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队(东移)——石山村

心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 言</b></p><p class="ql-block">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东江纵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拥有1.1万余人的抗日劲旅。在日、伪、顽夹击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战场上一支蜚声海内外的武装力量、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之一,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1946年,为执行国、共两党签署的《双十协定》,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留下坚持自卫斗争的部分骨干,在内战全面爆发后,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1949年10月,两支部队胜利会师,组成广东战役南路军,为解放广东全境作出重要贡献。 </p><p class="ql-block"> 石山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进攻第四战区曾生领导的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和王作尧领导的第四游击纵队第二大队,曾、王两部被迫转移海陆丰。3月27日,新编大队转至石山村。在海陆丰中心县委的帮助下,在石山群众的掩护下,他们安全度过了五个多月,踏上了重返惠东宝抗日的征程。 </p><p class="ql-block"> 在最艰难的时刻,石山人民不畏艰险,克服困难,保护了东江纵队的抗战火种,谱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树立了革命老区人民矢志向党的光辉典范,他们的功绩将永载东江纵队和海丰县革命史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色革命根据地——石山村</b></p><p class="ql-block"> 俯瞰石山村,重峦叠嶂,巨石嶙峋,三面青山环绕,军事上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1957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下,为表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地区,石山村被海丰县人民政府评为“红色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为了祖国的解放,石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前仆后继,英勇牺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便有十余人,被敌人抓走卖掉二十余人,被敌人枪杀三十余人,绝户二十余家,被焚房屋一百余间,被掠牛猪鸡鸭不计其数。1957年统计,石山村114户, 总人口740人,比大革命初期减少20多户100多人。</p> <p class="ql-block"><b>  石山农会、农民自卫军成立</b></p><p class="ql-block"> 1922年,在彭湃同志的领导下,海陆丰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其势排山倒海,不可阻挡!</p><p class="ql-block"> 1923年,强台风袭击海丰,造成严重损失,农民无法按约交租。</p><p class="ql-block"> 1924年春节后,东委政治指导员、海丰县副总农会长杨其珊与麻竹宋耀南、宋家贤、陈桂招等来到石山村,成立了石山农会,选举张初金为农会长。座落在石山寨的地主粮仓——马屋仓、罗屋仓成了农会会址。</p><p class="ql-block"> 1925年初夏,杨其珊、戴永良同志到黄羌地区发展党组织,石山片的黄娘金、张兰古;麻竹片的宋耀南、陈桂招;富足园片的曾贵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25年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莫退、林道文同志指导成立了石山农民自卫队,还组织了妇女长枪队、童子团。</p><p class="ql-block"> 由于触犯了地主们的利益,土豪劣绅们纷纷拼凑反动武装,勾结国民党杀害农会骨干,海丰县53名农友被杀害,其中两名是石山人:赖新妹(男),张来昭(男),同于192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牺牲。</p><p class="ql-block"> 1926年8月,彭湃同志巡视黄羌地区,把黄羌地区划为海丰县特别分区,定为海丰县农军防地,以朝面山为大本营,石山、黄羌、吉石溪、中洞为大本营的四大哨口。黄羌地区成了大革命时期武装斗争的中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b>  红色堡垒</b></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19日,南昌起义军攻占三河坝后,为了补充兵员和解决经济困难,选派刘立道同志来海陆丰招兵和商量财政支援。</p><p class="ql-block"> 10月2日,刘立道到达黄羌墟会见东江特委负责人、县委书记张善铭。县委决定招足3000人和筹款1万元支援。</p><p class="ql-block"> 10月4日早,第一批700人出发,其中石山便出动了一个排的兵力,由赤卫队排长戴细妹(烈士)带领。兵至揭阳河婆,收到起义军在普宁失败的消息折回。这次出发, 牺牲了赤卫队排长戴细妹等11人。</p><p class="ql-block"> 10月9日,溃败下来的起义军战士1200多人到达朝面山,上级在石山横岗背村的归侨戴祥贵家设立了西线军需后勤部,石山群众给朝面山、中洞等地驻扎的红军运送粮草枪枝弹药、粮油肉食及其它必需品。每一个战场,都有石山人的脚印、汗水、鲜血、生命……</p><p class="ql-block"> 1927年11月18日,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p><p class="ql-block"> 1928年3月初至1929年春,国民党对海陆丰根据地进行了极端残酷的围剿,石山横岗背村戴娘照(赤卫队员)在战斗中被俘,经严刑拷打后英勇就义,年仅26岁。</p><p class="ql-block"> 海丰反围剿失利后,前后有100多名红军和革命干部在石山隐蔽。为了保护他们,石山群众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避难,在大山嶂里与敌人周旋。</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国民党蔡腾辉部三百余人猛扑石山村,幸喜红军和苏区干部已提前撤出。石山200余群众被赶到晒谷町,其中有两位青年想乘乱逃走,被开枪打成重伤,一个八岁的儿童被吓死。群众宁死不愿说出红军和苏区干部的去向,被捉拿54人解往县城,抢走耕牛29头,春节食品被洗劫一空。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15人在海城陂头园被枪杀,英名录下:</p><p class="ql-block">张兰古,男,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张亚秀,男,革命群众;</p><p class="ql-block">张木荣,男,赤卫队长;</p><p class="ql-block">张娘庚,男,赤卫队员;</p><p class="ql-block">张娘顺,男,赤卫队员;</p><p class="ql-block">张娘金,男,革命群众;</p><p class="ql-block">张娘木,男,革命群众;</p><p class="ql-block">张福清,男,革命群众;</p><p class="ql-block">张娘镜,男,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张良娇,男,赤卫队员;</p><p class="ql-block">张良赐,男,赤卫队员;</p><p class="ql-block">张 林,男,自卫队员;</p><p class="ql-block">张木娘,男,赤卫队员;</p><p class="ql-block">张木顺,男,赤卫队员;</p><p class="ql-block">黄娘金,男,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到刑场收尸的12人亦被当场捉拿后全部枪杀。(英名待查)</p><p class="ql-block"> 石山人过了一个世代不忘的悲惨春节!