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民特大泥石流40周年祭 图片收集 扬文荣 甘老头 图片翻拍 甘老头 编辑 甘老头 时间 2024.5.27.

甘老头

<p class="ql-block">  2024年元旦过后,同样退休在家的老婆和我,想着闲来无事,不如整理下退休前留下的杂物和书籍 ,几天下来还觉得有些小累。这天老婆拿着本我的电工专业书,见书上布满了灰尘,就稍稍抖动了几下,一张泛黄的纸片从书中飘落在地上,我检起一看是张剪报,那标题《 东川市因民矿发生泥石流》的新华社昆明电的通讯在眼前一晃,心口顿觉一阵郁闷,那场最不愿让因民人提及的灾难不经意间就呈现在我的眼前,灾难发生时的前前后后,像动画般一幅幅在心中掠过。40年,40年了,时间并没有磨灭刻在心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4.5.26日是一个周未,晚上,因民矿工人俱乐部里正在放映《嫁不出去的姑娘》的影片,我们夫妻两带着还小的儿子也沉浸在影片的精彩故事情节中。电影结束走出电影院,深蓝的天空中,闪烁着满天星星,骑在我肩上的儿子,时不时指着天空问东问西,我也只能糊弄着儿子,告诉他那是北斗七星,或是其它星星。在欢乐和愉快的氛围下,回到了油榨房的家中。洗漱后,又陪孩子玩了会,老婆带着孩子先行休息睡下了。按照多年养成的习惯,我又看了会专业电工书,才慢慢的进入梦乡……</p> <p class="ql-block">老一栋</p> <p class="ql-block">  轰…咣一声爆响,把我从梦中惊坐起来,地面还在微微颤抖着,缓了几秒钟,才在心里骂了句“见鬼了”刚才还满天星光,咋打雷了?我抬手看了下手表,已经是5月27日凌晨快四点了,揺摇头,刚趟下,准备继续睡觉时,屋顶却传来如黄豆打在瓦片上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嗯,下雨了!心里想着,这天公变脸真快。雨水越下越大,越来越急,就像断线的珠子,最后简直就是从空中往下倾倒,变成了哗啦啦的泼水声,屋内这时也传来了滴滴答答的漏雨声,可能是雨太大,瓦面的屋顶排雨不畅,天花板上开始漏雨了。我只好起床穿好衣裤,找来两个脸盆,垫上毛巾,放在漏雨处接着雨水。又才点起支春城烟坐在靠窗的写字台边慢慢的吸着,顺手拉开了窗帘,看着窗外屋檐下如泼水般下泻的雨水,感受了一下什么叫暴雨如瀑。</p><p class="ql-block"> 时间在暴雨的哗哗声中,很快就临近四点半钟,这么大呢雨,下这么长时间,按照以往的经验,因民这一条肠子通屁股的V字型山沟沟,山洪又将暴发,下意识的叫老婆和儿子快起床,穿好衣服做好撤离的准备,老婆一边做着准备一边唠叨着“你发神经呀,我们住山边,离河沟几十米,那次发洪水会影响我们……”话还没说完,我就感觉地面传来阵阵的颤抖,山沟上游的红山方向也传来轰轰的响声,我的第一反应是涨水了,</p><p class="ql-block"> 正犹豫着要不要撒离时,屋外河沟里的轰鸣声犹如万马奔腾,顺着河沟轰隆隆的滚滚而下,不经意间我看了眼窗外的小学球场,发现围墙外已经开始涨水,那浑浊如泥浆的洪水,在闪电的光照下,还没等我看清,瞬间就漫过了近两米的围墙,吓的我急忙抱着儿子,拉着老婆,也顾不上暴雨了,迅速撤离到了山边的一块更高地里,分附老婆带好孩子,我才怱忙去叫住在隔壁的父母和其他邻居快往山上撒,其实那声惊雷早已把所有人都惊醒了,速度很快就撤到了高坎上。可能是事发突然吧,没反应过来的范老师却带着小儿子往反方向的小学球场而去,当我发现时,他爷俩已下了几级台阶,我一边阻止,一边快速的追过去,可还是晚了一步,老师还是一脚踏进了泥水里,瞬间泥水就淹到腰间,赶到的我一把刚好抓到了老师的手把他拉了起来,急忙后退了几级台阶,而就在这时,小学球场的围墙再也承不住泥水的压力,轰的一声倒塌了,围墙外的水像一波巨浪,排山倒海般顺着球场扑向另一边的围墙,随之瞬间也倒了,球场上只剩下厚厚的泥浆,石块和湍急的洪水。拉着老师爷俩回到高处,才发现我们住房的前后排水沟早已灌满了泥水,正急速的向下游冲去,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情况。心想,这洪水好大。到了此刻,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这场山洪暴涨的严重性。山边的一小块地里,还站着十多个人,都是邻居。还有说有笑。此刻我才察觉,不知啥时候雨小了,过了一下,那阵阵的山洪的咆哮声也渐渐停了,这场山洪也就过去了,来的快,去的也快,从下雨到到山洪瀑发不过四十多分钟,这就是山洪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才说,没事了,大家回去休息吧,就在大家刚要离开时,去河沟边探查基建工区灾情的父親带着俩个泥人回来了,大家都不知所措的看着他俩,当他们经过我身边时,那声“新哥”的叫声,才反应过来这是一对新婚夫妻,前天才旅行结婚回来,昨晚还挨家挨户发喜糖,小夫妻俩才过去不到8小时,就变成了这样。真让人嘘嘘。家里赶快安排小夫妻俩就在我家厨房里清洗,热水不够,把邻居家所有热水瓶里的开水都拿来了,才免呛够用。</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晓得,住在河沟边基建工区小平房里的夫妻俩,由于地势较低,山洪暴发时,瞬间就淹掉房门的一半,逼着两人迅速手牵着手离开了住房,准备到距离不足2米的对面稍为安全的台阶上去,这短短的不足2米的距离,差点就成了这对小夫妻走向天堂的阶梯,急流中,没走几步,巨大的泥流就冲散了他们,丈夫被泥流冲出近20米后,抱住了一棵被洪水带来的小树,而妻子又继续朝下游冲出20多米,最后抓住了百货公司仓库到小学球场边的小铁桥上的栏杆,在强烈的求生欲望中坚持到了洪水退去,之后才被周围的人救起,被父親带到了家里。清洗完,经寻问后才得知夫妻俩除有些擦碰伤外,身体基本上无大碍。在如此巨大的泥流冲击下,没被卷走,还能存活下来,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p> <p class="ql-block">矿机关家属楼</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这一段的忙碌,天已经曚曚亮了,父親又从基建工区回家来,跟我说,电话打不通了,让我上红山去看看灾情和我堂哥家的安全及其他老乡家情况,我答应着就起身向红山走去,可平常上红山的路,被大大小小的石头和泥浆塞满了,根本无法走,我只好爬上屋后的小马路,顺着路往上走,到河转弯时,才发现,整个河沟都塞满了成百上千斤的石头,心里想,嗬!刚才的山洪好大。