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尧六十九年。</p><p class="ql-block">接班人问题不得不摆上台面。</p><p class="ql-block">尧是一代明君,很得民心,然,他的时运并不怎么好,在他任内,自然灾害一直不断,先是“十日并出”,再是“六害”横行,随后是长达几十年的洪灾。因此,他才向善卷问了“国有难易之时乎”的问题。翻成白话就是“治理国家有困难与容易的时期吗”,意即我尧为什么这么倒霉?在我任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自然灾害!</p><p class="ql-block">好累啊!尧不知多少次在心里叫苦。我都89岁了,肩上还压着这么重的担子,多想卸下担子好好休息休息,过几年轻松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谁能替我接下这个担子呢?</p><p class="ql-block">从心底来说,他希望朱儿来接。但朱儿似乎不想接,当然他有许多不足之处,吊儿郎当,给人的影像不怎么好,但朱儿聪慧,只要自己有这个愿望,他是完全有能力来接这个担子的。</p><p class="ql-block">尧问:“能治理天下之职的有谁啊?我要让他马上挑起这副担子。”(“畴咨若时登庸?”)</p><p class="ql-block">放齐很得尧的心意,马上说:“嗣子丹朱开明可以任用。”(“胤子朱启明。”)</p><p class="ql-block">尧说:“唉!他说话虚妄,又好争辩,可以吗?”(“吁!嚣讼可乎?”)</p><p class="ql-block">他环视了一下四周,看看周围的人有什么反应。</p><p class="ql-block">众人默然无语。</p><p class="ql-block">尧又问:“善于处理国家政务的是谁呢?”(“畴咨若予采?”)</p><p class="ql-block">驩兜说:“啊!共工博采众长,团结众臣很有一套。”(“都!共工方鸠僝功。”)</p><p class="ql-block">尧帝说:“唉!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谨,而气焰很高。”(“吁!静言庸违,像恭滔天。”)</p><p class="ql-block">两个人选接连被否定,大家面面相觑……</p><p class="ql-block">接班人问题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尧再次背起包裹,踏上访贤之路。</p><p class="ql-block">尧极为固执,一而再,再而三地希望许由来接这个担子。</p><p class="ql-block">许由自被巢父奚落以后,离开箕山,长年在外云游,行踪飘忽不定。</p><p class="ql-block">据孔癸说,许由经常去的地方还有以下七处:太行山;大陆泽(河北省邢台市)西南面的一座山上;王屋山(河南省济源市);泰山(山东泰安市)之南、沂水相近的一座山上;徐州沛泽(江苏沛县)之中;黟山东麓(即黄山,安徽黟县);渐水(即浙江钱塘江)旁边的虎林山(杭州灵隐山)。</p><p class="ql-block">尧一路追到沛泽,终于逮住许由,第三次提出让位之事。</p><p class="ql-block">许由还是不肯接受。</p><p class="ql-block">许由为什么不肯接班?他固然喜欢闲散,但他还是关心政治的,不然他不会经常与政治明星打交道;他知道宫里的水太深,不敢趟,也确实趟不了。</p><p class="ql-block">假如许由接受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大概他的帝位也是坐不稳,甚至还会搭上老命。</p><p class="ql-block">考察尧时代的权力结构,那时国家已经建立起严密的官僚体制,《尚书・周书》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这说明,尧时代已经百官各有所司,职责相当明确。许由根本没有丝毫权力基础,没有自己的领导班子,假如他从一介名士跃升为帝,等待他的不会是愉快的结局。这一点,在舜即位后血腥的屠戮可以得到证明。</p><p class="ql-block">兜了一圈,又回到原点。</p><p class="ql-block">尧七十年,春正月。</p><p class="ql-block">京城,朝堂上。尧又一次召开茶话会,话题还是接班人问题。</p><p class="ql-block">这次尧直接点名四岳。</p><p class="ql-block">尧说:“啊!四岳!‘天子’这副担子我已挑了七十年了,你们四人中有哪一位来接过这副担子?”</p><p class="ql-block">四岳齐声回答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升任帝位。”</p><p class="ql-block">尧让四岳之事,《尚书》是这样记载的: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竹书纪年》与《史记》亦有记载。</p><p class="ql-block">四岳死活不肯接手。</p><p class="ql-block">尧说:“朝堂上找不到合适的,野外的也可以;找不到有爵位的,平民百姓也行。”</p><p class="ql-block">羲仲:“如此说来,我到有一个人选。”</p><p class="ql-block">尧:“谁?”尧立马追问。</p><p class="ql-block">“舜!”羲仲回答。</p><p class="ql-block">前一段时间,羲仲出外考察,尧沉重其事地向他交代:途中务必留意,发现有贤者,即刻向朝廷推荐。羲仲办完正事回京,决定绕道诸冯。最近不断有传闻,诸冯姚墟镇出了一个叫姚重华(即舜)的大孝子,他道德高尚,与人为善,虽不是官员,民间若有什么争端,往往都找他调解,他处事公正,不袒护任何一方,经他调解,双方都会心服口服,在当地名望很高。常言道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羲仲决定亲自到诸冯了解详细情况。姚重华生活过的姚墟、陶台、寿丘、负夏、常阳、雷泽、历山、龙泽,羲仲都走访了一遍。羲仲的考查方法很有一套,他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或扮作商人,或为落难过客,甚至装扮成要饭的,直接走进每家每户,问一些关于姚重华的问题。没有谁知晓他的身份,提问不露半点意向痕迹。如此了解到的情况,不大会有水分。</p><p class="ql-block">自羲仲说出舜的名字,后稷也说了舜耕历山、象耕鸟耘之事,契说了渔雷泽、让畔择居的事,垂说了河滨制陶之事。</p><p class="ql-block">此处还有一个推荐者,其身份极为迷糊。《尚书·尧典》中有这么一句:“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p><p class="ql-block">此“师”是谁?尧有许多老师,有务成子、许由、披衣、尹寿、善卷……此处许由的概率最大。</p><p class="ql-block">尧说:“舜这个人我也曾听说过,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p><p class="ql-block">羲仲:“他母亲早死,父亲是个瞎子,娶了后母后丧失了慈爱之心,后母愚悍奸诈,弟弟骄纵不法,但他能用孝行与他们和睦相亲,使他们的心向善而免于邪恶。”</p><p class="ql-block">除了朝堂大臣的推荐,野外也有多位“高人”推荐了舜。</p><p class="ql-block">最早向尧推荐舜的是方回,方回本是尧穿开裆裤时的小伙伴。不知何故,尧当初居然毫无反应。</p><p class="ql-block">尧近日不断听到民间有儿童传唱:“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p><p class="ql-block">如今朝野上下都集中到一个人:舜!</p><p class="ql-block">尧说:“我倒要见一见这个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所谓禅让·尧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