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热播剧《我的阿勒泰》原作者李娟的散文之美

青云闲话

<p class="ql-block">  李娟是新疆新生代散文女作家,她以《遥远的向日葵地》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李娟的写作富有天然之美,她独有心机地将自己的“视觉发现”像石子一样投入“心湖”打漂儿,从而让心湖浮出串串“情感涟漪”……</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个发现是她个人的,又必将“心湖”泛起的“涟漪”投射到哈萨克牧民身上;如果周围没有人,她会将情思衍射至大自然与人文理性高度。</p><p class="ql-block"> 她取材于原汁原味的自然和生活情境,表面看有些生糙,但因与其情感血肉相依,反而质朴中有灵性,本真间现天机。李娟的散文情境是读者深挖的重点,她从视觉经验出发,带动心意辗转,释放出款款诗意,亦真亦幻。</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李娟的长篇散文《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和《羊道》三部曲,还是她的《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都善于将欢乐、愁绪和希望在日常故事里相互交织,琐碎中明朗,生动中婉转,活泼而又不失深沉。</p><p class="ql-block"> 因她的文字带领读者从陌生到熟悉哈萨克牧民和阿勒泰的风土人情,又因迁徙带来的茫昧反而形成迷人的光晕,还因她与不同人、物所做到的身心融入,她的作品总会令读者对牧民的精神产生史诗般的感动。下面结合李娟的具体文句来详细分析,从实例中领会她的创作特色,探求李娟天然之美的写作路数和个性魅力。</p><p class="ql-block"><b> 视觉经验+反问比喻+通感挪移</b></p><p class="ql-block"> 1.……我的影子是纯黑色的,掘地三尺也仍是黑的,界限分明地黑着……我动它也动,我不动它就不动了。想想看,它是我造成的。我身体里有着怎样沉重深厚的事物和想法,才会投下这么暗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深山夏牧场·我的游荡》</p><p class="ql-block">2.傍晚,陌生的马群在上弦月之下奔腾过旷野。满目枯草,却毫无萧瑟败相。谁说眼下都是死去的植物?它们枝枝叶叶,完完整整,仍以继续生长的姿态逗留在冬天的大冰箱里。——《冬牧场·荒野漫步》</p><p class="ql-block"> 3.从我站着的这个角度去看,大地的广阔是一种充满了力量的广阔,微微地倾斜着。</p><p class="ql-block"> ——《我的阿勒泰·河边空旷的土地》4.走啊走啊,一直走到最后,大地渐渐轻盈无比,载着我动荡着上升。而天空却蓝得凝固了,沉重地逼临下来。</p><p class="ql-block"> ——《遥远的向日葵地·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写法提炼为什么李娟的视觉经验总和别人不一样?</b></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她的视觉经验是形而上的,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纯黑色的影子、无萧瑟败相的植物、倾斜的大地、大地载“我”上升,她总能以非常规的视觉经验去启发心灵感受,看到的画面和感知的情境,在真实中有些神秘,在神秘中又越发真实。</p><p class="ql-block"> 这种写法,充分利用不一样的视角打底,以“谁说……都是……”的反问、“大冰箱”的比喻及“枝枝叶叶”“完完整整”这类“AABB式”词语的反复咏叹,形成凝重而深邃的“心湖”。</p><p class="ql-block"> 从眼睛出发到心灵感知,她的文字激起“心湖”的涟漪不断,这便营造了她文字的独特魅力。“黑影”书写的是心灵一时无法突破的状态再现,“不败枯草”则是虽枯而挺之的精神写照。</p><p class="ql-block"> 1和2两段注重写心。“大地”在“广阔”中倾斜、行走着“上升”和天蓝得“逼临下来”,使人与大地呈现出一种主客交错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3和4两段注重写动。李娟的文笔充盈着天然、深远却撼动人心的力量。诗意的世俗、活跃的深沉、谦虚的张扬,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在李娟那里并不相悖。“写心”的李娟,既呈现对自己这个生命体“黑影”的好奇,也有对自我的审视;既聚焦“不败枯草”的顽强和整齐,也有对别样生命姿态的歌咏。“写动”的李娟,既在大自然中行走时意识到弥漫身心那种感觉的珍贵,又将“我审视大地之斜”和“我被大地带着上升”的幻觉叠加,形成主客置换以及通感挪移,真是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b> “小醉”味道+想象内化+融入求得</b></p><p class="ql-block"> 1.