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发生在广东实验中学的故事(1)</p> <p class="ql-block"> 在广州市的中山四路,有一所百年老校,广东实验中学。她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72年的清代留美幼童英语先修班。在越秀中路125号大院内,现在还保留着清代贡生考试时,考官休息的“明远楼”。</p> <p class="ql-block"> 我是省实退休教师,一直在省实工作,2010年退休。省实校舍的变化,学生学工、学农、学军的故事,老师的敬业精神,同事之间的友谊……,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感情深厚。 </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省实建校100周年纪念年,我把我在学校的记忆故事写成文,透过局限的文字和照片,引发校友当年儿时的回忆,亦可作为学校史料在某一段时期的空白补充。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漏避免不了,看问题的观点亦有局限性和主观性,望校友指正。</p><p class="ql-block"><b> 第一部分 省实的校舍及变化 </b></p><p class="ql-block"><b> 一. 学校校名沿革</b></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99年学校75周年时整理出来的校名沿革表,可作参考,细节的事要讲清楚。</p><p class="ql-block"> 1924年2月,孙中山先生为了培育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将原广州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办了广东大学。</p><p class="ql-block">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6年,广东大学易名为中山大学,广东大学附中更名为中山中学。</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把原来私立的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国民大学、广州法学院合并成华南联合大学,仰忠街11号大院成为华南联合大学附中校址。</p><p class="ql-block"> 195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来华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广东文理学院、中山大学合并,合并后还是叫中山大学。</p><p class="ql-block"> 中山大学校址在河南康乐村,下设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两学院都在天河五山)、华南师范学院(院址在石牌)和广州师范学院(地址在桂花岗)。其附属中学合并为华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中部在文明路原中大的校址内,初中部的校址就在仰忠街11号大院内。</p><p class="ql-block"> 1954年,华师附中初中部也从仰忠街迁至中山四路与高中部合并,仰忠街原校址仅招小学生。</p><p class="ql-block"> 1956年,学校又分成三块,今别是华南师范学院石牌附中、华南师范学院广州附中、华师附小(仍留在仰忠街)。</p><p class="ql-block"> 1960年,在仰忠街11号大院的华师附小更名为广东实验学校(是学校校名最早的称谓和校址)。在中山四路的华师大广州附中更名为中南(广东)科技学院附中,隶属省科学院。</p><p class="ql-block"> 1961年,中南(广东)科技学院附中又复名为华南师范学院广州附中。</p><p class="ql-block"> 1962年,仰忠街的广东实验学校搬至中山四路与华南师范学院广州附中合并,组建成从小学到高中十年一贯制的“广东实验学校”,小学1~5年级,中学6~10年级,归广东省教育厅管辖。</p><p class="ql-block"> 1968学校易名为广州巿第60中学,1978年学校复名为广东实验学校,1987年易名为广东实验中学。</p><p class="ql-block"> 由此资料可知,我校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和华师附中都有渊源。</p><p class="ql-block"> 至今,民国时期的“中山大学天文台”还保留在越秀中路125号大院内。</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学校跟随中山大学的叫法,把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的时间定为创办学校的元年。</p><p class="ql-block"> <b>二.1981年前的旧校舍</b></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学校1969~1981年时期的平面图。</p><p class="ql-block">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校能作教室使用的主要建筑物,有占地面积较大,但仅两层高的平山堂和科学楼;还有占地面积较小,仅三层九间课室的新楼;在东北面标注为宿舍楼的是一栋4层的小楼房,70年代主要作为军宣、工宣和校领导的办公用房和临时居住用房,所以叫“工农兵楼”。