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古典时期艺术:雕塑(三)人类文明的瑰宝:雅典帕特农神庙。

Tieq lu (陆铁强)

<p class="ql-block"> 雅典的卫城建在山坡上,居高临下,俯瞰着整个城市。下面,站在雅典的各个角度,也都能仰望到2500年前的这座人类的杰作,尤其在黑夜之中,在灯光下更显得超凡灵动,犹如天上城廓。我想每一个到过雅典的人对此都会有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雅典卫城重建于公元前450年,也就是在希波战争萨拉米斯战役(公元前480年)胜利30年之后。伯里克利斯于公元前461年上台,除了短暂的中断外,一直统治雅典直到公元前429年因瘟疫去世。由于他开明的领导和对艺术的赞助,公元前五世纪被称为“伯里克利斯时代”,他统治了约三十二年之久,整个世纪的三分之一。根据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伯里克利斯的母亲阿加里斯塔做了一个梦,梦见她生下了一只狮子。几天后,她生下了一个男孩,他身材匀称,但头骨过大过长。因此,艺术家们几乎总是描绘他戴着头盔。下面,图中雕塑家克雷西拉斯描绘他也如此。雕塑中面容显得庄重端庄。伯里克利斯拥有伟大政治家所需的四大基本美德:智慧、雄辩,爱国和无私无畏。</p> <p class="ql-block">伯里克利斯肖像头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30年由克雷西拉斯原作的罗马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柏林国家博物馆古代艺术品收藏。</p> <p class="ql-block"> 在他的统治开始时,雅典已经成为庞大的海上帝国,从而为它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但是当时卫城的遗址只不过是一片石头堆和残破雕像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伯里克利让他的艺术家朋友负责这件工程:设计师是伊克提诺斯,总工程师是卡利克拉底斯,而菲迪亚斯负责装饰雕塑。他还制作了那座用金子和象牙覆盖的巨大雅典娜神像,高近40英尺,耸立在建筑物的东部内厅中。其中包括建造四座主要纪念建筑:帕台农神庙、山门,厄勒克特翁神庙和雅典娜尼基神庙。</p> <p class="ql-block">卫城的立体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红色),厄勒克特翁神庙(黄色),山门(绿色),雅典娜尼基神庙(蓝色)。</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帕特农神庙。</p> <p class="ql-block"> 帕台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于公元前432年竣工。它长七十米,宽三十米,部分建在基岩上,部分建在前身神庙的高起基础上。当时,伯里克利斯希望看到一个宏伟的纪念建筑来放置为胜利制作的大型雅典娜塑像;并且能有一系列关于这位女神传说的浮雕。这是一座由大理石制成的卓越建筑,一直被列为世界杰作之一。神殿的核心由一个宽十九米的内殿组成,其中由两排叠放的柱子形成中央纵廊,在纵廊的尽头是菲狄亚斯的金象牙雕塑——雅典娜女神像。为了扩大纵廊的宽度,柱廊的正面由八根柱子组成,而不是多立柱庙宇通常的六根。</p> <p class="ql-block">帕台农神庙横截面(复原图)</p><p class="ql-block">洛维奥·贝努瓦特绘制,1879-1881年。</p><p class="ql-block">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 帕台农神庙是数学美学的典范,对建筑细节进行了光学修正。尽管在始古时期已经有人尝试过这种修正,但这里理性化的视觉修正达到了最高的精致程度。这些修正的痕迹仍然可以在神庙的现存遗迹中看到。其基座的四层不等高;第一层,靠在基岩上形成地基,是最低的,而最后一层是最高的。这种差异非常微小,很难用眼睛识别,更容易的是通过走上台阶来感觉。然而,从远处看,这三级台阶似乎是等高的,这样,似乎顶层一阶也不会因建筑物的重量而被压扁,肉眼看上去就像这些台阶真的像等高。而且每一层的表面也不是平的;它略微凸起,所以看起来不会显得中间凹陷。</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光学修正原则也适用于柱子。没有一根柱子完全垂直于地面,也不与其他柱子平行,因为这样会使它们看起来相互分离。四面的角柱明显比其他柱子更靠近相邻的柱子,因为相同的柱间空间会造成更大的空白空间;而且其柱身稍微加粗来纠正这种视觉上的误差。</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这座神庙中的雕塑。首先来欣赏一下西面顶上三角楣的雕塑。它的主题是“女神雅典娜征服阿提卡”,更确切地是雅典娜与海神波塞东关于海洋与陆地的管辖权的争斗。</p> <p class="ql-block">西三角楣雕塑想象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西三角楣雕塑(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展出帕特农西侧三角楣饰雕塑原物。