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溧阳码头位于古运河西侧,南至大西路西门桥,北至缸瓦厂,近南北走向,长约120米,宽约4米。如今的溧阳码头,当年热闹非凡的情景不再。溧阳码头从光绪年间始,就是运河客运从溧阳至镇江的航运码头。大运河镇江这一段,是千年来的黄金水岸,河面上日夜穿梭着客运、货运的大木船,沿河边还储放着许多竹排、木排,客运、货远、漕运让溧阳码头成为古运河边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溧阳码头,这里的原住民王先生接受采访时曾说:早年辰光,溧阳码头是镇江窑口商号最集中的地方,什么是窑口商号?就是卖烧窑产品的地方,坛子、钵子、烧锅、砂锅、水缸、砖瓦……都是窑口出的,他们在金坛、溧阳等乡村烧好后,用大木船运到镇江城里来销售,溧阳码头不远处,有个地方叫“缸瓦厂”,就是存放这些窑口产品的露天仓库。(搞自李赞扬“寻常巷陌”)</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清代古运河(城壕)</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民国时镇江古运河(孔夫子旧书网)</p><p class="ql-block">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古代诗人为镇江运河漕运的繁华景象留下了千古绝句。</p><p class="ql-block"> 镇江著名作家庐山先生在《古运河絮语》中写道:“作为江南古运河的起点,南北交通的枢纽,这里曾有过“舟辑如蚁,帆樯如云”的光辉,有过“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的繁华。两千余载沧桑,古运河滋润着镇江,也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带来了声誉和辉煌。国际知名学者、德国人贝尔格博士曾不远万里来镇江探古寻幽,并满怀激情地推出了皇皇巨著《天上银河,地上运河》。”</p> <p class="ql-block"> 古运河老照片(百度)</p> <p class="ql-block"> 这里摘录一节省镇中68届校友阎锦文《追寻记忆的古运河》散文中的一节分享:“踏着丹阳码头那段残存的石板路,脑海里不由浮想出那座宽大的由石条叠砌的码头,拥挤在码头的那些一袭吴乡女饰的待渡客;临河人家楚楚动人的浣沙少女;沿河堤飘逸的春风杨柳;贴河嬉戏的点水蜻蜓。记忆里的这条河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丰润恬静。”</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古运河码头船卸砖瓦。</p> <p class="ql-block"> 缸、砖、瓦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老西门桥下,溧阳码头4号,一座破败不堪老宅,当年这里曾诞生了一位著名的中国话剧先驱一一戴涯。</p> <p class="ql-block"> 原老宅大门已关闭,人去屋空,已成危房。</p> <p class="ql-block"> 戴涯1909年出生在溧阳码头4号一个经营绸布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据《镇江市志》:民国20年(193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在校期间参加金陵剧社,从事业余话剧活动。民国22年底,与唐槐秋共同组织我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一一中国旅行剧团,任副团长,兼导演和演员。民国25年,在南京与曹禺、马彦祥组织中国戏剧学会。并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演出。解放初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戏剧音乐系任教。1954年调入北京人艺任演员,编写有历史剧《郑成功》。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迫害。1973年病故于镇江。1980年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 戴涯1966年被放逐回镇江直至病故一直与妻子儿女居住在溧阳码头4号老宅。资料显示戴涯的儿子戴安利是镇中老师,此信息准确吗?一说是四中老师,可惜镇中、四中的校史资料中都没有教师名录,只有一中、三中教师名录齐全。</p> <p class="ql-block"> 镇江《民盟盟讯》2008第4期</p> <p class="ql-block"> 图为:戴涯与于是之、朱琳同台表演话剧《虎符》剧照。他还出演过《屈原》中的屈原,《雷雨》中的周朴园,《茶花女》中的老阿芒,《李秀成之死》中的李秀成,《北京人》中的曾皓等角色,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曾被誉为“京城名伶”,并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 青年戴涯</p> <p class="ql-block"> 《百度》文章“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溧阳码头4号与戴涯早期活动经历。