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南古村落(二)

宋宜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章 长清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张夏街道小寺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在这个小山村里曾经有一座规模较小的神宝寺。《灵岩志》上曾有“先建方山之阴神宝寺,后建方山之阳灵岩寺”的记载,“小寺村”的名字由此而来。小寺村规模不大,在当地却小有名气。巍峨的玉皇庙、古朴的关帝庙、难得一见的四方佛刻石,都彰显出这个小山村厚重的历史。 (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皇庙(人称大庙)建筑年代不详,明代重修过。现存玉皇庙,为面阔3间、进深8间的硬山式建筑,另有山门、东西道人住舍、残钟楼1座及悬挂的清代大钟1口,重500公斤。庙内碑碣近10通,刻文清晰。有一通清道光十四年石碑碑文两侧刻有对联:“为恶必败,不败祖父尚有余德,德尽则败;作善必昌,不昌祖父尚有余殃,殃尽则昌。”寄托了老百姓惩恶扬善的朴素思想。</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又称“天公”、“老天爷”,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代表着天地之间的最高权力和智慧。他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权力无边,有穹苍圣主、诸天宗王之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寺村关帝庙(人称小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帝庙供奉的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孔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同时民间还以关公为财神,主要是商人们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是人们企图用传统道德秩序来规范经济行为的一种强烈愿望。</p> <p class="ql-block">“四大不洲”四方佛刻石应为原来神宝寺的遗存。据佛教内容,四佛应分别为“东方香积世界的阿门众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佛,北方莲花世界的微妙声佛”。该造像造型稳健有力,比例适度,装饰精美华丽,堪称唐代雕刻艺术中的杰作。 神宝寺遗址原有圆首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一通,本世纪60年代迁到泰安市岱庙中保存。</p> <p class="ql-block">小寺村李氏宅院。</p> 用不规则的石块干砌成平整的墙面是小寺村的一个特色。<br>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张夏街道靳庄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靳庄村古称迟贤亭,因世传为宋仙人靳八公故里,后更名靳庄。(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村北现有古建筑真武阁一座,阁楼门楣上横书“齐川通鲁”。真武阁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明、清皇帝南巡或是泰山祭祀游览基本都要经过此地。特别是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数次去泰山、灵岩寺,几乎每次都要从此阁下走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一个重要神祇,也是汉族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明之一。他在道教中被视为北方之神,具有镇邪、护佑众生的神力。在汉族民间信仰中被视为一种保护神,人们向他祈求保护家庭安康、平安吉祥。他的传说、形象描写和功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他是一种保护神和力量感的象征,也是人们祈求庇佑和保佑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真武阁下的九省御道,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记录着靳庄村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张夏街道于家盘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家盘,又名于盘村,明洪武年间邢氏来此建村。据《长清县地名志》记载:以村落在山腰间,进村需盘旋而至,故命名“盘道庄”。据《于氏族谱》记载:于氏自济南大槐树迁居该村,人烟兴旺,于清初改为“于家盘道庄”。后简称“于家盘”。(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村居的房屋是典型的石板房,只是石材与其它地方不一样。由于附近盛产木鱼石,其石质很接近,有些发暗红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房檐也全部用石板搭成,这在其它地方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要说最古老的应该是村东北那一棵柏树了,其高大、粗壮,遮天蔽日,3人合抱都很费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树前有一座很小的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爷、土地奶奶和财神爷,守候着古树和村庄。</p><p class="ql-block"> 土地爷又称土地神、社神,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张夏街道王家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王家泉,原名“寺旮旯”,位于张夏街道车厢峪的尽头。在车厢峪的中部,曾有四禅寺,颇具规模。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王家泉村曾在四禅寺的最东端,因地处死胡同,因而被俗称“寺旮旯”,所以在村东南崖上开凿了许多佛像。关于造像的开凿年代,根据风格推测,大部分观点认为最早为隋唐遗物。