该楼房与平山堂靠近越秀中路的一部分建筑至今仍然保留而未被拆除。另外,进入中山四路校门两边,以及北面还有一些极破旧的平房(也曾作课室使用)。</p><p class="ql-block"> 学生活动场地主要有200米的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围起来的足球场;平山堂南面有个水泥地面的小操场,主要是作为小学部学生上体育课使用,场内有一个篮球场,1969年,小操场内还有一个圆形的喷水池(1970年就拆除了);大礼堂北面有两个蓝球场(其中东边的一个后来填高了作为防空洞使用);大礼堂属于平山堂的其中一部分,内有一个舞台,可作集会和表演使用,大礼堂亦作为羽毛球队的训练场地;大礼堂的东边有一块水泥空地,叫溜冰场,实际应叫旱冰场;在学校的西南面有一个25米×15米的游泳池,游泳池的北面是省教育厅属下的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中山四路的旧校门,亦是60中时的正门。但这个校门较小,周围被民居包围,而且这个校门紧靠中山四路,考虑到学生出入的安全问题,所以平时关闭这个校门,师生都从越秀中路的后门进出学校。</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2年(58周年校庆时)拍摄的中山四路的学校正门。进校门后,有个花坛。花坛后面就是3层的新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越秀中校门进入学校的校道。当时景堂院还没有收回来,故有一堵墙,把学校与景堂院分隔开。分隔墙的墙面被油漆涂黑,作为学校的宣传黑板使用。</p> <p class="ql-block"> 平山堂南面的部分主立面图。</p><p class="ql-block"> 首层中间的一个门,是从小学部操场进入平山堂的其中一个主要入口。</p> <p class="ql-block"> 越秀中路校门口旁边的平山堂东南面立面图。整个二楼紧靠越秀中路的一部分是家属宿舍,称作教工宿舍的“东村”;首层都是中学部的课室。</p> <p class="ql-block"> 在平山堂小操场拍摄的平山堂南面的视频,第二层大部分是中学部用的课室(平山堂大礼堂占用的空间除外),下层中间(自西向东走廊两边)部分是小学部用的课室,其余是中学部用的课室。</p> <p class="ql-block"> 在小操场拍摄的平山堂南面正中的视频,两棵高高的假槟榔树衬托着平山堂。</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平山堂西南边二楼单身男教师宿舍“西村”的立面图。当年我曾在此居住过,用两米高的木板作间房板,只有一个公共澡房。首层这个位置,曾经是医务室。</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大操场拍摄的平山堂西边立面视频。首层中间有个出入口可进入平山堂首层和第二层,平山堂内大部分学生都从这个小门口出来到大操场集中做课间操。</p> <p class="ql-block"> 视频中,首层最左边是音乐器材室,存放当时学校的管乐器,其余都是课室;第二层左边是小礼堂,中间部位有2间课室,右边曾经是单身男教师宿舍。</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平山堂北面的大礼堂,李豪章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羽毛球队训练。</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可供24个班的师生(约1300人)集会使用,不过师生只能盘腿坐在水泥地面上。图中左上角是大礼堂舞台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58周年校庆时,大礼堂是主会场。</p> <p class="ql-block"> 大操场北面的科学楼。</p> <p class="ql-block"> 科学楼仅两层,平面图呈长方形,中间留有天井采光,首层全部作课室使用,第二层的东面是物理仪器室和实验室;北面是化学和生物仪器室,其余的都作课室使用。</p> <p class="ql-block"> 科学楼第三层天台上有间独立的小房间,叫“仙人洞”,曾经是学校的广播室。</p> <p class="ql-block"> 科学楼的东边有几张水泥乒乓球台,学生在打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 这是科学楼首层中间天井的假石山。</p> <p class="ql-block"> 科学楼前的校道</p> <p class="ql-block"> 大操场西北面的新楼立面图,共三层,仅九个课室。1964年建成,所以叫新楼。</p> <p class="ql-block"> 60中羽毛球队成立一周年时在大操场的合照,背景就是新楼,中排右5是李豪章老师。</p> <p class="ql-block"> 新楼北面立面图,新楼北面正对中山四路校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操场一角。整个操场包括一个泥地足球场及200米的4条环形煤渣跑道。由于场地不足,100米的直跑道与部分200米的环形跑道重合。环形跑道西边弯道旁边树阴下围墙内,是省教育厅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游泳池围墙及游泳池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游泳池,仅25米x15米,整个泳池仅有7条泳道。在广州市区内的中学,有泳池的学校并不多见,跳台的后边是更衣室。</p> <p class="ql-block"> 游泳池东边最早有两间平房,曾经是体育科办公室和器材室。