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汾州明藩文化研究———孝义苏家庄皇明宗室考

甫承堂~左家鹏

<p class="ql-block">孝义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p><p class="ql-block">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明璠王文化专委会委员~左家鹏/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明朝、万历、崇祯、时期,苏家庄居住着一支皇明宗室族人,这是有明确记载的,也有民间房产土地契约为证。据大明崇祯十年苏家庄“寨志铭”碑记载,这处寨子是由“新浾,新译”两人主持,和“慎”字辈十余人与本村他姓人员,为防李自成义军,为保生命财产安全而共同建造的。但碑文中没有具体交代他们是哪一支庆成王的族人。这就是本篇文章研究的重点。</p><p class="ql-block">据最新研究,苏家庄,“新,慎……直至解放初期的,景,慕,述,字辈”,他们是明朝第八代庆成王朱慎钟这一支的后裔。那么以什么为依据呢?我们讲几个故事,故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朱慎钟是何许人也。</p><p class="ql-block">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明朝宗室政策《皇明祖训》,就明确规定了宗室的爵位和岁禄,如郡王诸子除一人袭封外,其余皆降封为“镇国將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直至奉国中尉”为止。山西汾州的第一代庆成王是永乐元年受封的二十一岁的朱济炫(他是晋王朱棡的四子)。朱慎钟是第七代庆成王朱新提之子,他于嘉靖42年(1563年)以奉国将军改封长孙,隆庆六年(1572年)袭封第八代庆成王,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溢荣懿王。由于当时宗族人口实在是太多,城里住不下,所以部分宗室人员陆续迁往城外,最终繁衍至今。孝义苏家庄这一支就属于迁往城外的皇明宗室朱慎钟本支。</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第八代庆成王朱慎钟墓、坟上村(仁义村)采访记;</p><p class="ql-block">第八代庆成王朱慎钟墓位于孝义城西北仁义村(旧称坟上村),墓前神道为东西走向,至东向西,全长约八百余米,要通过两道卷拱窑洞式门洞才能到达墓地封土,其神道两侧均有石羊,石狮,石马,等各种石像生。有神道碑一通。据坟上村原村委老会计,今年82岁的李兆云老先生讲诉;“在他们小的时候还常在这些石像生上面玩耍。神道上的两道门洞之间距离相差大约三百米。神道碑记载有庆成王墓东邻宋家庄村、西至辛壁村等大概位置等信息。神道碑由于年代久远现也不知去向。墓中出土过墓志铭,现存于孝义皮影博物馆。明朝时就有守墓人长期居住,慢慢的就演变为村庄,我们村就是一个居住在坟上的村庄,就是以墓地的神道两侧慢慢扩建起来的村庄,现在看到的旧村门(东门)就是在原神道上的第一道门改建的,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我们村称为坟上村。老人还说;在坟上村的东和东南方向有宋家庄何氏宋氏祖坟”。</p><p class="ql-block">关于第八代庆成王朱慎钟的墓,在孝义县志中没有记载。《汾州府志》中记载有“明庆成荣懿王慎钟墓在孝义西北独但里”。说的就是现在的仁义村,志书没有详细记载,只是一笔带过。(仁义、辛壁、南头、北头一带在明代嘉靖万历时属孝义独但里)</p> <p class="ql-block">二:苏家庄寨子</p><p class="ql-block">在明朝万历,崇祯时期,苏家庄居住着一支皇明宗室庆成王族人。崇祯年间由于朝廷腐败流贼横行(这里的流贼指李自成义军)。这时住在苏家庄的宗人食不安心卧不安枕,维恐生命财产难保,于是在崇祯十年由,新、慎、字辈十余人阖同本村左姓等人共同集资筹地建寨筑池,并刻“寨志铭”记事碑一通……,五百年过去了,这座寨子和记事碑至今犹在。</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自明朝、清朝、民国、苏家庄都有朱姓人员一直居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最后一支朱姓、朱慕瑞朱述元父子一家把自己祖遗房产变卖于里人侯步琮后举家迁到汾阳城居住。据现年70多岁的侯德林老先生回忆说;(侯步踪的儿子),“在我们买朱慕瑞房产的时候,进到人家家里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大的长条支上摆满的都是人家祖上的牌位,牌位上都姓武”。