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兵工泰斗”刘鼎青年照)</p> <p class="ql-block"> “人民兵工第一炮”诞生记</p><p class="ql-block">(山西·杨尚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德兴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张1935年黄埔杂志刊登的红军时期闽浙赣省兵工厂1934年制造的俗称“戴良炮”的轻迫击炮照片(实物已不存于世),虽然简陋却赫赫有名。作为我军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门火炮,当年被红军喜称为“小钢炮”,如今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炮”。</p> <p class="ql-block">(闽浙赣省兵工厂1934年生产的轻迫击炮,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炮“)</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门炮的诞生,还得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被习仲勋题词“军工泰斗”的刘鼎。</p><p class="ql-block"> 一、赴苏区被方志敏“截留”</p><p class="ql-block"> 刘鼎,本名阚思俊,1902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赴德国勤工俭学,期间,对国外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研读了迫击炮曳学等专业书籍,还结识了朱德,并由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组织安排下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空军机械学校学习并兼任教官,系统学习了兵器构造、爆破原理、无线通讯等军事技术课程。1929年奉调回国,途中参加了刘伯承领导的远东游击队,任政治指导员,并专门练习迫击炮射击成为一名神射手。回国后,先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任特科二科副科长。1931年10月被捕,在未暴露身份的情况下,经中共中央和特科负责人同意,假作“悔过声明”保释出狱。因不便再留上海,1933年春,被派中央苏区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时,刘鼎化装成商人,由交通员带领前往中央苏区驻地瑞金。途经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时,正逢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重兵分布信江两岸,通往瑞金的交通线被封锁,不能继续前行。刘鼎只好暂时留在驻横峰县枫林村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等待。在这里,刘鼎见到了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时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和红十一军政治委员方志敏。是时,闽浙赣省委正在筹建新的红十军(原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和闽浙赣省军区,急需懂政治和军事的干部。方志敏和省委负责同志了解到刘鼎情况后,即诚恳挽留他留在闽浙赣工作。刘鼎盛情难却,又经向中央请示批准,就这样被方志敏“截留”,出任闽浙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红军大学第五分校政委。</p> <p class="ql-block">(位于德兴洋源村闽浙赣省兵工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 二、“点将”到洋源兵工厂造炮</p><p class="ql-block"> 1933年10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集中100万军队,发动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军采取所谓“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新”方针,大量修建碉堡,步步推进。据前线指战员反映,这些碉堡大多小而简陋,不甚坚固,有的一炸就塌,但因为红军重武器少,特别是缺乏火炮,还是给防守进攻带来很大障碍。为了打破敌人的碉堡封锁,方志敏找到刘鼎,请他“造出能打破敌人堡垒主义的小钢炮”。刘鼎表示,自己没有制造过炮,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恐难胜任。方志敏恳切地对他说:“我考虑了很久,找不着别人。只有你见过炮,其他同志连见都没见过,请你想想办法。”听闻此语,刘鼎不再拒绝。随即,被派任洋源兵工厂政委(厂长黄令正)并主持研制小钢炮。</p><p class="ql-block"> 洋源兵工厂,最早是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1928年10月在江西横峰县密坑村建立的机械修理所。1930年1月在塘塆村扩建为“闽浙赣省兵工厂”。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中,根据赣东北军委会决定,迁至赣、浙、皖三省交界群山环绕之中洋源村,因此俗称洋源兵工厂。</p><p class="ql-block"> 刘鼎到厂后,先是对兵工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机构进行了一番调整,成立了制造、翻砂、子弹、炸弹、火药5个生产部门和供给、接洽2个管理部门。同时马不停蹄从红五分校抽调来1个班的学员,由他带领和工厂的技术工人共同开展火炮和炮弹研制工作。当时,全厂仅有一台红军打乐平鸣山煤矿时缴获的英国造手摇车床,剩下的就是自行设计制造的简易工床和简陋的翻砂设备,以及同样多数来自缴获敌军的锉刀、钻头、活动扳手、老虎钳、铁钻、榔头等常用工具,所用材料基本靠就地取材,只有少量关键材料如氯化钾、铜丝等是从敌占区采购,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奇缺,可谓困难重重。所幸刘鼎当年曾阅读过苏联出版的一本《迫击炮学》,从苏联回国途中在刘伯承游击队接触过一阵迫击炮,对迫击炮的原理、构造和性能等略知一二。另外,造炮期间,红十军给他们送来一次战斗中缴获的两门坏迫击炮和几发炮弹,虽说不能使用,毕竟也算是“样品”。就此,刘鼎带领大家,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斗,不分昼夜地拆卸、取样、研究、设计、绘图、制模、翻砂、组装,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造出了第一门火炮,首批生产出3门35mm口径轻迫击炮,并仿制出与之配套的炮弹,创造了红军武器制造上的又一个奇迹。对此,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曾赞叹:“他们用少的可怜的机器,居然造出了花机关和轻机关枪,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还造出了好几门小钢炮。”</p><p class="ql-block"> “小钢炮”和炮弹造出来后,刘鼎立即组织试射。第一炮没打响,大家有些失望担心。第二炮不仅打响,而且打得很远,落地开花,炸进土里1米多深,达到预想目标。不得不说,刘鼎具有兵工制造“天赋”,是个武器生产“天才”,几乎靠“凭空想象”“白手”制造出的炮和弹不仅打响、打远、打准,而且极具威力,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随后,刘鼎从红五分校挑选学员组成小炮兵队,由他亲自培训并第一次带上战场,参加红三十师对敌战斗,一炮命中敌碉堡,取得胜利。以后,红军用我们自己制造的小钢炮,摧毁了不少敌人的碉堡。</p><p class="ql-block"> 1933年11月19日,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在驻地枫林村举办“全省武装展览会”。洋源兵工厂生产的花机关枪(冲锋枪)、步枪、手榴弹、地雷等各种武器弹药,备受关注,引起一致惊叹。同时,人员快速增加,鼎盛时期达到千余人,成为红军长征前苏区九大兵工厂之一,规模仅次于有着“人民兵工始祖”之誉的官田兵工厂,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最大的兵工厂。</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红军反第五次“围剿”失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逐步失守,洋源兵工厂化整为零。1935年3月停止生产,机器埋藏,工人组编成游击队,转入游击战争。就此,完结光荣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三、“戴良炮”原是“刘鼎炮”</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戴良炮”原是“刘鼎炮”呢?原来,刘鼎当初前往中央苏区时,为了不暴露原来身份,化名戴良(在此顺便说一下,1935年1月他与方志敏一同被俘再次入狱,假名刘鼎,并从此以刘鼎代替本名阚思俊行世)。因此,洋源兵工厂上下只知“戴良”,不知“阚思俊”,更不知“刘鼎”,因此就把此炮俗称为“戴良炮”,一直流传至今。这也反映了刘鼎在其中无可替代的贡献和兵工史对刘鼎的“承认”。作为我军历史上第一门自制火炮的设计制造者,刘鼎必将与“人民兵工第一炮””刘鼎炮”一起载入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