</p><p class="ql-block"> 1929年10月,红军四十九团在朝面山成立,石山人戴荣福、张炳赐、黄娘其、黄火兆、张康、戴水连等十多位青年应征。</p><p class="ql-block"> 1930年农历七月十六日,石山村被围得水泄不通,红军四十九团奋起应战,打死打伤敌军多人,我方两位女同志和一名炊事员壮烈牺牲,张康受重伤。</p><p class="ql-block"> 1931年,革命队伍中肃反扩大化,石山6人被冠以“AB”团、“富农分子”的帽子遭枪杀、抄家。革命队伍中的不纯分子相继拉队伍占山为王,直至后来叛变投敌,许多隐蔽的革命同志惨死在这帮人的手下,石山村被杀害10余人,被抓走卖掉的妇女、小孩20余人。</p><p class="ql-block"> 1931年冬,国民党在石山分水布村前面的山顶上筑起一座炮台,驻重兵于石山村。石山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由公开斗争转入地下斗争,冒着生命危险,放火烧炮台、在敌军饮水处投毒、抢夺军粮、故意制造事端与他们吵架……</p><p class="ql-block"> 1932年冬,东江红军独立师师长彭桂带领第一团屯驻石山、苦竹园一带。战事失利后,分为小队在山区掩蔽。石山人民与战士们在隐蔽的山沟沟里一起开荒耕种,同甘共苦。尽管是大革命最严峻的时刻,石山党组织仍然坚守阵地,带领石山人民,接济、掩护在富足园、石山一带坚持斗争的同志。</p><p class="ql-block"> 1935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蓝训材、钟娘永两位同志来到石山,与石山党组织负责人曾元故地重逢。</p><p class="ql-block"> 1937年,以蓝训材同志为书记的海陆丰支部成立,接着成立了海陆丰中心县委。石山党组织在曾元、黄土娘等同志的带领下一直坚持活动,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b>曾生、王作尧两部东移海陆丰大事记:</b></p><p class="ql-block">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波及东江地区。2月初,国民党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主任香翰屏忽然发出“命令”,要求曾生等领导的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简称“新编大队”)和王作尧领导的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简称“第二大队”)到惠州“集训”,企图在曾、王两部集中后包围缴械,聚而歼之。</p><p class="ql-block"> 1940年2月底,香翰屏从粤北调来了国民党军一八六师,还纠集了保安第六团、东江地区的保八团、梁桂平支队、罗坤支队和潮汕的李坤支队等,正准备从北面和东面向曾、王两部的驻地坪山和乌石岩等地发动进攻。</p><p class="ql-block"> 3月1日,东江军委和新编大队、第二大队的领导人梁广、梁鸿钩、曾生、王作尧、何与成等,在惠阳坪山竹园村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由梁广主持,中心议题是再次研究如何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围攻问题。最后,会议正式决定曾、王两部东移海陆丰,并作了具体部署。</p><p class="ql-block"> 坪山竹园会议之后,曾、王两部立即紧张地进行东移的准备工作,将新编大队改编为三个战斗中队,以及大队部属下的侦察队、干部队、政工队、医务所、修械所等,全大队共500多人。第二大队则下辖第一、第三两个中队,全大队共180余人。同时安排了少数党员干部留下坚持本地方的抗日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初,集聚在曾、王两部驻地坪山和乌石岩北面与东面的国民党第一八六师凌育旺团、保安第八团两个营和汕头、东江两地的顽固派武装共3000余人,开始向曾、王两部发动军事进攻。惠阳、博罗等地反动武装也积极配合,向坪山进逼。</p><p class="ql-block"> 3月9日晚,新编大队由梁广、梁鸿钧、曾生等率领,乘着夜色掩护,顺利地穿出了顽军的包围圈,经石井、田头山向东转移。3月11日晚,第二大队在王作尧、何与成的率领下,也从乌石岩出发,连续两晚夜行军,在观澜圩旁边穿过顽军的封锁线,向淡水方向转移。</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顽军发现曾、王两部向东突围后,立即调动兵力,前堵后追。曾、王两部被迫接战,进行自卫抵抗。但由于敌众我寡,实力悬殊,部队被动挨打。3月13日,当新编大队东进至惠阳吉隆圩以北平政乡桥岭时,又遭到了顽车的截击。经过一番激战,天黑后才摆脱顽军,部队遭受了损失,严重减员。</p><p class="ql-block"> 曾部于3月18日到达惠阳、海丰两县交界的高潭,本拟在高潭作短暂休整,但国民党一八六师又很快跟踪而至。3月22日新编大队撤离高潭,并被迫与敌接战,结果,又遭受了很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3月26日进抵陆丰县境的激石溪附近山上隐蔽。新编大队第二中队在向五子嶂转移途中,也与顽军凌育旺团遭遇,中队长叶清华牺牲,政治指导员黄业负伤,部分同志被冲散。部队屡屡受挫,伤亡很大,人员锐减,处境困难。</p><p class="ql-block"> 3月27日,曾部到达石山村,找到了该村党支部,并与海丰县工委取得联系,得到当地群众全力帮助和掩护。</p><p class="ql-block"> 曾部在石山营下建立指挥部并在石山分水布将部队整编为1个长枪队、1个短枪队和政工队,分散活动。此时,新编大队仅剩下100多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大队从乌石岩突围后,沿途也遭到顽军的围追堵截,损失十分严重。他们在到达白芒花附近的李洞村时,该部又遭到顽军的包围袭击,经过激烈战斗,才得以摆脱。3月底抵达埔仔洞附近。后在向莲花山移动途中又与顽军凌育旺团一部遭遇,部队打退顽军,并与东江军委和新编大队取得了联系。</p><p class="ql-block"> 4月上旬,第二大队在莲花山再次受到顽军凌育旺团的包围,部队遭受损失,第二大队派何与成、卢仲夫等与顽军谈判。顽军背信弃义,竟在黄沙坑扣押了何与成、卢仲夫等第一中队干部战士40余人,并将何与成等6名干部押解至惠州杀害,时称为“黄沙坑事件”。</p><p class="ql-block"> 为保存力量,第二大队将余下人员进行整编,非战斗人员移至骆坑、鹅埠、鲘门的海边渔村分散隐蔽,武装人员30多人则分为4个班,分赴到骆坑东面的山洞隐蔽,伺机开展活动。</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顽军于4、5月间调动了1000多兵力继续在海丰、陆丰、惠阳东部山区和沿海地区侦查搜索。但曾、王两部在中共海陆丰工委领导下和广大群众的掩护下,巧妙地与敌周旋,使顽军一无所获。至5月中旬,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宣布“曾、王两部均被歼灭”。顽军历时两个多月围攻曾、王部队的军事行动暂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 1940年6月初,廖承志从香港转来中共中央书记处5月8日的电报。电报指出:我人民抗日武装“必须大胆坚持在敌后抗日游击战,同时不怕磨擦,才能生存发展”。电示要求“曾王两部仍应回到东宝惠地区”。党中央的“五八”指示,为今后东江地区的抗日反顽斗争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7月下旬,曾、王两部从大安洞出发,在地方党组织的严密布置和积极配合下,部队避开顽军和地方反动武装,经热水洞、狗眼地,穿过稔平公路,再经黄塘到达淡水东面的万年坑,稍作休整后,8月中旬经山子下村,回到坪山东南面的小三洲。9月上旬,越过广九铁路,回到宝安县布吉乡的雪竹径、杨尾、上下坪一带隐蔽休整。至此,历经劫难的曾、王两部终于渡过了险关,部队只保存108人。</p><p class="ql-block"> 1940年9月中旬,中共前东特委在上下坪村召开了部队的干部会议(称“上下坪会议”),会议根据党中央“五八”指示的精神,总结部队东移海陆丰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坚持在惠东宝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决定将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并合编为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前东委书记林平兼任两个大队的政治委员,梁鸿钧负责军事指挥,曾生、王作尧分别担任大队长。