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近日,借助周默先生河南行的机会,陪先生走了一些地方。在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地,看到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而在一些县级博物,如巩义博物馆,尤其是偃师商城博物馆,则可谓门可罗雀。如此巨大的反差,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比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破解?在此抛砖引玉,讲讲自己的几点浅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为何省级博物馆热,而地级尤其是县级博物馆冷呢?有人说这和馆内的藏品有关。不可否认,省级博物馆由于具有丰富的内存,从而在吸引观众方面,是地级博物馆,尤其是县级博物馆无法比拟的。但综合来看,一个城市博物馆的热度往往和这个城市本身的历史厚度有关。比如洛阳博物馆的观众流量,在河南就盖过了所有的地级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为何综合性博物馆热而专业性博物馆冷呢?比如同样是县级博物馆,我们在巩义博物馆就见到了来来往往的人群和打卡的网红们,而偃师博物馆,则给我们开了一个专场。窃以为,宣传力度和服务意识,恐怕是偃师博物馆的短板。相对于巩义博物馆的热情而周到的服务,我们在偃师博物馆,只仅仅见到一个保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县级博物馆的产品亟待充实。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体制所限,县级博物馆在藏品方面自然处在最低端。即便有好的东西也被上级博物馆无偿调拨去了。比如河南孟州博物馆,该馆原有的藏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司马悦墓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刻立于北魏永平四年(511)二月十五日的《司马悦墓志》。正书,无撰文、书丹者姓名,但字体刚健,结构紧密,气势力匀,俊逸拙雅,书法艺术价值极高。该墓志与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尉迟》《元详》《杨大眼》等造像记十分相似,堪称“魏碑体”中之上上品。加之是新近出土,志石完好,字迹清朗,棱角突出,刀锋毕现,从而使“龙门二十品”和其他早已出土却残损的魏志,实难与之比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墓志自出土之日起,其命运便进入了多舛阶段。先是河南省博物院无偿征收,于是便深藏了十余年。孟州博物馆为了扩大宣传起见,先是申请能否复制一通碑?被否定后又提出能否“赐”给一张拓片?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所有的答案都是不许!不许!不许!如此以来,县级博物馆展示自己藏品的热情直接进入了冰点。比如该馆现存的中国第四套《淳化阁帖刻石》,就不愿意让别人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四,县级博物馆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也许是财力有限,也许是主政者的偏爱,城市建设在日新月异,而博物馆的建设多是停滞不前。许多博物馆不是老旧,就是周边环境极端恶劣。以停车为例,要想有一个好的停车环境已是难上加难。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的普及,停车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如果博物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观众前往的热情,肯定会大打折扣的。因此故,改变博物馆的生存环境,在充实藏品、升级服务的同时,尽快改变博物馆的生存环境,使其更加方便于观众,已不容置疑的摆在了县级博物馆的决策者面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