1971年,在这器材室的东面建有一个水泥地面的篮球场,四周都是高大的石栗树,很阴凉。这是73届学生篮球队部分队员的留念照。篮球场的这个位置,就是后来学校建3号楼所在位置的其中一都分。背景的那棵大榕树属于受保护的古树,现还在德政楼与求知楼之间的夹缝中生存,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 篮球场</p><p class="ql-block"> 这是冯平山的儿子冯秉芬爵士参观学校时,路经这个水泥地面的篮球场。篮球场位于科学楼的东侧,大礼堂的正北面。这个篮球场当时是学校内最好的篮球场。</p><p class="ql-block"> 远处篮球架后面的平房,由于课室严重不足,这些平房亦曾作为课室使用。</p> <p class="ql-block"> 篮球场的东面还有一个废弃的泥地篮球场,后来战备需要填高变成防空洞。沿这防空洞再往前走就是军宣、工宣办公的“工农兵楼”。</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运动场,除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大操场外,还有平山堂前面小学部用的小操场和大礼堂东侧的很小的水泥溜冰场。</p><p class="ql-block"> 学校当时还没有收回“景堂院”,总面积不足40亩地(约26640平方米)。对于市中心中学来讲,占地面积还算可以,但我校学生人数超多,最多的一年学校有五千多学生。学校课室破烂、陈旧,且严重不足。故后期必须安排一个年级组6个班的学生去工厂学工,两个年级组12个班的学生去分校学农,甚至还用上一些破旧的平房才免强能安排学生上课使用。当然,老师的办公室就只能在一些小平房里凑合着使用了。</p><p class="ql-block"> 在艰苦的条件下,省实的老师仍然坚持教书育人,认真参与教学改革实践,培育一批批学子走向社会,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 三.旧校舍的改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在大操场拍摄的学校主要建筑楼房和大操场的视频。视频显示:学校场地不大,操场雨后积水,坑坑洼洼,旧校舍低矮破旧,必须重新规划和改造。</span></p> <p class="ql-block"> 对于文革前省实十年一贯制招收学生的办学规模,小学1~5年级共10个班,中学6~10年级共20个班,全校仅30个班的学生,学校的课室和学生活动场地是足够的。但对于60中时期,仅1972届的初中毕业生,就有42个班的学生,学校的课室远远不足。所以,学校要发展,首先就要增建教学楼和改造旧校舍。</p> <p class="ql-block"> <b>1. 新建3号楼和改建游泳池更衣室</b></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学校在大操场南边的一块空地新建一座教学大楼(3号楼)。由广州市建三公司建造,1981年竣工。大楼七层,1~4层为课室,主要作为初中三个年级的课室;5层为物理仪器室和实验室;6层为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车缝室、英文打字室;7层为电敎室,大、小阶梯室和电脑室。</p><p class="ql-block"> 3号楼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当时学校课室严重不足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3号楼经不断装修变面,现在是这个样子了,还加装了电梯,易名为“求知楼”</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旧游泳池漏水,泳池经重新加固改建,并贴上马赛克,漂亮多了。</p><p class="ql-block"> 在增建3号楼的同时,改建了破旧的泳池更衣室为六层教师宿舍,首层更衣室保留。</p> <p class="ql-block"> <b>2. 新建临时行政办公楼和教工宿舍</b></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的东北角的废旧防空洞的位置,新建行政楼和教工宿舍。由开平二建建造,1987年竣工。大楼共八层,首层作体育科办公室和器材室;2层开始作行政办公室、教研室、油印室和财务室;3~8层是教工宿舍。后来,新的行改管理大楼建成后,2层也改作教工宿舍了。</p><p class="ql-block"><b> 3. 改建科学楼</b></p> <p class="ql-block"> 旧的科学楼原来仅二层,建筑面积约2260平方米,由开平二建建造。1988年11月动工拆建,1990年4月竣工。新的科学楼(2号楼)共七层,2层是化学仪器室、实验室;3~4层是图书馆;5层有美术、历史、地理专用室和语音室;6层是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从3号楼迁至),7层是音乐室和历史、地理科组办公室;七楼天台建有生物园和地理园、天文台。科学楼现易名为“求实楼”。</p><p class="ql-block"> <b>4.改建新楼</b></p> <p class="ql-block"> 新的新楼南边立面图。 </p><p class="ql-block"> 旧新楼三层共九个课室,建筑面积仅846平方米。新建的新楼(1号楼)由开平二建建造,1990年11月动工,1992年8月竣工,共七层。建成后的新楼包括原来的木工房的地方,建筑面积变大了。首层开始作师生临时饭堂、医务室;2~6层作高中课室;7层是学生辅导室。1号楼现易名为“求真楼”。</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1号楼西边立面图,第四层有个小平台花园。