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9月起,我在长沙市三中高59班学习,三中的前身是百年名校明德中学,明德中学1953年改名长沙市三中,三中1984年恢复明德中学校名。</span></p> <p class="ql-block">现位于湘春路明德华兴中学,是明德中学(三中)老校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中校门不远处宣传栏,每年高考喜报牵动人心,进初中时,学校安排高中同学柳佩九,担任我们班辅导员,他1962年高中毕业,考上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邻居黄斌奇大哥,和柳佩九同班,考上西安交通大学,他们班42人,其中12人考上大学,全班升学率28.5%,远远高于当年全国高考5%左右升学率,以学长为榜样,通过自已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是进高中后同学们的心愿。</span></p> 华中工学院老照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平静的一九六四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中背靠湘江,有泰安里,湘春路两张校门。校内水塘(屈子湖)南边是乐诚堂,北边是一栋二层红砖教学楼,高三同学在这里勤奋学习,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下半年乐诚堂全面整修,木地板改为混凝土现浇板,东头修建人行天桥,三中校园地势低,湘江涨水被淹时,可以在校工食堂前,通过天桥进入乐诚堂二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高59班教室临时安排在水塘西边,原校办工厂平房,全班42位同学,来自全市10多所中学,包括4位长沙县农村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全面贯彻阶级路线,学校招生优先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子弟(简称三部分子弟)入学,特别到农村招收贫下中农子弟,到三中入学,突出三部分子弟的作用。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一句"三部分子弟下课留下来"通知,无形对离开教室同学产生心理压力,感到特别不舒服,不过班上同学始终团结友爱,不管是农村同学,华侨同学,都是认真学习,友好相处,大家珍惜进高中读书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0年代一批爱国侨胞子弟,在三中各个年级学习,他们住在学校医务室楼上,爱穿花格衣,牛仔裤,蓄包菜头,讲别扭普通话,成群外出购物,骑跑車校园兜风,老师,同学热情欢迎他们,华侨同学逐渐适应国内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中同班华侨同学黄伯燊,60年代初从印尼回国,在三中读初中(和我同班),他为人诚实,和同学关系融洽,进高中学习更加努力,成绩也不错。高中毕业时,印尼反华势力疯狂,父母生死不明,无家可归,国家安排他到长沙胶木电器厂工作,期间他与该厂一女工结婚,后来夫妻到香港定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全国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深入,三中不少同学到学校食堂帮厨,打扫洗澡间,厕所,义务帮同学理发,还将做好事活动推向社会,校团委宣传委员,高中同班同学肖植文,带领班上同学到火车站扫地,到粪码头推板车,他还将我写的《雷锋,你只有22岁》诗,推荐到校广播站播出,肖植文勤奋好学,学生时代喜欢在文字世界游戈,寻根问底,到岳阳一中工作后,爱上传统灯谜,从猜灯谜起步,到尝试创作灯谜,他阅历丰富,善于生活中寻找灵感,多年来共创作各类灯谜一万多首,每年在岳阳楼,岳阳博物馆展出,深受游客和市民的喜爱,肖植文是中国民协中华灯谜学术委员,岳阳市著名灯谜大王,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事迹,湖南日报曾专题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60年代长沙市三中,四中部分华侨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学雷锋打扫火車站前坪照片。</p> <p class="ql-block">肖植文老师(照片右起1人)向岳阳楼游客讲解灯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这届高中,有高59班,高60班,高61班,高62班4个班,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级教研组长凌极老师,戴一付宽边眼睛,精明强干,他是部队转业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凌极老师上政治《辨证唯物主义》课,标准的普通话,带磁性的声音,特别吸引人,他讲存在决定意识理论,强调存在就是人所在社会地位,意识就是人对世界的看法,常和同学展开讨论,使我们对世界观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议论文是高中语文重点,语文刘元吉老师,上《友邦惊诧论》课时,讲解鲁迅写该文时代背景,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结论,归纳写议论文方法,课后认真圈阅我们所写议论文,要我们多看《