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筑气势宏伟,既充满现代感,又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面全景</p> <p class="ql-block">来大运河博物馆参观的人常年络绎不绝,周末和节假日则人满为患,除了全国各地的旅行团和自由行观光客,扬州人民同样喜欢扶老携幼前来游览。参观不仅要事先网上预约,进馆时还要排着队沿着大广场绕场一周,博物馆入口处经常是人头攒动摩肩擦踵,以至需要好多工作人员维持秩序限流进入。</p> <p class="ql-block">古代京杭大运河各段电子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镇河神兽</p> <p class="ql-block">京口闸,位于长江下游与江南运河交叉口以南,镇江城区西侧云台山以东,是古代江南运河的第一闸,是重要的水工枢纽设施,为历代漕运咽喉,交通枢纽,在北宋年间(1088-1190)修筑。图中照片分别为京口闸遗址东闸体、明代石铺道路、清代二期绞关石、清代二期闸板槽、元代卵白釉瓷瓶、元代青釉瓷香炉、元代青花瓷香炉。</p> <p class="ql-block">运河航行船只模型</p> <p class="ql-block">隋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两岸夯土成堤、筑御道,遍植桃柳,故称隋堤。北宋时通济渠称汴河,明末水患,河道淤没,但堤址仍存。大运河上很多堤防、险工均为夯土筑成,中国古代的夯土技术非常发达,特殊的夯土工艺充分利用了土的特性,通过大量的人工夯筑,使土体成为坚固耐用的工程材料。</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淮扬段闸坝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元代通惠河水源工程与郭守敬(1231-1316),郭守敬是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著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于至元三十年(1293)完成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p> <p class="ql-block">通惠河白浮引水沙盘</p> <p class="ql-block">明代河防一览图(复制品,原件藏国家博物馆),下面的小人为清代银制挑夫</p> <p class="ql-block">清代山东运河暨引河湖坝全图(复制品,原件藏国家图书馆),清代银制挑夫和银制小船</p> <p class="ql-block">防洪器具埽埽(sao)工</p> <p class="ql-block">宋代(960-1279)张家港黄四浦遗址8号水井</p> <p class="ql-block">丝路延绵:大运河将海上丝绸之路辐射范围不断向内陆拓展,由沿海港口到达内河城市。隋唐大运河使洛阳、开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络点中心,京杭大运河则使天津、淮安、扬州、宁波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水运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晁衡:隋唐时期日本先后数十次派出大批留学生和僧人组成的遣隋唐使团学习中国文化,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晁衡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晁衡(701-770),日文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年)入唐,后受唐玄宗赏识,在唐任职,取名晁衡,官至秘书监(相当于国立图书馆馆长)。</p><p class="ql-block">鉴真(688-763),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扬州)人,唐天宝元年(742),日本遣唐使荣睿和普照二人专门前往扬州大明寺祈请鉴真“东游兴化”,鉴真不顾弟子反对和东渡艰辛,五次东渡,双目失明。天宝十二年(753),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以及晁衡再次到扬州,鉴真第六次东渡,终获成功。</p> <p class="ql-block">南宋(1127-1279)砖瓦窑,2019年发掘于江苏宜兴张渚镇凤凰村</p> <p class="ql-block">唐代船型砖室墓葬,2017年发掘于江苏镇江大港镇龙泉村</p> <p class="ql-block">古代运河上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盐商盐帮,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禁止私人贩盐,由于利益巨大,官盐管理部门和民间商帮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现了“私盐”。明清时期,朝廷由专制性卖盐变为专制性收税,造就了我国封建时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盐商</p> <p class="ql-block">太子少保署理两江总督部堂管理两淮盐务一等威毅伯曾国荃(曾国藩之弟)于光绪十年发布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三神石人:四川都江堰渠首</p> <p class="ql-block">镇水铁牛,江苏扬州邵伯镇</p> <p class="ql-block">铜制镇水神兽</p> <p class="ql-block">运河沿线的石雕镇水兽</p> <p class="ql-block">河南开封出土的镇水铁犀牛</p> <p class="ql-block">古代在运河各段航行的船只模型:左上为汉代楼船,左下为春秋时期的大翼,右侧为唐代的木船,1973年发现于江苏如皋马港河故道,是迄今所见最早利用水密舱技术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明代预备大黄船,又称“水殿黄船”。