那样的风!从极远的天边长长地奔腾而来,满天满地地呜鸣……这大地坦阔,看似四通八达,其实步步都有可能通向永远回不到上一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的阿勒泰·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p><p class="ql-block">2.集体买裤子的情景十分壮观,先是所有人一起脱,然后所有人一起穿……满地都是鞋子,至于人——人全站到柜台上去了。大家都挺爱干净,担心裤脚在地上拖来拖去弄脏了。好在我家柜台很结实的。上面铺了厚厚的木板,而不是像城里的商店那样铺玻璃。——《我的阿勒泰·喀吾图的永远之处》</p><p class="ql-block"> 3.大家的脑袋统统抵着粪墙,翻个身,羊粪渣子就簌簌掉得满脸满脖子。要是有咧着嘴睡觉的习惯就惨了!</p><p class="ql-block"> ——《冬牧场·最重要的羊粪》4.除了挖野葱,卡西还不停地从路过的松树上抠松胶,半天却只收集了一小把。这是用来当泡泡糖嚼的……卡西见状,从自己嘴里掏出来一块已经嚼了半天的、完全软化的胶团,慷慨地送给我吃……我深思熟虑了两秒钟,接过来毅然丢进嘴里……一个人把自己嘴里的东西掏出来给你吃,这是多大的信任和亲热啊!于是我边嚼边向她道谢。——《羊道·前山夏牧场》</p><p class="ql-block"> 写法提炼李娟在上中学的花季年华里,因贫穷辍学打工,后辗转从四川来到新疆开始经营杂货铺,她在生命的任何时刻都没有忘记写作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李娟散文的天然之美,源自真实生活,又比真实生活更有味道。到底是什么味道呢?</p><p class="ql-block"> 是阿勒泰地区风貌和牧民生活的醇厚味道,是沉浸其中而又略显超拔的“小醉”味道。李娟怀着对边疆生活的新奇、激情和执着,记录并创造了她的一个又一个“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那鲜活的,甚至天才般的笔触汩汩流淌,来源于她对阿勒泰寂寥、艰辛、欣喜等万般滋味的坚守。天然地生存、敏锐地发现、持久地写作,造就了李娟的文学王国。边疆的大自然自有不一样的地方风貌,边疆的牧民自有不一样的生活场景。李娟跟随牧民和商机四处迁徙,获得了独有的生命境遇与生存体验,她的散文发散着荒野新领略和游牧旧元素。梭罗认为野性的荒野最具文学的活力,很多同学会写出风从天边奔腾而来的情状,但写不出进一步“满天满地地呜鸣”的句子。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因处于某一情境中,若听不到这种情境引发的内心的声音,就难以写出荒野的原始魂魄。而内心的声音又怎么听到?首先要让荒野内化于心,其次要把吹过荒野的风——拟人化或把它想象成一匹狼,这样内心深处的体悟就形象逼真了。作家赵丽宏称李娟散文具有“天籁”,那种天然节奏和人间韵律令人痴迷。说到人间韵律,哈萨克牧民“集体买裤子”的场景,被李娟敏锐捕捉到,这种“很多人站到柜台上换裤子”的奇观令人忍俊不禁,又乐观酣然。有趣的是,李娟还特意把她家的厚木板柜台与城里商店的玻璃柜台做了对比。她以观察者的方式记录着,写作成为她内心情感的喷吐方式。 </p><p class="ql-block"> 《冬牧场·最重要的羊粪》一文中的情节,给人真切的体验感。在羊粪窝里过夜,千万不能仰面张嘴睡,否则羊粪会入口的。李娟没有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通过生活的真实,揭示在艰辛历程中随遇而安、幽默处之的诙谐心灵状态,厚重中有轻盈。</p><p class="ql-block"> 而在《羊道·前山夏牧场》中,卡西把小半天收集嚼软的松树松胶当泡泡糖送给“我”吃,如此“慷慨”如此“亲热”,仅仅迟疑两秒,“我”便接受大嚼,并嚼着道谢。李娟不忌讳、不拒绝,毫无保留地融入了哈萨克牧民的传统行为和认知,她寻求同声相应、同福共享的精神境界。融入天然,才会求得美感。</p><p class="ql-block"> 有些同学对生活中的艰辛之事躲闪、对人情交往过于敌意,没有深度参与,哪儿来独特感受的好文章?学会文章写作技法只是初级阶段,能随时随地身心投入生活才是写出真情感悟的“王道”。</p><p class="ql-block"><b> “为边疆生活立传”+第一现场+象征主义=天然之美</b></p><p class="ql-block"> 李娟凭借“为边疆生活立传”的使命感,在牧民与“我”、大自然与人的全景关系中勾勒生活样貌,既有天然真实的生活气息,又还原了视觉与心灵的轨迹。她时时刻刻都是天地的观察者、事件的参与者,众多生活的“第一现场”远比道听途说品味要深、站位要高。</p><p class="ql-block"> 李娟虽为汉族人,却能与边疆的牧民成为姐妹兄弟,而当地人与外来户视角所形成的错位也恰为风景。身为异乡人的进场或在场,使她个人心灵感受的呈现显得更为有趣。