婶嫂群体走秀表演、山歌对唱,给85岁以上老人发放红包等等,向“文明、文化”靠拢、充实。</p><p class="ql-block"> 总之,妻子她们的“姑姐回娘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面,都倾注了组织者、策划者的良苦用心,他们是把活动当作一桌大餐来做的。这桌大餐,无处不体现操刀者的实力,无处不印证操刀者的碧血丹心;组成这桌大餐的材质:文艺节目、场所布置、环境摆设、标语广告,无一不鲜明巧妙地融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德行”“道义”“礼节”“礼仪”“亲情”“忠孝”在这次“姑姐回娘家”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诠释,得到进一步宣传、提升、弘扬。</p> <p class="ql-block">  过后我从朋友拍摄以及微信公共号、美篇等媒体视频,观看了整个活动的过程。妻子她们这次“姑姐回娘家”活动,与所在乡镇其他村队举办的活动相比较而言,绝对是NO.1!</p><p class="ql-block"> 妻子她们的“姑姐回娘家”活动浓艳的一页掀过去了,留下的是满满的美妙的回忆。如果要我对这个活动作出一个评价的话,那么我觉得整个活动框架的精心打造、时间节奏的准确把控、道具场景的合理渲染等方面,是这次“姑姐回娘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匠心尺码;而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淋漓尽致的泼洒,则是这次“姑姐回娘家”活动取得成功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 美哉、壮哉,妻子的“姑姐回娘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 <p class="ql-block">(照片选自石湖村姑姐回娘家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陈向东简介</p> <p class="ql-block">  陈向东,中共党员,退役军人、退休警察,全日制大学本科、在职研究生学历。出版长篇小说、诗歌寓言集等3部,参加编著6部,文学作品获自治区报刊副刊优质稿二等奖;学术论文在军队高等院校理论研讨会宣读,获全军政治理论刊物二等奖,参加自治区理论研讨会获一等奖。美术、新闻等方面也有收获,美术作品参加全军美展、西北五省(区)美展、省(区)美展,获省优秀(最高)奖。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新闻作品、美术作品、论文等800多篇(首、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