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之类文章,强调议论文在今后工作中作用,让我们受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数学李加齐老师,一口广东普通话,上立体几何课时,他绘制不同立体图,对照实物反复讲解,培养我们空间想象力,对重点难点问题,喜欢拖长声音说明,课堂上常与学生互助,深受大家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体育何学晃老师,原是部队蓝球队教练,50年代转业到三中后,他将部队蓝球队训练方法,带到中学体育教学,上体育蓝球课,除了传授攻防技木,还要求我们奔跑积极,何老师担任校篮球队教练,战术安排临场指挥,屈指一数,三中蓝球水平高,屡屡获得省,全国中学生蓝球冠,亚军,他功不可没。何老师慧眼识珠,挖掘众多蓝球天才,输送到省,市男子篮球队,特别将瘦弱的毛地,培养成投蓝准,组织能力出色的健将,毛地是我高中同班同学,出身革命干部家庭,父亲原是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康濯,毛地训练刻苦认真,从不贪图享受,读书时选入省男子蓝球队,后来担任省男子蓝球队队长,省女子蓝球队教练。退休后坚持训练少年蓝球运动员,率领他的弟子,多次获得省,全国少年篮球赛冠,亚军殊荣。</span></p> <p class="ql-block">三中师生经常讨论学习上问题照片。</p> 鲁迅与爱国学生照片。 <p class="ql-block">毛地教练(左起2人)与他的弟子在全国少年蓝球赛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激情的校园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0年代国家搞战备,组建民兵武装,三中成立民兵营,高中每个年级是民兵连,每个班是民兵排,每个学习小组是民兵班,校园热气腾腾,操练声不断,经常进行跑步行军,枪械操作,手旗通讯,防空演习等民兵活动,还参加实弹射击,中学生手旗比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部队到学校招飞行员,大家报名踊跃,立志报效祖国,但飞行员身体要求特别高,一个学校难招几名飞行员,我和不少同学体检头关视力就卡壳,搞了一次"战备演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乐诚堂整修工程后,我们班教室搬到乐诚堂3楼北边,邻近学校图书馆,图书馆藏书多,馆内阅览室宽敞明亮,同学们经常看《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体育报》,《大众电影》,《人民文学》等报刊,借阅《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等书籍,我们如饥似渴吸收新鲜事物,科学文化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同学们爱唱革命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五月的鲜花》,爱拉二胡《赛马》,吹笛子《我们都是神枪手》,爱自编自演三句半《做好事》,《来自五湖四海》,这些文艺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绽放了我们青春的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民兵武装训练的照片。</p> 60年代学校图书馆照片。 <p class="ql-block">60年代校园文艺演出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谁知盘中歺,粒粒皆辛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7月,班主任李盛朝老师带队,我们班同学乘车,到莲花桥桐木大队参加双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凌晨我们在秧田扯秧,四周漆黑一片,天渐渐明亮,同学们发现多条蚂蟥,爬在脚杆上吸血,赶紧用手拍下蚂蟥,弄死,当时大吃一惊,慢慢就习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双抢时间紧任务重,炎炎烈日下,弯腰在农田插秧,同学们汗流夹背,仍一个劲向前赶,天黑完成任务才收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莲花桥是河西有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稻谷,鱼虾,莲藕,我们轮流在农民家吃饭,每户都用最好农家饭菜招待,一家比一家好,大家高兴之余,感叹"谁知盘中歺,粒粒皆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4月,我们班同学背上行李,书包,到40里外春华山大鱼塘三中分校,三中付校长文兆月老师先期到达,她特别强调,学校安排各个年级同学,轮流到大鱼塘建校学习,是适应新形势战备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华山地区是抗日战争长沙二次会战战场,中国军队英勇地抗击日夲侵略军,许多抗日将士牺牲,安葬在春华山中央阵亡将士公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鱼塘农田多,水塘大,地势开阔,这里一座大型农家大院,特别显眼,院内有上百间土砖房,纵横交错,是旧社会大地主住所,同学们开始分散住在大院农民家,后来集中搬到分校宿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中分校距农家大院不远,同学们在分校工地,和泥做土砖,协助工地师傅,修建教室,办公室,宿舍和食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分校食堂伙食单调,常用罗卜做菜,记得当时有一句顺口溜,"罗卜丁,罗卜片,围了罗卜打转转",为了改善生活,分校安排同学,轮流拖板车到长沙城内,运来生活物资,我们还在地头栽种绿豆,到青山知青农场参观,听春华山社教工作队报告,贫下中农发言,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件,春华山当年是全省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重点地区。