李娟散文的天然之美,在她的代表作《遥远的向日葵地》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其中某些章节被列为中学语文阅读题的缘由。李娟把母亲在向日葵地拼力干活的形象,以象征主义手法描绘出“农神”色彩,并与野性的大地壮阔的生命力相契合,令人惊艳。而只声援不战斗的小狗赛虎、具“叼鞋”不良嗜好的大狗丑丑、厚爱众多“后宫”成员的瘦矮公鸡,还有跟屁猫、兔子和鸡鸭等描写,写出了向日葵地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同學们可找来细细品读。李娟潜心“为边疆生活立传”,加上生活在第一现场及象征手法的深情描摹,将她的视觉经验和文字的“小醉”味道统归一体,让其散文的天然之美越发动人。</p><p class="ql-block"> (摘自《初中生写作》,作者任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年记</p><p class="ql-block">李 娟</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外婆为了省下压岁钱,每年我家都不过年。一到大年三十,外婆就开始念叨:“过年也是那么哩,过月也是那么哩,过日也是那么哩!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天天都在过年……”</p><p class="ql-block"> 我还小,无言以对。于是这天我们和往常一样,早早吃了饭就熄灯睡下(省电费)。外面鞭炮响个通宵,硝烟呛人——这提醒我,外婆说的话可能有问题:如果这一天没啥特殊的话,人们怎么如此隆重对待?</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家端午节还是会过的,那天要喝雄黄酒,吃苋菜。重阳节也过,那天会炸面食。总之都是些不怎么花钱的节。</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从小至今,几乎没什么过年过节的意识。上高中时,同宿舍的女同学不小心被墨水弄污了一件毛衣,极其沮丧,不敢给家人知道。她打着哭腔说:“这是准备过年穿的衣服,我偷偷拿出来穿的……”这令我很诧异,不就一件新衣服嘛,早几天穿晚几天穿又有什么不同呢?再思索:自己过年穿过新衣没有?好像也穿过……但是穿新衣服这种事有什么可高兴的呢?我的新衣服都是大人给买的,总是难看得要死,总是得穿很久很久才能平复那份屈辱感。</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打工时在老板家过年,他家老老少少拿出申奥的架势营造氛围,煮个鸡蛋也要剥了皮整成兔子造型点上红眼睛然后再吃。春晚倒计时时,全家人激动得跟啥似的。我去。</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我渐渐知道了过年的重要性,却始终不能同自身建立联系。我和过年无关。除我之外,所有人都那么高兴,所有人一定得回家团聚,所有人以此名义问候他人。我呢,那天该干啥干啥,然后像个看热闹的人,看别人傻乐。</p><p class="ql-block"> 说不清有多少次的除夕是自己一个人度过的了。有时也会和家人在一起,也会虚张声势地整些气氛,但也只是陪着家人乐乐罢了。而家人也以为是在陪我。彼此都累得不行。这年过得还不如不过。</p><p class="ql-block"> 一到过年,短信纷飞。我心若磐石,不为所动。还有人送我新年礼物,照收不误。却从没想过给别人也送点啥……</p><p class="ql-block"> 还有过生日。生日当然是自己一个重要的纪念日,但是大伙儿和你一起庆祝的话,就倍感不自在。同样不自在的还有祝别人生日快乐,送别人生日礼物……怪异无比。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好像一个骗子,盯上了别人口袋里仅有的两块钱,这都什么心态啊……</p><p class="ql-block"> 追根究底,这一切可能全都源于我外婆的教育。我外婆省下了压岁钱和新衣服,却令我疏远世事,冷静又孤独。冷静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冷静其实就是自我和自私。可孤独这种东西却太宝贵,孤独是强大的独立,令我从不曾畏惧过人生的变故。当然,这样的话说起来又空又大,可是真的,在每一个普天同庆的特殊日子里,我远远站着,照常生活,像是没有行李的旅人,又穷又轻松。我的幸福只有一种源头,它只滋生于内心,它和外部的现实秩序没有一点关系。</p><p class="ql-block"> 那么话又说回来,我当年的压岁钱能有多少呢?两毛钱。是的,两毛。话说那是仅有的一次,破天荒的一次。由于没有对比,当时我也不知道这笔钱的数额是大是小,总之还是蛮高兴的。但是给钱的时候,邻居男孩也在旁边盯着看。外婆作为邻里年高望重者,脸上过不去,也顺手给他掏了两毛钱。那男孩跳起来拒绝,真的跳了起来!然后奇耻大辱般跑掉了……那时我隐约感到,两毛钱可能有点少了吧。</p> <p class="ql-block"> 李娟,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四川乐至,中国当代作家。