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5月17日篆书课教学内容简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盛老师今天讲解饮食用具十个篆字的造字起源</p> <p class="ql-block">①【豆】: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古代的一种下有高圈足的盛食物的食器。豆是一种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一般用陶制,也有青铜或木制的,用青铜制的,用作祭祀礼器。又用作古代容量单位。秦后假借“菽”,表示豆类植物及其籽实,这一假借义成为“豆”字在后代的主要意义。</p><p class="ql-block">②【鬲】:甲骨文古字,形像口圆、三足中空的器具。鬲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读作lì,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又读gé,古时用于国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鬲是汉字部首之一。用鬲作意符的字大多与炊具、饮食有关,如:融、鬷、鬶、献。</p><p class="ql-block">③【艮】:“艮”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停止,后引申出坚硬、坚固等含义,还可以用来表示时间以及作为姓氏使用。艮字配合竹字头皿字底如:簋,其本意为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也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敞口、束颈、鼓腹、双耳,该文字在《周礼·舍人》和《易·损》等文献均有记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④【缶】: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下部像某种器皿,上部是杵。“缶”本义是大腹、大口、有盖或无盖的陶容器的泛称,古时多用于盛物,也作汲水器,有的也用作乐器。“缶”多是陶制的,后来也把用金属制的同类器皿称作“缶”。“缶”是汉字部首之一,用“缶”作意符的字多为陶器名,如:缸、罇、罐、罍;有的是动词,也多与陶器有关,如:缺、罄、罅。</p><p class="ql-block">⑤【卣】:卣yǒu,象形。本义:古代一种酒器,青铜制。用以盛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也有说卣专门盛放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的基本形制为扁园、短颈、带盖、鼓腹、圈足,有提梁。还有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动物形状的鸟兽卣。</p> <p class="ql-block">⑥【鬯】:甲骨文字形,象器皿中盛酒形,中有小点,表示酒糟。本义:古代祭祀、宴饮用的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鬯,香酒,奉宗庙之盛也。《书·洛诰》以秬鬯二卣曰明禋。《传》黑黍曰秬,酿以鬯草。《诗·大雅》秬鬯一卣。《传》鬯,香草也。筑煑合而郁之曰鬯。《周礼·春官》鬯人掌共秬鬯而饰之。《注》鬯,酿秬为酒,芬香条畅於上下也。</p><p class="ql-block">⑦【壺】: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指一种装盛液体的大肚容器,古时主要用于盛水、盛酒等;引申可指古代宴饮宾客时娱乐的器具、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等。</p><p class="ql-block">⑧【商】: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义不明,甲骨卜辞中都用作人名或地名,金文后来假借为国“殷商”。商的常用义是相互之间交流看法、观点,也引申指贸易,再转指从事贸易的人。商又是五音之一,也是星宿名。商还指数学中除法运算的得数</p> <p class="ql-block">⑨【鼎】: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鼎。鼎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如:定鼎、问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p><p class="ql-block">⑩【爵】: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爵:爵身前有流(倾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杯身下有三足。爵是一种酒器。这种酒器是天子分封诸侯时赏赐给诸侯的。后由此引申指爵位、官位。古代“爵”与“雀”同音,所以“爵”在古书中也被假借作“雀”。</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毛公鼎铭文》选出的十二个字,分享其造字原由。</p> <p class="ql-block">1.【参】: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天上的参宿;也有说像人参的。本义为星名。在现代汉语中,参有三个读音。按《说文》读shēn,指参宿。读cān,有加入、考察、进见等义。读cēn,用于“参差”一词,常用于指长短、高低不整齐。参本来还有sān的读音,在古代表示“三”的特殊用法,唐宋以后是“三”的大写。“三”的特殊用法现代汉语已不存;表示大写由“叁”充当(“叁”本是“参”的异体)。</p><p class="ql-block">2.【辭】:(待续)</p> <p class="ql-block">3.【師】: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师”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由此引申指军队。“师”在商周时代属于最大的军队编制,人数众多,故“师”又引申为众人。后转指官名,又专指掌教民之事的官职名称,引申指教师,掌握专门技术或知识的人,还引申指模范、楷模。也作动词用,表示效法、学习。另外“师”还作尊称用。</p><p class="ql-block">4.【虎】: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老虎:字形上部像张开的虎口与露出的利齿,中部如同虎身上的花纹即虎腿,下部模拟虎尾。虎的本义就是指虎这种动物。虎性凶猛,遂又用来比喻威武勇猛,还可用来形容表情严厉凶恶。</p> <p class="ql-block">5.【䙝】:“亵”的繁体字。贴身的衣服。《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上》:“思有短褐之亵。”轻慢、不庄重。如:亵渎、亵狎、亵慢。《礼记·表记》:“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唐·杜甫《八哀诗·故祕书少监武功蘇公源明》:“反为後辈亵,予实苦怀缅。”污秽、不清洁的。如:亵器、秽亵。</p><p class="ql-block">6.【吾】: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口,五声。吾表示“我”“我的”,作第一人称代词。西周金文中,“吾”多用来表“御”,即捍御、抵御,也用作人名,但没有确切的第一人称代词的用例。</p> <p class="ql-block">7.【寽】:说文解字注(寽)五指寽也。各本寽作持。宋本、李焘本、类篇、集韵六术皆作捋。捋又寽之误。今依集韵十三末作寽。按寽与捋各字。捋、毛曰取也。许曰取易也。寽、许曰五指寽也。凡今俗用五指持物引取之曰寽。广韵曰。今寽禾是。是也。芣苡。薄言捋之。说者谓取其子。假令谓取其子。则当作寽。从。五指寽而落之。故从。一声。声疑衍。一谓所寽也。吕戌切。十五部。读若律。</p><p class="ql-block">8.【易】: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捧一器皿向另一个器皿倾倒液体的样子。“易”的常用义为改变、改动。双向的改变即交换。“易”又表示容易,引申为认为容易、轻视。交易、变易的“易”古代读入声,难易的“易”古代读去声</p> <p class="ql-block">9.【鬯】:(重复文字,略)</p><p class="ql-block">10.【卣】:</p> <p class="ql-block">1 1.【圭】: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指古代的玉制礼器,其名称、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又指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叫圭,用于测定节气和时间。</p><p class="ql-block">12.【鬲】:(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