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时看到这两张照片时,我还在困惑,这后面是啥“新式武器”,直到看到吕景成的文章《“董存瑞连”轶事(49)北大荒来了一群穿军装的“农民”》 ,才知道他们是到黑龙江省北安县(现改为北安市)通北公社炮兵10师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p><p class="ql-block"> 开展农副业生产是人民军队的传统。抗日战争时期留守陕北的三五九旅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解放后驻守新疆的部队大规模整体转为生产建设兵团,还有后来的十万转业官兵开垦北大荒等等,都是我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力减轻人民负担,自行解决和补充粮食与副食品供应不足的经典事例,所以各部队即便没有成规模的农场,也会在边角荒地上养猪种菜。</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在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其中提到:“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p><p class="ql-block"> 自那以后,各个部队都迅速开办了自己的农场。1975年春节后,“董存瑞连”在连长焦国庆和指导员郑继友的带领下,奉命来到黑龙江省北安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p><p class="ql-block"> 当年最苦的活是夏天铲地锄草,黑龙江北大荒的夏天,是早晚凉中午热,而这也正是蚊虫肆虐的时候,俗称小咬、瞎蜢、蚊子“三班倒”,早晨防小咬,中午赶瞎蜢,晚上驱蚊子。 </p><p class="ql-block"> 官兵是早晨5点钟起来,扛着铲地的锄头走4、5里地,为了防小咬,每个人头上戴着帽子,脖子上围个毛巾。农场的大豆地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每人铲两垄地干了两个小时也没有到尽头。炊事员挑着饭菜在地头等着大家。 随着气温升高临近中午时分,又热又累稍休息会儿瞎蜢又来捣乱。稍不留神头和手被瞎蜢盯着,就会起个疱奇痒无比。临近傍晚,北大荒的黑蚊子又大又多,暴露在外面的皮肤常常被蚊子盯肿,有时还会发炎感染。</p><p class="ql-block"> 官兵每天都要完成十来亩的铲豆地任务,来回走路就有百八十里,经常累得腰酸背疼,但从没有叫苦叫累的。</p><p class="ql-block"> 1975年203团在北安农场劳动,秋后一营在北大荒拉练后返回磐石驻地,1976年二营则继续留在北安农场劳动。 </p><p class="ql-block"> 在“董存瑞连”的历史上,连队官兵在1966年第一次到北安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后,又于1968年、1970年、1975年和1976年继续执行军农生产任务,每一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党委的通报表彰。</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营营部的一张在北安农场劳动的纪念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