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在微信太極群里,看到好多拳友在讨论,习练太极到底练什么?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哪来的“意和气”啊?肢体腰胯的松柔,肌肉骨架的习练都能看的到,体会感悟到,也練的蠻舒服的。只是为什么与拳论中讲的“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不一样呢?究竟什麼是“意、氣、神”呢?好像練了一二十年了還是糊里糊塗。</p><p class="ql-block">其實,這些難以理解的感悟出現,並不奇怪。中華古老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傳統太極文化,有數千年後的我們這些喜好者來踐行,感悟,繼承,發揚光大哪會是輕而易舉的。</p> <p class="ql-block">其实大家想的,练的都没错。任何的武功都有力量,技法,心法。只是太极更加讲究感悟内气运行,以及能引领内气运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丹田核聚神贯顶,直至天地人和。所以,太极修炼的方式,技法,目标,与一般的武术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到中高級階層所習練的是人類身上完全不同的兩部分“器官”。所以会有产生外家功夫和内家功夫之说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常說的:太極拳的習練中,有常人看不見的“形似於神似的區別,也是太極習練中各個不同境界的內在的區別。其實,如能靜下心來,仔細探討學習許多有關內功修煉的古書籍中,都有講到內家功夫修煉的:形態,意勁,氣神三個境界。只是這些古老的而有內涵豐富的內功修煉方法,當今時代的人們要修煉實在是太難以感悟理解了,可能是現代科技的發展太快了,人的現代思維難以兼容古老的傳統文化內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皇帝,在一篇古手抄“太極拳力氣解”中曾寫到:</p> <p class="ql-block"> 《太極拳力氣解》</p><p class="ql-block">气走于膜胳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 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 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 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 要之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 自知力气之由来矣。 知气力之所以然, 自能用力行气之分别。 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 大不相侔也。</p> <p class="ql-block"> 而且纯论武功的强弱,时效实用性,肯定是习练外家功夫实用有效。毕竟按照太极习练的初始阶段之说,其实也是在习练肢体形态的外家功夫。要不为什么古之以来军队训练的都是有效的拼斗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大家都會認為,太極既然是武術,那麽為什麼不純以輸贏論高低正確與否呢?</p><p class="ql-block"> 卻不知太極博大精深的內涵,正是修身養性,聰慧睿智,功到自成,武功乃末技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以,习练太极内家功夫的目标:不是简单以眼前的拼斗输赢为标准,而是以自己喜欢或符合不符合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为标准。</p><p class="ql-block"> 畢竟對於每個人來說,每個人的心性愛好不同,生活舒馨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想簡單習練得些名利玩玩也是可以的。只要不過度損傷自己,太極初始階段也是一項良好的有益身心健康的鍛鍊活動。</p><p class="ql-block"> 但是一層功夫一層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功到自然成也是天經地義的。</p> <p class="ql-block">從古人《神氣養形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內家功夫修煉“神與氣”首先是怡養身心的。</p><p class="ql-block">太极拳雖然也归类于武术类别,是因为在修炼的高级境界时会产生化人于无形,存而舍之谓之化,丹田核聚爆发之力。但在整个修炼中的目标却是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目标的。所以会有张三丰“武功乃末技也”之说。要论打斗技艺,习练太极要比习练外家功夫困难的太多太多。所以,每个喜欢武术的爱好者首先要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正确的选择习练什么?才不会失望,落空。</p> <p class="ql-block">我前些时,曾根据自己数十年修炼太极内家功夫的体会,讲解了宋苏铭先生“心会论”中的含义,感到整篇要义虽然简短,但确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道出了太极内家功夫真典。如有兴趣者,可反复品读细悟。毕竟拳论早已明确,一层功夫一层理,每个阶段看到的只是自己当前理解的内涵。也些过几天就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内家功夫修炼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因为,吴公仪先生早就说过:太极内家功夫修炼都有三个境界:形态,意劲,气神。如修炼者静不下心来感悟觅道,那么就会永远在第一個境界“玩太极”,不过只要自己开心快乐也算是达到目的了。</p><p class="ql-block"> 當然,也包括今天我在這裏的看法。也僅僅是我目前的理解水平層面。