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中华夏之源高远历史覃怀沁阳

春风化雨

<p class="ql-block"> 天下之中 河内怀川</p><p class="ql-block"> 华夏之源 覃怀野王</p><p class="ql-block"> ——高远历史源来沁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覃怀,中国夏代地名,也称河内,系古代山之阳(太行)水之阳(济、河)间,以今沁阳市(古野王、河内)为核心的一片狭长富饶鲜活的土地,居“天下之中”京畿故地。 </p><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致功覃怀,<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太行清济山水滋养,<span style="font-size:18px;">伏羲女娲合婚造人,遗存</span>肇始旧石器晚期,三山两渎辟出怀川,神农王屋炎黄祭天,农耕文明地带与半湿润降雨带交汇,古冀州与三河交集,天地化育万千宠爱,土地小狭王者更居,天下之中华夏之源先民智慧。黄河太行覃怀地,河阳山阳今沁阳,1300年称河内。百万年太行十万年济水两万年先民四千年黄河,依山傍水钟灵毓秀,雨热同期农耕演进。冀州三河夏商周腹地,宋前历朝王室京畿。山水以自然,中怀以内秀,一“怀”通古今。怀药“华药”天地灵气皇封贡品,覃怀儿女勤俭包容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沁阳夏为覃怀首邑,商属京畿重地,周称野王邑,汉为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明清为怀庆府所在地,民国废府改县为沁阳县,1989年撤县建市至今。</p> <p class="ql-block">  距今两万年前,地球上文明最发达的地方在中国太行山一带的冀州。冀州,是上古泥河湾人两百万年以来连续不断进化活动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  覃怀—野王—河内—沁阳从高远的中华历史走来,记录着山水万年滋养、济河清浊交织流淌的千年交响(太行、济水、黄河),蕴涵着华夏先民黍粟豆麦替代中汗水浇灌的农耕文明,承载了宜居宜业人间烟火与兵家必争满目疮痍轮回中的坚毅前行。一处兼具历史高度、文化厚度、人文情怀、发展潜质于一身的乡愁故土。一部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覃怀—沁阳演变史就是一部华夏中国农耕文明至工业文明发展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沁阳夏为冀州覃怀首邑,商为京畿鄂侯国,西周为野王邑于侯国。西汉(前205年)置河内郡野王县,西晋(266年)河内郡治迁至野王(郡州路府治始),隋(596年)改野王为河内县,明清为怀庆府治。1912年民国元年废县(河内)存府,1913年民国二年废府存县改置沁阳县属豫北道。1927年沁阳县析出丹河以东4乡15图大部分置博爱县。1932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大部被日军侵占(伪豫北道)。1945年11月8日第一次解放属太行第四专署,1947年7月6日第二次解放建立人民政权,1949年5月属新乡专署,1986年改属焦作市辖,1989年9月撤沁阳县设立沁阳市至今。</p> <p class="ql-block">  沁阳居济水上游覃怀之中,华夏摇篮。太行—王屋—中条(古雷首山)为我国地理分布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早在远古时期黄河来到中原之前,济水发源于王屋山沿太行山南麓东流入海。山水相伴东去,极像大自然父母双亲敞开怀抱、伸展双臂共同滋润孕育出覃怀大地,又恰似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大酒醰(覃),开口广袤的华北平原。公元4000多年前,黄河西出中条来到王屋中原,向东伴绕南太行自荥阳於跨济水沿太行北徙至河北平原入海。直至公元1128年,黄河、济水各自独流相安无事。三山两渎三百里怀川,沁阳处济水上游地理中心,又恰处“天下之中”雨热同期农耕文明地带,西有河东盐湖,天造地设,覃怀成为我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优选地、核心区、华夏文明之摇篮。</p> <p class="ql-block">  济水上游覃怀地区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夏商王朝的兴起地。《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史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汉书》“宗室不宜典三河。”黄河流经中原以后,河东、河内、河南在古代称为“三河”,位于黄河中下游绕行太行山脉的拐弯处,是夏商周王朝腹地,也是“中原”的代名词。河东与河内以太行山为界,河内与河南以黄河为界。古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历为京畿故地,北宋以前为各代王朝中央统治区,系中原文明起源地。冀州三河育华夏,河内居其中。</p> <p class="ql-block">  禹平水土,置九州,沁阳属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谷梁传·杨士勋疏》“王畿所在”,自然应当列为九州之首。《淮南子·坠形篇》“正中冀州为中土。”“或者说冀州之地“当天下之中”,为“天下之中州”“古者指天下为冀州。”《日知录》“古之天子常居冀州, 后人因之,遂以州为中国之号”《路史》“中国总谓之冀州” “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冀之得失,关乎国之兴亡”。</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称黄河北下穿山西陕西段为西河,黄河下游沿太行山北上段为东河。