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百年洪中聚精英</p><p class="ql-block"> 江峰书院道光年,老牌洪中耀眼前,</p><p class="ql-block"> 世代桃李香天下,人才辈出满家园。</p><p class="ql-block">一、见证辉煌</p><p class="ql-block"> 据洪湖地方志记载:“洪湖一中”的前身为清末的江峰书院,创办于1848年,先后15次更改校名,历经坎坷,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我们时常亲切地称其为“洪中”。该校于1959年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被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教育科学研究50强学校。据最新消息,2023年湖北省最好中学排行榜公布:洪湖一中名列第七名。</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初,位于新堤镇首屈</p><p class="ql-block"> 一指的洪湖一中教学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洪湖一中新校区于1999年9月1日投入使</p><p class="ql-block">用,具有现代艺术特色的教学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洪湖一中教学办公大楼全景</p> <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洪湖一中为国家输送的大批人才中,涌现出了许多知名校友:叶声华教授,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清明教授,曾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熊前兴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计算机学院院长;杨秀山,中将,曾担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谭友林,少将,曾担任兰州军区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委、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期玉,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公安部原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正部长级),副总警监警衔、曾担任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委会委员、筹委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我们家的老邻居朱二爹,他的儿子朱显忠是从洪湖一中走出的高材生,武汉大学毕业,曾是709军工企业科技处的处长;……;等等。</p> <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p><p class="ql-block"> 看望老领导张清明教授</p> <p class="ql-block"> 欢聚在花季,相会于黄昏。</p><p class="ql-block"> 青春留靓影,夕阳白了头。</p> <p class="ql-block"> 历年来,洪湖一中作为湖北省重点中学有着良好的教学资源:有名师执教,有首屈一指的教学硬件,有古色古香的园林环境,……。每年的高考成绩在地区和省里排名总是名列前茅,大批的学生考入了国家名校,如北大清华达74人,中科少年班9人,……,等等,自1956年学校开办高中以来,总共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21000多人,考入名校的学生已达千位数。学生严浩、谢杉、孙尚阳分别夺取湖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学生肖驰洋、胡文强分别夺取湖北省高考理科第二名、第八名。</p><p class="ql-block"> 回望老洪中,她历经了百年沧桑,百年磨砺,百年辉煌。一代代莘莘学子早作夜息,薪火相传。有这样积淀深厚的百年老校,让我们耳濡目染,一辈子受益匪浅。曾有同学感叹道:我们在洪湖一中上学的时候,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最有意义的时光,她为我们树立起了人生的坐标,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二、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 百年洪中,是江汉平原一颗耀眼的明珠,是输送人才的摇蓝,是当地每个家庭为之向往和个人走向成功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就拿我家来说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兄弟姐妹7人,5男2女,最大与最小的年龄跨度为21年(最大的是大姐,1935年元月生,最小的弟弟是1956年元月生)。文革前,我们兄弟姐妹先后有6人考取了洪湖一中,充分见证了学校20多年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洪湖一中座落在洪湖市城关新堤镇。新堤镇于1949年5月和平解放,洪湖一中也因此躲过了战乱恢复了招生。我大哥李梦昊(化名)在当年首批招生报名中考上了该校初中。大姐李梦瑶(笔名)因家里弟妹多需要照顾,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大弟,自己在家带弟弟妹妹,给父母减轻负担,直到第二年才报名考取了洪湖一中上初一(此时大弟已上初二)。 </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姐弟俩响应国家的号召,中断初中学业,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大姐15岁,大哥14岁)。据大姐回忆,当年和我大姐同桌的有位叫胡希的女生,她哥是志愿军的旅级军官,按照我大姐的意愿,胡希的哥哥给征兵办公室写了张便条,大姐就这样参军了。大哥见大姐参军了,也通过父亲所在单位县邮电局开了介绍信,很快被征兵办公室批准,了却了当兵的心愿。 </p><p class="ql-block"> 参军后,姐弟俩同时被选送到某军校学医,当时是学用结合,课堂教学就是战地救护。为救治前线伤兵,学员们钻研专业基本功,练就医术好身手。朝鲜战争结束后,大哥转业分配到洪湖县人民医院;大姐转业分配到黄石市疗养院,后来疗养院并入高校即现在的湖北理工学院。大哥大姐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分别成长为外科和内科方面的专业骨干、主任医师。</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母亲魏尚珍送大女儿李梦</p><p class="ql-block"> 瑶和大儿子李梦昊参加抗美援朝</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10日,湖北军区护士</p><p class="ql-block"> 学校首届毕业生全体同学合影。