</p> <p class="ql-block"><b>(一)曾、王两部,部队建制序列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曾 生部:</b>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p><p class="ql-block"><b>王作尧部:</b>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ニ)1939年4月~1940年8月东江军委</b></p><p class="ql-block">书 记:梁 广</p><p class="ql-block">指 挥:梁鸿钩</p><p class="ql-block">参谋长:李振亚 </p><p class="ql-block">副参谋长:邬强</p><p class="ql-block"><b>新编大队</b></p><p class="ql-block">大 队 长:曾 生</p><p class="ql-block">副大队长:周伯明</p><p class="ql-block">政 训 员:周伯明、卢伟良(后)、蔡国梁(后)</p><p class="ql-block"><b>第一中队</b></p><p class="ql-block">中 队 长:李燮邦、彭 沃(后)</p><p class="ql-block">政治指导员:李守仁、陈力辉(后)</p><p class="ql-block"><b>第二中队</b></p><p class="ql-block">中 队 长:叶清华</p><p class="ql-block">政治指导员:黄 业</p><p class="ql-block"><b>第三中队</b></p><p class="ql-block">中 队 长:周伯明(兼)</p><p class="ql-block">政治指导员:陈一民</p><p class="ql-block">特务队:</p><p class="ql-block">队 长:彭 沃</p><p class="ql-block">政治指导员:刘云龙</p><p class="ql-block">干部队队长: 翟 信</p><p class="ql-block">政工队队长:蔡国梁(兼)</p><p class="ql-block"><b>第二大队</b></p><p class="ql-block">大 队 长:王作尧</p><p class="ql-block">政 训 员:何与成</p><p class="ql-block">总支书记:黄高阳</p><p class="ql-block"><b>第一中队</b></p><p class="ql-block">中 队 长:卢仲夫</p><p class="ql-block">政治指导员:黄高阳(兼)、黎崇勋(后)</p><p class="ql-block"><b>第三中队</b></p><p class="ql-block">中 队 长:阮海天</p><p class="ql-block">政治指导员:陈 坤</p> <p class="ql-block">  三月二十四日……。</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摆脱了顽军,向杨梅水地区转移,但第二中队与我们失去了联络,情况不明,我心中十分不安。为了暂避顽军,我们决定向陆丰县境开进,二十六日经中洞进抵碣石溪附近的山坳上隐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碣石溪山坳上后,开了一个领导干部会议,分析了形势,讨论了部队的行动方向。大家认为,在高潭地区,占绝对优势兵力的顽军在围追着我们,李坤看来也靠不住,东去陆丰隐蔽已没有可能。留在高潭地区,虽然高潭人民想方设法帮助我们,但我们仍未能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而没有地方党组的帮助,部队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处境非常严峻。过去我听说过在海丰县境内的石山村有一个党支部,我建议把部队拉到石山村去,依靠当时的党组织在海丰坚持斗争。会议决定停止向陆丰县境前进,转往海丰县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月二十七日,我们到了石山村,找到了该村的党支部,不久就与海丰县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海丰县工委书记郑重同志派出党员来帮助我们开展工作。当地的人民群众热情欢迎我们,都说“红军回来了”,给我们带路,帮助我们采购物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新编大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行军,多次战斗和不断地疏散非战斗人员,部队减员很大,从出发时的五百余人减少到一百多人。四月上旬,在石山村附近把部队整编为一个长枪队、一个短枪队和政工队。长枪队六七十人,韩捷任队长,韩藻光任政治指导员;短枪队十五六人,彭沃任队长,翟信任副队长;政工队三四十人,蔡国梁任队长。梁鸿钧同志率领长枪队到可塘至汕尾之间活动;我和李振亚同志率领短枪队和政工队,以石山村为基地,在梅陇、公平一带活动。由于经济困难和斗争残酷,我们把女同志和非战斗人员暂时疏散,政工队员分散在石山村一带做群众工作……。</p><p class="ql-block"> 摘自《曾生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b>  进入石山村人员名单:</b></p><p class="ql-block">刁 亮、刁慧文(女)、大 关(女)   王 来、王绮芝(女)、王雅宜(女)  王颜之(女)、叶 昌、叶 彬(女)  叶 萍(女)、叶少雅(女)、卢伟良、朱金玉(女)、许洛拉(许戈阳)、邬 强、邱 特、张 辉、杨仰仁、陈石甫、陈力辉、陈相持、陈其禄、陈廷禹、李兆华(女)、李振亚、吴 毅、范 毅、欧巾雄(女)、罗 仔、林丰时、李秉冰(女、)郑伟灵、周伯明、周颂棠、招励真(女)、易焕兰(女)、钟向明、袁 庚、容克波(女)、黄 业、黄高阳、梁鸿钧、梁丽行(女)、鲁 风、曾 生、曾伯强、韩 捷、韩藻光、彭 沃、杨彩萍(女)、翟 信、蔡冰如(女)、蔡国樑、戴 机</p> <p class="ql-block"><b>  部分人员简介</b></p><p class="ql-block"> 陈石甫(1918--2006)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人。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潮汕南山大革命,为红11军战士。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战士、班长、小队长、中队长;东江纵队第五支副大队长、纵队警卫营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两广纵队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历任珠江军分区某团副团长、团长、中南军区后勤部营建部第一工程大队大队长、海丰县兵役局局长、人武部部长、惠阳军分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级上校军衔;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0年6月离休,1982年7月被批准为正师职待遇。2006年8月1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  梁鸿钧(1905--1945)湖南湘潭人。1921年入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部当兵。1925年8月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随军参加南昌起义,失利后随朱德、陈毅转战于闽粤赣湘边,上井冈山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红五军团团副政委。1934年10月随军参加长征。抗战爆发后历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保安司令部参谋处主任、延安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9月被党中央派赴广东工作,历任东江军委军事指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和第五大队军事指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后改任总队参谋长)、东江纵队路西区军事特派员、广东中区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员等职。1945年2月22日,在新兴县蕉山村与顽军作战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  陈廷禹(1923--1944)原籍广东澄海县,出生于泰国罗永府华侨工人家庭。1939年7月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41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历任班长、小队长、中队长。