</p> <p class="ql-block"> 溧阳码头6号,小学“八小”同学、班长肖兆麟同学的老宅。那些年,家住王通事巷的我放学后常到他家玩,院子里一棵樱桃树挂滿了诱人的红果子,我们在河边钓魚,在石头下翻小螃蟹,用手抓趴在水边的虎头鲨……对儿时的怀想总是那么的甜蜜 !</p> <p class="ql-block"> 肖兆麟家的小天井,已面目全非,难觅老屋踪迹,原来向里穿堂还有一进,有个大天井,后门直通浴池巷口的一泉浴池。</p> <p class="ql-block"> 长着樱桃树的小天井一角的花台只存在记忆中。岁月的痕迹留下深深的记忆,当时七口之家的肖家,和谐温馨。如今肖同学虽已定居成都多年,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但仍是大家心目中的班长,是小学同学群的群主,愿老同学健康、幸福、和顺!有机会常回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 溧阳码头浴池巷9号,原水泥厂同事、好友何城元的老屋,一家三代人住了几十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运河的记忆。印象中小何的妈妈总是那么:温存善良,和蔼可近,善解人意。</p> <p class="ql-block"> 堂前木格窗,客厅箩底砖,房间木地板,出后门几步就是古运河,小何拿着拖把在运河洗滌的身影总也常常浮现,如今何城元已搬入新居,再也不用倒痰盂、上公厕了。然家门口的古运河仍是这一代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肖兆麟、何城元和他们的父辈们是吃着运河水长大的,那些年没有自来水,只能靠水吃水。河上人家离不开河,河边淘米、洗菜、洗衣热闹非凡……河中粮船、柴船、货船来往穿梭,真可谓:听惯了梢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p> <p class="ql-block"> 船桅,白帆,竹篙,木桨……早已消声匿迹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看人扳鱼,那种期待,那种悬疑,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印象最深的是七十年代中期,我知青调谏璧砖瓦厂,每到春汛时,好多职工在江边支起扳网捞刀鱼,那可不是十网九空,几乎百分百中彩,活蹦乱跳,但离水就死,那年头哪来这么多刀鱼啊,早几年长江刀鱼已一鱼难求了!愿十年禁鱼让长江珍贵鱼种重拾生机。</p> <p class="ql-block"> 小何家后门,溧阳码头原“荣庆里小学”旧址,现同德里社区委员会和养老中心。“荣庆里小学1985年并入中华路中心小学,原荣庆里小学校址为中华路小学分部。”(镇江教育志)</p><p class="ql-block"> 记得肖兆麟说过,小时候家里重视教育,放着家门口的几所小学不上(荣庆里、中华路、上河边、拖板桥、磨刀巷),舍近求远上“八叉巷小学”。这不!好的教育资源加天分培养了一个后来市一中的“学霸”,一次期中考试,十门功课九门100分,要不是那场运动,已上新五(高三)的他定是上大学的料。如今他儿子是成都科大的博导,孙子小小年纪即被竞赛选拔参加了“清北”在成都举办的少儿“强基计划夏令营”,文脉相传,后生了得!</p> <p class="ql-block"> 何城元同志,2000年发朋友圈,我才得知他是“烈属”,他的舅父何炳章原是九兵团二十军的,即宋时轮率领参加长津湖战役的部队,1951年牺牲在朝鲜战场。因他舅父牺牲时未婚,按习俗为保何家有后,何城元从母亲姓“何”,成为何炳章的“继子”,并享受烈'属待遇,开始8元/月,后来12元/月,由迎江公社发放,直至小何72年进工厂工作止。若不是这次小何发声,我真不知小何是烈属,在职时全厂上下也不知道此事,记得连小何的入党自愿书上也未填写说明,所以组织上在工作生活等方面从未给过他任何照顾。何城元就是一个平凡低调,认真干事,踏实做人的好同志,在这里要向何城元同志深深致歉!</p> <p class="ql-block"> 何炳章烈士阵亡通知书。志愿军九兵团入朝时间是1950年11月,20军参加第五次战役时间是1951年4月一6月,何炳章牺牲于第五次战役。</p> <p class="ql-block"> 何炳章烈士牺牲于敌机轰炸,没有遗体没有坟墓,他已化着金星,永远辉煌!让我们向志愿军烈士致敬!向何城元母亲烈属何炳福致敬!向烈属何城元同志致敬!</p> <p class="ql-block"> 何城元的堂舅何炳文,抗战时参加革命,后夫妻俩都抗美援朝赴朝参战,1955年授大尉衔,后转业上海沪东造船厂领导。何炳章就是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参军入伍跨过鸭绿江的。何炳章烈士通知书上角有何炳文写给亲属的一段话。