在河转弯我或爬或跳,高一脚低一脚好不容易来到了近汽油库时,碰上了独自一人从红山下来视察灾情的蔡矿长,他也是我老乡,平时,我都是叫他蔡叔,他问我,这么危险的状况你上来干那样,我说去看看我哥和其他老乡家的情况,蔡叔说:你别去了,他们都没事。这次泥石流灾害非常严重,红山大队,粮管所都没了,伤亡不小,你快回去吧,吃点早歺,回单位上班吧,今天有得你们电工组忙的。说完,蔡叔忽忙的又向下游走去。</p><p class="ql-block"> 听到蔡叔的话,我震惊的呆在原地,泥石流!直到这时,我才明白过来今天的灾害不是平常的山洪涨水,而是泥石流灾害。在我的记忆里,这应该是因民沟第一次发生这样的灾害吧,想想刚才蔡叔说的,又看了看河转湾里,遍地的大小石块,泥浆和杂物,心里一阵颤抖。感到后怕,这将是一场多么严重的灾害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粮管所</p> <p class="ql-block">  顺着原路回到家中,供电在泥石流发生时就断了,母亲正在用柴火灶烧水,准备煑面条。吃过早歺,时间已是七点过,沿着遍地泥浆,凹凸不平,巨石满地的公路,向单位艰难走去。一路上映入眼帘的到处是满目疮痍,几具尸体在沙石,泥水中浮动着,勘探队的外走道侧竖着一个大大的地储罐,(后来才知道是粮管所15吨的食用油储油罐),走到供销科时,整个料场钢材,木材,水管等物资,夹杂着尸体,石块,泥沙,树木,杂草,横七竖八,一片混乱,遍地都是,料场边就是我工作的单位,动力科电工组,这时早已被各种杂物和泥沙掩埋,根本无法进入,我只好继续往前走,穿过一号桥,河沟岸的公路冲缺了个大口子,公路都只剩了不到一半,好不容易来到单位动力科车间,门前小广场上堆满了近60厘米的泥浆,厂房里的各种机床也淹没在泥水中,根本无法进入。从一坑的运煤索道坎上看一千九广场,也是堆积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泥浆等杂物,成了个大型垃圾场,还有一辆车的底盘四轮朝天埋在角落的沙石里,同时,也看到了修配车间背后的公路上,站着许多人,走近后我也融入了这群早早就到单位,准备参加抢险救灾的动力科的职工队伍中。等待着上级安排的仼务。</p><p class="ql-block"> 从油榨房家中到单位动力科这不足一公里的距离里,触目惊心的灾情,让我感受到了泥石流灾害的严重性。由于车间背后的公路地势较高,未受到呢石流的影响,此时已经有人抬来了几具遇难者的尸体,看着这样的场景,我的心感到阵阵的发痛。想想,几小时前还是活生生的人,而现在……</p> <p class="ql-block">因民矿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  在车间后,其实没等几分钟,单位领导就来到了现场,接照上级的要求,分配了抢险救灾的任务,我们电工组的任务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恢复供电,并保证救灾过程中现场需要时的临时供电。</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电工组的我和马敏昆,沈永昌及检修工段的另五位同事负责红山片区的供电恢复,领到任务后,我们一行8人,即刻就向上赶往红山。当来到灾难现场,看到红山大队,粮管所,机关家属楼一侧,老一栋一侧,俱乐部一侧已经成了一片乱石滩,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十多万方的石头和泥浆,而机关家属楼和老一栋之间那块近百吨的巨石横亘在公路间,更让人触目惊心,这时我才理解了早晨蔡叔说的,红山大队,粮管所没了这句话的真正含意,心口又一阵阵痛传来,全身微微地颤抖着,这该会伤亡多少人呀,我不敢再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行政科仓库</p> <p class="ql-block">  我和马敏昆,沈永昌三个电工,对灾难现场供电线路进行了全面检查,又一起商量了解决方案,觉得灾情严重的已几乎成为平地的红山大队和粮管所就没必要去急着恢复供电,最困难的是机关家属楼,老一栋,粮管所之间的一根电杆在灾害中冲没了,如果要快速供电,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电缆从最近的电杆将电源引到老一栋,再跳跨到机关家属楼。可现实是电工组,供销科是已严重受灾,哪来25平方毫米的3相4线电缆。无耐,我们又返回动力科,向值班领导汇报情况,寻求解决的办法,后经科里和矿里两级领导同意,决定从三坑的备用供电电缆中裁剪40米35平方毫米的电缆用作今天的抢险救灾应急。虽然有些大马拉小车的浪费,已顾不得那么多了。否则天黑前根本无法完成受灾最严重的红山片区的供电。之后马敏昆带着通知单到电力变压站,确定了该备用电缆开关柜处于关断状态。挂上禁止供电警告牌后,返回到工作现场,裁剪电缆后我们8人一人一段,马敏昆打头,我垫后,扛着电缆艰难的向红山再次进发。40米35平方的电缆,8个人抬,每人身上承受的重量是相当重的,大家毫无厌言,齐心协力。在泥石流严重破坏了的高低不平,泥沙遍地的公路上缓缓而行,经过近三个多小时的努力再次回到到了红山片区的灾害現场,铺设好电缆后,马敏昆和另3个人负责电缆与电线杆上的接驳和两栋房子之间供电主线的连接,而我和沈永昌也各带着其余的人,进入房内,负责断开已被泥石流掩埋的或已经无法供电的房间电线。好在当时的供电都是采用的明线供电,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很快的处理。俱乐部虽然受损严重,但今天暂不需要供电,就没处理,到处理完行政科仓库,独生子女搂的供电线路后,整个红山灾区就基本具备了供电能力。</p><p class="ql-block"> 马敏昆他们在完成接线任务后,又根据救灾指挥部的要求,在屋顶安装了四盏碘钨灯,用做夜间继续抢险救灾工作。这时天已基本上暗了下来,大家确认可以送电后,沈永昌才去矿医院旁边的配电房按规程将各片区的电源开关合上,供电过程中,虽然老一栋里也发生了一处短路的故障但很快就处理好了。直到这时,我们一直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当看着红山灾区暗夜里再次充满光明时,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心放下了,可肚子却咕咕……的叫了起来,这时我们才想起来从早到现在,一直紧紧张张的工作十多个小时了,还滴水未喝,粒米未进,使得我们身心俱疲,瘫坐在地上,特别是我因呕吐,肚子空空,更是难受。也不知休息了多少时间,直至供电稳定后才回到家中。