黄船为皇家所用,代表了当时造船的最高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运河上的舟楫</p> <p class="ql-block">左上为清代洛阳一号古船,下为清代太湖七扇子(七扇船帆)</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座船</p> <p class="ql-block">上为清代运河游船,中为清代漕运驳船</p> <p class="ql-block">清代盐船</p> <p class="ql-block">右侧上几艘为瓜洲丝网船,左下为苏州蓬船</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居然建起了古运河城市的实景,置身其间,仿佛穿越了几百年,回到了遥远的古代!</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球幕古代运河实景动画:楼台亭阁,茶楼酒肆,船只游弋,人声嘈杂,一派运河两岸繁华的市井生活画面!</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流域最新考古成果展</p> <p class="ql-block">东周铜剑、东周铜镰、东周雁首铜带钩、“王”铭铜矛,出土于浙江绍兴亭山遗址群</p> <p class="ql-block">东周虎形铜牌饰、东周原始磁碗、东周黑陶三足单把壶,出土于浙江绍兴亭山遗址群</p> <p class="ql-block">江苏淮安板闸镇的兴衰,“居两淮之咽喉,贯淮扬之通衢”的板闸镇,因闸设关,因关设镇,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黄河于淮安老坝口决堤,板闸镇因此被泥沙掩埋。2021-2022年对板闸镇部分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复原出清代早中期当地城镇的布局结构、人文风貌,丰富了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内涵。板闸镇遗址出土文物从左至右:清代白釉梅瓶,青釉罩灯,成化款青花卷草灵芝纹渣斗,贴塑梅竹纹紫砂执壶,“鸣远”款紫砂执壶,德化窑白釉送子观音。</p> <p class="ql-block">明代铁鱼钩、明代铁钩、明代牡丹纹滴水、明代兽面纹瓦当,清代“闸”字石块,出土于淮安市板闸遗址</p> <p class="ql-block">清代鎏金铜丝䯼髻、清代石狮、鎏金錾花曲柄铜勺,出土于淮安新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河南濮阳会通河滚水坝遗址,会通河(台前段)是河南境内唯一一段京杭大运河故道,2020-2021对滚水坝遗址的发掘,为深入了解会通河的河道走向、形制结构、附属遗产提供了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北京白浮泉遗址,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源头,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利用海拔高度理论引白浮泉水济漕,实现通惠河的全面贯通。2018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白浮泉九龙池的出水口,基本确定了九龙池的范围以及古代白浮泉的流向。</p> <p class="ql-block">安徽灵璧凤山大道隋唐运河遗址,在2021年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利用自然河道拓宽通济渠的实证,完整地呈现出运河开挖、使用、淤塞、清淤及废弃的全过程,并确认了运河上主、副航道的漕运模式。</p> <p class="ql-block">安徽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古称柳子、柳子集,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从此穿镇而过,1999和2012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古运河河道、木岸狭河与虹桥遗迹、沉船以及来自几十座著名窑口的瓷器。该遗址对于研究通济渠的流经路线、河道结构、水工与造船技术、漕运与商贸等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元代白地黑花卧女哺乳磁枕,出土于开封市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双狮戏球砚台,明嘉靖年间,出土于开封市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明代白地黑花褐彩象形香插、明代木梳、清代“荆记肉铺”款白釉黑彩碗,出土于开封市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p> <p class="ql-block">北宋汝州窑青釉碗、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篦划花卉纹碗、北宋景德镇窑瓷器,出土于开封市州桥与附近汴河遗址</p> <p class="ql-block">北宋灰陶陶灯、北宋灰陶陶灯、北宋陶灯残留灯牌(陶灯由灯牌和灯盘组成,顶部留孔用于悬挂),出土于开封市州桥和附近汴河遗址</p> <p class="ql-block">明代龙泉窑青釉碗、明代青花赶珠游龙纹碗,均出土于淮安市丁英、丁裕家族墓地。龙泉窑是中国制磁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窑系,有近1600年的烧窑史,其青瓷产品更是常领风骚,畅销内外,尤以南宋为盛。