</p> <p class="ql-block"> 仁柳太極李宏達先生至二零二四年跟隨家父李仁柳習練吳式太極,斷斷續續也算有六十整年了。今天冒昧講解:宋書銘先生珍藏太極秘笈《心會论》,也只是想與大家溝通同修!</p><p class="ql-block"> 宋書銘先生將習練太極的層次分為“三世七”。其最初的層次分為門外,入門。</p><p class="ql-block"> 其門外指的是以人的本能練體,形似。入門指的是從無到有感悟內氣,以意領氣,以氣運身。</p><p class="ql-block"> “心會論”講的就是入門初始階段如何習練的必須秘笈。</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習練書法時寫的四句話,是我自己將近六十年來習練太極的體會,大家可以慢慢細品,看看我理解的是否有道理,是否是習練太極內家功夫的正確途徑。</p> <p class="ql-block"> 宋書銘先生簡介</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有一个叫宋书铭的人,精通易理、善长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所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取“人有三世,拳分七品”之意为拳名。</p><p class="ql-block">“人有三世”:为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为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共有三十七个拳势,又名长拳。</p> <p class="ql-block">宋書銘低調、含蓄,內斂,知之者甚少。僅發現其留有的太極秘笈數篇,現介紹有關太極內家功夫習練的《心會論》。並有吳式太極拳名家李仁柳先生之子李宏達作習練體會講解。</p> <p> 《心會論》</p><p>一、腰脊为第一之主宰,</p><p>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p><p>二、猴头为第二之主宰,</p><p> 掌指为第二之宾辅。</p><p>三、地心为第三之主宰,</p><p>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p> <p> 宋書銘先生秘藏的《心會論》,簡單卻涵義深厚。有些人看了會認為這講的怎麼與我們老師講的不一樣啊?好難懂噢!</p><p> 首先,從文名來看,為什麼名“心會論”呢?這裏就告訴我們,此論中的內容,<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是簡單的招式,而是需要用心去感悟體會,</span>是用“意”去感知人體內在從無到有的,經絡中存在的,不為一般人所感知的“內氣”。講的是太極內家功夫習練的“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方式。</p><p> 其實,一般的太極書籍,都是從太極的招式,拳架外形,肢體的運行方式講起。卻不知那是習練太極初始入門知識,不是真正的太極內功習練要義。如一輩子還是在習練初始入門階段,儘管拿到多少冠亞軍,評到什麽什麽段位。那麽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還是沒踏入習練太極之門。</p><p> 既然是太極秘笈,那麽《心會論》一定講的是太極內家功夫習練的精華要義。也許在以往的年代,就是祕不外傳的寶貝。</p> <p>一、腰脊为第一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p><p><br></p><p>點評一:外家功夫的習練講的肢體,姑其習練第一主宰講的是腰胯。</p><p>內家功夫習練的是內氣,所以其第一主宰在於腰脊,也就是“督脈”。督脈中的百會是百陽之會,習練內功第一要義“虛領頂勁”中百會引領“陽氣”所運行的通道就是督脈。</p><p>丹田的功能習練是升降開合,謂之第一主宰習練的賓輔。輔助內氣的溫養,積聚,開合,成核。</p><p><br></p> <p>二、猴头为第二之主宰,掌指为第二之宾辅。</p><p><br></p><p>點評二:吳式太極拳名家李仁柳先生在《吳式太極拳基礎》一書中,著重提出,習練太極內家功夫的第一要義是“虛領頂勁”。與宋書銘先生珍藏的太極秘笈《心會論》同為一道。是練就“天地人和”百會湧泉相通的主宰。 而相應輔助的是“掌指”,習練內氣運行的朋友清楚,這是十二正經運行的通道始末端。對應百會虛領頂勁引領時,須運氣於掌,透之於指。</p><p> 所以,太極內家功夫習練中,虛領頂勁百會引領陽氣,與其對應平衡的必定是掌指逐步通透之陰氣。陰陽協調平衡,纔不虧為習練太極內功的第二主宰。</p><p><br></p> <p>三、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p><p><br></p><p> 點評三:湧泉乃人身“腎氣之源”。在百會湧泉相通達“天地人和”的第一習練功夫中,百會引領陽氣沿督脈向上,直至通透為“接天”。而與之同步對應的是沿任脈陰氣下至會陰的陰氣由意念引導分為左右兩腿經脈至湧泉,直至通透入“地心”。此舉稱之謂,天地相通,陰陽平衡。</p><p> 這第三主宰是習練太極內家功夫初始階段的極其重要的目標與功法。</p><p><br></p> <p> 《 心會論》是習練太極內家功夫入門的第一要義。也是無極而生,從無到有,感悟內氣的重要階段。</p><p> 下面的一篇《周身大用论》是感悟到內氣,達到百會湧泉相通,天地人和的階段後,進一步修煉的重要“秘笈”。細讀靜悟,必有收穫。收錄於此,待有機會繼續評點。</p> <p>《 周身大用论》 </p><p>一要心性与意静,</p><p>自然无处不轻灵。</p><p>二要遍体气流行,</p><p>一定继续不能停。</p><p>三要猴头永不抛,</p><p>问尽天下众英豪。</p><p>如询大用缘何得? </p><p>表裹精粗无不到。</p> <p class="ql-block">本文前半段是最近有拳友與我探討,有感而寫。進入正文部分乃是二零零零年的原文,請諒解!</p> <p class="ql-block"> 《太極修心》</p><p class="ql-block"> 樂 觀 豁 達 人 增 壽</p><p class="ql-block"> 厚 德 高 義 天 賜 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