</p><p class="ql-block"> 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报纸开设专栏。</p><p class="ql-block"> 2003年1月,出版首部散文集《九篇雪》。</p><p class="ql-block"> 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2011年,获得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p><p class="ql-block"> 2012年,相继出版长篇散文《冬牧场》与《羊道》系列散文。</p><p class="ql-block"> 2017年,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p> <p class="ql-block">  野生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土地不光养人,还长文学。一个地方,拥有一个或两个卓越的文学表述者,是这块土地的福气。遥望新疆奎屯,它拥有红柯。回望关中,黄土高原拥有贾平凹和陈忠实。而提到阿勒泰,李娟是它的第一把小提琴手。近些年,在文学圈,李娟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她的文章跟网络公号热门文章不一样,显得更端庄;跟严肃纯文学作家也不一样,她显得无法归类。她的粉丝忠实而庞大,她本人低调而淡然。她成了她自己。她也成了一个耐琢磨的对象,一个费解的秘密:她的文学,到底好在哪?她又是如何达到的?人们说,李娟是“野生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四川上学,高中辍学毕业后,到了阿勒泰跟着母亲做裁缝,常被人家称作“裁缝的女儿”,在牧区开小铺子卖东西,也跟随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辗转于四季的牧场之间。此后她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做过流水线工人。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书。李娟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她也从未受过系统的文学课程训练。她的书,被同行看到感到惊讶:“这种文字是教不出来的。”“她的文章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灵气”。李娟的成长经历曲折,有着漂泊流浪的艰难岁月,很显然是她文学世界的一个根基。与此同时,李娟也自言有写作的抱负。她也在文章中透露,自己对世界有很强的学习意识,想要了解、感受、知道更多。她知道新疆那块土地有好东西,值得挖掘,值得记录,值得努力表达。身在其中,再苦,她也没有被苦所淹没,而是始终有一颗作家的心眼在跟现实保持距离,在打量着自己所受的苦。</p><p class="ql-block"> 她知道,终有一天,她会将自己所遭受的、目睹的,感受到,好的没那么好的,思考清楚的,没思考清楚的,形成文字。不过,光有丰富曲折的经历、想要表达出来的强烈意识,并不足够。想想,还有很多丰富生活经历的人,他们也不乏写作记录下来的雄心壮志,但是并不能都成为作家,更不是都能成为李娟这样的作家。还缺什么?还必须有写作的高超能力,尤其是独一无二的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b> 生活与写作经历</b></p><p class="ql-block"> 李娟上中学时,因为没有户口,学校曾拒收她。高一那年,妈妈带李娟回到四川老家,做小生意赔了钱,一家人决定重回新疆。李娟转到富蕴县二中,后来索性退了学,跟妈妈学裁缝。她们的生意并不好,于是只好进入山野,跟着哈萨克牧人转场。在阿勒泰山区,她们开过小店,卖小百货。李娟也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将近20岁时,她开始业余写作和投稿。</p><p class="ql-block"> 2000年冬天,李娟在照顾重病外婆的闲暇时间中完成了《九篇雪》。</p><p class="ql-block"> 2003年,李娟进入机关上班,几年间写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和两部“阿勒泰”集子。</p><p class="ql-block"> 2007年,李娟离开办公室,回到草原,一头扎进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与他们共处3个月,此后又用3年多的时间,完成53万字的《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夏牧场》先后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2011年第11期与2012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 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该书集结了作者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处发表的短篇散文。