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周太保鼎,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重26公斤。</p><p class="ql-block">这件太保鼎是一组列鼎中的一件,从它的形制大小来看应该是西周王室所用。鼎的腹部内壁上铸有三字铭文“大保铸”,因此将它称为“太保鼎”。太保是周朝一种官职的称谓。</p><p class="ql-block">太保鼎制作工艺极为精湛,鼎口双耳上浮雕双兽,鼎的腹部四角扉棱突起,四面饰有垂叶纹和饕餮纹。鼎的柱足也装饰有扉棱,并在中间饰有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无二的。</p><p class="ql-block">西周太保鼎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是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当年的“梁山七器”如今都零落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只有太保鼎幸存国内。1958年,民国总统徐世昌的孙媳妇张秉慧女士将其捐献给国家,此鼎与司母戊大方鼎、大孟鼎、大克鼎等64件珍贵文物一起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首批不允许出境展览的古代艺术珍品,是十分珍贵的国宝文物</p> <p class="ql-block">雪景寒林图轴 宋(960—1279)范宽</p><p class="ql-block">绢本 设色 纵193.5厘米 横160.3厘米</p><p class="ql-block">范宽是我国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一代宗师。现存传世画作非常少见,另一幅是非常著名的《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这幅图横宽160.3cm,纵高193.5cm,是由三条绢拼接而成的,您可以看到明显的拼接痕迹。整幅画气势恢宏,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秦陇山川初雪的景色,画中群峰林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水边密林重重,后有村居屋舍,整幅画的布置可以说是非常的严整有序。</p><p class="ql-block">在图上方印有“御书之宝”,印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的特点,可见此图在宋代时曾被收藏于宫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流落民间,后被清工部右侍郎张冀所得,1981年捐献国家</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 高16.3厘米 口径4厘米 底径5厘米</p><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的造型创烧于北宋时期,由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是富有时代特征的陈设瓷之一。</p><p class="ql-block">此瓶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庄,简洁而优美。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构图十分精美,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当时的珐琅彩瓷也是宫廷御用瓷,为皇帝所垄断,这件是同批烧制的同款瓷瓶中经乾隆皇帝甄选留下的举世孤品,因此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玉猪龙</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p><p class="ql-block">高14.1厘米 宽10.4厘米</p><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最古老的一件藏品之一,距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了,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古代的猪和龙都被神化为喜水的灵物,是受人崇拜的雨神。玉雕猪龙,也许是先民做祈雨祭祀所敬奉的神玉。玉猪龙作猪首龙身形,既奇妙,又合理,可见红山文化人们的艺术创造才智。</p> <p class="ql-block">翡翠蝈蝈白菜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高19.4厘米 宽14厘米 重约2公斤</p><p class="ql-block">翡翠一词来源于一种鸟名。东汉时《说文解字》中对翡翠的解释是这样的:“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这种鸟身姿玲珑,叫声清脆,雄鸟的羽毛是红色的,也称“翡”鸟,雌鸟的羽毛是翠绿色的,故称“翠鸟”,它们的毛色鲜艳美丽,人们常以翡翠鸟的羽毛做装饰。到了明末清初,缅甸的一种玉石作为贡品被送入皇宫,因这种玉石兼有红绿两色,恰与翡翠鸟的羽毛颜色相似,因此,人们便将这种缅甸玉称为翡翠。翡翠在清代时受到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喜爱,被称为“皇家玉”,自此,它身价百倍,成为玉中极品。这件展品用翡翠雕刻的是一件白菜,上面攀附着两只蝈蝈和一只螳螂,形象生动。制造者技艺高超,设计精妙,把最好的绿色都集中表现在三只昆虫上,而作者又巧妙的把原石的绺裂回避到器物的后面,构思之精,令人感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白釉辟雍砚 唐(618-907)</p><p class="ql-block">高5.5厘米 直径12.5厘米 足径15.