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钟

大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甘肃省庆城县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古城中保留着很多历史古迹,慈云寺就是其中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慈云寺初建于唐代,盛于宋、明,为佛教寺庙,历代屡毁屡建,原寺内有文昌阁、关帝庙、吕祖祠等庙宇建筑,规模较为宏大,现存建筑为明代嘉靖年间重修,有慈云寺、正殿和钟楼、文翠阁等,尤以钟楼价值最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钟楼两层高约15米,楼基全由规则条石砌成,占地约200平方米。楼基南侧有一暗道,台阶而上可达楼基平台。平台上四根明柱承托着褐心瓦顶,四面空无格扇棂,偌大的铁钟全裸露在外面。这座钟楼虽无雕梁画栋的富丽堂皇,但飞檐凌空,古朴庄重,颇显高大雄伟。铁钟高2.55米,口径1.57米,重约万斤。钟钮以双龙口衔宝珠紧贴钟顶,双龙一体,弓腰,以穿铁钮而上悬。顶有五孔,肩饰莲瓣纹。腹部皆为大小不等的方格,内书女真文或汉文。上层方格内横书女真文五十六字,下书“黄帝万岁,臣佐千秋”八个汉字,字间各列一菩萨名。再下为铸钟时间、工匠人名等钟耳八朵,耳上饰弧弦纹,弧弦纹角处饰奔马、雄鸡、小兔、莲花、牡丹等图案和女真文字。腹部全名文为“庆阳府彭原县盈仓广济院前监寺铸钟,时太金泰和之年岁次十月工毕”。钟楼南壁镇嵌一块横匾,上有”嘉庆三十九年重建“的铭记,说明这座钟楼是明代建筑物。然而钟楼上悬挂的铁钟则为金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所铸,至今已八百多年了。这口钟不仅年高寿长,而且其上有女真文和汉文对照的铭记五十八字,是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它不仅是庆阳历史沿革的佐证,而且对研究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语言文字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这口铁钟已被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公布为省级保护文物,成为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再只是伴着缭绕香烟“只合铭勋在庙廊”的庙堂陈列品了。铁钟,又称梵钟,原为慈云寺院报时集众敲打的法器,渊源于印度祗园精会无常堂悬挂的颠梨钟,在我国自古即有制作,而大兴于北周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慈云寺大铁钟的来历、钟楼的建造,在庆阳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马莲河上游的川道里,住着一对同胞姐妹。姐姐喜欢穿一身黄衣裳,妹妹喜欢着一身黑衣。虽然二人衣着不同,但都长得貌美如花肤洁如玉,而且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音。不论上山砍柴或下河挑水,那优美歌声,时常飘荡在川原谷地,引逗得百鸟止鸣,众人驻足。不料姐妹俩的才貌被当地官兵知晓,顿生歹意,立即派随从前去抓获。姐妹二人不愿落坏人魔掌,即双双跳河化为两口大钟,姐姐为铜钟,妹妹为铁钟,此时正是雨季河水暴涨,危害到两岸边上居住百姓生命财产,姐妹钟相互撞击发出报警声,两岸百姓听到铛铛响不停的钟声,发现是洪水泛滥都急时避险了。铜钟落在了上游宁县,铁钟漂流到庆州古城南马莲河口就留在了庆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庆州知州见天赐巨钟,忙召集民夫修筑钟楼。钟楼修好后因楼台很高大,铁钟一时无法运上楼台,急得知州抓耳挠腮,日夜坐卧不宁。突然从巷中过来一位须眉皆白的长者,知州彬彬有礼地向他求教,那长者叹息道:“唉!土都壅到脖子根的人了,我还能有啥法子。”话音刚落,飘然而逝。知洲惊愕过后,心有所悟。连忙指挥民夫挑土堆坡,用“土壅”的办法将庞然巨钟移上了楼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虽然不具备史实,但却有文学的真实,是古老的庆州人民对大钟的钟情创作。