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

西风

<p class="ql-block">  陕西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出现的八种独特的汉族民风民俗。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演变总结出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陕西人独有的乡音、乡情、乡愁。</p> <p class="ql-block"><b>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b></p><p class="ql-block">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p><p class="ql-block">问他为何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i>。</i></p><p class="ql-block">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p> <p class="ql-block"><b>第二怪:房子半边盖</b></p><p class="ql-block">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p><p class="ql-block">遮风避雨又御寒,冬暖夏凉好运来。</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一般人说"房子半边盖"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这种房檐水都滴进自家院落。</p> <b>第三怪:姑娘不对外</b><div>长安建都十几代,物阜民丰春常在,<br>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br> 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还有就是这里的地理优势,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在关中地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关中姑娘们生于此,当然不愿意远嫁他乡了。</div> <p class="ql-block"><b>第四怪:帕帕头上戴</b></p><p class="ql-block">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手帕头上戴,</p><p class="ql-block">防雨防尘又防晒,洁手擦汗更风采。</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手中的生活用品手帕就成了多功能用品了。 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都会有一块自己用手工织成的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夏天防尘挡阳,冬天御寒遮冷。于是走亲戚,回娘家,下地干活都顶着手巾,同时也是展示各自手工织布的手艺。年轻的妇女还会把手帕戴出了花样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成为风情和装饰。</p> <p class="ql-block"><b>第五怪:面条像裤带</b></p><p class="ql-block">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p><p class="ql-block">面香筋道宽又长,爽口耐饥燎得太。</p><p class="ql-block">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扯面、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再配上不同的佐料,一天一个美味也不带半点夸张。最有名的就是biang biang面,这是个形声字,以面条在案板上上下翻飞发出响亮的声音命名,面条像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撒些青菜,配上油泼辣子,那真是色香味俱全! 关中的男人娶媳妇,大多都是要看这女人的擀面手艺了。</p> <p class="ql-block"><b>第六怪:锅盔像锅盖</b></p><p class="ql-block">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p><p class="ql-block">战争传说留下来,里酥外脆易携带。</p><p class="ql-block"> 传说是当年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头盔里用火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那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另有传说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p> <p class="ql-block"><b>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b></p><p class="ql-block">虽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p><p class="ql-block">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p><p class="ql-block">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特别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常见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子面不能放满,六成即可,放点盐、胡椒、芝麻、花生碎等佐料,用原汁的菜籽油烧开烫出来的味道最好,油温很有讲究,高了,辣子面会烫焦,烫出来的味道就会发苦;低了,就没有辣子的香味,油温控制在八九成热,边倒边搅,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没了就行了,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一般人都以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南方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关中人吃饭可以没菜,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油泼辣子。</p> <p class="ql-block"><b>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b></p><p class="ql-block">秦人秦腔人最爱,随时随地唱起来,</p><p class="ql-block">生旦净丑演人生,高亢嘹亮响天外。</p><p class="ql-block"> 秦腔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其特点在于高昂激越、强烈急促的唱腔。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需要扯开嗓子大声吼。这种唱腔风格体现了关中地区人们的豪放、热情的性格特点。吼起来说的是秦腔的表演形式,的确有些夸张。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在西北地区秦腔是最受欢迎的剧种,也是国戏。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p> 创作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文字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图片拍摄: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