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瓷砚,砚面为圆形、上凸,砚面与外沿之间有一周凹槽,用来承存墨汁。砚底圈足之上,有二十六根蹄状柱形圈足环砚一周,承托砚面。辟雍本为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建筑形如圆璧,四周有水环绕。这类砚台以形似辟雍的设计而得名。辟雍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而后广为流行,形制多有变化。这件瓷砚设计古朴典雅,造型规整,釉色洁白,是隋唐瓷砚的典型器物,也是一件极富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 隋(580- 618)</p><p class="ql-block">高18.5厘米 口径5.2厘米 底径2.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造型新颖别致,它是盘口、独颈,双腹相联,肩左右两侧各塑一条修长的龙形柄,龙头深入瓶口内,好像在贪婪地吸吮着瓶中的玉液琼浆。双龙柄为手塑而成,手法简单干练,形象生动逼真。这种器型也是隋代创新的器型。</p><p class="ql-block">另一件与这件型制几乎完全相同的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此瓶是研究隋代白瓷及双腹并连器型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荷鱼朱砂澄泥砚 明</p><p class="ql-block">长24厘米 宽15.4厘米 高2.2厘米</p><p class="ql-block">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其中,只有澄泥砚是泥砚,属陶类,前身为古代的陶砚,而其他三种均为石砚,因此史称“三石一陶”。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略早于端砚和歙砚。在唐宋年间,澄泥砚被视为“砚中极品”而入列于“贡视”。</p><p class="ql-block">澄泥砚之所以倍受历代帝王和文人雅士所推崇,是因为其制作工序纷繁复杂,质地细腻,坚如铁石,并且贮水不涸,历寒不冰,易于发墨而不损毛笔,堪称极品。由于原料来源和烧制时间不同,澄泥砚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颜色,尤以朱砂红和鳝鱼黄最为名贵。</p><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就是一件极其珍贵的传世朱砂澄泥砚。砚呈朱红色,泥质优良,色泽鲜艳,砚体雕成鲤鱼侧卧于荷叶上,鱼身为砚堂,鱼鳍、叶边翻卷成砚缘,而尾、鳍之间的凹槽作为砚池,整体造型取意“和和美美,连年有余”构思巧妙,是朱砂澄泥砚中之上品。徐世章亲属捐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枇杷绶带鸟图盘 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高9.7厘米 口径50.5厘米 底径34.8厘米</p><p class="ql-block">同类纹样的永乐青花盘传世极少,天博馆藏的这件堪称珍品。就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看,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一件,天津博物馆收藏一件。</p><p class="ql-block">这件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构图别有深意。绶带鸟自古即被作为仁爱宽厚的象征,画在瓷盘上,绝非信手拈来,而是传达统治者「仁布天下」的思想。「绶带」原指用来系帷幕和官印,后来用于系勋章。古代常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标识官吏的身份和等级。所以,绶带鸟即成为官吏身份和品级的标志,也就成为富贵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雍正款青花九龙闹海图天球瓶 清</p><p class="ql-block">直口,长颈,溜肩,球形腹,圈足。通体绘九龙闹海图,间绘火云纹。</p><p class="ql-block">口沿下用四道青花弦线与腹部主题纹饰相隔,一面绘海水纹,一面青花横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近底处绘波涛汹涌的海水纹,与口部相呼应,九龙在天海之间良由翻腾,姿态各异。选型丰满端庄,绘工精细,发色稳定深沉,为宫大型陈设用瓷,是雍正青花瓷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天球瓶始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清代多有仿制,尤以海水云龙纹最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唐英敬制款白釉双音 清 (1644—1911)</p><p class="ql-block">高19.5厘米 宽21厘米 厚13厘米</p><p class="ql-block">该器物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秉承乾隆皇帝旨意所烧造,背后刻篆书“唐英敬制”款识。</p><p class="ql-block">观音像呈半跏趺坐,头戴风帽,束黑发高髻,眼帘自然下垂,眉目清秀,形象端庄,身体比例匀称,衣纹线条流畅。袒胸,胸前佩戴璎珞,身上交补襟披袈,内穿抹胸,为汉式装饰,给人以娴静、端庄、肃穆、安详之感。</p><p class="ql-block">观音像原被供奉于皇室佛堂,是乾隆皇帝内宫礼释的圣物。观音通体白釉,釉面细腻光润,发施墨釉,塑像神情宁静、肃穆,艺术水平极高。国内传世仅两件。