(照片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十三参”佛像,根据资料介绍,整铺造像正中凿龛,为一佛二弟子,主佛高1.2米,坐于叠涩束腰座上,双足下踩莲花,身穿通肩袈裟,左手触座,右手残失,面部丰满,发髻高耸,两耳垂肩,很多部位都已修复。迦叶、阿难头部不存,周壁皆凿壶门龛雕佛53尊,佛龛有题记,仅“王颜玉”可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朝阳佛:一窟三躯,为一佛二弟子,主佛高1.07米,坐于仰莲之上,头悬发髻,结跏趺坐,双手叠印,作禅定印,旁边为迦叶和阿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地藏王菩萨:当地称背阴佛,背阴洞内有地藏王菩萨像,通高1.05米,身材修长,一腿盘曲,一腿下垂,右脚踩莲花,呈“游戏坐”,左手触座,右手扶膝,胸前披挂璎珞,头戴卷草纹宝冠,下身着羊肠裙。造像背后用菩提树雕凿了背光,外缘有武士问樵夫、刀劈活人等地狱场面。傍边两侧石壁还有小型造像若干尊,残失严重,从大致形态上看,不像汉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6尊道教诸神已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  五.孝里街道方峪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身处齐长城脚下和群山环抱中的方峪村有着近500年的历史。到了这里,你能体会到安静、古朴的感觉,村里的石墙、石屋、石板路, 古井、古树、古院落,历经数百年依旧巍然屹立,仿佛在讲述着自己满目沧桑的历史。(照片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村口附近有块石碑,上边刻着“重修观音五圣堂”碑,上刻碑的来历:肥邑县治西北六十里……地号王峪,方世长居其间,中有观音堂,配以五圣……戊申岁大震以致此堂倾圮……方氏父子不忍坐视,遂谋于族众,各捐资财……于是兴工整理,不日而功告成……大清康熙八年。由此可见,历史上方峪属于清朝肥邑县管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圣堂已经破败不堪,只有这影壁墙还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沿着这些幽幽的石板路,你仿佛就踏入了500多年的历史中。图为方峪古村的中心大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路右边有一“方家大院”,这是一所在古村中难得一见的青砖房,相信这所房子的主人当年也一定辉煌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方家大院”近邻是两家靠在一起的大门,叫做“兄弟门”,主人应该是一对关系非常好的亲兄弟吧。</p> 岁月把拴马石打磨的非常光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孝里镇岚峪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岚峪村坐落于大峰山西路、清水沟东岸,齐长城自村北盘亘而过。岚峪村是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村、堡垒村,是中共长清第一届县委成立地,是长清革命的红色坐标点,万里、段君毅、黎玉,张经武,刘贤全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被誉为“泰西延安,峰山堡垒”。(拍摄于202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岚峪村因自古缺水,地懒田惰,被称为“懒峪”。后来有个叫燕阳秀的道士来到此地,东望大峰山,淡岚薄霁,升腾飘渺,梦而生井,泉出其间,所以遂改名为岚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刘广桐将军,长清县岚峪村人,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军区副参谋长等职。身经百战,战功赫赫,被誉为“铁血军长”。图为刘广桐将军故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45年7月,为配合刘邓大军强度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大峰山根据地动员青壮年村民积极参军,南下支援前线。此处为南下集合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树龄200余年的“忠孝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历经百年风雨的二层小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小巷里惊现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3D立体画,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岚峪村东上山的三教堂是一座全石结构的塔式建筑,长阔4米有余,面西而伫,前脸部分为一门两窗样式,门的上部为半圆形的券石,券石的中间题有“三教堂”三个阴文,建造落款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堂室上部由块石叠碹收顶,从室内看上去,犹如一倒放的漏斗,外部的最上端,置一连珠状的塔刹。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堂内正中的供台上,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的开山鼻祖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的塑像,两旁分列着三教的开门弟子数人。所有塑像比例适中,做工精细,形象逼真,外涂颜色饱满鲜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开三教堂向西不远,是一处不很高的青岩崖壁,在崖壁之下有一方不大的水池,水池中的山泉清冽甘甜,涌势很旺,这方泉池就是燕阳秀道士梦到的泉水井,即大泉。可惜如今泉池已被水泥石块封了起来,旁边有一铸铁井盖,可能是文保部门采取的保护措施吧。</p> <p class="ql-block">  七.孝里街道南黄崖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南黄崖村建于唐代之前,以村居黄崖寨山下,命名“黄崖庄”。南黄崖村是一个古村,也是大峰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是连接延安与山东分局交通线的重要节点,担负着情报传递、干部转送、伤员驻留等重要任务,被誉为“红色十里小延安,铜墙铁壁三黄崖”。