</p> <p class="ql-block">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里展出的西三角楣的实物复制品如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三角楣中央展示了雅典娜借由创造第一棵橄榄树,在争夺城市控制权的竞争中击败波塞冬。图中可见橄榄树根植在她的一侧;波塞冬拿着三叉戟在另一侧。两组对称排列的马车将他们与其他人物分开:右侧是赫尔墨斯,以及胜利女神耐克(Nike)驱动着战车;左侧是虹神伊里斯和海神的驾车人阿芙罗狄忒。在两侧站立着阿提卡古代英雄家族:潘底俄尼德斯、厄勒克特翁家族和克洛普斯家族。最后,在角落处,两位仙女和两位河神将雅典土地的肥沃力量与正在上演的英雄剧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西三角楣的雕塑尽管残破不全,但有几座男姓的躯干雕塑得极其精彩!真是栩栩如生,充满了力量!而且有历史一种的苍桑感,一种残缺之美!</p> <p class="ql-block">赫尔墨斯半身像,来自帕台农神庙的西端三角楣石雕。公元前五世纪。</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伦敦。</p> <p class="ql-block">它在博物馆里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赛菲索斯半身像。高82厘米(32英寸)。</p><p class="ql-block">来自帕台农神庙的西三角楣石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五世纪。大英博物馆,伦敦。</p> <p class="ql-block">它在博物馆里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东三角楣主题是《雅典娜的诞生》。根据希腊古代作家赫西俄德的《神谱》,宙斯吞下怀有雅典娜的妻子墨提斯。雅典娜诞生在宙斯体内,然后通过他的额头从他的身体中逃脱。之后,又受到铁匠神赫菲斯托斯之锤的一击而得到自由。</p><p class="ql-block"> 这个三角楣的中央部分几乎完全被摧毁,只剩下原来的二十一尊雕塑中的八尊,但据推测,这一场景左侧可能是伊里斯、珀耳塞福涅、狄蜜特和狄俄尼索斯等人物,右侧可能是阿芙罗狄忒和她的两位伴侣莱托和狄奥涅。这一神话传说中的场景被呈现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一个抽象的奥林匹斯山,仿佛在一个剧院舞台上,太阳神赫利俄斯和月亮女神塞勒涅分别在两个角落主持,这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黎明。</p> <p class="ql-block">东三角楣的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有如下几座雕塑,书上经常提及。</p> <p class="ql-block">《月亮女神塞勒涅的马》</p><p class="ql-block">公元前五世纪。来自帕台农神庙的东三角楣。</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伦敦。</p> <p class="ql-block">《马头》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雅典娜的诞生》一侧有代表朝阳的太阳神赫利俄斯,另一侧是被视为朝西方地平线下沉的月亮女神塞勒涅。 上面这个雕塑是月亮女神塞勒涅驾驶战车马的马头,向三角楣的右端突出。</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的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us,约46年—125年),关于雅典由伯里克利斯主持兴建的伟大建筑和雕塑,他的的评价是:“它们似乎具有一种永恒的生命气息和与其构成相互交织的永恒精神”。他主要指的是帕台农神庙及其雕塑装饰。不得不说,他对希腊艺术的钦佩是多么正确。这一件描绘月亮女神塞勒涅的马匹,表现出在整个夜晚辛苦拖着她的战车穿越天空后感到疲惫喘气的样子。这匹疲惫的骏马头部栩栩如生,是动物雕塑的一大杰作。突出的眼睛、鼻孔张开、垂下的嘴巴以及松弛皮肤下脉搏的静脉无误地表现出一付疲惫的样子,但同时保留了马的高贵精神和骄傲的感觉。具体的雕塑家不知道是谁,但可以假设菲狄亚斯在这种完美的精致和品格方面的指导,因为他是帕台农神庙所有雕塑的总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左侧残存的两匹太阳神的战马,太有意思了!</p> <p class="ql-block">左侧战马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太阳神赫利俄斯和他的四匹马车中的两匹马,它们从大海上升,带来新的一天,马匹仰首长啸,一股新鲜的活力喷涌而出。而月亮女神塞勒涅在穿过夜空直至黎明后,战车中沉入地平线她的马匹疲惫的头部与太阳马的活泼渴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座三角楣雕塑的两端,从海中升起和沉入于海面的象征给整个场景赋予了生气。毫无疑问,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看左侧的一组人物像。