</p> <p class="ql-block">独生子女搂</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抢险救灾的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件让我刻骨铭心,一生难忘的事情,因人少电缆重,路难行,一路缓行到探親宿舍时,一位同事没注意到脚下,一脚踏进了水坑,失去平衡的整根电缆让大家都摇晃起来,而垫尾的我摆幅更大,突然间把我摔在了地面,一头恰好栽到了一个泥坑里,还没来的及反应过来,泥浆水就灌进了肚里,爬起来看着水坑,嘴里那说不清道不白的味道让人恶心,想想看,当你吃进一口有着尸体,牲畜,大小便,枯枝败叶,生活垃圾等等混合成的泥浆水时是什么样的反应,強烈的反胃,让我第一时间张口就吐,吐,吐,吐的我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吐完早上吃进的面条,又吐完隔夜的残食,直至吐出黄胆水,还干呕着。见此情况,沈永昌急忙走到旁边的探亲宿舍,找人要了一大碗水让我清洗满嘴的泥沙,顺带帮我处理下脑门上刚摔出来的伤口,如此也耽误了近20多分钟才继续电缆的搬运工作。直到电缆搬运到位,乘大家休息时,我才到旁边的矿医院对伤口进行清理和包扎,还好,伤口并不严重,几天后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河转弯</p> <p class="ql-block">  泥石流灾害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一天让我经历了灾难前那温馨,和谐家园的美好及和家人在一起的天沦之乐;这一天让我经历了灾害发生时心惊内跳;体会了人生无常,这一天让我看到了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的矿区;这一天让我干了一天一生中最繁重的,最艰难的,最累人的工作;这一天也让我经历了令人恶心的,难以忘怀的受伤过程。但想想,今天我还能享受撰写这篇回忆录时的复杂心情,在与灾害中的遇难者相比,感觉是多么的幸运。一句话,我知足了。</p> <p class="ql-block">肉食加工厂</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难以忘却的5.27》</span></p><p class="ql-block">写在因民铜矿泥石流灾害四十周年际 </p><p class="ql-block"> 撰稿 王世宏</p><p class="ql-block"> 时间 1984年5月27日</p><p class="ql-block"> 地点 因民矿红山俱乐部附近</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漫长的深夜,山谷中除了压风机房、选厂仍在夜以继日运转外,还有2472小铁道上,运输机车牵引线闪出那紫色电光,显示着夜班还在生产,工作了一天的职工,家属都进入了恬睡的梦乡,整个矿山生活区灯光暗淡,一片安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近凌晨,突然间,一声声惊雷夹着道道“刺喇”的闪电划破了夜空,接着就是倾盆而降的大雨把人们从熟睡中惊醒,身边1岁多的儿子惊哭着抱住了我,妻子急忙搂过儿子,哄着“别怕,别怕,妈妈在呢”,我伸手开灯,可是已没有电,我知道是降压站在雷电冲击下跳闸断电了。听着窗外哗哗作响的大雨声,我披衣起身拿着手电走到后阳台,手电光柱中只见夜空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落下,形成了一道道垂直的雨柱,这不是我们见过的普通大雨,它大得不断线,就仿佛是根根竹杆插在眼前,身上瞬间就被溅进的雨水浸透,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竹杆雨”啊,我急忙关上门。退回屋里。</p><p class="ql-block"> 须臾间,住宅后面的河水改变了昔日温和的面貌,暴发出震耳欲聋的冲击声,倾泄而下,我们住的这几幢楼房是红山行政科库房下顺河而建的,我深知这滚滚的洪水也威胁着它的安危。这洪水也不再是雨季那种常见的黄色洪水,它混杂着大量的泥浆和石块以极快的流速向下游奔去,这水声又夹杂着另一种“隆隆”的异响,在屋里能感觉得到这是石块在撞击河床而发出震动的异响声。二十多分钟过去,暴雨也渐渐变弱,变成了小雨,但洪流尚未停止,我走到后窗打开电筒看去,只见大小不一的巨石伴着流沙洪水在翻滚倾泄,猛然,又一个庞然大物浮在滚滚的泥沙洪流上,左右撞击着河床向下而去,我惊讶得目顿口呆,仿佛世界末日就要到来。(第二天才知道是粮管所一个日常装贮十几吨食用油的金属大油罐,它被泥石流浆冲到了油榨房以下勘探队宿舍楼外走道前卡住后方才停下。)再过不多时,河床中咆哮的洪流也由强渐弱而完全停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天已曚曚亮,住宿楼的人们开始停止了惊恐,纷纷走出家门相互寻问,相互交谈着所看见的惨状。住在前面几幢的人说他们看见楼前的水泥路变成了河道,泥石流夹着桌椅、生活用具等物体沿水泥路滚滚而下,泥浆中也有牛羊在泥水中翻滚被冲下,有一个人被冲到转弯处时,曾站起身用手揩了一把脸上的泥浆,但马上又被接踪而来洪流卷走了。住在后面几幢楼的人交谈感受和我差不多,但由于不知道是整个矿区沿河上下都遭到了这泥石流的严重侵害,大家都以为只是红山的农村遭了水灾。也没太把这事放在心上。一坑的孙xx住在我们这几幢楼房靠下面那幢的一楼,听他说,当房后洪水漫过河堤轰轰作响时,他吓得带着一家人住外冲,想冲上公路对面的山上,当他奔跑着把抱在怀中的女儿放在山坡一个较高处,自己折身回来接妻子儿子时,眼睁睁看着只隔着几米远的怀抱着儿子的妻子被咆哮的洪流卷走……。在大自然的暴力下,弱小的人类显得是那么无能为力、他只能是泪流满面。心里充满愧疚。</p><p class="ql-block"> 我住在二楼,下面一楼洪xx家,泥浆灌进屋有膝盖这么深,幸好除了家具受损外,全家人员都无恙。