</span></p> 江南农村双抢照片。 春华山中央阵亡将士公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化大革命中高中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中央5.16文件发表,我们回到泰安里三中参加文化大革命,当时学校已停止上课,学生中成立不少文革组织,校园内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将大批判,大辨论声势推高,不少同学到北京上海等地串联,政治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会上武斗频频,男子中学三中校园,却没有发生两派之间的武斗,十分不容易。随着写大字报,外出串联高潮过后,大家普遍感到无所事事,有的去工厂,工地做临时工,,有的在家自学,操练才艺,高中同班谭秉炎同学,读书时毛笔字就十分出众,课余常在教室挥毫走笔,文革不上课时间,他潜心钻研书法,遍阅名家字帖,吸收历代精华,书法炉火纯青,高中毕业后,先在市无线厂当工人,后选调市青少宫担任书法老师,1986年他的草书作品,获得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谭秉炎书法恢宏大气,灵动多变,充满美感,他是省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曾任市书协主席,省书协付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湖南动力机械厂工人宣传队进驻三中,同年11月组织全校师生复课闹革命,毕业前夕班上许多同学到清水塘参观,烈士公园照相游泳,大家相互赠送日记夲,写下深情的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12月,学校给我们发放高中毕业证,我们这届高中,从1964年到1968年底,整整4年多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法家谭秉炎(左起1人)在芙蓉区现场创作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前夕,作者与同学彭成宪(左1人)范复源(左2人)在长沙烈士公园合影。</p> 我的三中高中毕业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抱着理想和希望,到农村扦队落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化大革命造成大,中学(中专)停止招生,初,高中6届同学全部推向社会,除少数同学参军,进工厂外,学校大多数同学到常德,岳阳,郴州等地农村扦队落户,班主任彭若杏老师,象慈母一样关怀我们,记得那年冬天特別冷,寒风中她包着头巾,和我们一道乘轮船,送她女儿和我们到常德洞庭湖农村,后来她还写信给我,要知青同学在农忙之中,注意保重身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学们抱着理想和希望走向社会,不管在农村,还是招工回城,都是努力勤奋。高中同班邹义祥同学,一直很优秀,文笔好,动手能力强,下放在常德洞庭湖农村时,他当过民办教师,参加过支柳铁路建设,招工进城后,努力拼博积极进取,长期担任常德市一建公司董事长,为常德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邹义祥是常德市著名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省人大多届代表,全国劳动模范。</span></p> <p class="ql-block">60年代知识青年乘车到农村扦队落户照片。</p> <p class="ql-block">2023年常德市企业家代表团参观北京雄安地区照片,前排左2人(穿白衬衣)是著名企业家邹义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岁月匆匆,流年如箭,离开明德校园已56年了,乐观诚实,积极向上,是明德中学传统的美德,我们没有忘记母校的教诲,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学到的知识,为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增光添彩,作出应有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谨以此文献给母校120周年华诞!</span></p> <p class="ql-block">2016年明德中学高59班同学毕业48年后,在校园乐诚堂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明德中学校友理事会成员合影,右3人为知青同学杨君奇,右4人为高中同学毛地,右5人为高中同学伍蔚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