</p> <p class="ql-block">在东三角楣上的左侧。</p> <p class="ql-block">《狄俄尼索斯》(酒神)</p><p class="ql-block">高1.30米(4英尺),长1.2米(6英尺半)。</p><p class="ql-block">来自帕台农神庙的东三角楣石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五世纪。大英博物馆,伦敦。</p> <p class="ql-block">《狄蜜忒(谷物之神)和珀耳塞福涅(狄蜜忒之女,冥后)》。伦敦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是一对母女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位艺术评论家说道:“在这里没有暴力,也没有悲情,实际上也没有任何具体的行为,而在此只有一股浓郁的诗意。我们在狄俄尼索斯轻松的男性身体中和这两位女神柔和丰满的身形中都能找到这种感受,她们被薄纱包裹着,仿佛这薄纱有一种液体的品质,环绕着女神的形体而涓涓流淌。”写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 在东三角楣的右侧有一组雕塑《阿佛洛狄忒(爱神,也可称为“维纳斯”),狄安娜(月神,阿佛洛狄忒的母亲)和第三位不知名女神》 ,其中也有母女,半躺的阿佛洛狄忒(高56英寸)以安逸姿态躺在她的母亲狄俄尼旁边。</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太美了,几乎所有讲到帕台农神庙的雕塑都会提到它。</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可以将右侧的狄安娜和阿佛洛狄忒一组与左侧的狄蜜忒和珀耳塞福涅一组相比较。我们可见后者对服饰的处理比较克制,可能是另一位艺术家制作的。明显,阿佛洛狄忒、狄安娜和第三位女神的服饰的边缘褶皱显得更为柔软,精致,似水般地流动在她们的身体上,有一种令人舒适的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 菲迪亚斯与他的同事的雕塑技巧巳经达到非凡的精湛。无论是表现肌肉与衣褶,其线条如此之自然,充满柔和的体积感,凝固在大理石之中。需知,这是公元前450年,也就是距今四千五百年前的成就,想到这里,不禁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而且从巧妙的群体构图,菲迪亚斯展示了自己也是一位戏剧大师。蛮有意思的是,在十九世纪初英国埃尔金勋爵将此带回伦敦时,开始曾想过一个主意:请当时最著名的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来作一些修复工作。卡诺瓦一看原作,马上拒绝勋罸的邀请,他无法胜任对这些作品作任何修复。【看来,这位艺术家确实很有见地。我曾经写过一篇美篇关于在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举办他的一次作品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的雕塑分四个部分,菲迪亚斯设计制作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金象牙嵌合的石头雕塑)【上文已经提及,不再重述。】,东西二幅三角楣的雕塑【上面讲的】,还有92幅排挡间饰浮雕,与围绕内庭外面四周顶部的饰带。我曾在之前《古希腊古风时代艺术(二):神庙等建筑中的雕塑》中对它们的定义作与解释。为了方便起见,在这里重复一下。</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图表示古希腊多立克式(左边绿色)与爱奥尼亚式(右边红色)基本构件。这两者三角楣饰是相同的。三角楣饰下面在有一横条。注意:横条有两种形式,右边一种当中是有间隔的,分成一个个正方形,这就是上面讲的“排档间饰”(Metopes)一般用于多利克柱式神庙。另外一种就是没有间隔,图案可以连成一片的,上面介绍时就称为“饰带”(friezes),一般用于比较小型的爱奥尼亚柱式神庙。</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属于多立克式的,所以它外部屋檐下的装饰是排挡间饰,是由一个个分开的方形图案。</p> <p class="ql-block">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厅中帕特农神庙排挡间饰深雕的原件。</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看一下排挡间饰。对于排挡间饰的内容解读仅是猜测,好多几乎难以辨识,有好多只是与同时代的艺术品(主要是陶器)进行比较才能识别。这些图像都是表达的是战争主题。西部是关于亚马逊女战士,北部是关于特洛伊i的沦陷;东部是关于伽门迦与巨人之战,南部是关于半人马与拉皮斯之战。这战争主题就像帕台农神庙中的金象牙雅典娜神像一样,是有关于秩序与混乱、人类与动物、文明与野蛮之间的斗争,也可以认为是对波斯战争的隐喻,是雅典城市胜利的象征。但是,这些作品的制作质量不及其他部分,因为菲迪亚斯可能将它们委托给了其他合作者。然而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在南侧第一个方形浮雕上的半人半马的头部,可能是菲迪亚斯亲自参与的。