原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中共长清第一届县委书记万晓堂等同志都曾在此战斗、工作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沿崎岖的石板路前行,爬上一个小山坡,映入眼帘的是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旧址。旧址建在山坡上,是几间粗糙的石头房,依山而建,后墙就是崖壁。碎石块砌成的低矮小屋里,光线暗淡,屋内只有几张桌椅板凳和土坑。其简陋的生活陈设,无不诉说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大峰山根据地度过的艰难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共长清第一届县委机关旧址以及中共长清县委书记万晓塘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黄崖有两棵树堪称一绝:这就是“槐抱椿”。一棵椿树从一棵槐树中间拔地而起。两棵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紧相拥,遮天蔽日。椿树高约20多米,比槐树高出许多,像是比槐树晚生。正如后生要比前辈长得高大。它们树干很粗,需三人方能合抱。村里人每逢过节或是家里许愿时,都来摸摸这棵“吉祥树”,希望家里也如它们一样怀抱春天,生命里永远拥有和煦的阳光和温馨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头房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南黄崖东南是闻名全国的黄崖寨。据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江苏仪征人张积中来此筑寨传教讲学,因所传“大成教”深得人心,远近投寨进山者达千户,近5000人。后来清政府视为邪教,指其谋反,于同治五年(1866年)调兵围寨剿杀,遇难者达20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黄崖惨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孝里街道中黄崖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黄崖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据现存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建石佛堂的碑上有黄崖庄的记载。在明朝中叶,黄崖庄因为村子南北长、跨度大,不好管理,所以分成了北黄崖、中黄崖和南黄崖三个村。(拍摄于2024年)</p> 三官庙是中黄崖村的一座古老建筑,虽然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但依旧能够想象得到往日的辉煌。 从外面两侧墙壁上的碑文看,明崇祯年间曾经重修过。 长清独立营建立旧址。抗日战争时期,大峰山独立营在此成立,并进行了多次战斗,破袭铁路,割断电话线等,打击了日伪汉奸的猖狂气焰。 树荫下的石头院墙及大门。 中黄崖村的特色民居——土窑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孝里街道马岭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马岭村建于唐初,因村坐落在马陵山西脚下命名马陵庄。后因进村不便迁今址后写作马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马岭是由“马陵”演变而来,自然让人想起“马陵之战”。据史书记载:“马陵之战”是公元前341年齐军在孙膑的带领下,在马陵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当时,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齐国军师孙膑利用魏军统帅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退兵减灶,引诱魏军追击。庞涓见齐军逐日减灶,以为齐军士气低落,兵员大减,便一路追击。齐军退至马陵,设下埋伏将魏军打败。孙膑命人在一棵树上刻上“庞涓死于此树下”等字,庞涓见后羞愧难当,在树下拔剑自刎。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照片拍摄于202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村中问路时正好遇见了村民田希宝,老人家给我讲述了马岭村的历史,热情地带我参观了村里的光荣院、关帝庙、古井等,并找来了马岭刘家宅大门的钥匙让我参观了这座被列为长清区依法登记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老宅院。经过交谈得知,老人家出生于1951年,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服役10年,后复员回乡务农,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现在仍热心于村里的公益事业。由于我们属于同时代人,又都有铁路情结,所以很谈得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村中的路中央,有一座巨幅毛主席画像影壁。画像画工细腻、栩栩如生,是文革时期的遗存。田希宝老人家还参与了当时的修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马岭村关帝庙,关帝塑像无存,只有一幅关帝画像供人祀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关帝庙的院子里,坐东朝西有一块立于中华民国二十九年的重修关帝庙的石碑,碑上面除了记载重修过程及捐款人名单外,有一幅图案奇特怪异,细心人仔细端量就会看出里面的奥妙:原来是一些竹子,并且是由文字组成的。这是典型的画意诗,是字在画中,画中有诗。左边的竹子是“风竹”、右边的是“雨竹”。风雨竹所组成的诗是:“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这里面有什么含义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关羽身居曹营十二年,没有被曹操的重赏厚禄而动心,仍然时时刻刻挂念着刘备,朝夕思归。后来,当他斩颜良、诛文丑之后,方知刘备在袁绍处,急切想归。但自己在曹营被待为上宾,恐刘备疑其心变,便作画“风雨竹”暗中送与刘备,借竹名佳节壮,以喻自己虽人在曹营而不辱名失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此画别具风格,由片片竹叶组成字的诗文。