(河南曰豫州、济河间曰兖州)</p> <p class="ql-block">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尚书·周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是“华夏”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夏部族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林向《“禹兴于西羌”新证》:以禹为代表的西羌(姜)戎文化与晋南豫北原有的文化相结合,构成华夏文化的主干。也可以说晋南豫北地区先民为华夏原住民。农耕民族以夏季万物生机为最高崇拜,夏是炎黄族建立的第一个王朝,随定国号。471年后,商人带领东夷族灭夏建立了商朝。夏人后裔周人西迁关中,后发展壮大灭商建立周朝。“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海经·西山经》</span>古秦岭称华山,周传承于夏,随称华夏。</p><p class="ql-block"> 今本《竹书纪年》“(帝辛)三十四年,周师取耆(qi)及邘。”耆国(即黎国、长治市一带)、邘国(今河南省沁阳市)都是商朝的重要属国,一南一北拱卫商朝都城朝歌王畿重地。周人征伐黎国、邘国,目的是控制太行山之西的上党台地,对商朝的王畿形成威慑,最后实施南北夹击。</p> <p class="ql-block">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覃怀沁阳在华夏农耕文明时期的璀璨光辉。地球北纬20度至40度地带,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高温湿润适宜农耕生产,孕育了人类农耕文明。沁阳地处北纬34°59'—35°19'之间,属中国北方季风气候北粟之地。农耕文明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蜕变为食物生产者,完成了人类生产力第一次质的飞跃。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同时,我国的地理条件产生出一条自大兴安岭经黄河、长江上游直抵雅鲁藏布江的400毫米等量降水线,是农耕文明的“生命线”,也是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河内怀川年平均降雨量在500—700毫米之间,属半湿润地区,是渔樵耕读农耕文明的优选之地。“天下之中”是华夏先民适应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河济地区农作物生产发生两次大的替代:第一次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替代了大汶口时代早期以黍为主的采集经济,第二次是东周时期粟麦农业替代了粟黍农业,小麦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受地理气候所限,稻米传入较早但始终不占主导。龙山文化时期以后,大豆的种植遍及整个地区,成为重要补充。</p> <p class="ql-block">  济河清浊交响传承华夏文明。《山海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水经注》“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早在数十万年至数万年前,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上游东流与南太行共同滋润孕育覃怀大地,再东流经五岳之首泰山齐鲁入海,是华北平原最古老的河流。</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长期向南流入黄海。8000年前,黄河第一次改道由苏北平原入海。期间,豫北诸多湖泽、潴潭、河流不断汇入北渎济水一直向东独流入海。4000多年前,黄河第二次改道西出中条、王屋东绕南太行,在今荥阳附近於跨济水转向东北沿太行山东麓经河北平原至天津入海。从此开启济河清浊交响,也改变了清济的命运,直至南宋黄河再次改道与济水中下游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晋书地道志》“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济水发源中原王屋灵山一脉清流一路向东,因落差较小性情温和,缓缓流淌波澜微微,潜流隐现浸润成泽,滋养万物泽被众生。“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就是对济水水流平稳、惠济苍生的生动写照。而黄河因源自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来到华夏中原,长流域、大落差、高泥沙呈现出“善决、善徙、善淤”的特点,是一匹先民难以征服的洪水猛兽,千百年来灾害频发。 古黄河流域的大陆泽以下今河北省和天津一带春秋以前人烟稀少。</p><p class="ql-block"> 因此说,济水应是滋润华夏民族千年万年的真正母亲河,黄河享誉华夏更因与济水中下游的融合传承。这是中国历史济水崇拜经久不衰被尊为四渎之首的内在原因。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中原地区、怀川大地、济水流域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正在逐步还原历史真实。覃怀河内三百里怀川处于黄河大冲积扇的顶部、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万年前南起中原的太行山“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古称盘古山、王母山、女娲山、五行山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圣山”。