这里众多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屈曲肢体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韵律感,再加上面部表情的多样性,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戏剧感。</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实例。很奇怪,四面墙上只有南面的《半人马与拉皮斯之战》好几座浮雕还保持着得相当完整,所以,网上大多以这些排挡间饰作为范例。</p> <p class="ql-block">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拉庇斯和半人马之战》。这些浮雕的大小都是高1.34米(4英尺)左右。不仅人体,马匹解剖结构准确,而且充满动感,非常精彩!</p> <p class="ql-block">细部</p> <p class="ql-block">细部</p> <p class="ql-block">西面《与亚马逊女战士战斗》大都巳经毁坏,看到不大清楚。</p> <p class="ql-block">东面《伽门迦与巨人之战》,同样,毁坏了。</p> <p class="ql-block">北面《特洛伊的毁灭》,其中只有一幅还可以。</p> <p class="ql-block">想像中的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细节</p> <p class="ql-block">其他也都毁坏了。</p> <p class="ql-block">  那么第三部分“饰带”在什么地方呢?它们在围绕内庭四周的上方(红线处)。</p> <p class="ql-block">下图同时有排挡间饰与饰带,我们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绿色(三角楣饰),蓝色(排挡间饰),红色(饰带)。</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展厅中的帕特农神庙饰带的原件。</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雅典卫城博物馆的展厅,三角楣饰,排挡间饰与饰条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英国十九世纪画家阿尔玛-塔德玛(Alma-Tadema)于1868年创作的《菲迪亚斯向朋友展示帕台农神庙饰带》,想像中其饰带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饰带雕塑这部分很可能就是伟大的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的指导下制作的。这个饰带包括378个人物和245只动物。原始的矩饰总长约160米(524英尺),其中仍保存有128米(420英尺)—大约80%。其余部分仅通过据称是法国艺术家雅克·卡雷在1674年绘制的图纸得知,这是在威尼斯轰炸摧毁庙宇前13年。与帕台农神庙的壁龛和帕台农神庙的山脊装饰一起,它构成了建筑物中幸存雕塑的主体。它的艺术价值非常之高。</p> <p class="ql-block"> 很有意思的是,神庙外面一圈排挡间饰的浮雕火药味十足,都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而内庭的饰条中却是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呈现的是帕纳特赛节庆典,描绘的是当时希腊普通人的形象。这个庆典每四年一次,在雅典卫城上举行,人们在这个节日中陪伴着为雅典娜织新外衣的少女们,还有其他拿着香瓶、水罐、烛台和熏炉的少女们;他们之后是由放牧人引领的牛羊,他们将被用于祭祀,然后是携带供品的外籍人、由重装步兵驾驶的战车,以及在最后的位置,代表雅典青年英姿挥发的一队骑士。</p><p class="ql-block"> 这个浮雕上的三百六十个人物和众多动物展现得非常生动。与方形浮雕不同,这个长长的浮雕是用类似雕刻技术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既要展现出风格的统一性,但又不陷于单调。其中有各个阶层中的人物,都是从生活中抽取来的;有携带水罐的外籍人、法官、城市长老、骑士和少女们。</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饰条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下面三幅的位置可见于上面的蓝圈。好像在讲述在庆典中人们的一个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帕纳特奈亚大祭神像</p><p class="ql-block">东侧上的浮雕第7块(长1.60米,高1.06米)。</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座浮雕现藏于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饰一直被认为代表了每四年举行一次的泛雅典娜游行,这个游行在一场隆重的仪式中达到高潮,即向女神献上一条新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披肩场景,东侧 V,31-35,伦敦。