</p> <p class="ql-block">油榨房</p> <p class="ql-block">小学大桥</p> <p class="ql-block">勘探队职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  此时天色已亮,我穿上长统水鞋背着手电筒,和妻儿打了声招呼,就沿着二三十公分深的泥浆道路往自己上班的俱乐部方向走去,俱乐部前面形成了一片沼泽地,正门右侧台阶下在建的澡室也只露着高处的几个透气木隔窗,旁边的锅炉房只剩下几面残破的墙体,左边靠公路一侧平时锁起的铁栅门被泥浆冲开并淹没了一半,俱乐部大厅的左侧门下半截淹没在泥浆里,门上方也只露出三分之一高,俱乐部前面的小场地也是一片泥浆,场地对面行政科库房二楼旁住着的阮、丁两家后窗下的空场地里填满了夹杂着民房断梁瓦铄的泥浆石块,空场地台阶下面的几幢楼房前后全是二三十公分深的泥石流余迹,靠公路一侧的水泥路上还有人体的残肢,真是惊心动魄、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到了俱乐部大门前,电视修理室的同事蒙光明、邹智安、以及住在俱乐部前的矿医院中药房的丁群智医生我们四人汇在了一起,查看俱乐部的灾况,首先打开了修理室的过道门,看到这一层楼因为地面高而免受其害,我们便准备进入俱乐部大厅内,查看大厅内的情况,当打开大门只见里面面目全非,放映大厅内,几十排安装在斜坡上的座椅被泥浆淹没得只剩下后几排,前面的舞台被淹,台上的电影银幕架也淹没了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这时里面传来微弱的呼救声,“有人!”我们吃惊道。几个手电筒光同时寻声照射过去,只见一个浑身被泥浆裹满的人攀在银幕架上向我们呼救,我们大声安慰着“别怕,别怕,我们来救你了”,事后听那晚在放映室楼上值夜班的电影放映员小韩回忆,洪灾过后他也曾听到大厅内有人的叫声,他对着放映孔喊过话,但没有听到回声,因灾情所限,他一个人也不敢冒然下去。 </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试着打算从泥浆上过去,想把这人救出来,但无耐泥水太深,往前一踏双脚就深深陷在其中,根本不能靠近。几人虽然着急,但又很无耐,商议着返出大厅另寻舞台侧门入口,这时发现舞台右侧入口墙壁在泥石流的强烈冲击下,破开成了一个大洞,洞口处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泥沙,已成危墙,想从这边进入已无可能。这时,我才意识到这场泥石流灾害的严重性。</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边安慰着受困人员,一边几人又退回到公路边,把进入的希望寄托在左侧耳房的灯光音响控制室,走近观察发现左侧空场地虽然也积满了粘稠的泥浆,但因地势偏斜的原因,靠耳房门入口处的泥浆深度只有不到50公分,人能够走到舞台左侧耳房的小门口的。到门前后几人用力推门却是打不开,仔细观看发现是被里面的东西堵住了,必须要借用工具。家住附近的蒙光明一想就跑回家找来一根撬棍,沿门缝慢慢的将门撬开,才发现门被冲来的杂物和泥浆紧紧的吸住了。</p><p class="ql-block"> 打开门后,房内又涌出一大股淤积的泥水,待积水流小后,我们四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试探着,终于走进了舞台,找到了被困的受伤者。只见此人从头到脚裹滿厚厚的泥浆,根本分不清面目,还是看着头后泥浆裹着的一根粗粗的东西,才判断这是长头发,方知是一位女性。于是我们几人换着把她背到了老医院平房大门口水管处,用水冲洗开泥浆,才看出是粮管所的职工杜某某,被凶涌而来的洪峰把她从临近的粮管所职工住宅家中冲到了俱乐部的放映大厅内。把她交给医院的医务人员接着处理后,我们又返回俱乐部继续搜救。想想在泥石流巨大的冲击力下,她被冲这么远,不仅随流穿墙而过还能活着没有受到过大伤害,这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奇事了。</p> <p class="ql-block">供销科料场</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回到俱乐部左侧台阶时,丁群智医生突然想起,正门右侧台阶下的澡室内还住有宜良县来的施工队人员,于是我们走到澡室前那只淹得剩下换气百页木窗的窗口,用铁撬掍撬开百页木窗后,向里面喊“有人没有,我们来救你们了”,喊了几声后,里面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有,有呢”,我们道“你能不能动?能动你就爬到窗口,我们进不来”,少许,一双手伸到了窗口,我们几人同时握着这双手一齐用力往外拉,一个头拉出来了,也是满头泥浆,接着继续往外拉,一个赤裸的身体在泥浆中被拉了滑出来,原来也是一位女性,整个施工队只有她住在女士宿舍上床侥幸活着,其他住在澡室内的十几人都全部遇难了。</p><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清理中才发現,此房间内除了顶板往下还空着几十公分空间外,下面全被泥浆填满,如果没有这扇百叶窗,屋内根本就没有空气流通,房内这位被救的女士没被淹死也将被闷死,这也是又一奇迹中的奇迹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矿上组织的搜救队也刚好来到这里,其中一人,迅速脱下外衣给这位伤员盖上,就将伤员送医处理了</p> <p class="ql-block">一号桥</p> <p class="ql-block">动力科车间</p> <p class="ql-block">  尔后,矿救灾指挥部安排我们抢修全矿广播线路,我们便投身于恢复广播线路的修复工作,在动力科电工组的配合下,很快地修复了倒塌和冲断的广播线路,保证了指挥部广播指挥的畅通。 </p><p class="ql-block"> 外援人员赶到后,我们又受命配合电视摄制组寻遍了受灾的各个现场,拍摄了反映此次泥石流灾害的电视专题片,记录下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灾害发生后,从中央、到省、市、解放军驻昆医院及友邻单位都及时伸出了救援之手,整个矿区受灾的矿属系统、人委系统、农村往户都得到安抚,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千九广场,三坑</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过去了,整个灾害险情发生中各个自救互救的惊险情节,救灾过程中的艰辛奉献,至今仍历历在目,因篇幅有限,更多耳闻目睹的、可歌可泣的内容让其他朋友去作笔,应甘新华约稿之邀这里我忆叙了当时我亲身经历的“5.27”发生在俱乐部附近的一个片断,以应他这篇《因民特大泥石流40周年祭》。借用伟人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的一段:“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作为该段回忆的结尾,为“5.27”泥石流灾害所有遇难者致哀。 </p><p class="ql-block"> 笔于2024年5月4日</p> <p class="ql-block">矿招待所及附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灾难压不倒的因民人》</span></p><p class="ql-block">写在东川因民“5.27”泥石流四十周年</p><p class="ql-block">撰稿 顔登俊</p><p class="ql-block"> 因民镇位于东川北部,距区政府所在地约110公里,辖区面积142.2平方公里,原名大水沟, 从因民红山村向下沿伸的整条山沟里,坐落着原东川矿务局最早投产的一个中型采选联合企业——因民铜矿。因民矿区人烟稠密,沿河沟两旁厂房林立,幢幢楼房拨地耸立,栋栋宿舍依山傍水。常年居住的职工、家属和外来人员加之镇政府所属的部门,以及供销社、卫生院的职工家属和附近村社的村民一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凌晨四点左右东川因民地区突发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泥石流。至今整整四十周年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工程队及附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至今,回忆起那场特大的泥石流灾害,仍然是让人惊心动魄!</span></p><p class="ql-block"> 记得五月二十六日白天的因民地区天高云淡,当午日明。下午人们只感觉到天气莫名的有些闷热,傍晚过后稍有一絲凉风袭来,矿区道路上夫妻们带着孩子散步的络绎不绝,职工住宅区的空旷地带上,小伙子、姑娘们打羽毛球的在奋力跳跃,挥拍拚杀。球场上蓝球运动的爱好者们爭先恐后的轮流地打着“半场",场面激烈。到了晚上8、9点钟,夜空中星光闪闪,公路旁的柳树下情侣们手牵手一边漫步一边窃窃私语,温馨而又自然!</p><p class="ql-block"> 夜间零点以后,天空一开始灰白,慢慢地天空灰暗,凌晨以后,天空乌云滚滚而来,瞬时天昏地暗,黑得像锅底,渐渐地急促的闪电从四面八方撕裂着夜空,此起彼落的雷声象几十架轰炸机掠过房顶,接着筷子般粗的雨线夹杂着核桃般大的冰雹从天倾泄而降。大雨瓢泼而下,将近20余分钟,降雨量竞达40多毫米,罕见的暴雨,集中倾泻在红山村上中游区段的八点二七平方公里的小块面积上,这特别汹猛的"点暴雨"。促使红山村山沟上游暴发了罕见的特大山洪,汹涌的洪水,夹裹着泥沙,砾石溶汇成几十万立方米的浓稠浆体,形成巨大的泥石流,龙头爬高涉低,势不可挡,顺着平均坡度为百分之十一点五的河床,以每秒350立方米和6.3米/秒的速度,带着因高速摩擦和碰撞迸发出的火团,沿河床奔腾刮底而下,倾刻之间,像一只巨手,抹平了红山村,随后又直冲矿山生活区,冲坏了一幢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红砖房和老矿办公室,又冲毁了因民粮管所的职工住宅楼和粮库。再往下冲坏了因民矿俱乐部!十五吨重的粮店储油罐象个火柴盒一样被抛出了一公里多远。卡在了勘探队的外走道边。要二十辆解放牌汽车才能载走的巨石,被从两公里外轻轻地悬托到了红山村口。六吋口径的重磅水管象灯草似的被随意弯折丶扭曲。拉断。这一区域也成了这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方,泥石流又沿河而下,冲毁了沿河两岸的建筑,风、水管和供销科处的堆料场。也让一千九广场堆满了巨石,泥浆。杂物等,泥石流所经的地段房屋倒塌,桥梁断毁,公路被冲,河堤决口,矿山的风、水、电和矿区公路全部中断。</p><p class="ql-block"> 灾情发生后,居住在红砖房的三名党委委员和一名副矿长,在洪水包围的情况下于凌晨召开了紧急会议并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组织职工、家属进行自救,民兵护矿护厂,对抢险救灾迅速作了部署,</p> <p class="ql-block">工地及附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泥石流灾害,给因民矿区和政府,农村带来巨大的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人员伤亡情况 </span></p><p class="ql-block"> 泥石泥灾害造成因民地区121人死亡,34人受伤。239户1015人受灾(其中重灾户153户),死亡的121人中其中农村31人,受伤住院34人其中重伤6人。三十日十一点止已找到遇难者遗体65具。其中就地掩埋17具,已火化39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矿山设备、房屋(包括办公室、住房、民房、营业用房等)损失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 矿山设备损失总价值77.1万元,其中电器33.6万元、水管32.5万元,机械设备11万元。损失其它生产物资34.7万元。房屋损失:44,743平米,共折合人民币508.8万元,其中矿山26,098平米,242.8万,地方15,000平米,255万元,农村243间,3,645平米,11万元。安全设施及公路共损失186.5万元,其中矿山136.5万元,地方50万元。生活物资共损失:102.82万元其中矿山13.32万元,地方90.5万元,私人财产损失82万元,其中矿山37.5万元,地方44.5万元。以上共损失957.22万元,其中矿山541.92万元,地方和农村415.3万元,另停工损失整个因民矿区每天约4万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输电线路、通讯线路、管道及其它物资损失情况 </span></p><p class="ql-block">①输电线路30条,6公里。②通讯线路2条,20公里。(3)管道20.67公里。④冲毁农村沟渠30条,79公里。冲毁田地3,205亩,损失产量180万斤,冲走牲畜:羊337只,猪40头,牛8头。国家粮库损失粮食137万斤,食用油3万斤。</p> <p class="ql-block">车队及附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民地区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受到了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国家人事部和全国总工会,省委和省政府、市委和市政府,省,市总工会等上级的亲切关怀。