1944年率部攻克博罗县鸾岗日伪军据点后,在击退敌军增援部队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时年21岁。</p> <p class="ql-block">  刁慧文(1920--2018)广东省惠阳县新圩镇大岭下村人,女。 1936年自印尼回国,1939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东江华侨服务团任宣传员。同年9月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侦察员、政工队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文书、政治服务员、指导员、东江纵队粤北指挥部机关指导员。1946年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学生,华东野战军留守处妇干队学员、队长、两广纵队后梯队大队长等职务。1950年转业后,历任湛江专署组织部干部科长、韶关专署民政人事科长、广东省水利厅监察室主任、省水文总站主任。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1年8月重新工作后任省农科院办公室主任,1979年11月任珠江水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  刁 亮 (1913—1939) 广东省惠阳县新墟镇新联大岭下村人。1938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班长、小队长、中队长。1943年1月,时任珠江大队第一中队长,在观澜与敌作战牺牲。</p> <p class="ql-block">  韩藻光(1916—1995)又名韩健,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治坡村人。1931年9月在马来亚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历任“新编大队”长枪队指导员、东江纵队第六支队第五大队政委等职。1945年10月中旬奉调海南工作。历任琼纵第二支队(先遣支队)副政委、政委、中共定安县委书记、琼崖东区地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解放后历任海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建委副主任、博罗县委书记、韶钢党委书记、冶金部韶关矿务局党委书记、广东省科委副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计量局局长、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务。1983年10月离休,享受老红军待遇。</p> <p class="ql-block">  韩 捷(1905--1946)海丰县捷胜大流村人。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曾任“新编大队”长枪队队长、东江纵队第六支队第五大队大队长。1946年在惠阳战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  黄 业(1919--1997)原名黄业成,广东省惠阳县七区小桂村人。1936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入伍。历任“新编大队”二中队指导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二中队指导员、三大队政训室主任、东莞大队政委、东江纵队第四支队、五支队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五岭地委副书记、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司令员、独立第四团政委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北江军分区司令员、陆军第42军第126师副师长、广东省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大校军衔,荣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p> <p class="ql-block">  黄高阳(1918—1946)。出身华侨家庭。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经党组织介绍,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从延安回到广东。历任中共东莞县委武装干事、东莞县清溪区委书记。东宝人民抗日游击队中队指导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政训室主任、港九大队政训室主任、东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处主任、东纵江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1946年2月11日,因病重不治身亡,年仅28岁。</p> <p class="ql-block">  李兆华(1924--1999)女,出生于马来亚吉隆坡市暗邦。1939年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同年8月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新编大队、港九大队、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历任政工队员、事务长、民运员、民运干事等职。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历任东江纵队妇女大队二中队排长、华东党校学员、两广纵队家属队副队长、两广纵队司令部通讯科政治指导员、两广纵队第二师政治组织科组织干事等职务。1950年后历任广东珠江军分区独立十七团、十六团组织干事、组织股副股长、空军六十六团政治处干事、军委空军司令党总支政治干事、北京市西城区教场口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西城区第四小学片党总支书记、北京市第216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广东肇庆地区冶金局政工科科长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  李振亚(1909—1948)原名荣,又名伯崇、李崇,广西藤县人。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第二期学员。1929年12月11日参加广西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副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历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第一营营长、红军左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1937年3月后历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第五中队队长兼教官、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谋、湖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上校教官。1939年9月奉调南方工作,任东江军委参谋长。1940年7月调海南岛工作,历任琼崖人民抗日游击独立总队参谋长、琼崖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兼第三支队队长、琼崖纵队第一副司令员、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一总队队长、政委。1948年9月27日在前沿阵地侦察牛漏据点敌情时不幸中弹牺牲。</p> <p class="ql-block">  鲁风(1922—1984) 原名刘侠尧、刘理培,东莞塘厦四村人。1938年10月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第一中队长兼指导员、港九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任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参谋、科长。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军区高雷军分区参谋长、中南防空部队作战科长、广州军区空军高炮109师师长、中南空军高炮副司令员、司令员、 空军高炮10师师长、广州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空军第七军副军长等职务。