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

李爱和

<p class="ql-block">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坐落在威海海源公园</p> <p class="ql-block">与刘公岛隔海相望</p> <p class="ql-block">2024.5.15来到纪念馆参观,也是有个心结,因为我的爷爷也是华工的一员,我觉得当年我爷爷很可能是从威海卫出国的,他是作为翻译应征的。我想了解爷爷当年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当时刚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地位。在这场战争中,14万中国劳工应征赴欧,进入一战西线战场,为协约国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1917年部分华工编队在威海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路易斯上尉与华工合影(1917)</p> <p class="ql-block">威海卫行政长官走访华工营</p> <p class="ql-block">华工远离祖国</p><p class="ql-block">从威海卫出国的华工都是由山东及河北应征的。</p> <p class="ql-block">华工孙干</p><p class="ql-block">孙干(1882-1961),原名孙宝祯,山东淄博和尚房村人,平民教育家。因曾任本队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副干事,深受华工敬重,称其为孙干。他坚信教育救国理念,渴望游学考察西洋,以期改变中国教育现状。1917年,孙干毅然应募,奔赴法国战场,编制为第102战场运输工程队,编号63484。1919年9月15日回国。在法服役两年多,他经常身体力行帮助华工,积极参与华工教育事业,努力考察探索法国中小学教育及民族文化。其坚持以纪实体完成的8万多字的《华工记》,详细记述了欧战经历,从华工角度诠释所见所闻,成为国内外史学界研究一战史和华工史的重要史料。 </p> <p class="ql-block">孙干记录的1917赴欧路线</p> <p class="ql-block">马春苓(1886-1962),山东省临购县胡梅洞庄(今属七贸乡)人。自动受教良好,十六岁教授童蒙,后任小学教员,兼事耕作。1917年,临购饥荒,他应征赴欧,历时两年多。回国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前后教学四十余年。《游歌杂志》为其在战地烟火声中和在返途中所写,实地记录了自己作为一战华工背井离乡、长途腹沙、担惊受怕、辛苦服劳役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p> <p class="ql-block">华工出洋歌</p> <p class="ql-block">十几万华工漂洋过海,历尽艰辛,他们中有许多人染病身亡,葬身大海。到达欧洲后,华工们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学习现代技术,操作兵械,从事劳累、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工作,在前线和后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国际上对华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中国劳工旅作出的巨大贡献很大程度上被公众遗忘,因此在纪念一战结束百年之际,我们应该提高对他们作出的非凡贡献的认识。</p><p class="ql-block">-﹣英国首相特雷莎·梅</p><p class="ql-block"> To date , thi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by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by the public . It is right , in this significant centenary year , that we raise awareness of their extraordinary work .</p><p class="ql-block">- Theresa May ,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p> <p class="ql-block">上面是英国首相,下面是法国总统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在这苦难的时刻,他们是我们的兄弟。</p><p class="ql-block">-﹣法国总统马克龙</p><p class="ql-block"> They are our brothers at this tragic moment .</p><p class="ql-block">- Emmanuel Macron , President of France</p> 华工工作情景再现 <p class="ql-block">1917.2.7伦敦出版的报纸</p> <p class="ql-block">华工使用的毛毯,这样的毛毯我小时候在爷爷身边见到过,他用了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船出威海—威海卫出发华工人数表(共计四万之多)</p> <p class="ql-block">华工赴欧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英招华工营在威海卫时的编制,其中有2名翻译。</p> <p class="ql-block">放映厅播放着1917年珍贵的影像资料,记录了当时华工们的生活,是一段无声电影。当时好像没有有声电影。</p> <p class="ql-block">一位游客主动为我们拍照,她认为很有画面感。</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百年以前,一战华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地艰苦劳动,支援炮火中的欧洲,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推进了中国国际化进程,铸就了中外关系史上的丰碑,为世界恢复和平书写了壮丽诗篇。今天,一战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世界依然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这段历史将永为世人铭记,并警醒我们,更应珍惜和平,面向未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p> <p class="ql-block">附:爷爷自传中关于一战的部分描述</p> <p class="ql-block">祝愿世界和平,人民安居乐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