有关部门和兄弟单位闻讯后,也及时派出了慰问团、工作组和救灾小组奔赴灾区,参加抢险救灾的领导和指挥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市,局领导到达因民灾区后,迅速成立了由市长王正培任组长,矿务局局长徐刚任副组长的地方和矿山两个救灾指挥部,在指挥部的安排下,市公安,武警,医疗,防疫,教育和矿务局局属各级相关部门按各自的管辖范围有条不紊展开了抢险救灾工作。</p><p class="ql-block"> 经过各级工作组的指导和关心,在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援下,通过全体救灾人员九天的紧张战斗,抗洪救灾工作取得了初战胜利!生活用水,用电基本得到了恢复,河沟也基本得到了疏通,受伤的34名伤员得到进一步的治疗,轻伤员有的已经出院,重伤员伤情有所好转。受灾的239户,1015人和46名单身职工得到临时安置,遇难者的遗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打捞和处理。</p><p class="ql-block"> 抢险救灾工作取得初步胜利成果后,参加救灾的全体职工,又爭分夺秒艰苦奋斗,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使因民矿在遭受罕见的泥石流严重灾害二十天后的六月十六日恢复了生产。二十多天来,因民矿的职工,家属每天都被繁重的工作累弯了腰,但这弯曲的脊染,却撑起了因民的一片天,他们是灾难压不到的因民人。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救死扶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5.27”有苦也有甜,</span>记得当年我被指挥部安排在宣传组工作,灾害发生时恰好爱人赴昆进行业务培训半年。刚满周岁的女儿也被送到市区的外婆家。灾害发生后自己一个人单身利索地在矿区无牵无掛,白天奔赴抢险一线采访着职工抗灾救灾的事迹,晚上连夜加班赶写着各类稿件,夜深困了,就在办公室上盖上一床毯子睡一会,一连20多个夜晚都是这样渡过的。</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有两件事至今回忆起来还毛骨耸然。一是五月二十九日,为了把死难者遗体的资料保存下来,便于后来死者亲属前来认领的方便,身为矿工会主席又是指挥部副指挥长的刘天华带着我去给众多的遗体或断肢、残腿拍照。刘主席负责给每个遇难遗体胸前掛上写上姓名的牌子由我完成拍照。白天看得多了,也无惧害怕。二是耽心省政府电话通知,五月三十日要一套职工群众伤亡情况的照片资料的任务完不成。记得五月二十九日零点后我独自一人在安技科办公室对面楼道角落处隔的一间简易暗室里冲洗放大加工照片,随着暗室里红灯下时隐时现,显影液里那些被放大的一张张遇难人员遗体的照片,随液体的波动,左摇右晃,狰狞吓人,越洗丶越看越觉得有些毛骨耸然。看看手表已经凌晨3点了,我只好停下手里的工作,上到三楼宣传部喊上宣传组的黄保卫同事去暗室里给我作个伴,壮一下胆,直到天亮,才完成冲洗任务。</p><p class="ql-block"> 由于灾后生活极不正常,饱一顿,饥一顿。六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就歺后,突发了急性澜尾炎,被迫住院做了澜尾切除手术,六月下旬当矿上召开抗灾救灾胜利的庆功会时,我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无法前去参会。但组织上没有忘记自己,东川市政府给我记了个人三等功,予以表彰!</p> <p class="ql-block">  抗洪救灾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和抗洪救灾指挥部宣传组的温贤银,黄保卫一同受命合写一篇反映这次泥石流抗洪救灾的长篇通讯,文章汇集成型后,当我们三人正为文章的总题目犯愁之时,正值局宣传部的陈道源老师随局工作组赴因民指导工作。道源老师看完此文后灵感一动,便为该通讯起了个题目叫《灾害压不倒铜矿工人》,于是在此题下我们三人将各自撰写的文稿内容交东川铜矿报主编杨胜芳老师作总篡,此文真可谓五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先后在东川铜矿报、云南广播电台和《云南工人文艺》等刋物登载和播出,最后获得当年全国笫六届"好新闻"评选的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泥石流灾害的整个过程,不由得感概万分,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们怀念那段终身难忘的历史,以及那种“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的抗灾救灾所涌现的团结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  如今通往金沙江边的公路早已通车。矿区的新区转移至因民金沙江水平附近的田坝村一带,新建的选矿厂,湿法冶炼厂,一栋栋厂房拨地而起,一排排整洁明亮的职工宿舍星罗棋布,环境优美。新区的生产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老矿山也焕发出一派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今日随笔回忆这些片断,以此告慰那些灾害的遇难者和当年在救灾中曾共同工作、共同奋斗过的已逝者,愿他们安息!</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有一件让我难以忘记的事,那就是要对当年在矿区回收残矿的矿石老板张二这个年轻人点个赞,泥石流灾害发生20多天后,仍有多具无人前来认领的遇难者遗骸丶骨灰。是张二拿出资金请人在小白水炸药库旁边公路边的一平地处把他们一一掩埋,让他们入土为安,如此善举,让人由衷的配服。也让我们点上几支烛火,合上双手,愿逝者安息。 </p><p class="ql-block"> 2024.4.5于昆明 </p> <p class="ql-block">“5.27”灾害中年龄最大和最小的伤员</p> <p class="ql-block">一坑“5.27”泥石流灾害后,恢复生产的第一列矿车。