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枝头向阳生——梅州东山书院

我一刀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广东梅州的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清代梅州最高学府,当代全国重点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该书院是叶剑英元帅、肖向荣将军的母校,也是曾宪梓、曾毅、叶选平、林若的母校。从古老书院到现代中学,这里代代英才辈出,弦歌不绝。</b></p> <p class="ql-block">  自宋代以来,梅州就以崇文重教、文风昌盛闻名。</p><p class="ql-block">  在客家人的旧教育体系中,在私塾接受了初级教育之后,有志读书者便会进入更高层次的书院学习,因此书院的地位举足轻重。</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具代表的地方当属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东山书院,也是当时梅州官立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  在梅州市区周溪水与梅江交汇处,走过历经沧桑的状元桥,就来到了历史悠久的东山书院门前,继续前行则是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  而院前的状元桥可追溯的历史要更加悠久,据考证宋代已存,其名寄托了客家人渴望早日出状元、提振士风的美好愿景。据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王者辅调任嘉应知州(嘉应为梅州古称),不久将状元桥重修改建为下辟双孔的石拱桥,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状元桥畔,这座既有客家传统建筑特色,又存“四合院”遗风的古建筑,是我国客家地区规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顶式”书院建筑。</p><p class="ql-block"> 书院门前三棵古老的木棉树,高大挺拔。大门两边的对联“东山桃李绿,书院状元红”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初夏的午后,微风轻轻拂过青翠的木棉树,古老的书院弥漫着书香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王者辅良政善治,有感于本地尚未出现状元文魁,遂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做出决定,倡议“先修书院,延请名师,名师出高徒,高徒逐状元”。王知州的倡议一出,就得到了当地客家人的大力支持,书院很快落成。<br></p> <p class="ql-block">  东山书院坐东朝西,占地1642平方米,由大门楼、前堂、中堂、后进组成,是典型的“三进两横”建筑结构。</p> <p class="ql-block">  大厅正面大柱上,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为东山书院撰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东下即天堑长江,淘不尽千古英雄,闲气钟人,伏处在草庐,谈道读经,海滨尚有无双士;山中知盛朝甲子,等养成一门将相,奇才应用,肃清遍寰宇,崇文尚武,儒行终能溢九州”,</p><p class="ql-block"> 金光辉映,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王者辅将书院命名为东山书院,并以“东山培国栋,书院育人才”为宗旨,让客家人的求学之路更为宽广。</p><p class="ql-block"> 书院创办当年,便有了第一个考上国子监的学生钟许,王者辅为之题写“初步云梯”匾额,如今仍高悬于东山书院正堂。</p> <p class="ql-block">  厚重的门墙青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传承着延绵千年的客家文脉,也是梅州人文教育发展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东山书院深耕于此方人文沃土,萧系闳、萧廷发、黄仲安等宿儒先后出任山长。如今书院天井两侧走廊的展框内,挂着晚清重臣张之洞为东山书院主讲黄莘田生日撰写的《寿序》一文。</p><p class="ql-block">  黄莘田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进士黄基的父亲,黄遵宪的堂叔祖。黄基与张之洞为同科进士,有同年之谊,当年的探花张之洞亲自撰文,敬贺毕生致力教育的黄莘田。</p> <p class="ql-block">  曾任礼部主事的黄基曾长期主讲东山书院,如今大门上的“東山書院”牌匾正是黄基所题。</p><p class="ql-block"> 细看下,其中“东”字竖钩粗壮有力,有如一棵拔地而起的大树,这是黄基独创的书法,叫“烟斗钩”,堪称中国书坛一绝。</p> <p class="ql-block">  书院一角。</p> <p class="ql-block">  东山书院的最高建筑——魁星阁,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整个书院以魁星阁为中轴对称,具有客家方形围龙屋的结构,被誉为研究客家古代书院式建筑及其教育制度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近三百年来,这里成为了不少梅州学子人生中“学无止境,追求卓越”的一段必经之途。经历多代学识渊博的学者潜心执教,东山书院共培养出100多名进士、700多位举人,是古代梅州文教兴盛的浓缩。</p> <p class="ql-block">  同治年间,东山书院毁于战火,后来重修。