</p> <p class="ql-block">南侧饰条中的骑兵行进的场景。X XI,26-28,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细部</p> <p class="ql-block">南侧饰条中祭祀的场景。牲畜被引领至祭祀场所,XLV,137-140,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被引领赴祭的牛犊。图版XL,高1.06米(41英寸)。帕台农神庙南部饬条。大英博物馆,伦敦。</p> <p class="ql-block">细部:</p><p class="ql-block"> 这头低头吼叫的母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像许多其他人物一样,这头母牛被雕刻得极其细致,仿佛是要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动物看起来栩栩如生,不仅是石头。这头牲畜的忧虑感和缓慢的耐心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其皱巴巴的皮肤、悲伤的眼睛和敏感的鼻子的细节被巧妙地刻画出。</p> <p class="ql-block">西侧骑士们的各种姿态,充满了自信与勇气,这里不是去赴战场,可以说是一种古希腊的阅兵仪式。</p> <p class="ql-block">西侧 II,2-3,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侧:一部分也是骑士形象,一部分是敬献与男士们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骑士。北部饰条的第42块浮雕。</p><p class="ql-block">高1.06米(3英尺4英寸)。</p><p class="ql-block">公元前五世纪。大英博物馆,伦敦。</p> <p class="ql-block">细部</p> <p class="ql-block">骑马的骑士</p><p class="ql-block">来自帕台农神庙北部楣饰的第38块浮雕。</p><p class="ql-block">高1.06米(3英尺半)。</p><p class="ql-block">公元前五世纪。</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下面同样来自北侧饰条。</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的绝大部分的雕塑艺术作品现在都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希腊雅典的卫城博物馆里的是仿品,但是,用现代科技制作的这些仿品可以乱真,非常之好。</p> <p class="ql-block">希腊雅典卫城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很好。在观赏这些帕特农的逼真的仿品时,当透过玻璃窗可以眺望对面帕特农神庙的雄姿时,心灵中会有一种特别的体验,这可能在大英博物馆里很难感受到的。</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帕特农神庙终于写完了。对于一篇美篇来说,已经写得够多了,我有点犹豫,是否应该将卫城里其他几个重要的景点也写完。尴尬的是其他几个景点内容并不太多,专门为此写一篇有点犯不着。所以决定继续写下去,尽量写得简约一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起见,我再放一张卫城的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 去过卫城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上山进卫城的必经之道。现在已经是一片断垣残壁,石梯依然可见,一排排柱子还有点当年的气势。在它的右侧就是雅典娜尼基小神庙。估计当年也有雕塑作品,但是现在无论在书上网上都不曾提及。所以,我只在现在的山门照片后面,再加上一张复原图了事。</p> <p class="ql-block">雅典娜尼基神庙;</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尼基”(Nike)是“胜利”的意思,所以也可译为“雅典娜胜利神庙”。它就在山门的右侧。有意思的是它的柱型是“爱奥尼亚”式,与帕特农神庙的“多立克”式不同。估计当时有个规矩,大型的神庙用“多立克”式,小型的神庙用“爱奥尼亚”式。在柱头上方有饰带,上面有雕塑,看上去还比较完整,不大可能是原作。因为帕特农神庙的雕塑讲得蛮多,这里的立柱上方的饰带就不多讲了。</p> <p class="ql-block"> 但是,下面栏杆处的浮雕(下图绿圈处)一定得提一下,太精彩了!</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拦杆处一尊著名的胜利女神浮雕。她的翅膀,一只张开,另一只合拢,似乎使她保持平衡。女神向右脚倾斜,右臂伸向凉鞋,衣服从肩膀滑落。很可能这位胜利女神在脱下或解开她的凉鞋,这种意象的运用被认为是为了向进入神庙向雅典娜献礼的人们展示脱鞋的动作,因为这是一种敬拜的传统行为。