被授予上校军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9月22日病逝于广州。</p> <p class="ql-block">  欧巾雄(1923.7月——1980.3月)女。出生在马来亚首都吉隆坡暗邦一个华侨医生的家里。1939年5月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游击队交通员、情报员、机要员、东江纵队机关指导员、中共港九新界上水区工委书记、纵队政治部政工队(拖拉机队)队长、粤北指挥部警卫大队教导员等职。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参加华东军政大学学习,任区队长、队长。之后历任:石家庄裕民实业公司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青训班组织科副科长、马列学院第一分院组织科副科长、北京医院门诊部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医院科长、铁道部铁路总医院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副院长等职。1947年曾代表华南地区,出席世界青年联欢大会。1980年去世。享年57岁。</p> <p class="ql-block">  彭 沃 (1915--1992)广东海丰人。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9月任团支部书记。1930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49团宣传员。1932年秋任红2团医官。1933年秋任东江红军第1路总指挥古大存处医官、红军医护队长。1938年10月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特务队队长、新编大队第1中队中队长、第3大队1中队中队长、惠阳大队大队长、东江纵队主力第5大队(五虎队)大队长、第3支队支队长等职务。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5月任解放军两广纵队第1团团长。1949年6月任两广纵队第1师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军区珠江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粤东军分区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汕头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顾问。正军职离休。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获2级独立自由勋章、2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2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9月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7岁。</p> <p class="ql-block">  邱 特(1924——2002)原名邱庆宏,香港新界沙头角乡新村人。1939年5月参加抗日游击队。194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通信员、第三中队战士、班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班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珠江队第三小队小队长、东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参谋长。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第二团参谋长,参加豫东、济南、淮海和解放广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军区珠江军分区独立第十五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华南军区警卫团以及高射炮兵第五三六团和第五三二团团长、防空军广州防空学校校长、空军高炮作战指挥部作战处处长、北京军区空军高射炮兵第七师副师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同时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63年晋升上校军衔。1979年8月离休,2002年7月于广州逝世。</p> <p class="ql-block">  王雅宜(1918 —2001)女,东莞厚街西门人。1937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初参加抗日组织活动。广东抗战爆发后,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从事民运、事务、交通、政工等工作。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编入两广纵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由于丈夫在上海军管会工作,而留在上海参加妇女、儿童和育才方面的工作。1950年调回广东工作,曾经在省花木公司、省幼儿院、广州市第二棉纺厂工作。1979年退休,享受红军干部待遇。2001年在广州逝世。</p> <p class="ql-block">  邬强(1911--1992)原名泉玖,广东英德县文光乡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英德鱼湾暴动,任县苏维埃政府秘书。暴动失败后辗转广州等地任学校教师。1933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任特务连文书,后进入广西军校学习。抗战爆发后,参加徐州会战、台儿庄保卫战。1938年后,历任英东抗日后援会武装委员、中共英东特别支部军事委员、省委军训班副主任兼教官、东江军委副参谋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三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总队参谋处长、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支队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东军政大学教导团团长、两广纵队参谋处长、纵队一师党委书记兼副师长、珠江作战指挥部副参谋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路军分区司令员、湛江市军管会主任兼警备区司令员、北江军分区司令员、粤中军区司令员、中南公安军兼广东军区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大校军衔。荣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p> <p class="ql-block">  吴毅(1921.11—2008.4)原名吴提祥,曾用名曾志云。原籍广东省梅县松口镇德化村人。9岁时随父母亲到泰国。1939年7月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中历任政治战士、班长、小队政治服务、小队长、中队长、政治指导员、组织股长、大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中共九连山临时工委书记兼粤赣边人民义勇总队政委、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参谋长、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参谋长、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四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江军分区第十团团长、韶关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员、北江军分区干部部副部长、中南粤中军区调统科科长、中山县兵役局局长等职。1966年正式离职休养(佛山军分区干休所),享受正师级政治生活待遇。1955年被授于中校军衔,并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2008年4月8日在广州病逝,享年87岁。</p> <p class="ql-block">  杨仰仁(1919--1941)原籍广东潮安县,出生于泰国曼谷华侨工人家庭。