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之“曲须龙”,精心策划多年后,终成正果。成为第一枚大清国发行的流通银币。正面与前版正面样币差异明显之处就在于“大清银币”四字笔画稍细。“曲须龙”具有细腻的制作工艺和大气磅礴的外观。正面上下缘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在钱币的左右两边分别铸有长枝菊花纹饰。</p> <p class="ql-block">银币背面,外圈底部印有英文版的“ NEDLLAR”小字,内圈则是在曲须龙的环绕下雕刻着“壹圆”两个大字,注明币值。</p> <p class="ql-block">宣统二年(1910年),关于国币的“圆两之争”后,定单位名曰“圆”,颁布《币制则列》,由维也纳造币厂制模试制的“宣统年造”系列国币,没有被清廷采纳发行,而另外重新设计了多种“宣统三年”版样币,在诞生了新的大清国币之后,留下的试制的各式样币,亦堪称龙洋中最精美者。本币“长须龙”正面左右花叶与“曲须龙”明显不同。</p> <p class="ql-block">“长须龙”背面龙头较大,鼻侧左右龙须垂于面额“壹圆”近旁,龙尾朝左且向上。</p> <p class="ql-block">“短须龙”正面大至同“长须龙”,细节上略有差别。</p> <p class="ql-block">背面差异较明显,最突出之处即龙头上端更大而龙须较短。</p> <p class="ql-block">此枚“短须龙”正面“大清银币”字笔划偏细。</p> <p class="ql-block">背面同上“短须龙”。</p> <p class="ql-block">此枚“曲须龙”正面图案似“短须龙”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宣三”大清银币系列在制定时包括五角、二角及一角3种十进制银辅币,铭文分明注明二枚、五枚、十枚换一圆。本币为五角。</p> <p class="ql-block">背面图案是大致相似的“立龙”,龙珠在左上角,但辛亥革命的突然爆发使银辅币没有批量生产。本人仅有五角这枚,遗憾,但五角最为稀少。</p> <p class="ql-block">附:本币是未代光绪银元一一丁未大清银币中的“五角”。</p> <p class="ql-block">光绪年造</p> <p class="ql-block">本币是丙午(1906年)五钱辅币,以户部名义试制的(大清银币)的“两制”辅币,正面中央有阴刻“中”,当时制作后未发行。</p> <p class="ql-block">旧时泉界有云:“过了丁未进中档,有了丙午上高档”,视之为收藏等级的门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