从画的鉴赏角度看,两棵竹子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字丝毫无损于画;从字的角度看,把字巧妙地揉在画中,画中带字,字画相兼,构思精巧,艺术高超。凡有幸观赏者,无不为之惊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马岭村光荣院(原观音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马岭刘家宅南屋,下半部分为条石所砌,上半部分为青砖所砌,门窗为拱券结构,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依山势而建的石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外墙带神龛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古村落,石碾、石磨很常见,但石质大车轮我还是第一次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孝里街道孝里铺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孝里铺村位于孝里镇西侧,距济南中心城区约60公里,为济南市域范围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落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说孝里铺村原来有不少老的院落和房子,像柴家、杜家和路家老宅等,不仅院子大,而且门楼壮观、做工精美。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已不见了踪影,似乎只有村南的老槐树在诉说着古村的历史。(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曾经显赫一时的马氏祠堂好像也是重修的。(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祠后有一墓冢,石祠因墓而建。祠主无考,旧传为西汉孝子郭巨墓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载,孝堂山原名巫山,"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刻于石祠西墙外面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的《陇东王感孝颂》,亦称其为孝子郭巨的墓祠。(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十一.五峰山街道东菜园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菜园以村北的明德王陵而闻名。明成化年间金氏由济南府西郊小金庄迁居该村,时逢明德王墓施工,即种菜供工匠食用,因村座落在菜园东,故名东菜园至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说起济南府,不得不说明德王。济南城的历史有着“汉筑城、晋定邦、宋设府、清开埠”的说法,但济南的以砖砌墙却是从明朝开始的,因为这时候济南成了明德王的封地,当然明德王府也在济南,比如王府池子、珍珠泉都是德王家的,所以至今济南依然还有“明府城”之说。第一任明德王是朱见潾,为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被封为德王,一开始在德州,后来改为驻济南,及至隆武二年(1646年),第七代德王朱由栎遇害,延续了180余年的德王国才告终结。德王墓地就选在了“背靠大山,脚踏两川,左青龙右白虎”的长清青崖寨下,当地人称“十八王林”、“明王林”。明德王陵里埋葬着德庄王(朱见潾死后谥号庄王)及其六代嫡系子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明德庄王(朱见潾)墓。(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十二.五峰山街道庄庄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五峰山街道的心脏地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历史底蕴的村庄。五峰山街道因其五座秀丽的山峰而得名,而庄庄村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庄庄村玉皇庙。山门的南北拱门上方各嵌一方石匾。南匾上刻“昊天金阙”,落款为“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孟月”;北匾上刻“万神朝礼”,并无落款。从石匾上的年代可以判断,该建筑为明代古建筑,距今有约400年历史了。(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十三.五峰山街道润玉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润玉泉村是明洪武年间建村,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该村几乎四面环山,只在村东南有一条进村小路。古村泉水润润、古柏葱葱、石板绵延、老屋林立;又有古木柴门、白发翁媪;石碌石碾点缀其中,鸡鸣犬吠人声偶然相闻,如若恰逢夕阳西下,落日熔金,真真恍若世外桃源。(照片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村内最有名的就是润玉泉,位于村中一面极为高大的院墙之下,原泉水沿山岩漫流,没有泉池。后为方便乡民提水,壮一方观瞻,临崖凿池蓄水,在池旁立“润玉泉”石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图为村里的关帝庙,庙前的岩石上长着12棵侧柏,据说原来有13棵,村人为了讨个吉利,就管它们叫“十三太保”,到了大炼钢铁的年代,树底下支起打铁炉子,“熏死”了一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从润玉泉继续往东山坡上走,废弃的老院落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村内的青石板路给人留下了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十四.崮云湖街道皇姑井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相传,在隋末唐初,李世民率军路过此处时,人困马乏,四处找水而不得。就在李世民特别失望的时候,忽见一村姑手提小篮,肩担水桶,飘然来到队伍前。士兵们发现桶内仅有半桶水,篮中也只有一张烙饼,都有点丧气。这时村姑主动上前对李世民说,别看我就这么一点水、一张饼,你们尽管吃吧。说着从篮子里拿出一张烙饼递给李世民,再拿,篮子中依旧有烙饼。就这样,一张张烙饼从篮子中拿出,直到所有士兵都吃饱了。同样,那半桶水也让所有士兵们喝足了。