</p><p class="ql-block">李梦瑶第二排左七;李梦昊第一排右二。</p> <p class="ql-block"> 洪湖县邮电局两位局长:</p><p class="ql-block"> 左为父亲李家敬 右为陈茂盛</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家里很穷。家里有5个姊妹上学,8张嘴巴(含祖母)吃饭,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全家,每月开支除了油盐米面酱醋柴和日用品外,还有巨额的学费开支。为了保证家庭的正常生活,找公家借了好多钱,父亲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尽管压力山大,但我们兄弟姐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我二哥李梦想(化名)1953年考入了洪湖一中,在校学习成绩优异,一直名列前茅,他于1959年考上了武汉大学数学系红旗试验班(该班有11名学生,由一级教授、院士、数学家李国平亲自任教)。文革期间,他被分配到武汉一所重点中学任教,任高级教师,曾担任数学教研室主任,高级职称评委。他的教学工作很出色,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被誉为“解题大王”,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1978年,二哥曾有一次调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硏究所工作的机会,但所在学校为挽留人才没有放行。二哥每年寒暑假回家仍刻苦攻读专业课,他的这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成为我们兄弟姐妹们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恩师:武汉大学一级教授李国平院士</p> <p class="ql-block"> 二姐李梦茹(化名),1960年小学刚毕业就考上了湖北艺术学院学音乐和芭蕾舞。后因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有困难学校无奈缩小了办学规模,只留武汉市和黄石市的学生,其他地方的学生一刀切返回原籍,二姐只身回乡后又于1962年考进了洪湖一中插班。文革开始不久,她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洪湖龙口小学教书,后来经过努力考进了当地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到洪湖实验中学成为一名英语教师。</p><p class="ql-block"> 二姐夫也是洪湖一中的学子,文革前考上了武汉邮电学院,长期工作在邮电通讯行业,并担任部门领导,被评为高级职称。</p> <p class="ql-block"> 三哥李梦远(化名),1962年考入了洪湖一中,系68届高中毕业生。文革中他作为知青下放后又招工到了武汉,当过搬运工、武装部长、党委秘书、党委委员,恢复高考后又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武钢经济研究所,由于科研工作出色,被评聘为教授级的正高经济师。</p> <p class="ql-block"> 我也于1965年考入了洪湖一中,文革中当了兵,从海军复员后分到了石油企业,恢复高考后先后考上了荆州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顺利地取得了专、本、硕文凭,被评为大学讲师、高级工程师,曾被评为江汉石油职大、党校的骨干教师,湖北省电视大学的优秀教师和江汉石油职工培训中心的学科带头人。</p><p class="ql-block"> 我先后担任过职工大学职大部书记兼副主任;文理系书记兼副主任;学生工作部主任;职工培训中心基础教硏室主任。另作为人才交流,在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任专职教师五年。</p> <p class="ql-block"> 另外,由于文革中取消了升学考试,我的侄女享受按片区划分的政策,也分到了洪湖一中上学。而小弟李梦奇(化名)因片区划分政策错失了洪湖一中。这样算下来,在20多年时间里,我们家先后有八人就读于洪湖一中。</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家兄弟姐妹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洪湖一中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大熔炉。“诚信、弘毅、求是、创新”的校训,已成为学校师生们的座右铭,我们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树立起了人生的远大理想。洪湖一中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很多,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我二哥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在洪一中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更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特别是名师的指点,让我们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变‘学会’为‘会学’,为我们搭建了更高的学习平台,让我们终身受益。”</p> <p class="ql-block">三、恩师指路</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成功离不开老师的关怀和精心培养。我十岁那年,母亲因病突然去世,我感到十分的悲伤和孤独,整日以泪洗面,我所在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刘祖云知道后经常找我谈心,安抚我的心灵。有一次我特别想念母亲就趴在桌上呜呜地哭了起来,他悄悄地走到我跟前拿出一块手绢帮我擦拭泪水,并抚摸着我的头,眼里充满了爱意,使我心里顿时涌入了一股暖流,感觉他就是我的亲人。他说:“不伤心了,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学习,争取考上洪湖一中,让远在天国的母亲高兴!”那时我还真相信天国的存在,相信母亲在等着我的好消息呢!常言道:穷苦的孩子早当家!刘老师觉得我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并破格提拔我为少先队的中队长,增加了我的责任感和荣耀感,打那以后,我学习更加刻苦,心里充实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1965年小学毕业考试,洪湖县各区、乡镇、农场有近百所小学约1.5万名学生参加考试。洪湖一中当年只招两百名学生,新生录取率仅1.3%,可算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新堤镇而言,比较知名的有一小、二小、四小。我们二小的学生被安排在四小考点,该考点有26个考场,有近800名小学毕业生参加了“小升初”入学考试。