属华夏系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体系的太行褶皱带,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山脉间中国曲峡最为发育,九曲回肠、百折干绕、幽深壮美。最美的一段南太行断崖式直落华北平原,刀劈斧削、落差垂直、绝壁陡峭。</p><p class="ql-block"> 南太行最富盛名的一段是神农山,山势陡峻,奇峰林立,沟壑纵横,生境多样。伏羲女娲合婚石位于云阳河拐弯处河谷底部,中间有一道青文,一边是龙纹,一边是蛇纹,分别代表伏羲和女娲。不远处始祖峰平地而起,巍然屹立,尽现阳刚之美。旁边有蛇形幽深、阴柔秀美的女娲洞相依相伴。神农山植被覆盖率极高,有植物1912种,名贵中药材300余种,相传神为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西晋道教上清派始祖魏华存在此著述了被称为“四大天书”之一的《黄庭经》。紫金顶神农坛为国内唯一建在高山之巅的祭天坛,被誉为“华夏第一坛”,2002年被中国文物学会14位考古学家认定为炎帝神农5000多年前设坛祭天之所。西邻王屋山为“道境极地”“天下第一洞天”,相传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一统华夏,开启5000年文明史。再西临,中条山同为华夏民族根祖地、中华文明的根源地。神奇的太行八陉连通东西,陉道成关隘生城池养文化。太行八陉中唯一以山之本名命名的太行陉,就南起太行山脉“叶片”底部中心位置的沁阳。唯一以河内地区、河内郡本名冠名且存续1300余年的河内县就是沁阳的前身。阴虚出土的甲骨文揭示了太行山下形成的一条耀世3000年的文化走廊和大片的历史古迹。</p><p class="ql-block"> 河内,乃新乡以西、黄河以北、王屋山以东的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包括现在河南的济源、沁阳、博爱、修武、辉县、获嘉、武陟等平原地区。河者,黄河也;内者,相对于外者也。由于这一冲积平原夹于南太行山与黄河南岸的邙山、嵩山之间,可以说此段黄河仍在山“内”,两岸均有大支流汇入黄河。出山进入广袤平原后,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垫高,黄河不再吸纳支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济水流域从山西境内一直延伸至山东半岛,豫西北和鲁东南为主要区域。在裴李岗时代、仰韶时代以及龙山时代,济水流域上游与中下游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十分频繁。《山海经》济水上游从夏至周都是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汉书》“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是九州进贡冀州王都水上枢纽,八条贡道四条关济。商王朝为了获取盐业资源和维持东方地区的政治稳定,将主要据点、方国、聚落大部分沿着济水分布。“济河惟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济水是我国最早的“盐河”“丝路”。战国时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通货积财”,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赖于济水通道发展贸易。</p> <p class="ql-block">  从中国古代历史看,华夏中原应为夏商周所处的黄河中下游“三河”地区。另,“华夏”一词更蕴含着深厚的国家疆域治理和正统华贵文化传统。后随着诸侯国向外扩散、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蔓延,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巴蜀、吴越等民族也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古济水流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神奇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炎黄、蚩尤、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老子、孔子、孟子、曾子、颜回、扁鹊、孙思邈、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司马懿、李商隐、元好问、韩愈、欧阳修、张道陵、丘处机、葛洪、陶弘景、秦琼、辛弃疾、李清照等,足以证明济水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深度滋养。 </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覃怀地区在距今1万至2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存在。有博爱寨豁乡汉高城村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80余处:裴李岗文化遗址2处(距今约8500年一7000年),仰韶文化遗址30余处(距今约7000-5000年),龙山文化遗址40余处(距今约4000-5000年,对应新石器晚期、夏文化早期),含仰韶、龙山、二里头(对应夏文化中晚期)等混合文化类型的遗址13处。区域内的裴李岗文化一仰韶文化一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商文化)…发展序列连环不断,为研究夏商周时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物证。沁阳捏掌古遗址和紫赵遗址及孟州子昌遗址为裴李岗文化聚落。