李世民正准备上前躬身施礼时,那村姑已脚踏祥云飘然而去。李世民做了皇帝后,便命人在此地掘了一眼深水井,并赐名“皇姑井”。(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城镇化改造的进程,如今的皇姑井村已经拆迁了,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曾经辉煌的皇姑井看上去有些荒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村口一座壮观的连拱渡槽正中央,“皇姑井村”四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像是在一片废墟之中坚守着什么、等待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  十五.崮云湖街道炒米店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时,因此地是山区而缺水,故当地人炒米吃,不能煮米吃,所以叫炒米店。炒米店名字很响,还有一层原因是——山东巡抚佛伦曾经帮助村民挖井解决吃水问题的动人故事。(照片拍摄于202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山东巡抚佛伦来到炒米店灵岩下院,问僧人当地生活情况。僧人说缺水,村人没法煮饭,只能炒米为食,所以得名“炒米店”。佛伦于是决定官方出资为村人凿井取水。井尚未凿成,佛伦就升任川陕总督调走了,他的继任桑格继续完成了这项工作,所以才有了“佛大老爷创始,桑大老爷告成”的石碑,这口井也被村人称为“佛公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井有了,村民也“吃水不忘挖井人”,于是一起决定将村名由“炒米店”改为“佛公店”,以此来感谢佛伦巡抚的恩德。“佛公店”一直存在了近300年,直到解放后才又被改为“炒米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沿着村中的主干道“九省御道”走到村子的南头,就是有名的“泰山行宫”,当地人俗称“南大庙”。根据现存的碑刻和建筑结构,文物专家初步判断,这座行宫是宋元时期建造的,可谓弥足珍贵。一个青砖垒成的大殿,南北两侧的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现存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在村子南头“九省御道”旁边立着一通高大的古石碑。碑额上面刻着“新建广惠桥记”六个楷书大字。石碑落款时间为大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距今已有近550年的历史了。碑文中记载了炒米店村当年为了交通方便在此新建“广惠桥”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500多年的岁月,曾经的繁华官道早已不再,当年的河流也早已断流,在路上你几乎看不出一点儿桥梁的痕迹,随着地面的抬高如今的广惠桥已经被隐藏于地下了,而且还被茂密的树枝遮挡着,不仔细看你根本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  十六.崮云湖街道大崮山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作为历史上皇帝泰山封禅的必经古驿道,大崮山村至今还留存着不少历史建筑。大崮山村的文物古迹起源于唐王寨的传说。相传唐朝初期,李世民被起义军围困在唐王寨,也就是现在的大崮山村。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为了感恩,他下令在大崮山村修建了青云观、光明寺,并修了官道和官井,还在附近小山上建起了玉皇庙。(照片拍摄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玉皇庙位于大崮山头,相传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历代多次重修、扩建,最后才达到现在这个规模。门口这棵古柏最特别,半枝繁茂,半枝凋零,十分吸引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关帝小庙,整体为石板垒成,屋脊处刻有龙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官殿,供奉着尧、舜、禹三圣帝,屋脊处刻有龙纹和无名神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座“送子殿”石壁上的八仙过海摩崖造像十分完好,虽然雕刻技法较粗,但都涂上了油彩,显得十分艳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八仙”指的是古代神话里的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这八位神仙。传说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在人间惩恶扬善,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八仙过海讲的是白云仙长在蓬莱仙岛牡丹花盛开之际宴请八仙及五圣前往共享盛宴,归程的时候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但是途中遭到东海龙王的阻挠,结果双方以及他们的盟友分成两大队人,展开了一场斗法较量,最后八仙和他们的朋友分别拿出自己的法宝,获得胜利,顺利地越过大海。</p> <p class="ql-block">  十七.双泉镇黄立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黄立泉村为孙氏、古氏所建,因村有黄鹂泉,村以泉名。后为书写方便,写作黄立泉。(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进到黄鹂泉村,便看到一棵高大的柏树挺立在路的中央,村民用石头垒砌成一个椭圆形的平台将古树保护了起来。村子依山势而建,南高北低,东上西下,高低错落,十分有致。这里三面傍山,树木遮盖,庄户人家不多,尘土噪声不扰,到了这里仿佛进入一个桃源般的清静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古香古色的民居大门及影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村南的小路上山,行不远会有一条分叉路,右拐去黄鹂泉,左行去三教堂。古老的黄鹂泉因泉畔树丛中时有黄鹂婉转鸣唱而得名,泉之源头是一个幽深的泉洞,泉水是由洞壁滴水汇集而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黄鹂泉不远处立一方碑,还有一处残破的院落。原来这里以前是黄鹂泉书院。解析碑文得知黄鹂泉书院年代久矣,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新修缮。