1939年7月回国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0月5日,在东莞县大王岭村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p> <p class="ql-block">  叶昌(1919年2月——2000年6月),原名叶绍永,曾用名刘冠英。广东惠阳县淡水区洋塘村人,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2月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班长、小队长、东江纵队护航大队副中队长、中队长、第五支队参谋长兼第一大队大队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期间,历任粤赣湘人民解放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一团(主力团)团长、北二支副司令员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军区北江军分区第十一团团长兼政委、北江军分区副参谋长、粤北军区动员科科长、清远兵役局局长、广东省农业机械厅供销局副局长、省机械厅双改办公室负责人、省配件公司革委会副主任、省农机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86年离休。享受厅级待遇。</p> <p class="ql-block">  叶萍(1924-2004)原名叶连娇,原籍广东东莞厚街赤岭。出生于香港。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在香港学生赈济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2月回内地坪山参加抗日战争。历任战士、政工队员、卫生员、东江纵队护航大队卫生队长、东江纵队东进指挥部卫生队长、东江纵队司令部卫生队长。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历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干训队学员、两广纵队司令部卫生处医保干事、两广纵队司令部医疗队长、华北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实习医生、华北军政大学直属女子大队医生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韶关市妇幼保健院院长、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韶关市卫生防疫站长、韶关市人委卫生科长、仁化县卫生防疫站长、广东省大岭冶炼厂职工医院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82年6月离休。2004年4月27日因病在佛山市逝世。享年80岁。</p> <p class="ql-block">  袁庚(1917--2016)原名欧阳汝山,后改为欧阳珊,曾用名袁更。广东省宝安县王母圩水坝村人。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8月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39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东江纵队护航大队代理大队长、纵队司令部情报科长、联络处长、东纵驻香港办事处主任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二纵四师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两广纵队司令部侦查科长、作战科长、炮兵团团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越南胡志明主席的情报和炮兵顾问、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总领馆领事、中共中央调查部一局二处处长、副局长、国务院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深圳市蛇口区委书记等职务。2016年在深圳逝世。</p> <p class="ql-block">  翟信(1911──1964)广东惠阳横沥人。早年参加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1929年任中共惠阳县委政治交通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中共东江特委大南山根据地东江澎杨军校学习后,任排长。1931年任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四十八团连长、参谋、直属第二大队大队长。1934年任中共东江特委游击指挥部第三中队中队长。1935年夏转移到香港。1939年4月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历任新编大队干部队队长、队第三大队短枪队队长、第三大队副大队长、港九大队军事教官、宝安大队副大队长、东江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第三支队副支队长等职务。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历任东江纵队北撤干部连连长、华东军政大学第四大队第三中队区队长、山东渤海军区第一分区第十八团副团长,两广纵队第二科科长、第一团团长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军区珠江军分区副参谋长、北江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广东省委行政处处长、广东杨村农场场长兼党委书记等职。1964年逝世。</p> <p class="ql-block">  张辉(1923--1945)原籍广东普宁县,出生于泰国曼谷。1939年6月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历任班长、小队长、副中队长。1945年2月奉命前往韩江部队,在海丰县途中遭敌杀害。时年22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郑伟灵(1924--?)后改名戈,祖籍广东朝阳。出生于泰国曼谷市。1936年12月参加泰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队”任总交通。1939年5月回国参加抗战,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班长、小队长、第三大队中队长、东江纵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副大队长、北江支队大队长等职务。1946年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学员、两广纵队第三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团参谋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解放军第十兵团司令部作战处、南京军区司令部军事训练部任职。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后转业地方工作,在江苏省地质勘查局工作并离休。</p> <p class="ql-block">  周伯明(1918.3~1998.5)原名周益郎,曾用名周南强,广东大埔县三河镇汇城人。1936年春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指派到西安张学良东北军工作,“西安事变”前后任东北军的连指导员。1938年从延安派回广东,先后任中共南方委员会干事和中共香港市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38年10月受中共组织指派,与曾生等人从香港返回内地,开展东江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同年12月任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是东江纵队创始领导人之一。此后历任新编大队政训员兼副大队长、游击总队第五大队副大队长、参谋处长(主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参谋长、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指挥员兼第五支队长等职务。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历任两广纵队作战处处长,第三野战军第16师、58师参谋处长、89师、58师参谋长等职务。1950年后,历任志愿军第三十军89师、二十军58师参谋长、解放军第二十军第58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第二十军炮兵副军长兼参谋长、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转业到广州中医学院任党委书记。