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年底,我由插队的农村选调到了邯郸铁矿,直到85年底,落实知青政策回城,我在矿山工作了11年。虽然离开了农村,矿山工作的11年,依然是知青生涯的继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下乡的第五年。这年秋天,秋收快近尾声了,县知青办传来了知青招工选调的消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到通知之后,立刻去了县知青办,和来招工的工作人员接触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地处邯郸的国家煤炭部63工程处来招工,只招男知青,具体工作就是建设矿井,下井当矿工。尽管知道这是一份井下矿工的工作,但是由于国营企业、正式工人的强大吸引力,我和一起去的知青都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很快通过了登记填表,审查体检,下一步就是回村里取行李,集合出发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在这个时候,我纠结了。关于煤矿,我从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莫名的恐惧来自于两个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方面是源自于一部名为《燎原》的电影,这部电影摄制于1962年,讲述了受压迫的赣西煤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反抗斗争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次矿井由于通风巷失修引起瓦斯爆炸,矿长竟不顾工人的死活,惨无人道勒令封井。那一组矿工在矿井里挣扎,求生无助的镜头,深深地震撼着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有一方面,是源于家中老一辈人的讲述。我的老家在北京房山,房山有一个叫门头沟的地方,煤炭资源丰富。于是就有了许多富人开煤矿,穷人下煤窑的故事。富人的财富取决于所开矿井的煤炭蕴藏量,而穷人则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有时候煤层很薄,人根本在里面站不起来,只能爬来爬去地干活。人们把下煤矿形容成“吃阳间的饭,干阴间的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开始犹豫了。真希望这次招工去不成,可是又没有勇气退掉这期盼已久的招工。我耍起了小聪明。我向招工的工作人员说,我的眼睛近视,在井下黑暗的环境里干活可能很不适应,这份招工不行就让给别人吧。招工人员于是就带着我去了县医院复查体检。到了医院眼科,大夫并没有让我看视力表,而是直接检查了眼底。结果当时就出来了:眼底没有问题,不存在向坏发展的倾向。招工人员随后安慰我,不用担心眼睛问题,回村准备行李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无计可施了。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股勇气,我向招工人员摊牌了:我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招工机会,但是,我还是担心自己的眼睛,我不去了。招工人员看透了我的心思,不想去是绝不勉强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招工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下乡插队的生活又继续了一整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又是一个晚秋时节,县知青办又传来了招工信息。最初得到的消息是邯郸钢铁企业来招工,到了县知青办,才知道是邯郸铁矿。具体工作内容是矿井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盼了又一年,煤矿没去成,等来的是铁矿。我想这是命中注定,与矿有缘吧。命中有的终须有,命中没有莫强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很快通过了报名录取,打点行装,奔赴邯郸西石门铁矿,由插队知青转变成为一名矿工,完成了一次生命历程的转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邯郸西石门铁矿,才知道这里是赫赫有名的天津市6985工程基地,有大批的天津市70届毕业生分配在这里工作。这时候单位名称已经变更为:华北冶金矿山建设第五井巷工程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几乎和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同一时期,国家的三线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天津市6985工程紧锣密鼓地上马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8月5日,经中央批准、由天津市和河北省共建钢铁联合企业,地点在河北省邯郸地区涉县更乐村和武安县西石门村。这个工程以数字命名,透露着一份神秘,毛主席还曾为这个工程专门发过批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津市组织动员,抽调各方面力量,将天津建工局所属的第五建筑公司,整建制调归6985工程指挥部。天津的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交通部门、商业部门、物资部门以及其他服务部门都承担任务。天津市第三医院完整地调归6985工程指挥部领导,全部人员设备搬迁到涉县更乐现场。其他还有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天津有关部门的支持。6985工程所在地实际上成了天津的一块“飞地”,号称——小天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老三届(66、67、68届)为代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经历高潮之后,城市就业压力有了极大的缓解,69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基本留城,而70届初中毕业生就业,几乎全部分配到了邯郸6985。虽然这些70届的学生,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城市户口没有动,分配工作挣工资,但是除了这两样,剩下的和知青上山下乡几乎是一样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邯郸西部山区,这里曾经是荒山野岭,杂草丛生。他们只能租住在附近的老乡家里,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开始,白手起家,硬生生地把一片荒山野岭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的矿山。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盖起了宿舍大楼,建起了厂房车间,机关、学校、医院、商店、机修厂、选矿厂、井口工地,已经初具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矿山建设蒸蒸日上,需要补充大批的工作人员,于是就有了许多复员军人,下乡知青和山区的当地人加入到建设大军的行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之前的6985工程西石门铁矿,以井口为中心,实行连排编制,知青选调到这里之后,已经改为区队编制。由西石门铁矿更名为华北矿建第五井巷工程公司。以饶阳县知青40余人为主体,组成了二工区第四掘进队。在二区四队当掘进工,我干了足足的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石门有一条干涸的马河,经过太行山脉亿万年洪水的冲刷,河床里面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我所在的二工区坐落在马河旁边,一片平坦的河套区域。这里有一排排的平房职工宿舍,有职工食堂,有机关大院,有材料仓库,有空压机房,有变电站,不远的半山腰就是矿井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离公司的中心矿区并不远,顺着马河边,沿着弯曲的山路,有三千多米的距离。这是一段熟悉的路程,去商店、去邮局、去医院、去看露天电影,十一年间,不知走过了多少个往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初来到二工区,住进了平房职工宿舍,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而陌生。这时候,从井口方向走过来几个人,他们是刚下班的矿工,看上去比我们还要年轻,头上顶着黑色的矿工安全帽,身上穿着工作服棉衣棉裤,脚上蹬着一双高筒胶鞋。其中一个人看着我们这些新来的知青,用天津话冲着我们说:“别那么直愣愣地看着,过不了几天,你们就和我一个样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就是70届的赵恒。</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欢迎评论,感谢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5.立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END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