原来,清代以前的黄鹂泉村及其附近属于肥城管辖,大约明朝洪武年间,来自江苏淮安一个叫孙书中的读书人全家来到肥城居住,多年以后,孙家人丁兴旺,孙氏后人乐善好施,曾捐资修建了好多庙宇,做了好多善事。到了孙家的十世后代,孙祖舜一辈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孙祖舜兄弟四人便在居住地也就是黄鹂泉村捐出良田八亩作为资金,在南山坡上创建了黄鹂泉书院,作为家族的私人学校。据村南的一位谷姓村民讲,他的曾祖父曾在书院教过书,当时毕业的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与黄鹂泉对峙相望的山坡上有一片残落的庙宇——三教堂,踏上石阶进入院内,能清晰地看出庙宇的建筑规模及格局。这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道场,主殿原供奉的是“老子、圣人、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教堂”的拱形门券上雕刻着卷草纹,柔顺流畅,匾额上浮雕“三教堂”三个大字,由孙氏后人孙培迁、孙建箴及孙傅贵于民国十一年重修。三教堂是黄鹂泉书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座庙的精品,当数“三教堂”西北侧的四脚方柱石钟亭了。棱角规整的方石基座,稳稳地承载着古朴雄浑的石钟亭走过了近400年的历史。石柱、石顶、石额枋,这一根根、一块块硕大的石件,全部用整块石头雕凿而成,额枋上刻有字迹娟秀的钟亭记,钟亭的歇山顶部刻“合瓦屋面”,雕花草文饰,线条优美,畅若行云。细细观察,额枋上隐隐约约能够看出“大明天启四年”(1624年)字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八.双泉镇五眼井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济南长清的双泉镇五眼井村,因有一口五个井眼组成的水井而得名。据《长清地名志》记载,五眼井村为魏氏所建,原名魏家庄。为保护南山下的村民饮山泉水,就在其周围建起长方形池子,加盖四块石板,形成五个井眼,人称“五眼井”,后演变为村名。(照片拍摄于202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当年来此定居的魏氏有五个儿子,儿子们小的时候,魏家一家人很是和睦,儿子长大成人,相继娶了媳妇之后,开始出现矛盾,没办法,只好分家过日子。当财产、土地、赡养老人等问题都解决达成协议之后,家里的那潭泉水池却无法分了,最后,主持分家的人想了个办法,请石匠把泉池垒砌棚盖起来,在长方形泉池之上,覆四块石板,形成五个井眼,这样兄弟五人都分得了一个井口。虽然井口是分开的,但泉池里的水却是相通的,时间一长,兄弟五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毕竟血浓于水,于是,他们重新合家过日子,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但五个井口就这样留了下来,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魏家庄慢慢演变成了五眼井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进村不远,就见到了带有毛主席巨幅画像影壁的“红戏台”,具有浓烈的时代印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五眼井,如今已经没有人在这里取水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五眼井北面有一座古庙----天齐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正殿里面供奉着天齐庙的主神“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东岳大帝,又名泰山神,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盘古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在传统汉族神话中,官方正统之中,泰山是青帝太昊的司职之一,故青帝又称东帝,为泰山神。在汉族民间传说中东岳大帝主管世间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和人) 出生大权的。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成为汉族民间宗教信仰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侧还有一座庙,里面的神灵我不认识,但这座庙的金钱窗很有特色,非常精致,也透着一种神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农家小院里有一棵古槐,看树围应该有些年头了,它粗壮的树干不甘寂寞地伸出院外,直冲云天,初夏时节,枝繁叶茂,古老中蕴含着勃勃生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十九.双泉镇王庄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王庄村从明代就开始建村。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一户王姓人家,慢慢就有了村,并起名王庄村。(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家庄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南边就是双泉镇著名的九顶连柱山,其下的背阴处,有一座太白金星庙。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虽然面积不算大,但由于隐藏着一段神秘的传说,遂令人肃然起敬。加上比邻还有一座“魁星庙”和紧挨着的“神泉”,使得香火特别旺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金星庙里供奉着太白金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太白金星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神仙之一。他位居仙班,德高望重,为天庭众仙之首,更是玉皇大帝的得力助手。太白金星以白胡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头戴道冠,手持龙头拐杖,仙风道骨,谦逊有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太白金星还是道教中的福神,象征着吉祥、平安。民间有“太白金星赐福”的说法,人们相信他能带来好运,保佑家庭安宁、事业顺利。