肖寺遗址、崇义遗址、木楼遗址、伏背遗址、济源栗树沟遗址等为仰韶文化聚落,义庄遗址、金冢遗址,济源原城、沁台、苗店等为龙山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相似上下继承,另有杨香遗址、西苟庄遗址为二里头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  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太行陉也称丹陉,俗称小口、“羊肠阪”,宽仅三步,山势陡峭,崎岖蜿蜒,李白曾感叹:“摧轮不道羊肠苦。”太行古道在其数千年的形成过程中,以它“兵要首地”“商旅通衢”的身份,演绎了古代覃怀及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的战略争夺,促成了古代覃怀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所占据的中心与重心地位。经初步考证,太行道有史以来共有50余起知名战争直接或间接在这里发生,共有夏后履癸(桀)、周文王姬昌、秦昭襄王、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温等近二十位帝王在这里途径或居住,共有曹操、王维、李贺、李白、白居易等上百位文人骚客留下近200余首诗文佳作,还有难以计数的历史传奇人物在这条千年古道上创下了千古“神”话。</p> <p class="ql-block">  《怀庆府志·建置沿革》云:“覃怀自禹贡也,后此称国、称郡、称州、称邑、称路”。野王邑发韧于公元前11世纪,阅西周、东周。秦末民变时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今豫西北)。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改名为河内郡(置野王邑为野王县,斯为沁阳置县之滥觞),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西晋移郡治)、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p> <p class="ql-block">  明初1368年怀庆路改置怀庆府,辖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温县六县,清辖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温、原武、阳武共八县。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焦作市所辖的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博爱县、武陟县、修武县以及济源市和新乡市所辖的原阳县,洛阳市吉利区。民国初1913年废止。</p><p class="ql-block"> 河内县,东西长95公里,南北阔108公里。北毗今山西晋城,南与孟州为邻,东南与温县抵足,西与济源接壤,东北至修武东辛店村,东至武陟县大家铺。其境域囊括今之博爱县全境,焦作市一部分,温县武德镇、北冷乡、徐堡镇共计36个行政村,为名副其实的“河朔名邦”。清人诗云:“县名历代几更张,河内称时废野王,一自周畿分赐晋,河山占得古南阳”。</p> <p class="ql-block">  沁阳地处黄河中下游华夏中原黄沁冲积平原百里怀川核心区,北倚太行,南眺黄河。夏商周时期,沁阳位于黄河中下游河东、河内、河南三河之河内地区。黄河借道济水中下游以来,南起中原的太行与西出中条王屋的黄河,仿佛大自然父母双亲伟岸的身躯,怀抱孕育出自西南向东北的覃怀河内富庶之地,形似牛角,俗称牛角川,也称怀川,与广袤的华北平原相连。</p> <p class="ql-block">  黄沁平原与济水上游流域的重叠融合共同孕育了覃怀河内三百里怀川。济水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和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起,受到先民们的祭拜。古人称独源入海之水为“渎”。江、河、济、淮“四渎”中黄河、 济水“二渎”在此径流演化。春秋以前,黄河自荥阳以下大体沿着太行山东麓北流天津入海。在此以南的中原和山东广大地区则是济水流域。 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基于先民生存能力所限,四渎地位显赫,尤以济水源流“三隐三现”至清远浊不屈朝海充满神奇,被尊为四渎之首,被誉为水中君子。</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曾疑惑“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为四渎,何也?”大臣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白居易《题济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苏东坡《黄河》“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济水两岸遍布先民生活聚落遗址,包括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以及商、周、秦、汉文化遗存,表明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100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大力发展,考古发掘资料的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大禹治水和夏商王朝的记载被逐渐证实。而这些资料,大多与济水有关。</p> <p class="ql-block">  沁河是黄河中下游最重要的水源和分界线,入黄口高出新乡市地面24米,开启“千里悬河”,处黄河下游冲击扇平原轴心位置,是黄河众多支流中唯一被纳入国家统一治理的河流。相传秦代即有引沁灌溉工程秦渠,直到清雍正年间筑了堤防才稳定下来。丹河北出太行向南流至北金村注入沁河,是沁河最大支流。晋代河内郡治由怀县迁野王县后,隋代废河内郡置怀州,改野王县为河内县。唐宋怀州、金河内郡南怀州、元怀孟路、明清怀庆府治所均在河内县,民国二年废改河内县为沁阳县。