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1983年12月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1998年5月病故于广州,享年80岁。</p> <p class="ql-block">  郑重,乳名阿灶,字千里,又名汉轼。1915年农历10月13日出生于广东海丰县汕尾镇(现汕尾市城区)一个渔业资本家的家庭,广州勷勤大学毕业。</p><p class="ql-block"> 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劳动童子团,参加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大暴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月任中共广州军委宣传干事,1937年8月任台山海宴岛连队支部书记,1938年4月负责军运工作并负责省委机关的掩护工作,1938年10月任中共海陆丰工作委员会书记,1939年2月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1939年3月任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1940年7月任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书记兼中共东江特委委员,1941年4月任东江特委宣传部长,1941年11月任东江特委组织部长,1942年6月作为特派员,代表东江特委领导惠阳三广地区的工作,1945年1月任东江特委副书记,1945年2月任东江纵队第六支队政委兼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1946年1月任中共香港市委市郊委书记,1946年7月任东江纵队干部队政委。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学习期满后,于1948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补充师一团政委,1949年4月任十兵团教导团(师)政委,1949年12月任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政治部主任,1950年7月任中共福州市委组织部长、市政府副市长。 1952年6月任上海电机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53年12月任江南造船厂厂长,1958年9月任上海电机厂党委书记,1960年12月任中共三明市委第二书记。1961年3月任中共福州市委第二书记,1972年8月任三明钢铁厂党委书记、厂长,1975年8月任中共厦门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1年9月任福建省经委副主任,1982年11月任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1984年7月享受副省级待遇,1992年9月离职休养。2003年12月9日2时30分在福州逝世,享年89岁。</p><p class="ql-block"> 郑重同志在七十六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海陆丰地区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反对蒋介石白色恐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作出了较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初,国民党广东当局纠集反动军队围攻曾生、王作尧领导的东江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曾、王两部突围后向海陆丰转移,郑重同志(时任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组织力量全力以赴接应和掩护曾、王两部。</p> <p class="ql-block"><b>  石山根据地的最后一仗</b></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继续进行内战。海丰国民党当局,为支持打内战,加强反动统治,实行新县制,撤消区署,小乡并大乡,全县划设25个乡,10个镇。</p><p class="ql-block"> 11月6日,党中央对南方各省党组织指示:“在目前全面内战形势下,南方各省乡村工作应采取两种不同方针……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2月,中共陆丰特派员刘志远到香港接受组建海陆丰县委和恢复武装斗争的任务。从此,中共海陆丰县委(书记刘志远、副书记蓝训才)、边纵六支、海陆丰人民自卫队(后改为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第五团,团长蓝训材,政治委员刘志远、副团长吴江;对外仍称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以及松花江队、钢铁队、民运队、县武装警卫排的同志,刘志远、蓝训才夫妇、朱韬、彭钗、刘夏帆、叶左寿、吴萌芽、陈高、戴国杰、黄有、彭薇、何源、缪振业、江水、严复、彭潮夫妇、罗佩声、黎耀林、宋轩、公平区党委书记宋超等,相继在石山一带公开活动,建立公开的游击根据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开展“双减”(减租、减息)和反“三征”(征税、征粮、征兵)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在万分恐慌之中作垂死挣扎。农历三月初五日早饭时分,国民党钟铁肩部兵分西、南两路直扑石山村。随县机关到石山村、号称 “钢铁队”的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五团迂回到四周的制高点,把敌军团团围住。敌军几次企图突围,都被我军打得狼狈地缩了回去。直至傍晚,敌军在山头的四周燃起熊熊大火,在夜幕和浓烟下逃走。</p><p class="ql-block"> 此役,敌军死伤人数不明(被抬走),我方两名战士光荣牺牲。</p><p class="ql-block"> 此役,是石山村的最后一仗。</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届海丰县人民政府在石山成立</b></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海丰县民主政府在赤石圩成立,蓝训材任县长,3月底,迁来石山分水布张氏祠堂办公。随着形势的发展,七月一日在分水布张氏宗祠成立了“海丰县人民政府”,它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也预示着国民党反动派灭亡的命运为期不远了。据陈鸿千同志在《海丰县人民政府成立前后的回顾》一文中写道:“蓝训材县长……指示有关部门积圾筹备成立县人民政府的工作,……筹备工作准备就绪,遂于这一年的七月一日上午九时许,借用石山村一间约廿多平方米的旧厅堂(注:即分水布张氏祠堂),召开海丰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与会者四十多人,其中有县委及边纵五团所属各部室队院站人员……十日,解放了公平,次日包围了海丰县城。县政府从山区迁进公平圩内‘成昌楼’办公。……,同月十三日凌晨国民党海丰县长戴可雄投诚,同日海城解放,政府从公平进入海城,……”。</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顽军200多人尾随新编大队至石山村,日夜侦查搜捕。这天下中雨,凌晨两点左右,中队副陈其禄来校敲门,我在小窗问明身份后随即开门。只见陈同志全身湿透,我便烧火给他烤衣服,煮粥给他充饥。他细说了高潭战斗的经过,并说:黄业同志受伤后我背了一华里隐藏在山上,他的手枪和手榴弹给我带来了,我现在分水布张德兰(当地地下党员)厨房内间棚上住,请你协助找寻失散的同志。当天下午三点我到德兰家棚上向陈同志汇报情况,忽然,门外小狗吠得很凶,我便下棚回校,刚到校,发现顽军三人进校观察,用粉笔在门板上写:驻五十人……当晚顽军在德兰家做饭。第二晚,德兰与黄土娘(当地地下党干部)联系,半夜带陈同志从破房洞出去,与留在同村张娘开家八位女政工队同志由黄土娘带往公平旧圩钟娘永家。</p><p class="ql-block"> 其间,陈其禄同志隐蔽在德兰家棚上,敌人突如其来,情况危急,转移是不可能的了,为了保护陈同志,德兰的母亲从容地拿来纺纱的织箩,一步不离地在房门口纺纱,以防顽军进房。一日三餐把饭菜偷偷装进织箩放到棚门口供陈同志食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曾森(黄羌林场离休干部,时任石山私塾学校教师)回忆</p> <p class="ql-block"><b>  曾生大队长在石山掩蔽处旧址</b></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搜索的顽军从虎噉开过来,战士的衣服正好晒在路边米塘坪村黄火浪的家门囗,他的母亲急忙收了衣服放在房间的空谷箩内。