</p> <p class="ql-block"> 溧阳码头与缸瓦厂之间有条小巷,里面是“荣庆里”,虽然我家就在附近,且每天散步都从此过,却不知破败待拆的“棚户区”里还藏看几座名不见经传的清末民初历史建筑,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荣庆里券门,列入镇江市第二批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全媒体记者卞婷婷关于“荣庆里”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荣庆里小区巷道,青石小路,狭窄巷道,白墙黛瓦,防盗窗,空调机,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荣庆里14号老屋,古朴的民居,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荣庆里17、18号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荣庆里17号门内建筑,看得出这里保存尚完好,</p> <p class="ql-block"> 溧阳码头荣庆里曾居住过名人李灼如先生,据镇江文史专家李守静在《镇江文史资料》载文,李灼如先祖是元代皇族后裔,蒙古姓为博尔济吉特。李灼如生于1890年,1907年毕业于京口官立京口八旗中学堂,继而入苏州高等学堂深造,后考入黑龙江高等法政专门学校,民国初年毕业。先在哈尔滨当法官,后回镇江当律师。原住京口旗营八叉巷内,因喜爱古运河风光环境,于1915年10月举家迁居至古运河畔,直至99岁逝世。逝世前夕,时任国家主席乌兰夫曾派出记者干里迢迢来镇拜望古运河畔的李灼如老人,并向他转达乌兰夫副主席的亲切问候。</p><p class="ql-block"> 李灼如先祖是元代皇族后裔,是科尔沁蒙古大贝勒塞桑,声名显赫的孝庄皇太后是其女儿。李灼如为孝庄皇太后第14世孙,李守静为16世孙,孝庄太后为顺治之母,康熙之祖母,宽后仁爱,大智大勇,为“康乾盛世”打下坚实基础。李家先祖在乾隆年间,奉旨从南京调防镇江,博尔济吉特氏一支后裔世代定居镇江,至今200多年。李灼如在世时藏有《大清京口博尔济吉特氏族谱》,但文革时被烧毁。 李氏一家居住荣庆里是11号,还是17、18号,求证待解。</p> <p class="ql-block"> 荣庆里11号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全媒体记者卞婷婷的采访文章摘录</p> <p class="ql-block"> 征得主人同意,有幸进门一探究竟。主人和善,谈吐不俗,告知:雕花木门窗扇,上部木雕图案等已被拆走,这一进正房已自主修缮,聊以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大屋,墙板等已被拆走,破败不堪,不可住人,但老屋梁柱清晰可见。房主不由自主地诉说,虽措词谨慎,老人的居住状况,仍令余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雕花门窗及天井台阶条石等也已拆走。本人今天是不速之客,局外之人,听其言,观其景,恻隐之心,悄然而生。十多年了,历史建筑如何保护?房主何有安居?期盼有个双赢的举措?</p> <p class="ql-block"> 镇江清末民初民居多为“三合院”模式,它兼有南北方民居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镇江古民居曾以演军巷、磨刀巷等处较为典型,院落门朝南,常言道:有钱难买朝阳地,大门开在巷内,有的后门可通大西路,入内或三进,五进或七进。小学、高中同学方菲家以前就曾住在演军巷这种有着七进老宅的第四进,出后门是胭脂巷通大西路,老屋西侧有一片空地,镇江“三山五岭”的燕子岭,常在那里玩,五十年代末才有房子的,如今已是“京润国际”小区。演军巷东头的“五柳堂”陶家大院至今仍保存尚好,惜已不完整不典型了。镇江京口闸曾有著名的“十八进”,其意如何?如今也早已只剩地名了。</p><p class="ql-block"> 天井、厅堂之间有“隔扇”,木制花格,可糊纸,可移动,冬暖夏凉。</p><p class="ql-block"> 厅堂、后有太师壁,前有八仙桌,前置长条案,太师椅;太师壁上挂中堂,两边对联;长案左放瓷瓶,右放雕花插屏,屏为镜,合称“东屏西镜”,中间置一台钟,“平、静、忠”寓意全家平安。</p><p class="ql-block"> (图片资料:原镇江建材局工程师童文经先生)</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十八进”,人们或不知其地名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 这里如今是大西路怡海家园小区内,仿建的原磨刀巷镇江名人,陈庆年的故居“横山草堂”。</p> <p class="ql-block"> 陈庆年是中国清代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藏书家,1909年日商強占我东沙岛,陈将家中所藏东沙地图献于朝廷,据理力争,将东沙收归中国,名垂青史。惜陈的故居及藏书楼早已拆毁,仅立一碑,昭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陈庆年的曾祖父曾居住在古运河边的缸瓦厂。</p> <p class="ql-block"> 这类古建筑是“构架式”,即:“墙倒屋不塌”,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中国古建筑民居系木架受力负重,直立支重为柱,横卧受力为梁。