由于沁阳长期为本地区中心城市,历代都有引沁水、济水入城的记载,引沁灌溉的广济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p> <p class="ql-block">  春秋至今,素有“华药”“怀参”美誉的“四大怀药”,更将覃怀河内这块风水宝地名扬天下。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培育使用和传承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怀药以其独特的功效和历代帝王皇封贡品的高贵身价,受到《唐本草图经》、北宋《图经本草》、明《本草纲目》、清《神农本草经》等历代中药典籍赞誉和被历代医学名家的充分肯定,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怀商以经营怀药起家,怀帮因怀药贸易兴起。晚清怀庆“经商者几遍亚洲,不第中国而已。即以省会观之,怀庆商人,约占十分之三”,分布于郑州、周口、禹州、武汉、北京、天津、西安等地。1962年,国家优选44种“国宝之药”,四大怀药具列其中。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阳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水质奇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根据黄河支津区域划分,黄河文化可分为上游的河湟文化,中游的河套文化、泾渭文化、河汾文化、河洛文化、河内文化,下游的河济文化、黄淮文化、汶泗文化等,各区域文化在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形成更为丰富的“大黄河”文化体系。其中,尤以三河地区华夏文化为根源正统。农耕文明时期,得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的“三河”地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兵家必争、国之倚重,历史非常悠久,地位非常重要,是上古王朝京畿故地,秦汉时期“准京畿地区”。高祖将三河视为腹心之地,从未分封给同姓诸侯。历代圣王建都于三河,从政治观瞻上讲,唯有天子才有资格执掌该地,其他宗室如要染指则有窥视神器之嫌。司马迁曾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在军事上讲,只要控制了三河地区就是控制了天下之中的腹心地区。全国各地区都处于“三河”的辐射面积之中。从这里居高临下足以控制任何区域,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怀庆府志》“怀庆带河为固,北连上党,南迫洛阳、轵关、太行、白陉之险,北中南城,中惮之要,为古用武地。”</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长平之战就是秦扼守野王咽喉之后与赵国争夺上党爆发的大规模战争,约45万赵军被坑杀,成为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战国时,野王先属魏,后属韩。范睢入秦,进远交近攻之策。前262年,秦军攻占野王(沁阳),将韩国拦腰截断,韩国惊恐,割让上党高地。民众不愿降秦,投靠赵国。赵国派名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秦派军夺上党,开启长平之战。廉颇避战,坚守不出。秦施内间计双方换将,赵换赵括,秦换白起。白起断赵军粮道,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15岁以上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秦军围困赵军四十六日。赵军缺粮,自相残杀相食。赵括突围,被秦军射杀。赵军崩溃,向秦军投降。白起下令,坑杀赵降卒。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加快统一天下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回望中国朝代更迭史,楚汉战争,刘邦接受郦食其“杜太行之道,拒飞狐之口,守门马之津”的建议,让“天下知所归。”最终建立汉朝。东汉刘秀接受寇恂建议,占领河内,占据太行,北通上党,南迫洛阳,终成霸业:“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南北朝之北朝,中原大乱,五胡多自太行陉而下,直逼洛阳,致使五胡乱中华的悲惨局面。唐初李世民平定关中之后,南下太行陉,突袭平定洛阳王世充,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唐之前,关中地理易守难攻,自北而南下,可制天下诸侯。自五代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各朝代立足于中原。特别是北宋之后,各朝代的兴衰均取决于河南与山西、河北之间的角逐。明清两代的官方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与太行陉有关的战事主要有三次。一是闯王太行道前战明军。二是太平天国北伐绕太行。三是备战捻军扼守碗子城。 </p> <p class="ql-block"> 怀川系指以今沁阳为核心的焦作地区以及济源、新乡的部分地区。这里四周被中条山、王屋山、南太行山以及黄河所环绕,仅留东北部一个出口与广袤的华北平原相连,呈倒“V”字形状的黄河极像一位张开双臂的母亲紧紧地把这块土地搂在怀里。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济水上游、黄河中下游一处浓郁着山水情怀的川地,风调雨顺,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被我们的先人最早发现并开垦繁衍至今。形成了独特的怀川文化,当属华夏文明之源。炎帝农医济民,老子布道化人,孔子问礼于此,盖因山水崇拜(太行、王屋、中条、济水、黄河)成为怀川人一代代口口相传的活的文化,也标注了怀川文化的源远流长。