顽军前来搜索,带队的是虎噉的一位甲长,他首先进屋,发现了谷箩里的军装,趁顽军不注意,一脚把它踢进床底下。那一脚,如此的从容淡定,又如此的奋不顾身……</p><p class="ql-block"> 顽军在石山一带搜索了将近十天,不见曾生部队踪影才撤退。</p><p class="ql-block"> 曾生部队并没有走,他与当地干部以新营下戴娘科家(队部旧址)为指挥部共商大计。戴娘科送给曾生一套士林蓝布衣,陈亚云送给曾生一顶大竹笠、一把大山刀,把曾大队长打扮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樵夫”。游击队与村民们情同手足,罗秀娇、罗细妹、蔡二妹、戴六妹等几位村妇,每逢公平圩日便躲过重重岗哨,冒着生命危险,到公平圩上字街“怀丰”杂货店为部队采购物品;戴生、戴运发、戴娘胜、戴帝水、张帝锡等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不辞劳苦,不计个人安危为部队带路送信……</p> <p class="ql-block"><b>  曾生避险旧址</b></p><p class="ql-block"> 4月上旬,新编大队在石山分水布整编为一个长枪队,一个短枪队和一个政工队。长枪队和短枪队以石山、虎噉为基地伸展至公平、梅陇一带活动。政工队则在石山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民运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个晚上,政工队到邻村开展宣传抗日游园文艺活动,第二天被高潭坏人探知,为得五百元花红(赏银),随即赶到新庵报告顽军罗坤,当晚三时许,罗坤部队包围了政工队,包括曾生同志。这时,门外的狗吠得很凶,一位吹事员惊醒,打开小窗观看,顽军在二十米外挂着机关枪在抽烟。炊事员随即把曾生拉醒,由屋主陈娘金、陈碧带领从破墙洞逃走,早上七时到石山寨,曾元(当地地下党干部)叫曾森带曾生到黄塘径麻竹坑观音娘隐蔽,有两位女同志因熟睡拉不醒被顽军抓去。十时许,陈石甫带短枪队十多人在大湖洋屋后小山袭击顽军,顽军人多,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短枪队只好边打边退。驻在石山村细窝仔陈其禄武装排(长枪队)开到大輋山迎战,由于石山村的地形易守难攻,敌人虽然人多势众,还是不敢强攻,只好灰溜溜地撤走。被抓的两位女同志顽敌要带走,陈娘金、陈碧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冒死认领为自已的媳妇,自筹重金赎回,后由组织安排归队。</p> <p class="ql-block">  六月初,曾生同志接到了廖承志转来的党中央书记处五月八日的电报,指示重回惠东宝。曾生同志在汕尾与梁鸿钧、王作尧一起开会研究,确定了部队回惠东宝地区的具体办法。当天,曾生同志从汕尾回到石山村,向部队传达了党中央的“五八”指示,并把短枪队留在公平、石山一带继续活动,其余逐渐撤离。曾生同志在离开石山前一个晚上,亲自主持开了石山村群众大会,他打起手势,感慨地说:</p><p class="ql-block"> “石山人民是真正的镰刀、斧头!”并向与会群众发了纪念品。</p><p class="ql-block"> 曾生同志带领的抗日部队在以黄羌石山为中心的海丰老区人民的掩护下,在国民党顽军重兵的眼皮底下,没失一兵一将,没丢一枪一弹,奇迹般被掩护下来,直至安全离开石山村,踏上重回惠东宝抗日的道路。老区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掩护,保护了党在华南地区的抗日骨干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曾生同志念念不忘黄羌老区群众,1990年亲笔为黄羌中学题词。</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政工队干部亚卢和亚卓安排石山的堡垒户戴帝水送信到高潭中洞,在回家的半路突然被国民党保安队抓个正着。怎么办?党组织通过反复考虑,派罗秀娇前去营救。罗秀娇奉命孤身深入虎穴,来到保安队,看见戴帝水被五花大绑席地而坐。保安队长赖水蓬见到远近闻名的大美女罗秀娇,不敢怠慢,问道:“你来干嘛?”罗秀娇镇静地说:“队长把我小叔仔请来,我来看看队长有什么好菜招待他。” 赖水蓬大声说:“好菜没有,子弹有一粒。”罗秀娇毫不示弱:“这样说来,以后你到我村,我真不知道该上什么菜了。”赖水蓬见来者话中有话,进一步威胁说:“这个人为什么去中洞,肯定是为曾生送信,你来救他,知不知道要杀头的?”罗秀娇说:“杀不杀头由不得我,我只知道戴帝水是无罪的,你不该杀他!听说曾生他们也是为了打日本仔的,现在也不知道在何处,你有什么证据说他为曾生送信?”赖水蓬张开嘴却说不出话来:“这……这……”,罗秀娇见保安队长答不出话来,知道他底气不足,她继续进攻:“你没有证据乱抓人,帝水的兄弟已去找戴可雄(国民党军官,西坑人),他亲戚娘科也去找钟铁肩(国民党军官,罗輋人),到时看你的屁股到底有多硬。”罗秀娇这段大话还真奏效,赖水蓬怕上司听老乡投诉后怪罪下来自己惹上官司,于是便放了戴帝水。罗秀娇机智勇敢孤身救人在当地成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晚上邻居带来了七八个浑身湿透的男女青年,他们又饿又冷,每个人直打哆嗦,听说他们是共产党的人,我赶紧搬来柴火帮他们烤衣服,同时给她们做饭。因家里没有青菜,我把蒜种剥开,打成蒜泥撒上盐头,给他们做菜。一个队员边吃边说“这个蒜泥好,可以去湿消炎”。后来,他们就住在我家的阁楼上。这些青年人个个都能文能武,十分了得,脚趾都会打算盘,使我们山里人开了眼界。我第一次在村里看到曾生,只见他穿着与我们村民一样的衣服,腰里还背着柴刀,如果他不讲话,谁也不知道他是外地人。敌人来搜查时,游击队装扮成我们村里人,他们一点都不害怕。我和同伴经常帮游击队到公平去买草鞋布料等物品,为躲开敌人的检查,把物品捆在腰间。我丈夫则经常早起为部队送信,因他们分散住在各村,需要联络。有一次敌人凌晨五点袭击我们村后的大湖洋村,游击队员从后山逃脱,敌人开枪扫射,我在门缝观察,子弹穿过大门,幸得没有打中我。游击队员何赤不幸腿部中伤,鲜血直流,我们连忙用衣服帮他包扎。为了买药治伤找大夫,给他送去家里仅有30元。当他伤愈撤离时,偷偷地留下一件山里人没有见过的毛衣,他请村民转告“部队借东西要还,这件毛衣就当做30元了。”这件毛衣,在我家里珍藏了很久都舍不得穿,珍藏了20多年。直到小孩长大去县城读书时,确实没有像样的衣服,才让孩子带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罗秀娇(石山百岁老人)回忆</p> 儿子想父亲了 <p class="ql-block">  东江纵队后代沈建明的父亲沈鸿光是王作尧第二大队任第一中队第一小队小队长。沈鸿光跟随王作尧从宝安乌石岩突围东移海陆丰,且战且走到达海陆丰。沈建明在海陆丰一处乡村展览看到“东移”这段历史,让他十分感动和感慨,也让他难过地想起了父亲和前辈们的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 沈建明的叔叔沈标,任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猛豹大队大队长,1945年8月在莞太线与日寇作战,身负重伤,壮烈牺性。是第二批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及英雄群体公告名录之一。</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不会忘记,东江人民子弟兵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舍生忘死,百折不挠,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献出了青春、热血和生命,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垂青史,光照人间。</p><p class="ql-block"> 石山村这片被革命前辈的热血染红的大地,凝聚着东江纵队弥足珍贵的斗争精神,传承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刻,石山村依然红旗不倒、支部不散!这种融入血液、融入灵魂的革命信仰,历久弥新,彰显着恒久不息的生命力,以前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石山村党支部和石山人民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石山美丽乡村梦的强大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沧桑巨变;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石山儿女将继续弘扬东江纵队的革命精神,传承黄羌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开创新的辉煌,书写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