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铜都--绿汁镇

雪影心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绿汁镇(图片源于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绿汁镇因境内自北向南穿行而过的绿汁江而得名。“绿汁”是由彝语“潞兹啦”音译演化而来的,意为“石壁陡峭的江河”。境内住有彝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等十八个民族。此地属玉溪易门辖区,距离易门西44公里,易门到绿汁的老路是G357。从山上到山下的绿汁镇要经过俗称“108拐”的盘山公路,当地人叫“绿汁坡”。从远处看此路,犹如“盘山巨蟒”,令人震撼。另一条则是由玉楚高速的黄栗树出口顺谷下到绿汁江,进到绿汁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盘山公路(老国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08拐(图片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座大桥东西横跨绿汁江,火红盛开的凤凰花就像站立桥头的迎宾美女,笑盈盈的伸出引导的芊芊手臂,恭迎着来宾。游客们也都乐于与“美女”凤凰花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大桥,来到镇上,开满了红彤彤凤凰花的主街道两旁皆是打卡的游人,尽管天气很热,但兴致好似不减。在其它街道上,当年用红砖砌出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旧房子遗址和与时代相吻合的用语前,吸引着不少不同年龄段的人在那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从路边摊位堆放的情况看,周末的游人会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矿区是在镇的边缘地带,且相隔不远,小木奔就是其中一个。去矿区主要是想看当年采矿遗留下来的原始场景概貌,可都是大铁门上了锁加以保护起来,只能看到厂房,设备什么的啥都看不到。但可以想象当时矿区一片繁忙及被粉尘覆盖下的矿区场景。也正因为在大干快上建设祖国的干劲下,不断采矿、产铜,给绿汁带来了兴旺,让绿汁充满了活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旱季绿汁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厂区蓄水池</span></p> <p class="ql-block">  绿汁的铜矿采冶于明朝前期,明万历年间已成规模。清乾隆时期兴盛时,矿工、商贾、马帮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一片繁荣景象,咸丰时期基本倒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1953年初,一万五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铜矿工人再次承担起了采铜的重任,使铜矿成为闻名中外的全国八大铜矿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矿产资源陆续减少,发展一度陷入了困境。因铜而兴的绿汁镇虽地处一隅,却能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地貌以及工业遗址、遗产等资源,从以铜矿为主的单一资源型经济向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工业遗址、热区生态农业多元化发展转变。</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绿汁因铜兴镇,铸就一世繁华,打造出以“铜道、矿山、矿工、矿城”为鲜明特色的滇铜文化。在因矿而逝去的年代里,却能在多种民族文化的交融中,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职工住房筒子楼,苏联专家楼,工厂、电影院、百货公司等等一系列旧厂、旧建筑遗址都基本保留下来,在这等着惦记它们的人来追忆或寻根,同时也为打造“滇铜古镇”旅游文化品牌发挥重要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运矿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矿工住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选矿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厂房</span></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绿汁已挥别昔日的光环,在时代背景下继往开来,不断进取,再次焕发新机。</p><p class="ql-block"> 202405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