一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珐华花鸟图罐 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高32.4、口径17.7、底径21厘米</p><p class="ql-block">口外卷,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近足处外撇。器里施绿釉,外壁茄皮紫釉地堆塑花鸟纹。颈部黄绿色浮云,肩部如意纹,腹部山石、花鸟,腹下端上昂蕉叶纹。器身凸起的线条勾勒有致,立体图案效果极佳。珐花创烧于元代山西南部地区,盛行于明代,清代逐渐衰退。此罐为明代景德镇窑仿珐华器物中的佳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 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直径18厘米 高10厘米</p><p class="ql-block">此砚石质苍黑纯净,石鼓形。砚面开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砚堂,水池之上有“内府之宝”方印,印两侧各一篇顾从义摹刻的“石鼓文”。整砚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p><p class="ql-block">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刻于十座形似鼓的花岗岩石墩上而得名。石鼓文内容为记述周秦王室游猎之事,是研究其时历史、文学的珍贵资料。石鼓出土于唐初,现最接近原石的宋拓本在国内已无流传,此砚即摹刻于宋拓,是研究石鼓文的重要参考。砚为徐世章亲属捐献。</p> <p class="ql-block">元 钧窑天青釉塑铺首四耳三足炉</p><p class="ql-block">洗口,粗颈,鼓腹,耳外侧贴塑鱼耳,圜底,蹄足。胎体厚重,造型雄健。炉头贴塑六朵梅花,腹部凸起一对长角衔环的兽面。通体深天蓝色乳浊釉面,胎厚,釉厚,器形浑厚古朴。此炉堪称元钧精品。</p> <p class="ql-block">隆庆款青花人物图长方盒 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高16、长27.4、款16厘米</p><p class="ql-block">胎体厚重,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蓝中泛紫。盒盖锦地开光内及盒身四壁均绘仕女抚婴图,盒底中心青花楷书二行六字款“大明隆庆年造”。</p><p class="ql-block">隆庆时期青花盒造型较多,此为其中一种。隆庆一朝传世品稀少,官窑器尤甚。国内藏有的隆庆朝瓷器亦屈指可数,因此这件完整的青花盒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龙纹玉杖首 宋</p><p class="ql-block">高17.2厘米,宽10.4厘米</p><p class="ql-block">龙首有双角,长浓眉,圆眼,上唇上卷,下唇下卷,张口,口中衔珠,腮部饰火焰纹,颈部有鬃毛和鳞纹。下部穿空并钻三孔,推测可能是宋代宫廷车辗座椅上的端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克钟 西周(公元前1046一前771)</p><p class="ql-block">高51.1厘米 口径29.4厘米</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六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出土了西周厉王时期一位名叫克的贵族铸造的青铜器。克原为姬姓,是周王室的宗族,他所担任的官职是膳夫,在《周礼》中记载的膳夫是一名食官,他担任职能是出纳王令及回复,在地方进行军事巡查。可以看到它的上方是有铭文,全篇共七十九个字,分别刻在两器之上,每钟为半篇,这件克钟的铭文为下半篇,铭文中记载了西周克钟是一件青铜礼乐器,克接受周厉王的命令,到指定的地方巡查,克完成任务后得到周王赏赐,特意铸造此编钟,以追念逝去的先辈并祈福。1958年徐世昌的孙媳妇张秉慧女士捐献于天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克鼎 西周(公元前1046一前771)</p><p class="ql-block">高35.1厘米口径32.8厘米</p><p class="ql-block">在天津博物馆,与克镇、克钟同时出土的克氏青铜器就是克鼎,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p><p class="ql-block">这件克鼎为双立耳,平唇,下方为三条兽蹄形足。耳上装饰有夔龙纹,颈部装饰窃曲纹,腹部装饰环带纹,造型典雅秀美,纹饰华丽富于变化,在鼎的腹部刻有72字铭文记述了克执行周王的命令对军队进行整编,是研究周代军事组织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徐世昌的孙媳妇张秉慧女士捐献于天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翡翠缠枝菊花纹环耳扁盖瓶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高42.8厘米 口径9.6x5.4厘米</p><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用料为缅甸翡翠,而且是一对作品,保存至今非常难得。它的最大看点是,由一整块大的翡翠料抛开制成的一对瓶子。它为淡翠绿色,夹杂少许淡粉色,色泽均匀柔和,晶莹润透。而它的另一大看点是,工艺高超,雕琢精湛,难度极高,特别是对花叶纹饰采用镂雕技法,具有阿拉伯地域风格,具有西方艺术风格的纹饰与翡翠晶莹璀璨的质感交相辉映,增添了灵动之感,是清未玉雕中材质精良、做工精湛的难得佳作</p> <p class="ql-block">汝窑天青釉盘 宋(960—1279)</p><p class="ql-block">口径172,底径92,高28</p><p class="ql-block">五大名窑之首的就是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为北宋后期宫廷烧造用瓷。因汝窑前后烧造不到20年,因此传世极少,不足百件。