</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川因民“5.27”泥石流的成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撰稿 彭志雄</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凌晨四时三十五分,东川市因民地区黑山沟暴发暴雨型粘性泥石流,给矿山和农村造成重大灾害。灾害发生后东川矿务局,因民矿的科技人员会同有关单位的科枝人员对泥石流现场进行了调查,並对调查情况作了简要的归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地理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 因民黑山沟地处东川市北西方向,距市区新村水平距离三十二公里,公路里程一百一十一公里。</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纬26度14分18秒至26度17分12秒</p><p class="ql-block"> 东经102度54分至102度57分之间</p><p class="ql-block"> 黑山沟是大水沟的一级支流,系金沙江水系。发原于二风口,向北东流经水头村、黑山村、因民矿办公楼、油炸房、一千九、在因民矿选厂附近海拔2400m处汇入大水沟。流域面积16.9平方公里,沟长6.7公里,分水线高程3000——3726米,流域最大宽度4公里,平均3公里,沟床平均坡度为11.5%.,左谷坡度33度至50度,右谷坡度25度至45度。</p><p class="ql-block"> 地形陡峻,山高谷深。为“V”谷,魏家冲以下逐渐演变为“U”谷,谷底最宽为130m,一般为30至40m,最窄只9m。</p><p class="ql-block"> 流域平面形态是长条形,水系呈树枝状。主要支流是三风口沟(泥石流源头)、水头上沟、小羊圈沟、花椒凹沟、魏家冲沟和金泊箐沟共六条。</p><p class="ql-block"> 全流域属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12度,年降雨量1200至1400毫米,年径流深900至1100毫米。植被良好,占80%以上,但在左谷坡植被稀少,坡耕地多且集中,是泥石流粘土物质的主要来源。流域内有灌木700亩,草坡8227亩,石山660亩,耕地1005亩,道路、房屋等995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水文简况</span></p><p class="ql-block"> 黑山沟水源主要由雨水和地水補给。沟源至水头上村的上游沟谷为季节性流水的干沟。在水头上村海拔3000m处,谷底有泉水出露,最小流量8.5升/秒。沟泉以下沟谷即为长流水的山溪。沿沟及支流有地下水出露,水流量沿流程逐渐增大。在汇合处的年最小流量为0.13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0..36立方米/秒,洪水流量据1956至1964年的测定的为1.13至3.88立方米/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地质和岩石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 流域內的主要地层为昆陽群的黑山组黑山板岩夹龙山白岩,上复地层为昆陽群灯影白云岩,呈不整合接触,並有少许辉长岩浸入体。板岩呈厚层壮,中等风化,岩性较稳定,分布于金泊箐,魏家冲沟和水头村地段,白方岩坚硬致密,有溶蚀风化,分布于上游青龙山和分水岭一带。第四纪洪冲坡积层,沿沟谷底分布,岩性松散,由块石、砾石、碎石、沙、粘土组成。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流域内无较大的滑坡,扇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小的冲沟和扇塌仅在沟谷坡脚有零星分布,一般规模都很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泥石流的成因及泥石流的最大流量</span></p><p class="ql-block"> 因民黑山沟5.27暴发结构型粘性泥石流的成因是由于特大冰雹,暴雨山洪的激发而引起的。</p><p class="ql-block"> 据调查,当日凌晨两点过开始降雨,但強度不大,矿区几乎没感觉到下雨,近四点时开始降冰雹,強度很大,冰雹直径在20至30毫米,紧接着猛降暴雨夹冰雹,大暴雨持续时间约二十分钟,估计雨量在40毫米以上,暴雨的中心位于流域外的大营盘,流域内的三风口至花椒凹海拔2800m以上的地带,因此该域内暴发了泥石流。</p><p class="ql-block"> 这次泥石流是由于三风口村、水头上村海拔2800米以上的坡耕地,受到强烈暴雨的冲击和地面径流严重对坡面的冲蚀,冲蚀密度平均为每0.8m等高水平长度上刑成一条切沟,切沟的最大宽度1.1m,最大切深0.49m,一般为0.2×0.2m,部分坡耕地的耕作层全部冲光,以及上游原始沟床冲刷下切供给大量粘土,粉沙土,砂及砾石,固此在三风口下村已形成高浓度泥流,由于泥流浓稠,固液两相物质呈整体运动,在动能强大的运动中,沟谷上,中游发生强烈揭底冲刷,将多年积沉在沟谷中的固体物质,顺流而带,随同叠加,象滚雪球那样,形成粘性结构型泥石流。(后附泥石流形成过程图)</p><p class="ql-block"> 5.27泥石流最大流量为350立方米/秒,流速6.3m/秒,泥石流总量21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泥石流沉积物中最大石块长5.3米,宽3.3米,高1.6米,重达81吨。</p><p class="ql-block"> 5.27泥石流来势凶猛,直过性强,冲击力大,龙头爬起高,对于建筑物破坏性和危害极大,造成的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5.27泥石流的啟示和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 东川是泥石流极为发育的高山地区,到处都遍佈着泥石流沟,常有暴发并酿成自然灾害,故今后在工,农业生产和建没中,要慎重考虑泥石流问题。