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信诸友

了然于夕

<p class="ql-block"> 致 信 诸 友 </p><p class="ql-block"> 诸位好!我的网络朋友难计其数,给我肯定与鼓励者居多。使我十分愉悦。但无奈年事已高,贱恙缠身,清心疗病将成生活主题,今日谨以此函向诸友作别。此函内容有三,即余之简历、余之代表作、余之日本观。详见附件。再次感谢列位以往的支持,并祝愿大家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文拙情深,若能惠存,令情久续,幸甚至哉。 </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谢! </p><p class="ql-block"> 王瑞林 </p><p class="ql-block"> 敬 上 </p><p class="ql-block"> 2024年槐序之初 </p><p class="ql-block">附 件 </p><p class="ql-block">一、余之简历 </p><p class="ql-block">.王瑞林 网名了然于夕。北京人。1964年从北京汇文中学考入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可概括为“三从”,即从军、从政、从教。先在济南军区青岛边防检查站以军人身份对到港外国船只进行调研工作。退役后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中国科协国际部任日语翻译、副译审、中国科协驻日本首席代表等职,办公地点设在日中产业技术交流协会、日中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曾为总理李鹏、副总理张劲夫、方毅、科协主席周培源、政协副主席费孝通等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并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领导接见和奖励。1989年激流勇退主动弃官从教,决意专心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于是到二外分院(后改名旅游学院归属北京联合大学)任教。当年的《北京旅游报》曾在共产党员的情怀栏目里撰文报道此举。任教期间被评为北京市级优秀党员。同时在北大、清华、人大、民大等高校兼课或开设讲座,并被聘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2000年应邀以周培源基金会和平基金委员会秘书长身份陪同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教授赴日交涉和平钟相关事宜。此行成为余因公访日的落幕之旅。退休后,以网名了然于夕活跃于中国诗歌网、美篇等网络刊物。 </p><p class="ql-block"> 二、余之代表作 </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国际出版集团等著名出版社出版过余之专著9部、合著词典1部、合著教科书1套(上下册),发表论文数十篇。连同前述著作,总计字数约为2千数百万字左右。</p><p class="ql-block"> 在此仅简单介绍两部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1、《笑侃东瀛—日本文化新视角》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40余万字的关于日本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去百度可查到此书。网评认为,此书“观点不偏不倚、言之有物,猜想作者是个严谨的人”。</p><p class="ql-block"> 2、《日本文化的皇冠宝珠—短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感谢北大潘金生教授为此书作序,尤其感谢责任编辑陈朝晖先生,当年是他顶住压力,克服阻力,冒着风险,才使鄙人此著得以出版。并因此专著鄙人被推选为由文化部副部长刘德友先生担任会长的“北京大学中日诗歌比较研究会”副会长。这说明鄙人付出的心血得到了学术界有真才实学的明智学者们的认可。尽管此书没有获得任何奖项,但相信等到理智取代了激情的年代,人们会逐步认清此书的意义。去百度可查到此书。 </p><p class="ql-block">三、余之日本观 </p><p class="ql-block"> 因地震频发,海啸常袭,而心如悬旌,神不守舍。瞻念前程,不寒而栗。曾憧憬汉唐,向往神州;又强占东北,构建伪满;忽脱亚入欧,忽巴西购地。所思所想,皆因地理宿命;所作所为,均为逃离四岛。余观日本,可谓寻立足之地似土偶桃梗,东窜西忙;彬彬有礼但二三其意,困厄落魄。其前程堪忧矣!欲解其详请到《美篇》查阅《漫话中日文化.第二章第十节 扶桑沉海何处去 花园星球胜蓬莱》。