构架式又分两类,北方因结构荷载大,系用”抬梁式”,南方荷载小,采用,“穿逗式”,镇江民居多用穿逗式,用拼装组合的架子一一排山和横梁,用榫卯拼装组合构建。架柱立于鼓磴(柱础石)上,免受虫蛀水浸,使房屋坚固无比。其它不赘叙!</p> <p class="ql-block"> 主人告诉我11号建筑共有四进,这里本是11号后花园直通古运河边,后被人改建成仓库,门牌已是“缸瓦厂”。</p> <p class="ql-block"> 百度地图上荣庆里位置</p> <p class="ql-block"> 航拍荣庆里,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电力路上荣庆里入口</p> <p class="ql-block"> 电力路上小刘李巷入口,可通荣庆里溧阳码头。</p> <p class="ql-block"> 大西路上小刘李巷入口,可通达荣庆里。</p> <p class="ql-block"> 大西路上浴池巷入口,可通达荣庆里。</p> <p class="ql-block"> 溧阳码头,缸瓦厂7号,在此巧遇原八叉巷小学肖老师。肖老师今已96高龄,但精神矍铄,行动自如,乐观自在,他笑曰:我就是想得开!教育局给我东门坡有房子,但这里住惯了,不爬楼空气好,现在政府美化古运河,环境更好了,有感情了!肖老师是五十年代初从人民海军转业到小教的,与我大舅和母亲曾为同事,且与大舅交往甚密,念及故人,感慨良多,同事友情,言于溢表。愿享受离休待遇的肖老师:健康快乐,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 交谈中得知,我原单位办公室同事刘柏妹与肖老是一个大门里的几十年老邻居,一旁肖老的女儿兴奋地说:我和在南京的刘柏妹刚刚通了微信。小何曾告诉我,他们那一批71届红旗中学毕业按排进厂的有20多人曾住在这个片区,他(她)们是:童自华、张继惠、张重民、刘玉华、冯丽萍、蔡秋囡、王珑、王德云、汪龙喜、李志平、陶海珊、杨小林、顾玉海、徐长兴、唐承新、包善怀等,真没想到溧阳码头荣庆里这一带竟有这么多老同事、老朋友!多年不见你们还好吗?</p> <p class="ql-block"> 肖老师家门口,路边的小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机勃勃,随着古运河美化亮化工程的完成,这里将变得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 西门桥下,溧阳码头,工人们正在为早日完成古运河美化、亮化工程加紧工作,这些巨石是新摆放的。运河两边新修了贯通的步行道。</p> <p class="ql-block"> 即将完工的古运河迎江桥段</p> <p class="ql-block"> 缸瓦厂旁河边新添一景</p> <p class="ql-block"> 尚未完工的古运河边“溧阳码头”</p> <p class="ql-block"> 站在我家楼上看:西门桥畔原西家湾地块,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 古西门曾是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的主战场,这里发生过惨烈的血战。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镇江人民在西门内建青州驻防忠烈祠,立忠烈碑,上刻阵亡旗兵姓名,追怀先烈,警示后世,弘扬爱国精神,激励奋发图强。后来因兵燹亭碑皆毁,镇江人民在纪念鸦片战争160周年时(2002年7月),在市烈士墓西侧,原十三门战场旧址重建忠烈亭,立忠烈碑和青山大江一起永远见证那场可歌可泣的反侵略壮举。</p> <p class="ql-block">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西门遗址发掘考古视频节目,截屏分享!(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镇江营老城炮台脚界址</p> <p class="ql-block"> 许多妇女不愿受辱,或自杀、或与敌博斗而亡,这块碑记录了这些烈女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 恩格斯感慨地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受到同样的抵抗,他们是绝对到不了南京的……</p> <p class="ql-block"> 镇江烈士墓西侧,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忠烈亭”和“忠烈碑”。</p> <p class="ql-block"> 一条大运河,一部民族史,它滋养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水波为曲,江帆为歌,大运河传唱着中华儿女坚韧不拔勤劳勇敢不屈不饶的精神,大运河是祖先留给镇江人民的宝贵财富,孕育了镇江特有的江河文化和灿烂历史,保护母亲河,爱护母亲河,让古老的大运河永远造福镇江人民,让大运河永远成为镇江人民的历史教课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