</p><p class="ql-block"> 当我走进考场时,感觉气氛蛮紧张,监考员、巡视员、值勤的保安各司其职,学生们井然有序地进入了教室。记得当时我带了一个计时的小闹钟,用来控制答题的时间,在做完卷子上的全部试题后,用剩余的时间进行了复查,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考完后我迫不及待地对了答案,感觉非常满意。我大哥说:“我们家兄弟姐妹已有五人上了洪湖一中,算是放了五颗卫星,希望我们家四弟放第六颗卫星。”那年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洪湖一中。</p><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中旬的某天,刘祖云老师叫同学带口信叫我到学校领通知书,我心里忐忑不安,会是什么结果呢?我一口气跑进了学校,当我站在二小办公室的大门口喊了一声:“刘老师好!”他手里拿着通知书,笑嘻嘻的应道:“恭喜你啊,你考上了洪湖一中!”我激动得跳了起来,别提有多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得知,刘祖云老师因带班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小学校长。这里还要感谢教数学的杨老师,他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学骨干,曾多次受到教育局的表彰。</p> <p class="ql-block">四、扬帆远航</p><p class="ql-block"> 1965年8月30日上午,我非常荣幸地走进了洪湖一中校园,让我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了这所百年老校。来到学校后我马不停蹄地逛了两个多小时,感觉这所学校太美了,给人的印象是一所古色古香风景秀丽的园林式学校。再看周边环境,学校东靠婉蜒的内荆河,南邻浩瀚的长江,西北面与公园相邻而居,这让美丽的校园更加妖娆。</p><p class="ql-block"> 在六十年代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洪湖一中已经拥有了能容纳千人的学生礼堂;可用于文理共享的教学办公大楼;好几栋木板结构的学生宿舍楼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学校图书馆掩映在一片苍翠的树林中;最抢眼的是超级大的体育广场,有4个蓝球场和2个排球场呈矩形排列;另有400米绿荫道环绕的足球场;宽敝的初中部、高中部学生教室楼沿广场周边延伸展开,各具特色;还有靠学校大门附近的一排排教工宿舍里,住着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是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出或结合社会招聘的顶尖人才。这些办学的硬条件在那个“每人每月半斤肉四两油”的年代可谓首屈一指。学校靠西面的后门紧邻城区的“山水公园”,被同学们戏称为学校的后花园。在校时我们经常在园区假山上的八角亭复习功课或在松柏林里捉迷藏,真是得天独厚。</p><p class="ql-block"> 当年学校不仅具备优良的教学资源,还有一代又一代洪中师生传承下来的优良学风。学校里经常流传着关于好好学习的名言警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些警句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 我们正是从这里扬帆起航,开始奏响了人生旅途精美的乐章,那个时候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五、教学有方</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1日上午八时许,新学期第一节课的钟声敲响了:“铛,铛铛,铛,铛铛……”只见一位风度翩翩、满头自然卷发、长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年青男老师,大步流星地走上了讲台,他敏捷地环视了教室里的每个同学,让同学们顿时感到眼前一亮,这可是一位长相英俊的帅小伙。</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小声说:“我们的老师好洋啊!有点像外国人。”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由自主都会心地笑了。那时候,李老师也是一个20刚出头的年青人,他略带微笑地自我介绍道:“我叫李灵学,十八子李,灵活的灵,学习的学。看到你们这些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学霸,我好高兴。希望你们像我的名字一样,勤奋学习、灵活运用,树立远大理想,让自己的美梦成真。今后三年,我将是你们的班主任兼俄语老师,希望你们支持我的工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学们热烈地鼓掌起来。</p><p class="ql-block"> 一会儿,李老师让我们翻开了课本,紧接着他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一段俄语,最后伸出大姆指:“鹅亲你哈打了梭(俄语的汉字读音,很好的意思)!”他说:“刚才我朗诵的一段文字是今天要学的课文。”李老师很善于营造课堂气氛,他那绘声绘色的演讲,让我们好像到了异国他乡。</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夏天,有一批苏联专家在洪湖参观访问,我们小孩喜欢看热闹,紧追着这群老外不放。这群蓝眼睛大鼻子卷卷毛的老外经常站在县委招待所的阳台上向我们招手,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这就是当年和中国十分友好的苏联老大哥。那时候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我们又有这样一位教俄语的好老师正是求之不得,再加上李老师巧妙地制造语言环境,让我们一下子对学习俄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而又不失幽默的俄语老师,而且还是我们68届4班的班主任。他不仅教学出彩,管理班级也是一套一套的。成立班委会时,班里面差不多每一个人都封了个官,我荣幸的当上了俄语科代表,这是李老师对我的信任和鼓励。五十多年了,到今天我还能背下许多课文,如《祖母的信》、《放鸭子》等等。李老师在教学上所下的功夫已深入到了我们的骨子里,可见我们当时学习的扎实程度。 </p><p class="ql-block"> 再说教语文的傅立纲老师,是一位才思敏捷、博览群书的大才子。当年的他长着一双浓眉大眼,脸上还有一对小酒窝,说起话来非常有感染力。他讲课深入浅出,善于将课堂内容趣味化,所述内容让人难忘。老三届很多高中生都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提到傅老师,很多人都无不为之竖起大姆指。我和傅老师保持了五年的微信联系,在朋友圈里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给傅老师送温暖、送感谢、送慰问,可见傅老师德高望重,深受同学们喜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