说到这里我们又要讲一个故事,在清朝的时候苏家庄的朱姓有的改姓陈,有的改姓武,比如陈慕华,武景义,武慕瑞,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的陈述尧等,这些人姓氏虽改,但名字的中间一字,仍以原晋府字辈排列,至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复姓朱。</p><p class="ql-block">2007年由于国家征用土地,在“大光地”迁出明清时期朱姓坟墓17座,当时是由陈(朱)慕华的姻亲苏志功老人一手操办的。</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政协孝义文史委王志东主任也曾和我说过此事:“在明朝的时候苏家庄和宋家庄是负责轮流看管庆成王墓地的,苏家庄是归汾州府直属的,不交皇粮赋税的,你们村都住着皇家宗室的人,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负责看管庆成王墓地的。在各种志书中查不到有关苏家庄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五:宋家庄东岳庙碑记</p><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在修复宋家庄东岳庙时,庆成王府镇国中尉,宗室,“新,慎”字辈十余人均捐助银两。碑文中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是庆成王府校蔚万良和他的几个儿子也捐助了银两,这个庆成王府校蔚万良那可是宋家庄本村人,在宋家庄也是大户。“校蔚”这个官职是相当于看家护院的武官。也就是说万良是给住在宋家庄皇明宗室的人看家护院的。</p><p class="ql-block">再看第八代庆成王朱慎钟是万历三十四年去逝的,与万历三十一年修复宋家庄东岳庙时间相隔三年,为同一时期。这就说明住在宋家庄的朱姓宗室是八代庆成王朱慎钟的本支。</p><p class="ql-block">六:宋家庄“庆成院”采访记</p><p class="ql-block">“庆成院”位于宋家庄东门路南,为三进院落留有后门直通寨子。(宋家庄寨子也是庆成王府宗人建的)</p><p class="ql-block">“庆成院”现为宋家庄何氏宅院,为弄清楚此院的历史,我采访了现年77岁的院主人何富宇老先生,说;“我们何姓来自汾阳何家庄。</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迁始祖何天福由汾阳何家庄迁孝义宋家庄并买下了这座当时就叫“庆成院”的宅院,时至今日我们何家已传至17代,几百年来“庆成院”一直由我们何家人所有并居住”,老先生还说宋家庄东岳庙</p><p class="ql-block">是明朝时庆成王府的人出钱修的,本村万家有人(老先生一时想不起来名字叫什么了)是庆成王府的驸马……。</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宗以上资料,我们不难看出,苏家庄包括宋家庄居住的这一支皇明宗室人员是第八代庆成王朱慎钟的本支。</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一年重修慈胜寺碑记中,捐助布施的名单中有朱新拯、等“新”字辈五六人名字,也就是在这一年后的康熙四十年,乾隆年、嘉庆、同治、咸丰、历代重修慈胜寺碑记布施中再无明宗室人员名字。直至民国到1949年后在一些村里婚丧嫁娶的账本礼单中才又出现朱姓人员名字,比如朱慕瑞,朱述元,朱述利,陈慕华,陈景义等名字。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的众多凝云我们这里就不在详细讲解了。</p><p class="ql-block">苏家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版图在孝义却由汾阳管辖。是孤悬孝义县境内属于汾阳的插花地。苏家庄是集慈胜寺、真武庙、奎星楼、明寨子、的佛道儒及宗室文化为一体的传统古村落。明清时晋商辈出,繁衍出了众多的古宅大院,故有“金苏家庄”之美称。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有着自己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1958年苏家庄朱慕瑞的儿子朱述元变卖祖遗房产的契约(立契人朱述元,因急用款,将自己祖遗苏家庄东街路北独院一所窑洞五孔……)</p> <p class="ql-block">明朝崇祯十年苏家庄“寨志铭”刻有“新”“慎”字辈,名字十余人名字。</p> <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三十一年修复宋家庄东岳庙碑记。</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宋家庄村万家是庆成王府驸马</p><p class="ql-block">苏家庄村左廷聚是庆成王府驸马</p> <p class="ql-block">庆成王府“仪賓”左廷聚(驸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