她的衣服,深深的褶皱紧贴在身体上,就像湿了一样。这样雕塑的风格有个专门名字“湿纱织”。它展示身体的形态,同时用衣物的褶皱掩盖身体。我们在之前也曾见过。雕刻家的主要关注点似乎是对透过透明长袍下的裸体进行技巧性的处理,以及外套褶皱的装饰组合,形成一种几乎抽象的光影图案。人物的造型和曲线给人以一种优雅和轻盈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是1835年在神庙附近发现的。据说它曾立在神庙的南侧。目前由雅典卫城考古博物馆收藏(也是此馆的镇馆之宝的一件)。</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其他几幅在此拦杆处的浮雕,也相当出色,同样也在卫城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厄勒克特翁神庙:</p><p class="ql-block"> 来过卫城的朋友们都不会忘记这座神庙的几根用希腊女神的雕饰的柱子,尤其在蓝天的背景之下,两千多年前女神们的倩影,显得格外悠远,雅致!真正是一种文明的体现。难怪有很多人会将此作为希腊雅典卫城的象征。事实上,我们在外面看到的是复制品。原件也在卫城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  这些优雅的女子柱身是由高92英寸的希腊白大理石雕塑而成,体现了爱奥尼亚建筑师的创造。以她们特有的方式,这些优雅的女性形象强调了建筑整体设计和装饰的女性柔美特质,并为其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情感,显露出一种静谧之韵。总共有六位少女,四位横跨凸出的门廊宽度,每侧一位站在角落形象的后面。她们的站姿和外观基本相似,但在服装的流动褶皱、头发的装饰和身体特征方面,每个人也有微妙的个体特征。</p><p class="ql-block"> 请注意,每位少女都将体重支撑在她的外腿上,此腿完全垂直,被长裙的直褶遮掩,而内腿在都是放松的,膝盖显得稍微弯曲,因此贴在长袍上,改变了褶皱的深度和轮廓。这为平衡布局增添了巧妙的变化,同时也增添了一丝动感,有一种生动的美感。而且每位少女的长裙沿着她的支撑腿垂直褶皱,这些褶皱类似于爱奥尼亚柱体的凹槽,真是结合了力量与优雅!</p> <p class="ql-block"> 从侧面和后面观看,这些女性形象同样引人注目。她们匀称的身体和简约的服装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和人文情趣。当她们用头支撑上部结构时,姿势毫不费力,看起来完全自然,事实上,当时古希腊人们是用头顶轻松地顶着篮子或水罐。但是,建筑师为了减轻了她们柱身的负担,巧妙地做了以下的设计。南门廊上省去了沿着主梁上方延伸的饰带,以一排矩形的花朶代替了它,而且她们的长发,优雅地编成一簇簇的辫子自然地顺向肩上,事实上也为柱身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力量,而不需要使脖子变得粗壮。</p> <p class="ql-block">卫城考古博物馆中原件。</p> <p class="ql-block"> 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使她们失去了双臂。但是增添了一份庄严与残缺之美。</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因为这几座雕像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成为人们的喜爱,所以在罗马等处可见它们的复制品,那时这些雕塑还是完整的。</p> <p class="ql-block">  来自厄勒克西翁女像的复制品 • 大理石 • 罗马,哈德良时代 • 蒂沃利,阿德里亚别墅。</p> <p class="ql-block">  在古罗马,以完美之美著称的厄勒克特伊俄尼亚女像激起了当时艺术爱好者的钦佩之情,他们渴望拥有尽可能像它们的东西。罗马最杰出的希腊文化爱好者之一,哈德良皇帝,为他在蒂沃利别墅花园制作了它们的复制品;于1952年被发掘出土。它们展现了二世纪的复制品,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以前未知的细节,这些细节肯定存在于原作中——手镯、圆盘、左手握着的拢起的衣袍——这些细节完善了我们的知识,加深了对雅典卫城雕像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当写完这篇美篇,蛮有感慨。希腊雅典卫城是人类文明的圣地,曾在20多年前,我利用假期作背包客,一个人开始了几乎每年一度世界旅游时,希腊是第二处。作为一个文明史上如雷灌耳的雅典卫城给我印象很深,当时眼前所看到的至今记忆犹新。以后,我也去过大英博物馆,也见到过这些帕特农神庙的原件。但是老实说,它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讲了什么东西,好在什么地方,脑中一片混沌。旅游总是时间匆促,而且事后,各种工作生活上的琐事也多,根本没有时间来作一回顾。直到退休后的今天,感谢上帝还能给我这份精力,兴趣与各种条件来了却我多年的心愿。一个外行,不敢奢望能写得多好,但是,很高兴经过自己的努力至少巳经弄清了许多,也很高兴与感兴趣的朋友共享。尽管不少朋友可能也曾慕名而去过,估计很多与我以前相似,只是看了个大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