同年冬天,李娟参加《人民文学》举办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去往乌伦古河以南120公里处的冬牧场,在地下一米深的地窝子里生活了3个多月。</p><p class="ql-block"> 2012年6月,出版散文集《冬牧场》;8月起,相继出版《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该书收录发表在《文汇报》同名专栏的短篇散文。</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遥远的向日葵地》入选2017中国好书;8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p><p class="ql-block"><b> 将艰难化为生存的乐趣与尊严</b></p><p class="ql-block"> 十四年前,李娟的妈妈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承包的一块200亩的向日葵地。她们母女俩,还有一位叔叔,一起在向日葵地劳动。这自然是一段艰辛同时又充满奇迹的耕种生活。</p><p class="ql-block"> 向日葵地历经黄羊啃食、毁了再种,种了又毁、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中间是微弱的希望和漫长等待……</p><p class="ql-block"> “当我在葵花地生活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总有一天要把它写下来,就一直是这个想法,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段记忆就越来越深刻,如影相随,耿耿于怀的。然后过了十年的时间,我就慢慢开始写,第一篇我记得写的是《繁盛》,后来慢慢就一篇一篇出来了,就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遥远的向日葵地》。按照一般的操作,这样的艰苦生活,李娟表达的肯定多是亲人们的坚韧辛劳,他们内心的期冀与执着。但这不全是李娟。跟李娟以前的散文作品相一致,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地窝子。天底下至平凡无奇的动物植物,通过李娟的笔,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包裹着一层动人的情感光泽。</p><p class="ql-block"> 《遥远的向日葵地》的叙述一以贯之的质朴、明亮、幽默。比如如去往“向日葵地”初始的《九天》,只用了九天,寸草不生的荒野平地上诞生起一座蒙古包,</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鸡开始下蛋”,生命开始得以繁盛。这一“创世纪”般的行吟,将种种艰难化为生存的乐趣与尊严。“水渠通水那几天跟过年似的,不但喂饱了葵花地,还洗掉了所有衣服,还把狗也洗了。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大锅小锅都储满了水。幸亏我家家什多,可省了好多打水的汽油钱。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放眼望去,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鸭子。天地间就数这两样最锃光瓦亮。”</p><p class="ql-block"> 李娟一家人刚搬到向日葵地的时候没有房子,只在地上挖一个坑住在里面,新疆叫“地窝子”,钻进去,窝在那里面。李娟写出来,没有一句抱怨、哀叹、悲观,所有这样的词都没有。她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抬起头一眼认出床板上的旧花毡,接下来又认出床前漆面斑驳的天蓝色圆矮桌,认出桌上一只绿色的搪瓷盆。没错,这是我的家。又记起之前有过好几次,和此时一样,独自去向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到一座陌生的院落。和此时一样,若不是我的赛虎,若不是几样旧物,我根本不知那些地方与我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面对农村、荒漠,李娟的写作,却没有很多写农村题材的文学常有的陈旧、消沉的气息。土而不旧。苦而不丧。这是怎么做到的?李娟说,比起真正的农人,真正的牧民,</p><p class="ql-block"> “我这种乐观还差的远的很。