武王伐纣发生于此,秦统一华夏之长平决战沁阳处咽喉之地,西汉末年王莽在这里追杀刘秀,东汉光武帝在这里力挽狂澜完成一统。曹操讨伐高干,在这里的羊肠坂上写下了著名的《苦寒行》。唐有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平叛藩将刘稹,宋有焦赞、孟良在这里抗击辽兵,元明之战“朱元璋三洗怀庆府”,清有太平军围攻怀庆府……几乎中国所有的朝代,都把怀川作为金戈铁马的战场。演绎着人性在极限上的嘶哑与呐喊,刻画了怀川人沉重记忆中不忍卒读的史实,熔铸了怀川人古今一脉的血色和“人生于世,当用于世”的禀赋。怀川,京畿故地,南北咽喉。在钟灵毓秀与满目疮痍的一次次轮回中,怀川人把人生的不懈追求视为生命,把百折不挠的奋斗作为生命的原动力。晚唐语言描述朦胧共情、意境表达直抵人心、以极致诗美言极致人间烟火之道的通灵诗家李商隐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为华夏文明汉语言美学锦上添花。明“笃学有至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载堉发现</span>十二平均律升华了人类与自然交流的音乐维度,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被誉为乐圣、律圣,“钢琴理论的鼻祖”“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这里还是司马懿、韩愈、许衡及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p> <p class="ql-block">  山河大观在当今是赏心悦目的美景;在古时则是屏障,阻碍人、物的互通有无。冷兵器时代发生战火和割据之时,太行山如同堡垒,兵家必争之,山脉中断开的裂谷就是重点。人们在裂谷寻到的通道被称为陉,太行陉道在和平时期是商旅通道,战争时期又成了军事要冲。艰险的太行山脉“高万仞”,似乎难以逾越,但在太行山精神的鼓舞下,人们以共有的血性,在太行山脉中开出了一条条陉道、凿出了一条条挂壁和贴壁公路,还有在斗志昂扬年代劈山修筑的红旗渠,这就是太行山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尽管随着气候变化、黄河泛滥、朝代更迭、人口迁徙以及现代社会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变,河内沁阳的历史地位与古代不能相比,但覃怀地利之优没变,高远历史不灭,怀川人骨子里的血脉传承还在,文化基因还在,包容豁达还在。</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地理和厚重的历史,使得怀川必然的也较早燃起红色革命火焰。这里是晋豫边红军游击队、晋豫边抗日游击队所在地和中野九纵诞生地,更是上甘岭战役主力部队15军的故乡。这里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门户,根据地所需的医药、器械、枪支弹药,乃至兵员的补充,情报的传递,来往干部的护送常常通过这里联系。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主动开展山地游击战,保卫了八路军总部经晋豫边到延安的兵站线,曾多次安全护送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等。这里有怀川最可爱的人150余名烈士:排在《空军革命烈士传》第一位的英烈是“黄麻起义红三连”15军抗美援朝“马绍孔排”的命名英雄马绍孔,淮海战役结束后荣立特等功,获“青年战斗英雄”“特等战斗英雄”称号,代表15军出席全国首次青年代表大会,向朱德总司令献旗,在万寿山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特等功臣李文彦与黄继光邱少云同一个嘉奖令。世界战争史上著称的西方山阵地防御战,首场反击战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的石壁上刻着一行大字“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雄,舍身炸敌群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李文彦同志永垂不朽!”现存于中朝友谊塔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册”“团级以上干部烈士名单”(180位)之一:“吴奇,保卫科长,共产党员,河南沁阳,1951年9月”牺牲;“英雄、模范、特等功臣烈士名单”(138位)之一:“李文彦,班长,共产党员,河南沁阳,二级英雄,特等功臣,1952年10月”牺牲。这是世界战争史永远的记忆和昭示,也是沁阳和怀川人民永远的骄傲。沁济暴动历时106天的豫晋边红军游击战绝壁一跳,燃起豫晋人民红色革命燎原之火,对国民党围剿鄂豫皖苏区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这里有闻名于世、和战友们奏响抗日最强音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有用生命点燃豫北革命火焰、1921年加入旅欧少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杨介人,有始终战斗在一线的传奇空军司令员马宁,有最早将刘少奇《党员修养》报告整理刊发的任晓棠,有参加抗美援朝临津江战役荣立一等功的中外驰名无脚拖拉机手李来财,有触及大道坚守再病残的孩子也是人命关天、捡破烂50年抚养29个病残弃儿的老兵李占西……他们的事迹越来越被人们传颂,被人们思考,沉淀为沁阳乃至怀川文化的厚重之笔和惊魂之音,激发着覃怀儿女永不停歇的奋进脚步和开拓之旅。</p><p class="ql-block"> 知我所来,向我所往。覃怀故乡,太行庇护,济水沁润,黄河续航,怀川沁阳,一曲华夏儿女千年万年的交响。骄傲尊贵的覃怀,自信肥美的怀川,不负厚重的华夏。继往开来,传承有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吕春峰</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