随着清末新政,逐步废除科举制度,东山书院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此时,晚清著名外交官、维新思想家、爱国诗人、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回到家乡梅州,决意探索教育救国实践。当时各地纷纷兴办新学,他敏锐地发现师资短缺的问题,遂决定在东山书院创办一所初等师范学堂。</p> <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山书院改名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这是梅州兴办的第一所师范学校,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创办的民办师范学校之一。</p><p class="ql-block">  为容纳更多学生,1904年黄遵宪筹资对东山书院进行大规模重建。</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当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建成,黄遵宪却已于1905年春逝世,他的挚友、爱国志士丘逢甲代为主持招生。</p> <p class="ql-block">  1912年,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与务本中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堂、梅东中学堂等四校合一,改名为公立梅州中学,东山书院原址停止使用。</p><p class="ql-block"> 1913年,在地方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支持下,县议会批准在东山书院旧址成立“私立东山中学”,由此揭开了这所古老书院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1913年,在梅州务本中学就读的青年叶剑英因不满学校当局压制言论、迫害进步学生的行为,与100多名进步师生退出“务本”中学,到东山书院就读。在其后的2年8个月里,品学兼优的叶剑英连续两届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会址即设在东山书院的“魁星阁”里。</p><p class="ql-block"> 叶剑英从东山书院毕业后,便飘洋过海到达南洋去,后又考入云南讲武学堂,再投笔从戎。解放后,他曾三次回故乡梅州,每次他都要去看看“东山”母校。</p> <p class="ql-block">  魁星阁旁,凤凰花开满枝桠,仿佛带着满满的仪式感,点亮那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从古老的儒家书院,到师范学堂,再到今天的东山中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2008年,东山书院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又将东山书院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2023年5月,东山书院被核定为广东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走进今日东山书院,四壁回廊遍布名家题刻和各类文物,笔墨书香充溢其间。1964年,郭沫若到梅州考察,曾写诗夸赞此书院:“文物由来第一流”。</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书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受满满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乾隆38年,嘉应蒋知州为国子监生李应茂题写的金匾“圜桥首选”。</p> <p class="ql-block">  礼部主事黄基为应川三老弟母亲大寿题写的金匾“婺焕南天”。</p> <p class="ql-block">  每年高考季,梅州当地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前往东山书院祈福,考生们将写着高考目标的祈愿带系在魁星阁上,寄托着“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  窗棂上,桂枝头,满是随风飘扬的红色许愿布条。一树的红艳,宛如鲜衣怒马,一骑绝尘的少年,又恰似那张扬的青春,热情澎湃,神采飞扬。</p> <p class="ql-block">  书院门前,透过大门看去古桥悠悠、周溪汨汨,不免感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过时光的挑战与磨砺,才能体会到天地之间的广阔与宽容。</p> <p class="ql-block">  书院幽谧外,时光清浅里,已是步入旖旎的夏,清爽的风,习习吹过。</p><p class="ql-block">  梅江畔、东山旁,在烦嚣的小城里,有一抹色彩,总能让人驻足慢行,回味一天的美好点滴。</p> <p class="ql-block">  院后的凤凰木端,盛开火红的花蕾。何谓“灼灼其华”?这就是了:妍红璀璨,不可方物,似灼灼烈焰,点燃如火的热情;也仿佛一片祥云,光彩夺目,灿若朝霞。</p> 看着这一树繁花,这有凤来仪的书院,联想到在学校时,一直都听闻的凤凰花开两季:<br>  一季老生走,一季新生来。<br>  后来才知道,原来凤凰花的花语,就是“离别”。<br>  它既象征着火热的青春,又代表着无尽的思恋。 <p class="ql-block">  重逢时,愿在凤凰木下,我说一句,好久不见;</p><p class="ql-block">  你微笑着回答:别来无恙。</p> <p class="ql-block">   一切美好都在初夏里绽放,期待曙光,期待朝阳。<br>  凤凰花开红胜火,东山枝头向阳生。<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