汝窑器的釉色多以天青釉色为主,其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种似玉而非玉之美。这件汝窑盘造型规整,香灰色胎体上施天青色釉,釉汁莹厚若堆脂,并有细小开片纹,风格高雅,极为难得。这是天博收藏的成对汝窑天青釉盘的其中一件,世间罕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字簋 西周(公元前1046一前771)</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燕国建立以后,封于燕国的周人携商代遗民进入天津地区,带来了新的文化。张家园遗址出土的铜鼎和铜簋说明属于中原系统的西周文化在燕山地区出现了,体现出天津地区的土著文化被汉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这件簋出土于天津蓟县,簋,在宴享和祭祀时,簋和鼎往往一起配合使用,鼎是以奇数出现,簋是以偶数出现。西周时期,实行严格的列鼎等级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等级制度,等级森严,不可逾越,体现了享用者的地位和权利。</p><p class="ql-block">这件簋颈部和圈足饰夔龙纹,内刻“天”字铭文,“天”字是当时周朝一个氏族集团的族徽。目前所有铸有“天”字铭文的铜器大多出自于陕西和山西北部,而燕山地区(含今蓟县)也有发现,证明当时周朝在灭商以前就已经和燕山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骨爵 商(公元前1600一前1046)</p><p class="ql-block">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而这件爵为兽骨制成,通体土沁。前流后尾,口沿外撇,近流处有对称的立柱,圆腹略深,一旁有柄,下承三条锥形足。腹部三面出脊,两侧刻兽面纹,眼部镶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清 和硕庆亲王宝鎏金银印</p><p class="ql-block">背铸龟龙钮。印面呈正方形,宽边,印文为满汉合文,右为汉文篆书“和硕庆亲王宝”;左为满文篆书。清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诞辰时,晋封庆郡王奕動为庆来王并颁赐此鎏金银玺。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溥仪逊位后,奕劻避居天津直到去世,此玺逐落津城。清代亲王玺传世极少,历史价值较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莲叶形荷花口犀角杯 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采用珍贵的犀牛角为原料精心雕刻而成。杯体呈荷花状,杯体被莲叶缠绕。质地精良,因材施艺,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并用,工艺高超,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清仿宣德款象耳洒金铜炉</p><p class="ql-block">铜炉表面呈栗壳色,大片酒金布满器身,器肩部有一对称象首耳。器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款四周为二龙戏珠纹环抱,龙为五爪,是帝王用器的象征。此炉色泽柔润,铜质精细,是清代早期仿明代宣德铜炉中的精品。吴雅安捐献。</p> <p class="ql-block">黄玉云纹龙首四耳瓶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高18.5厘米 宽9.1厘米口径5.3厘米</p><p class="ql-block">玉瓶造型在清代十分常见,属于陈设观赏玉器,造型繁复多样,有圆形、方形、竹节形、莲瓣形等不同样式。</p><p class="ql-block">这件黄玉云纹龙首四耳瓶,用上等的新疆黄玉制成,质地晶莹温润。口部方圆,颈部镂雕四个云纹耳,瓶身雕刻细云纹。底座前部为圆雕龙首,圆形凸眼,后部为翻卷的云纹,仿佛龙头穿云而出,龙尾掩映在密云之中,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据推测应该是清代宫廷制做的玉器,玉料属于最上品,基本已绝。</p> <p class="ql-block">甜白釉梅瓶 明 永乐(1368 1644)</p><p class="ql-block">高34.5厘米 口径5.5厘米 足径12厘米</p><p class="ql-block">明代的甜白釉是中国白釉品种的佼佼者。甜白釉是指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无脂,釉面光洁无棕眼,简称“奶白”或“甜白”。这件梅瓶是永乐厚胎甜白釉瓷中的罕见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p><p class="ql-block">奕劻世袭亲王爵金册</p><p class="ql-block">四金片以小环连缀成册。前两片刻汉文,后两片刻满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发,记录了以奕劻“亲贤”而颁发此金册,并准其“世袭罔替”(清代爵位承袭,皆有代数限制。不限代者,称为“世袭罔替”)。</p><p class="ql-block">1959年人民银行成都道分理处收兑金银所获,文物部门拣选。</p> <p class="ql-block">行气铭玉饰 战国(前475一前221)</p><p class="ql-block">高5.4厘米 外径3.4厘米</p><p class="ql-block">行气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证是战国后期的作品。这件器物应该是一件杖首,青玉质地,有灰黑色晕斑,呈十二面棱柱体,中心有一从下到上顶端尚未穿透的圆形孔,像是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抛光。器表阴线刻篆书四十五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