</p><p class="ql-block"> 严禁在河沟上,中游陡坡上开荒种地,现有大于20度以上坡耕地应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或灌木林或草地等,逐步稳定山坡。</p><p class="ql-block"> 在矿区,乡镇等人口较密,集中的地方河床应顺直加宽,河堤加固加高等</p><p class="ql-block"> 今后新建厂,民房应避开泥石流,离河沟至少应有6至10米以外建房为好。</p><p class="ql-block"> 今后应加強对河床,河堤的维护和管理。重点地段雨季到来以前清理一次,对冲坏的河床和河堤及时加固和修复。</p><p class="ql-block"> 2024.4.26于东川</p> <p class="ql-block">“5.27”泥石流发源地三风口村</p> <p class="ql-block">  小瀑布上游四,五米的地方即是黑山沟最高海拔泉水出口处</p> <p class="ql-block">水头上村与魏家冲村交汇口</p> <p class="ql-block">红山村</p> <p class="ql-block">大水沟与黑山沟汇合地</p> <p class="ql-block">因民全景,左侧沟为大水沟,右侧沟为黑山沟。剑头所指处即是泥石流发源地三风口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泥石流灾害后的因民</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泥石流灾害源头中段,魏家冲村,水头上村交汇口。如今已是一遍绿植。</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红山村</p> <p class="ql-block">老一栋</p> <p class="ql-block">泥石流后拆除行政科仓库,建造的灯光球场</p> <p class="ql-block">独生子女搂</p> <p class="ql-block">河转弯</p> <p class="ql-block">油榨房</p> <p class="ql-block">供销科</p> <p class="ql-block">一号桥</p> <p class="ql-block">一千九广场</p> <p class="ql-block">工程队</p> <p class="ql-block">工地</p> <p class="ql-block">因民全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p><p class="ql-block"> 值此“5.27”泥石流灾害发生40周年之际,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再次向灾害的遇难者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对还健在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p><p class="ql-block"> 这几篇回忆录也许会牵动“5.27”的亲身经历者们记忆的心弦,重温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以告慰逝者和后人,但也可能会给许多当年有亲人遇难或未曾听闻过因民这场灾难的年青读者带来身心的不适,也敬请谅解。</p><p class="ql-block"> 编撰这个《因民特大泥石流40周年祭》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历史可能就消声灭迹无人再知了,能让在世的经历者们重追旧迹,能让下一代了解父辈们当年奋斗在深山狭谷的艰辛岁月;二是期盼它能让我们记住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三是希望更多的亲历者参与到讨论中,把灾害发生时和抢险救灾中的所见所闻撰写成文,丰富这篇回忆录,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次能够在此发表这组40年前泥石流灾害的真实照片,首先要感谢原矿工会的杨四哥(杨文荣),正是他当年的坚持,才使得这组珍贵的历史照片得以保存,今天才能第一次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在此向他表示深深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这批摄影资料是85年,我调入矿广播电视站后,在一次打扫清理工会照片冲洗室时在废弃的照片堆里发现的,当时我和杨四哥看到后,就敏锐地感觉到这些资料的珍贵,不应该轻易遗弃。于是俩人就把它们分成两份,各自保存起来。因时间太长,这些图片中有少量的还是遗失了,如俱乐部内部,基建工区附近、因民小学,百货公司等地的照片,感到非常的遗憾。还有一点,因民小街片区,二坑片区的受灾情况的照片,当时就没有,不知什么原因,所以在此回忆录中就没了这几处的图片。</p><p class="ql-block"> 文中所登载图片并不能确定是哪一个人拍摄的,据颜登俊回忆推论,应是“5.27”泥石流灾害救灾指挥部的宣传组成员所拍,在此,对当年那些参与资料拍摄的前辈们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p><p class="ql-block"> 此文能成篇,也是我多年前就想推出这篇泥石流灾害回忆录的夙愿,然而在当年很多的见证者中,有的不愿提及它、有些能提笔的不是已离开人世,就是难以找寻,这次应邀撰稿的彭志雄、王世宏、颜登俊、加上我的共四篇,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回忆了当年在抢险救灾中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在此谨向彭、王、颜三人表示衷心感谢! </p><p class="ql-block"> 此文虽然覆盖面不大,但希望能透过一斑以窥全豹,让我们在阅读中再度感受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吧!历史是面镜子,背面是昨天,显示着我们走过的历程。镜面是明天,照着我们在前行中别再重蹈覆辙。愿青山常在!</p><p class="ql-block"> 2024.5.12于东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