我很少见过他们怨天尤人,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很顽强。他们才是真正的乐观。按照我的理解。农人生活的确是辛苦又单调。他们得为自己的生活找到希望,找到乐趣,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如鱼得水生活下去。如果他们不乐观,不热情,不对生活充满希望,大概是很难生活下去。我真的特别钦佩那样的人。我也渴望我是这样的人、我讨厌自己的虚弱,讨厌自己的矫情,所以我愿意去赞美他们,我觉得他们的这种状态才是正常的、合理的。所以我就更注重这些闲暇时期的小欢乐,有趣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 有很奇异的强大的自信心”</b></p><p class="ql-block"> “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总是与激情和勇气有关。我写的时候,也想往这方面靠。可是向日葵不同意。种子时的向日葵,秧苗时的向日葵,刚刚分杈的向日葵,开花的向日葵,结籽的向日葵,向日葵最后残余的杆株和油渣——它们统统都不同意。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如果是个人的话,它是隐忍而现实的人。如果是条狗的话,都会比其它狗稳重懂事得多。但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田野的绿如同离地三尺一般飘浮着。辽阔,缠绵,又梦幻。我们的摩托车在天地间唯一的道路上飞驰,那片绿色是唯一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分完礼物,我妈又赶紧去放鸡。我尾随而去,又认出鸡笼上几块涂着蓝漆的木板。多年前它们曾是我家商店柜台的一部分。长长舒了一口气,感到这个家已经在心里悄然生根。我问我妈柴在哪里,然后劈柴升火,烧水做饭。”</p><p class="ql-block"> 细读李娟,你会发觉,李娟其实是文学上很先锋的一个作家。她对字词的把握、结构的把握,显得很有现代锐度。比如她特别善用一些表面看起来很清浅的文字,写出特别的效果。又明快,又快乐。清新不俗,温暖干净,又博大端庄,辨识度很高,细心人一读就知道是李娟。</p><p class="ql-block"><b> 著名作家王安忆对李娟文字的评价为:“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 在多场活动中,很多人好奇李娟到底是怎么练就这个本领的。对于自己的写作之道,李娟也有透露,</p><p class="ql-block"> “写作是需要取舍的,需要一些内容衔接调整,不能像流水帐一样,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我写作的时候,想象自己是读者,我自己愿意不愿意看这样的作品,怎样表达才不是那么乏味。当然这也是一种写作的心灵,虽然内容都是真实的,还是要在节奏感等方面调整。我觉得,主要就是,我尽量不说废话。是难以言说的一种技巧,我说不上来,我写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这么考虑,很耐心,缓慢的经营。”</p><p class="ql-block"> 有人还是不死心:秘诀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李娟说:“我可以很狡猾的回答一下,就是写出来的。但是我知道这样是很不负责任的,哪里来的?所以说我是一个作家嘛,可以有很奇异的强大的自信心,我就觉得我这样写比那样写好,就是有那样的判断力写出来的。我是从小就喜欢写,慢慢写,才开始写得不好,就喜欢阅读,是一个书呆子。什么书都读,只要有文字的东西,我不挑剔,读到最后我大概就有一个审美和判断力了。真正成篇幅的东西还是要认真的构思。我不像别的作者那样牛,一遍成稿,一下就能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我写得很缓慢,慢慢地去操实,慢慢地去经营。准备得也缓慢,主要还是修改,反复地改来改去的,基本上是改得面目全非,最后才会定。反复修改,反复质疑。写完之后修改,然后放一放,写别的东西,过段时间再去看看,再去修改,一直修改到我觉得这个东西挺像个样子的,和我想象的一样好,差不多就成了。有的人是越改越不好,我是越改越好。我的文字好像一气呵成,其实背后也是有很大量的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写作的目的不是作品和书,而是认识世界</b></p><p class="ql-block"> 李娟曾讲过一个故事。大概就是,在很冷的天很偏僻的荒原上,她们搞来两条金鱼,每次同哈萨克人谈价钱讲不下来的时候,她们就让人家赶快看鱼,一看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大家心情一平和事情就好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李娟这样的作家,生长的土地,给予她很多人在城市里难以获得的特别的经验和历练。