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百姓们都会供奉太白金星,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总的来说,太白金星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具有极高地位和影响力的神仙。他既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对象,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神。太白金星的形象和故事传承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仙的敬仰。在今后的日子里,太白金星将继续守护着我们,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智慧和福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金星庙东面下方不远处就是吕祖庙,全石结构,当地人习惯上称作“魁星庙”。魁星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吕祖庙内供奉着吕洞宾的塑像。除此之外,当地的老百姓还摆放着玉皇大帝、财神爷、释迦牟尼、送子观音、泰山老奶奶等诸多神灵,在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家庭安康等方面早已突破了神教、道教、佛教等诸教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吕洞宾为道教八仙之一。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道教中的大宗师。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吕祖信仰在民间极为广泛,其也是“五文昌”之一,常与关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此五神皆有护持文运之职能,而成为士人学子敬奉的对象,故合称“五文昌”,这可能就是当地人把“吕祖庙”称为“魁星庙”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一魁星点斗碑刻嵌于北墙壁上。这块碑是字画相揉一起的:乍看是一幅画,再仔细看,“克己复礼”和“正心修身”则藏在魁星的形象之中。魁星像由这两个成语、八个汉字组成。 “魁星点斗碑”绝妙之处在于图中藏字,字中寓意。反映的是中国的正统文化。可以说,“魁星点斗”图有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文字游戏中的一件佳作。</p> <p class="ql-block">  魁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颗星,方形如斗,故称斗魁。魁星是主宰人间功名禄位之神,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是北斗七星。“魁星点斗”图可能就是根据这幅图创作的。(图片来自天文问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离金星庙北面不远的山脚处有一泉池,被当地人称为“神泉”。泉水自山石岩缝渗流而出,常年不竭,雨季丰沛,为村民饮用水源。泉水汇入石砌长方形泉池。那么,神泉与太白金星庙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里面有一段传说:据传从前这一带闹瘟疫,王家庄全村人死了一多半,一天来了一老者,手拿拂尘往山下扫了一下,便涌出一泉,他即令众人喝泉水消病。结果村里人喝了泉水后很快痊愈,保住了全村人性命。众人大悟,原来是太白金星下凡救人啊!便称此泉为“神泉”。后来,人们依此神话传说,在泉水上方建起了金星老爷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双泉镇尹庄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据传温氏于明朝初期因犯法被剿后,温、尹两姓从故村——温家街南迁于现址。为避免再次肇祸而改村名为尹家庄。后尹氏绝嗣。陈氏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迁居此地沿称尹家庄,后简称尹庄至今。(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口的老龙柏,长得有点像山东省版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尹庄村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家老宅,穿过幽深的老巷子,一片青砖土墙的古建筑出现在眼前。陈家老宅的规模大的惊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组合式建筑群,拱型的石门里是一条条宽阔的土路,道路两边错落着一个个宅院,每一处宅院又是一进院子套着一进院子,还有一座小二层楼和装饰精致的门楼。图为陈家老宅二层门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家老宅影壁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小巷两侧坐落着好几个院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门腰枕石上精美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一.双泉镇小张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小张村始建于明末,张氏于清初由大张家庄迁来定居,因位于尹庄西南,故以方位命名前张庄,后为区别村西北张家庄而更名小张家庄,今简称小张。小张村建筑布局整体沿山坡曲折分布,高低错落有致。(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家古宅坐落在小张村的中央,紧靠大街,他的主人叫陈士其。整个大院南北长20多米,东西宽20多米,面积大约一亩半地,是一座具有典型北方特点的清代院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破落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宅窗户上的漂亮装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二.归德镇双乳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长清区大山里的中国传统村落双乳村,不仅名字奇怪,关键是这个村就是围着一座墓而建,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的石头村落。