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晓风残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一间自己的房间》。它的作者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她是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青时期,看到一位我喜爱的女作家张辛欣推荐这本书,立刻找来阅读,爱不释手。它影响了我的半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部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了松子渴望爱、渴望被爱而坎坷曲折的一生 。她终生孤独寂寞,以至临终前悲怆地写下“对不起,生而为人”的遗言。看完非常难过,松子因缺爱而渴望爱,但她不知道,女性要独立,要有立身之本,才有能力去爱以及得到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性如何才能独立?如何才能得到尊重和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吉尼亚·伍尔芙开出的药方是“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里的“写小说”可以替换成任何女人想要做的事情,这在她是有过沉痛经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准是把门推开了,因为,立刻出现了一个守护天使般的人影挡在入口处,但他没有天使般的纯白羽翼,而是披着一袭纯黑色的长袍;这位银发苍苍、面目和善的绅士不以为然地挥挥手,把我挡在门外,略有歉意地低声告知:只有在本学院研究员的陪同之下,或持有介绍信的女士,才得入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伍尔芙去剑桥大学两篇讲稿的合集,用小说笔法,涉及女性在经济、教育、职业、生育等许多领域面临的困境,用历史的眼光探讨了女性被剥夺的多项权益。最初是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于美国杂志《论坛》,并于同年在她和丈夫开创的霍加斯出版社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女权运动先驱,1882年1月25日出生于伦敦。她的父亲莱斯利·史蒂芬爵士是一位很有名的编辑,也是文学评论家及传记作者,她的母亲茱莉亚长得很美,曾为前拉斐尔派的画家爱德华·波恩-琼斯担任模特,维吉尼亚是她的第三个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吉尼亚出生在这样的文艺世家,显然比同时代的大部分女性更开明。因为父亲与很多文学名士都有往来,包括亨利·詹姆斯、丁尼生及托马斯·哈代,她从小就对文学情有独钟。1891年,九岁的维吉尼亚就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写作,自创了名为《海德公园门新闻》的小周报,用词语代替玩具,倾情于自己的游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好景不长,维吉尼亚十三岁时,母亲茱莉亚因病去世,她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精神崩溃;紧接着,她的父亲莱斯利也去世了,又一次经受打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吉尼亚从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最初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后来,她和姐姐万妮萨、哥哥索比、弟弟艾德里安以及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斯伯里派文人团体,在伦敦文艺界相当活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吉尼亚不仅有才华,而且活泼可爱。有一年,她女扮男装,和弟弟艾德里安等四人登上了当时英国皇家舰船“无畏战舰”,谎称是非洲某个国家的外交团,在舰船上受到了高规格的待遇。此事被媒体披露后,英国海军感觉颜面尽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篇随意识流动,且不乏庞杂论据的演讲文,分为六个章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开宗明义,点出独特的论点,叙述重点放在她在名校中的经历,矛头直指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而她的思考,从学府转到经济层面,将文学议题转化为经济基础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章的场景转入大英博物馆,想从以往经典作品中寻找答案的伍尔夫铩羽而归,唯一的收获仍是问题:为什么男性作者那么爱谈论女性,甚而在史诗中歌颂,却又同时贬低女性群体的智力、体力和各方面的能力?由此,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侦探到男性之愤怒本质的女作家,揭开了男性权威的真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章的精妙构想发生在夜晚的私人书房,从历史学家的叙述出发,向读者展示了“长着鹰翅的蠕虫”般的女性形象。女性在历史上的严重缺席,令伍尔夫执著于一个疑问:十八世纪前的女性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章的神来之笔落在“莎士比亚的妹妹”身上。伍尔夫虚构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合理推断了她的悲惨命运。接着,她提出一个更引人深思的问题:才华,究竟该怎样量度?写作,需要怎样的条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章以无法辩驳的实例取胜。从温切尔西夫人、纽卡斯尔公爵夫人到玛格丽特·卡文迪什,她先罗列了几位十七、十八世纪出身贵族世家的女诗人、女作家,再强调了同时代的班恩夫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位靠写作谋生的女性,继而展开一幅全景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伍尔芙引申出了就当时而言非常前卫的女性创作观点:“女小说家的性别怎么能妨碍她的真诚,亦即我所以为的作家的脊骨?”女作家不仅要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还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视角、态度、句法和修辞……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章,伍尔芙将目光投向当代作家。值得一提的是,在做这次演讲前,她已写下了《奥兰多》,在本章节中出现的莫须有的“玛丽·卡米克尔”的处女作,显然和她自己的创作有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简·奥斯汀的时代之前,小说中所有的重要女性都是从异性的视角来看的,而且,只有在与异性发生关联的情况下,她们的形象才得以显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章是总结性的,也比前几章更令人鼓舞。很多人引用过的名言“伟大的头脑是雌雄同体的”其实是柯勒律治说的,但确实是由伍尔芙在此深入阐释的。她以男性作家在行文时无意识表露的倾向为例,继而,将矛头转向正在法西斯国家如火如荼展开的文学运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她鼓励年轻的女大学生们勇敢地走上文学之路,并且再次强调了物质对于创作力的重要性:归根结底,不是物质本身在起作用,而是物质能给予的一定程度的“心智自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文学青年,不知道将来的人生之路如何行走,而这本书给了我内在的坚定,我后来的人生之路正是按照自己的心愿一步步向前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经受种种磨难时,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带给我的强大内心力量,而其中就有这本《一间自己的房间》,它奠定了我,一位女性,独立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題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插图:电影《时时刻刻》剧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