也培养了她对世界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对于很多作家来说,写作的目的,可能就是完成一部作品,达到某个艺术高度。但我写作的宗旨就是,不断地去认识世界,不断地去打开各种门各种窗户,不断地往前走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很多作品、出了书。但这些对我来说远远不够,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只摸到了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四川,我在童年时代里常常在郊外奔跑玩耍,看着农人侍弄庄稼,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比如用长柄胶勺把稀释的粪水浇在农作物根部,他给每一株植物均匀地浇一勺。那么多么绿株,一行又一行。那么大一片田野,衬得他无比孤独,无比微弱。但他坚定地持续眼下单调的劳作。我猜他的心一定和千百年前的古人一样平静。我永远缺乏这样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文字作品的纯真有趣,让李娟多获得“单纯”的形容。但李娟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岁月静好的人,她也会有内心交战,她并没有活在真空之中。</p><p class="ql-block"> 她说,“我相信,一个单纯的人能够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但我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特别矛盾。而且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人吧,远远谈不上单纯。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自己写文章的时候,要力求清晰和准确。”李娟停用了微信朋友圈。看李娟的微博,也并不经常更新。粉丝也称不上大V。她不是那种要维护粉丝的人格。这就减少了很多损耗。她的精力就可以更多地用在写作上。不泄露,不浪费。孩子的元气天真,泥土里长出来的体验,平实而有趣的行文高级语感,把经验活成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对自我元气的自我保存意识,大概就是李娟之所以称为李娟的公式吧。</p><p class="ql-block"><b> 艺术特色与写作技巧</b></p><p class="ql-block"> 李娟的作品多以“在场”的方式和纪实手法,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文中作者不但是个讲述者,更是牧民主要生活和书中事件的参与者。双重身份的书写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天然的现场感,无论是她的身体还是心灵,都做到了完全的“在场”。</p><p class="ql-block"> 从她的初作《九篇雪》到《羊道》系列散文,这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在场”写作始终贯穿其中。作者以“在场”的姿态切入,进而对身边的事物以及自己的生活情况展开描写。生病的黑牛、有趣的骆驼、摇篮里的婴儿、剽悍的扎克拜妈妈、粗犷豪放的哈萨克男人。在那里,她以亲身经历为线索来收集原生态素材,了解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一道做家务、背雪、赶羊,加入日常劳动。作者以在场者的姿态状写着生活的琐事,无论是就李娟来说还是就创作内容而言,都有着共同的价值期待和追求。这种追求,不掺杂利益成分,不借助外在技术手段,而是根据牛羊习性和草原的四季变化,顺应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遥远的向日葵地》等作品中,李娟便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动物,写兔子时说它“东张西望,拒绝沟通”、“若无其事抖抖耳朵”;写鸡时用“神气的国王”“便衣警卫”来形容;写鸭时借鸭子在过冬后“太了解自己的体重、密度和脂肪比例的变化”而拒绝下水来彰显鸭子们的机智。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不仅是修饰文辞的工具,更是其主观情感不自禁的流露。李娟描写动物植物时的拟人是一以贯之的,仿佛它们就是人,而没有丝毫“比”或“拟”的痕迹。动植物与人类是同等阶级,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的体现,是她内心情感的外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