钟楼原作为慈云寺的附属建筑,历经金、元、清、中华民国,直至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浑然不觉之间,一晃就是800多年。悠扬厚重的钟声每天在特定的时辰响起,传波到四十里之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慈云寺参观时巧遇一位居住在慈云寺旁边的耄耋老人,据老人说,原慈云寺院落很大,解放后这里开办了所小学,他本人就是在慈云寺上的小学,这口古钟的钟声就变成了上下课的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古楼的钟声,还是中共庆阳党校和每年三级干部会的集众使者,原来慈云寺古老的大铁钟也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过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1月到甘肃省宁县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院内观看古碑廊古碑时,抬头看见博物馆大院西北有一座钟亭,钟亭里挂着一口大钟,联想起千年古城庆城慈云寺大铁钟。请教博物馆工作人员铜钟是否与庆城铁钟有关联?工作人员讲:民间传说很久以前马莲河上游有一对双胞胎姐妹,生得颜似露润,貌若天仙。长大成人容貌更加美丽,上门提亲的少爷公子接踵而至,可是姐妹俩却连一个也瞧不上眼。忽然有一天,天空乌云滚滚,雷电交加,下起了一场大暴雨。一刹那山洪暴发,洪水铺天盖地地冲下来,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屋,许多百姓被洪水卷走了,姐妹俩也被山洪卷进了马莲河中,随波逐流,姐妹俩漂浮在水面上,姐姐哭着说:“可惜父老乡亲们被洪水夺走了性命。”妹妹也惋惜地说:“要是在山洪暴发之前有人报警,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丧生水患之灾了!”听罢此言,姐姐不假思索,决然地说:“咱姐妹为乡亲们报警吧!”说罢,姐妹俩变成两座大钟借助洪流互相碰撞,发出了铛、铛的报警钟声。民间传说姐妹钟的故事主题是一致的,细节略有不同,宁县是马莲河的上游,铜钟体大沉重留在宁县,铁钟落在马莲河下流庆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宁县铜钟,钟钮为双头蒲牢兽钮,环形钟顶,深腹,八花瓣口,表面由上至下分为六部分纹饰;钮下钟顶铸八个莲瓣,莲瓣内阳饰忍冬纹、梅花纹、卷草纹、缠枝莲纹等,其间有三圆孔(铸孔);第二层铸八个方格,方格内铸仰覆莲式开光,开光内铸一楷书字,即:“道教兴隆,法轮常转,皇图永右,帝道遐昌”;第三层、四层均分铸为八枚方格形,方格内铸2人的姓名,还有“明万历二十九年三月吉日铸造”的纪年铭文约1600余字;下有凸绳纹一道,第五层下有卷云纹围绕一周;第六层为八耳莲花瓣形口沿,口沿上铸有仰覆莲式开光,开光内铸八卦爻纹。大钟铸造精良,所铸图案、铭文历经800多年仍清晰可辨,红黑色钟体仍莹莹发亮,可见我国古代铸铁冶炼技术水平之高超。甘肃宁县博物馆的铜钟铸造年代与庆城铁钟是同时期铸造的,介绍说重约七千公斤,钟体确实大于庆城铁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贞元铜钟”,原为古宁州普照寺的法器,现位于宁县博物馆院内,金贞元四年重铸铜钟,悬于钟楼。原钟楼在清同治年间因战乱曾被烧毁,光绪年间募捐重修。民国9年因地震重毁,民国13年由知事岳世英主持重修。1982年搬迁至宁县博物馆修建钟楼保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钟,是人们心中崇高、公正、贤明的华夏文明的象征,中国,作为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钟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老、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对于研究我国的礼乐制度、音乐史、铸造史、思想史、宗教发展史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古代匠人水平之高超,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谢:</p><p class="ql-block">甘肃庆城县文旅局</p><p class="ql-block">甘肃宁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