</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藏元代影青釉狮子,出土于天津武清区河西务十四仓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称“青白釉”,俗称影青。十四仓遗址是元代初年设立的大运河漕运官办物流仓储机构。</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武官俑,唐代蓝釉罐,唐代三彩五足炉,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女毬俑,三彩盆,三彩罐</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女毬俑</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文官俑,三彩三足碗,三彩猿鹤罐,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河北邯郸大名府故城遗址,大名府因永济渠而兴盛,北宋时成为陪都北京,明建文三年(1401)被洪水淹没于地下,近年通过对大名府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初步推断出故城遗址内城城墙年代,正式确定北宋大名府的城市主体布局为受皇权至上观念影响的都城级别城市。</p> <p class="ql-block">河南洛阳隋唐洛阳城遗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同时,营建了东都洛阳,使其成为隋唐两代又一个政治中心。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新时代以来成果丰硕,正平坊、玄武门等重要遗址为研究洛阳城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一系列隋唐墓葬的发掘则反映了各阶层的社会风俗状况。隋唐洛阳城的营建更加注重水运的作用,使洛河穿城而过,并开掘河渠延伸运道,漕运水系考古工作基本确定了隋唐洛阳城的水系位置和大致范围。</p> <p class="ql-block">隋代鎏金铜铺首,扬州市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出土,铺首由兽面、纽及环组成,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唐代钏钗礼冠(复原),出土于扬州市曹庄隋唐墓(萧后墓),下为钏钗礼冠饰件</p> <p class="ql-block">扬州城遗址,扬州城因运河而生,自春秋吴王筑邗城之始,已逾2500年,历代营建叠压,保存至今的各时期城址水系,凸显了大运河与扬州城市营建的紧密联系。自1975年正式对扬州城遗址考古发掘以来,逐渐廓请了历代城址的沿革,推动了中国城市考古学的发展。发掘的文物从左至右:唐代玻璃瓶、宋代湖田窑青白釉梅瓶、唐代寿州窑黄釉枕。</p> <p class="ql-block">北京路县故城遗址,路县设立于西汉初年,属渔阳郡。2016年发现的故城遗址即为路县县治所在。路县于古潞水而建,与古驰道交汇,下面为北京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出土的汉代文物:西汉陶壶、东汉釉陶庖厨俑,东汉彩陶魁(魁是周秦汉晋之际使用较广泛的饮食器皿,主要用来盛羹)、东汉釉陶虎子。</p> <p class="ql-block">元代烈山窑素烧围棋,出土于安徽淮北烈山窑遗址,淮北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北宋烈山窑黄釉印花砖,出土于安徽淮北烈山窑遗址,淮北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2024年布达拉宫精品文物展,也是一个值得仔细参观的地方,只可惜时间太紧,博物馆一次预约只能半天,实际就三个小时,人多时光排队进馆就要花不少时间,虽然花20元租了语音讲解器,但根本来不及一个一个细听细看,只能蜻蜓点水般匆匆而过,无论是运河博物馆的一二三厅,新时代运河考古新成果展,还是布达拉宫藏文物展,以及世界各国运河展,都是如此,留下了许多遗憾!</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文物展:白依护如意摩尼立像,鎏金铜,高37cm,底宽20cm。如意摩尼兼有护法和财神的神性,造像一面六臂,面相威武。</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坐像,公元14-16世纪,鎏金铜,高35cm,底座宽24cm,是一件尼泊尔与西藏风格结合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像,17-18世纪,合金铜,高16.5cm,宽13.2cm。米拉日巴(1040-1123)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玛尔巴嫡传弟子,坐像上身袒露,瘦骨嶙峋,说唱坐姿,展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苦修形象。</p> <p class="ql-block">金刚亥母像,公元13世纪,合金铜,高38cm,宽15.2cm,此尊造像以舞姿立于一躺在莲座上的尸体之上,从整体看,造型优美,结构匀称,体现了13世纪西藏造像的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大黑天护法神面具服饰套装(18-19世纪)</p> <p class="ql-block">僧官服饰</p> <p class="ql-block">龙纹俗官服</p> <p class="ql-block">雕花银曼荼罗,公元17世纪,曼荼罗是古梵语,意为聚集或中心,这件曼荼罗是用于供养的供器,是以世间一切珍宝供养本尊、上师、诸佛菩萨,佛教徒认为供曼荼罗是积聚福德和智慧最圆满和巧妙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长寿瓶,净水瓶等</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日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