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 杨岩钰</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从我办公室的窗口望出去,新建的实训楼拔地而起。楼有四层之高,经过近半年的紧张施工,楼的主体框架早在年前就已封顶。平地起高楼,矗立在窗口前的大楼已然遮挡了我的视野,让我曾经凭窗俯瞰园林的优势荡然无存。依着楼宇,高高矗立着的塔吊,在静默了一冬之后又忙碌起来,左旋右转,上升下降,把一砖一瓦,每一根钢筋、每一掀灰土,仰赖它的长臂和轮滑得以转运到楼宇的每一处。与那长长的起吊臂相对应的,是在塔吊的另一侧,装载着数块水泥预制的重物,看上去至少得有数顿之重,是以塔楼为支点,用以平衡那长长的吊臂上的吊材。这些用于平衡塔吊的水泥重物,它随着塔吊旋转而转动,从物理力学原理来讲,它是做着“无用之功”,因为它的转动一样要消耗电能。但谁都知道,这成吨的重物在平衡稳定塔吊安全运营中所起的作用该有多重要啊!谁说不是呢?你看哪高空走钢丝的人,谁不手拿一根长长的铜管,尽管其沉重无形多增加了自身的负荷与消耗,但基于平衡,却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span><br></div><h3> 我每于闲暇,在眺望室外窗景蓝天的同时,不止一次地凝望着这座塔吊,它全面运用了我们在物理力学中所学的杠杆、滑轮、三角形稳定等原理,最终以平衡来诠释这奇妙的自然物理现象,进而让我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生哲学发生思考。<br> </h3>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一直都以相对的平衡状态而存在。古代的自然哲学家就特别注重平衡的意义。《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又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见世上的事都是阴阳相对又阴阳互补,达到平衡的中和状态。这也是中庸的基本思想了。<br> 这种好中有不好,不好中有好的辩证存在观点,它不仅是维持这个世界的均衡的基石,更是作为一种自然形态,指导我们正确地对待世间万物的一种认知态度。<br> <br> 平衡可以用来描述身体和心理上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一切相对的,比如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高尚与卑鄙等都应该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之中,而不是过度投入我们自认为很好的一面,抑或又一味地要舍弃我们认为不好的一面。显然,任何一种极端的追求纯粹的方式都是欠妥当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运动与休息之间的平衡;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保持理论的合理性与社会的实效性之间的平衡;在个人人生哲学中,我们应该保持追求实用与理想之间的平衡;在人的品德修养上,我们在向高尚看齐的同时,无论在私德还是在公德上都允许有缺点存在,只要保持纯真的自我就是足够的了。在自然界的基本运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应该保持人类的进步与自然的完整性之间的平衡。<br> 哲学家向来特别关注平衡的意义,认为在道德上应该保持择善而行的平衡,即选择某一行为后,不仅要有良好的结果,而且应该保持最佳的收益和最小的后果。比如,保护环境的行动,不仅要考虑环境的受益,还要考虑到经济的发展。此外,衡量道德的平衡就要看行为带来的收益和后果,即以合适的程度,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损害的最小化,同时达到道德行为的公平性和正义性。<br> 平衡的意义还可以发挥到精神层面,在宗教哲学中,平衡暗示着我们内心自在的平衡,即克制内心欲望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在人的心性中,人性是最具复杂和多变的,人类的灵魂深处驻着原始的“兽性”(动物原始欲望)、基于社会与文明进步意义的“人性”和具有高尚而伟大的“神性”(抑或也叫佛性)。须知,人性的复杂就是人性绝不是只有以上这三者单纯的一面存在,而是基于原始的“兽性”、“人性”和“神性”这三者之间相互平衡中才有了这丰富的人生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有趣的是,不同的宗教门派也都有类似的想法,其中极乐主义尤为明显,从而引导人们利用自我调和力量,而不是让外部的斗争带来消极的结果。我们一直在循着圣贤的足迹而做着灵魂自我救赎的提升修为,伟人也曾教导我们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然而须知,完全纯粹的人在这个世上是无法长存甚而是不存在的,以至于使我们经常有“好人不长命”这样的幻觉。一如这高矗的塔吊,若然没有了这做“无用功”的水泥预制件的平衡,它会不能存在且会马上倒塌。 <p class="ql-block"> 看来,世间的事,都是阴阳相反,正负相抵的。由是我们知道在人生中普遍存在耐人寻味的基本守恒,即苦难与幸福守恒、智慧与财富守恒、得失与穷通守恒、困厄与时运守恒。老子《道德经》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守恒认知,就是来源于对基本的“道”——即自然法则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芸芸众生如我,普通如若微尘。当我们认识到自身人性中的复杂,即本性具足善良和真诚,向往人性美好和光明的同时,还存在着妒嫉、自私、残忍和麻木等阴暗且复杂的一面,这混沌的两面性的人性存在,是不是就是我们开始认识到“看山是山”的人心原生态。而当我们在认识到如此并在人生追求中苦苦挣扎、上下求索,几欲摆脱困扰我们自身的低级趣味,向圣贤看齐,开始追求向往光明和高尚,向做一个纯粹的人努力的时候,我们明显就会反观自己和别人处处有问题,人人有问题,大有“看山不是山”的境况。等我们有了对前面平衡的认知和理解,心中坦然接受种种的不足和缺点,于矛盾斗争中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并由此内心获得一种释然。我们平常讲“人无完人”,就是说,是人都会有不足和缺点存在。放在“平衡”的概念上,这些缺点和不足,恰是上苍与你安排的“平衡物”,有了这个,你才能立于长久。我曾在先前的文章中比拟说:上帝给孔雀以华丽的外表,却让它的嘶鸣听起来难以忍受;上帝给夜莺美妙的歌喉,却给了它毫不起眼而灰不溜秋;上帝偏爱凤凰,不仅给予其形貌的美轮美奂,还赋予其有嘹唳九天的妙音,所以凤凰就一直活在我们的传说之中。</p> 虽然,我们都向高标看齐,追求人生极致的美好。但于那些世事通达者来说,纯粹的美好和极致圆满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有,也不会长久地存在。所以人讲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所以人又讲情深不寿、慧极必殇,更有那一等聪明大智慧者,因功高震主或因贤达而遭猜嫉时会以“自污”名节而求自保:如以沉迷于花天酒色当中表现碌碌无为示人的魏无忌、为求保全家世自污而贪财无厌的王翦、以家人做人质低调行事的萧何、夜宴豪奢自污以求自保的韩熙载。这种自污其品格的“达人”,无异是想在他的人生坐标上加载了“低劣”和“无用”的平衡木,以求余生的平顺和安稳。所以古书有云:“留三分贪财好色,以防与世俗格格不入。剩七分一本正经,以图安分守己谋此生。”此实将人生平衡之术悟深参透矣。正如苏东坡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到了这个境界,就会真正进入“看山还是山”的心灵自洽状态。<br> <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析微,我们可以看到,平衡的哲学意义不仅出于自然界,而且延及人类社会的普遍思维,包括身体、心理、精神和道德人生等诸层面。它既体现了生存的规律,同时也蕴含着行为的准则,使我们能够参透物理、顿悟人生,从而让我们与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和谐相处。故此,秉持平衡的思想,观其自在,与自己不安和躁动的灵魂和解,求得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才是真正达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大境界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2024年5月14 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