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龙川县摄影协会 风之子 旭</p> <p class="ql-block">踏艾粄</p><p class="ql-block"> ■康兆妮</p><p class="ql-block"> “咚—咚—咚—咚”,一间简陋的房子里,传出像是慢四步舞曲鼓点的声音,在宁静的村庄显得亲切、温馨,间中传来一阵阵笑声。这是一位村民建起的艾粄作坊,我们为找寻记忆而来,听说今天踏艾粄,屋子里围满了闻讯而来的乡亲,都是为一种情怀而来。</p><p class="ql-block"> 作坊很简单,主要工具是一口石碓,一个用青麻石打磨的石臼,中间凿成圆形的深窝,一根枕木碓杵,两端搁在凹槽中,碓头连接着碓杵的前端,上宽下窄,酷似马头。主人说,这是拆老房子时,一间磨坊里的石碓,他看着丢弃了可惜,便将它搬到新建的堆放柴火的房子里。起初,觉得搬回来的,是一件老物件,也没想过它能起什么作用,只是单纯想着丢弃了可惜,因为它身上带着几代人的印记。对着它,便想起了小时候使用它的情景,后来萌生出用它来制作艾粄,以便乡亲们吃到最原始的风味。</p><p class="ql-block"> 他一边说,一边开始今天的劳作。他把择洗干净的艾叶放在石臼里,邻家一位清瘦的大叔站在碓杵的尾端,双手扶着扶手,一只脚站地上,另一只脚踩在碓杵的尾端,一踩一放,碓头砸在碓臼的艾团上,发出“咚—咚—咚—咚”的声音。节奏平稳,让人听着有种岁月静好的舒适感。主人往艾叶里倒入少量的茶油,用一根小杵和着节奏,不时地搅动艾叶,以让其均匀受力。一股自然的艾香在屋子里弥漫开来,随着空气的流动,飘到村道,吸引了越来越多围观的大人小孩。</p><p class="ql-block"> 一团团洁白的糯米粉,被滚到碓窝里,随着不断搅动,洁白的糯米粉与青绿的艾叶慢慢地糅合在一起。变成浅绿,然后变成碧绿,渐渐地变得油润。碓头与粉团越来越缠绵,踏碓杵便越来越吃力。这时候,顽皮的孩子们便忍不住上去踩几脚,为大叔加油助威,只是没几下,便大声嚷嚷:“好累,脚有点酸!”败下阵来。大叔满脸笑容,一直不紧不慢地踩着碓杵,看不到一丝倦意。</p><p class="ql-block"> 看着不停搅动的主人,我提出能否让我试试,他说:“不行的,你别看着简单,但是里面很讲究技巧。不仅要配合踏碓的节奏,更要讲究搅动的位置,一步不实,便有可能打到鼻子或脸,很可能受伤的。踏碓看着似乎简单,其实很讲究巧劲,否则就很容易累,正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妙也!”劳动产生智慧,怪不得史书上说,劳动史是人类发展史,只有在不断劳动中,人类才会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艾叶和糯米粉的颜色,从泾渭分明到相互交融,从碧绿再到油润,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经过踏炼的艾草粉团,表面光滑油亮,硬软适中,用手拉,韧性十足。</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媳妇拿起粉团,熟练地分成一块块80克左右的小圆团。婶子用拇指轻轻一捏,粉团便向四周散开,形成一个中间凹陷的圆,舀一勺事先调和好的芝麻糖,包住,在手掌搓圆,码在蒸笼上,如同一个个翡翠玉镯。</p><p class="ql-block"> 待做好一蒸笼,柴火灶里的水刚好烧开,隔水蒸艾粄就可以开始了。通旺的柴火让大铁锅里的水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腾腾的热气带着艾草和糯米的清香,诱惑着我们的味蕾。七八分钟后,婶子把锅盖打开,一大团白色的水汽喷到屋顶,一股浓郁的香味让我们深深地翕动了几下鼻子。我以为艾粄熟了,没想到婶子又把锅盖盖上。我好奇地问:“不是熟了?”可能是我那贪吃的样子很滑稽,引起一阵哄笑。“如果一口气蒸下去,艾粄会干瘪的,不好看,就像人的成长一样,偶尔需要减压,我这是让艾粄喘口气。”婶子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在一阵阵欢笑中,艾粄出锅了,客家谚语里说“冷粄子热豆腐”,是指豆腐得趁热吃,粄则要等它凉透了更可口。我们可不管这些,等它不烫手了,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艾粄软糯有弹性,吃完齿颊留香,艾草和芝麻糖的香味弥久不散。等它凉透,那劲道更是妙不可言,粄胚紧实有力韧性十足,一口下去,芝麻糖缓缓流出,宛如琼浆。</p><p class="ql-block"> 艾草不仅可以用于制作艾粄,还有许多用处。艾草还可以煎服、针灸,客家人最常用的是做艾粄。它既是客家人清明时节的祭祀供品,也是传统小吃。制作艾粄的手艺不同,会让口感和味道有着天壤之别。用石碓踏艾粄,是客家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咚—咚—咚—咚”,这间简陋的房子里,又传来踏艾粄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里的石碓踏艾粄。这里踏出来的艾粄,带给大家味蕾的满足,也给主人带来商机。也许,这口石碓,会如这里的迟花生一样,成为村庄一个新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516《河源日报》</p> <p class="ql-block"> 康兆妮,女,乡村教师,文学爱好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代表作有散文《寒风中转动的拨浪鼓》、现代诗《向日葵》、格律诗《白云山偶成》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