村名字的来历是因为村子建在两座丘陵小山上,这两座山的山头又因像是女人的乳房而被称做“双乳山”。(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6年村民在双乳山采石时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考古人员发掘和专家考证这是汉代济北王刘宽的王陵!1996年,汉济北王墓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刘宽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即位,在位11年,公元前87年,因与父亲刘胡(谥号式王)的王后和妾侍通奸,违背人伦,并借祭祖对汉武帝施行诅咒等事发,汉武帝欲将其押往都城问罪,刘宽闻讯后自杀,其后济北国也被废除,改为隶属于泰水郡的北安县。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双乳村的大街小巷高低错落有致,沿山坡曲折分布,或用青石或用鹅卵石铺成。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四合院,户与户相连。走在双乳村里,听着鸡鸣、犬吠,在明清风格的石屋之间穿行,仿佛穿越了时空,古老的风情让人流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已经废弃的民居大门及影壁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头房与古树。</p> 这是一处带有地窖的民居。(窗子下面为地窖入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三.归德镇土屋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土屋村位于长清区归德镇,介于归德、马山、双泉三镇的界点上。据史料载:土屋村始建于明朝初期,由曹氏建一小楼,遂起名“曹家楼”;清乾隆年间,曹氏衰败,原在土岗窑洞居住的人们迁居下来,将村名改为“土屋村”。电视剧《苦菜花》曾在此拍摄过外景。(照片拍摄于202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百年前鲁中地区北方传统民居的缩影,厚重而又古朴。村子里,有年份的老房子,基本多以青石块砌筑墙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村中的一口古井,井沿上被井绳长期摩擦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最有名的老宅为“赵家大院”。图为赵家大院的内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赵家大院老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赵家大院南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赵家大院大门上的腰枕石雕刻有不同的图案,其中赵家南大门左侧腰枕雕刻的是西洋钟表的造型,而右侧则雕刻着中国传统的太极八卦图。两个腰枕石的雕刻内容一中一洋,构思巧妙,特别是西洋钟表的图案更彰显出深居偏僻山村的院落主人应该接受过西方教育,最起码出去闯荡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西洋钟表造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太极八卦图案。</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文昌街道水泉峪村</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明朝中叶,郗氏先人郗文登,按明朝政府移民政策的要求,自山西洪洞迁居长清县城东南15里的山中建村,以村边有山泉饮用,命名水泉峪村。(照片拍摄于20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口的三孔古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里的老房子已经不多了,图为已经废弃的大门。郗家老宅被铁皮墙给围了起来没有拍到,看样子是在进行修葺,以后有机会再来补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顺着村中一条南北方向的小街向北走,走到尽头就是北山。然后再沿着一条或明或暗的小路向山上爬,走到这座山的半山腰,登上九级台阶后就会来到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水泉峪摩崖石刻造像位置了。这尊石佛像高约2米,宽约1.8米,结跏趺坐,身穿通肩式袈裟,作禅定状。身躯宽扁,头部圆浑略长,天庭饱满,两颐丰腴,五官微残,双手做相握状。石佛头部后边雕刻有桃形莲瓣纹及团花的圆光,以显示佛法的无边威仪。像龛内左侧题有“至元十七年三月”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长清古村落,你可以领略到古老的建筑风貌、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体验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让人在探寻历史的同时,也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归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更好地反映每个古村落的真实情况,写好文字部分,除了实地考察之外,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政府网站、网友博文、景点简介等,有的就干脆引用百度百科、360百科或者小红书的内容,在此对这些历史资料和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由于本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网友予以指正。本人发表此文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和传递信息之目的,若有信息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人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宜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24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