教职工通过螺旋楼梯进入教工饭堂。</p><p class="ql-block"> <b>5. 改建大操场</b></p> <p class="ql-block"> 1990年暑期,与1号楼基建同时进行,先拆除平山堂的大部分建筑(仅保留靠近越秀中路的部分),将原来的灰沙球场向东移动40米,建成一个含100米直跑道和200米环形跑道包围的足球场,整个泥地运动场装有喷水装置,减少沙尘对环境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 四. 增建行政大楼</b></p> <p class="ql-block"> 在1号楼建成后,在原来旧操场西边腾出的位置,建造一幢约2500平方米的行政管理大楼。由开平二建建造,1992年3月动工,1993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 首层开始留空,全部行政部门和部分科组办公室搬至行政管理大楼。</p> <p class="ql-block"> 新行政楼开始的面貌,大楼前面有水池、小桥和绿草地,三枝不锈钢旗杆。</p> <p class="ql-block"> 现在首层改成格致书屋</p> <p class="ql-block"> 行政楼现在叫德政楼,小桥改为阶梯通向二层。</p><p class="ql-block"> <b>7. 改建风雨球场</b></p> <p class="ql-block"> 1995年8月,把科学楼东面的一个露天篮球场改建为封闭式的篮球和羽毛球两用风雨球场。</p> <p class="ql-block"> 教职工在风雨球场进行气排球比赛后留影</p><p class="ql-block"> <b>8. 改建景堂院为体育馆</b></p> <p class="ql-block"> 被文化厅占用时的景堂院。</p> <p class="ql-block"> 景堂院由开平二建改建,2000年6月奠基,2002年竣工。五层的景堂体育馆,负一层是车库,2层为游泳馆,3层为多功能综合运动室,4层为蓝球(羽毛球)场,亦可变作阶梯会场使用。</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从学校进入景堂体育馆上课的门口,这门的四条立柱是参照原景堂院正门立柱的外型而建。 </p><p class="ql-block"> <b>9. 增建学生宿舍和饭堂</b></p> <p class="ql-block"> 学生宿舍和饭堂立面图 </p><p class="ql-block"> 1996年,用原省教厅幼儿园的部分地方,建了一栋四层高的学生宿舍,主要是供部分住得离学校较远的高三学生住宿。现在都改成单身女教师宿舍了。 </p><p class="ql-block"> 在景堂体育馆建成后,2006年,填平原来的旧游泳池,在旧游泳池和部分省教厅幼儿园的位置上加建了饭堂和艺术专用教室。首层是学生饭堂,二层是教工饭堂,3~5层是艺术专用训练室,与学生宿舍紧靠建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填平的部分旧游泳池,靠更衣室的位置,改成有雨棚的休息区。 </p><p class="ql-block"><b> 10. 所有运动场地改为塑胶场地,各大楼的外墙翻新完善。 </b></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整体改造基本完成后,运动场地经不断整改,全部改为漂亮的塑胶运动场地。</p> <p class="ql-block"> 求知楼和足球场</p> <p class="ql-block">100米直跑道</p> <p class="ql-block"> 五环门洞与200米弯道</p> <p class="ql-block"> 在原平山堂小操场上改建的两个篮球场</p> <p class="ql-block"> 足球场和部分200米跑道。远处的大榕树,当年就生长在平山堂大礼堂和管乐器材室之间的位置,由于是古树,受保护不能移除。</p> <p class="ql-block"> 原来平山堂的溜冰场,改建为篮球场。</p> <p class="ql-block"> 仿草地塑胶足球场</p> <p class="ql-block"> 由越秀中路学校后门进入学校的校道,右边原来的水泥墙黑板报宣传栏改为玻璃宣传橱窗。</p> <p class="ql-block"> 由于地铁1号线的建设和中山四路扩建,清拆了学校正门旁边的居民屋(学校也被清拆一部分),学校正门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 越秀中路的后门也改变了。</p> <p class="ql-block"> 改造后的校园高空俯视图 </p><p class="ql-block">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场地漂亮实用,楼舍课室增加,教学设施先进……。 </p><p class="ql-block"> 2004年,荔湾坑口新校区(高中部)投入使用后,中山四路校区就成省实初中部了。</p> <p class="ql-block"> 省实有句名言,“今天我以省实为荣,明天省实以我为荣”。省实学子永远怀念培养我们成长的学校,感恩培育我们成才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省实,校舍更大更美,先进的教学设施更完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实践丰富多彩,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勇于创新的育人传统始终不变。愿省实的明天更辉煌,师生情深永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