</p> <p class="ql-block">漫话中日文化 第二章 第十节</p><p class="ql-block"> 扶桑沉海何处去 </p><p class="ql-block"> 花园星球胜蓬莱</p><p class="ql-block"> 1923年9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造成10余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流离失所。40年后,日本著名作家小松左京开始动笔,并于“关东大地震”50年的1973年出版了轰动小说《日本沉没》,当即被拍成电影。影片生动逼真地描述了日本列岛因地震沉入海底的骇人情景。放映后竟有不少观众信以为真而惶惶不可终日。进入21世纪后的第6年日本重拍《日本沉没》,再度把地震的可怕情景呈现给观众。</p><p class="ql-block"> 5年后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惨状与《日本沉没》的描述相差无几。小松左京在亲眼目睹了近乎是《日本沉没》的真实版后罹患肺炎,于7月26日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 按时间进度罗列的上述史实,向世人宣示着日本的地理宿命。这个沿南北方向卧于汹涌波涛之中的狭长岛国,素有“表日本”、“里(裏)日本”之分。所谓“表日本”就是朝着太平洋方向的那部分区域,“里日本”则是朝着亚洲大陆这部分区域。日本20世纪发生过的以及小说《日本沉没》所描述的地震,均在“里日本”一侧,尤其是东京湾一带。但是,进入21世纪后发生的多次地震却全都转到了“表日本”一侧。令人震惊的是,地震之后,日本列岛竟然向“表日本”方向漂移了3米有余。这般的“东拉西扯”,极有可能引发位于“里日本”的东京湾海底的大海沟出现异常变动。由此导致伊豆冲海底发生地壳变动,在日本列岛的“表里”两个区域同时发生地震凶灾。日本的部分岛屿震后消失,沉入海底绝非空穴来风。</p><p class="ql-block"> 《日本沉没》的尾声是,日本大部分岛屿沉入了汪洋大海,从此失去了在这颗星球上的立足之地。日本政府不得不请求世界各国接纳安置其难民。</p><p class="ql-block"> 岛国的地形地貌、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海域的地壳活动等因素,都使日本就像是一艘漂在大海上的船只,时而摇晃,时而颠簸。日本人对相对平稳的亚洲大陆心神向往由来已久。百余年前一位名叫谷铁臣的日本诗人写给中国朋友的一首汉诗,充分展现了这种心情:</p><p class="ql-block"> 沧浪万里思悠哉,</p><p class="ql-block"> 夜夜风容入梦来。</p><p class="ql-block"> 安得我身代樱树,</p><p class="ql-block"> 春风吹到小蓬莱。</p><p class="ql-block"> “小蓬莱”指的不仅是烟台的小蓬莱阁,而是中国大陆。全诗的意思是,远隔万里波涛,我日夜思念着中国朋友;怎么才能让那春风把我吹到中国去,由我亲身代表樱花树,也就是代表许多日本朋友前去问候你呢?</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我完全能够想象出部分读者的心情和表情,话语和口气,大意简言,估计就俩字:“活该”,加标点符号的话是惊叹号❗️</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想提醒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假如《日本沉没》的情节成为现实,代替我提醒各位的将是流体力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自然规律。日本距中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其沉没势必引起巨大的地壳运动和海上漩涡等人力不可抗的灾难,一定会波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各个省市。大连、天津、烟台、威海……整个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一直到上海、湛江都可能面临没顶之灾。所以,切莫幸灾乐祸。在大自然面前,需要重温习主席说过的五个字:命运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当代著名科学家、美籍日本人加来道雄(かくみちお/KaKuMiTiO)教授在“超弦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出版了《构想未来》、《平行宇宙》、《不可思议的物理学》等多部专著。他提出人类移民“花园星球”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p><p class="ql-block"> 日语称海啸为“津波”。我按百余年前那位日本诗人所作汉诗的韵脚和诗一首如下:</p><p class="ql-block"> 沧桑津波堪哀哉,</p><p class="ql-block"> 夜夜惊容入梦来。</p><p class="ql-block"> 安得君身化飞鸟,</p><p class="ql-block"> 花园星球胜蓬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