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刘德明</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大姐刘素珍,今年77岁,但岁月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她看上去顶多60多岁。最近,我静下心来,回忆一下我们姐弟之间当年有趣的往事。想想我的大姐,一个人从热血少女到喜寿之年,她这一路走来,经过人生的巅峰与低谷;走过时间的无涯与荒野;走过爱情的生死与离别;走过时代的风雨与变迁。面对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一生坚守的那颗初心,始终未变,真的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她不仅是我们刘家的好大姐,更是我们刘氏家族的好姑奶奶。</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用当年几个真实、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描写一下我的大姐。她站在我们兄妹当中,是一抹明媚的阳光,更是一袭不老的芳华,是刹那的莞尔一笑,也是永恒的气韵风骨……</p> <p class="ql-block"> 大姐过30岁生日</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我们家,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过生日,无论是小生日,还是大生日都和小街上人家一样。唯一的一次是父母替大姐做30岁生日,却显得非常隆重,超乎风俗。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那是大姐30岁生日的前一天,我看到父母在忙着做寿桃,买寿面,准备鞭炮。</p><p class="ql-block"> 我问:“我家谁过生日这么隆重啊?”母亲说:“是你大姐明天过30岁生日,这是她出嫁后,第一次在婆家过30岁生日。我和你父亲准备隆重地替你大姐做30岁生日。今天我们把寿桃做好,明天早上你们兄妹5人排着队,分别抬着寿桃,寿面,排在后边的人负责点燃鞭炮,听到鞭炮响了,你们就一路排着队走到你大姐家。”</p><p class="ql-block"> 好在大姐家离我家很近,只有几十米远。一挂鞭的时间就到大姐家了,大姐看到娘家人这么隆重的替她做生日,也感到很高兴。并热情地招待了她的弟弟妹妹们。</p><p class="ql-block"> 我想父母通过这次替大姐做30岁生日,充分地表达了父母对大女儿的器重和深深的爱。因为按照过去的风俗习惯,人只有到了60岁,才能做寿桃,庆贺生日。所以父母这次超乎风俗,替大姐做生日的情景,今天回忆起来,就像昨天一样。</p> <p class="ql-block"> 大姐骑车送米到老家</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跃进,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小街上的人生活都十分困难。我家也不例外,为了度过难关,我母亲不得已把我们兄妹分批送到滨海老家度荒。记得是1962年秋天,我被送到奶奶家,每天中午吃的大麦糁子饭,早晚吃的玉米山芋粥。清晨,把小山羊牵到小河边吃草,到了山芋的收获季节,奶奶和我各背个篮子,到挖过山芋的大田里,拾社员挖山芋时,遗留下来的山芋,或搬运山芋时,不小心撒在田里的山芋,甚至是社员故意留一些山芋在田里让老人或孩子去拾。有时,我和奶奶一天能拾几十斤山芋呢。</p><p class="ql-block"> 每到中午时分,我都习惯性地眺望奶奶家朝南的小路,看看有没有人骑车过来。母亲知道我在奶奶家不喜欢吃山芋,定期叫大姐送点米过来。每当看到大姐骑车的身影,就知道大姐给我送米过来了。真的好开心!远远地就迎了上去。有了米,奶奶就会在煮粥前,打开纱布做的小口袋,在口袋里面放上一把米,然后扎好口袋,放在粥锅里煮,等粥煮好后,把米袋子从粥锅里捞上来,倒在碗里给我吃。</p><p class="ql-block"> 大姐最喜欢奶奶用山芋粉做的馒头,看起来透明,吃起来有嚼劲,山芋馒头好吃,是我的最爱。但平时奶奶很少做,只有到了过年过节或有亲戚过来才做一次山芋馒头。</p><p class="ql-block"> 每次大姐骑车回合德前,奶奶都会用大袋子装一口袋山芋给姐姐带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妹都是轮流到奶奶家度荒,我记得六妹刘素萍在老家待的时间最长,对奶奶感情也最深。至今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老家方言。</p><p class="ql-block"> 每当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就会叫大姐用自行车把我们从滨海老家带回合德,到最好的学堂念书。</p> <p class="ql-block"> 爹爹带的二斤蓬面</p><p class="ql-block"> 我爹爹从滨海老家带了二斤蓬面。我大姐晚上煮了一大锅大麦糁子粥,锅里还有蓬面夹的疙瘩,数量精确到每个人只有两个蓬面疙瘩。我没有吃过蓬面疙瘩,真的好期待哦。</p><p class="ql-block"> 那天,全家坐上桌正准备吃晚饭,我二姨爹突然来到我家,我大姐说:“二姨爹您吃过啦?”二姨爹说:“我还没吃呢。”大姐口头上一句客套话不曾想遇到二姨爹实话实说。我大姐只好盛了一碗糁子粥端给二姨爹,二姨爹看到我们每人碗里有蓬面疙瘩,就连忙说:“我也想吃蓬面疙瘩呢。”我大姐说:“蓬面疙瘩每人只做了两个。多一个没有。”看!我大姐原则性还蛮强的。我连忙打圆场地说:“二姨爹我碗里的还有两个蓬面疙瘩没吃呢,要不给您尝尝?”</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也没吃过蓬面疙瘩,也想品尝一下它的滋味。但为什么要让给二姨爹吃呢?因为我曾吃过一顿二姨爹烧的红烧肉,并且是放冰糖烧的。至今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红烧肉。现在虽然经常吃红烧肉,但总觉得没有我二姨爹当年烧的那种味道。</p> <p class="ql-block"> 耦耕二叔卖香瓜</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一个夏天的早晨,家在耦耕乡的叔伯二叔一大早挑一担香瓜来合德贩卖。</p><p class="ql-block"> 两筐香瓜摆在我们面前,我大姐和我们兄妹几个看的馋涎欲滴,真想每人拿只香瓜尝尝。我大姐忙问:“二叔您吃过啦?”二叔其实没吃早饭,但嘴上仍客气地说:“吃过了。”我母亲接着他话茬说:“跨个缺子还要吃三碗饭呢,何况你挑着担子从乡里走这么远路到合德街,快坐下,我盛碗粥给你吃。”二叔望着桌上一大头盆粥,不冷不热,一连吃了6大碗,我们姐弟几个望着一大头盆粥所剩无几。连忙拿碗盛粥,就这姐弟几人每人只吃了小半碗粥。</p><p class="ql-block"> 二叔不过意,在筐里拿了一个小香瓜,洗洗用刀切成几瓣,每人分了一瓣。并且信誓旦旦哄我们说:“中午卖瓜回来,所剩下来的香瓜全都给你们吃。”</p><p class="ql-block"> 中午放学回家,看到二叔又来我家吃中饭,大姐忙问二叔:“香瓜呢?”二叔难为情地对我们说:“都卖光了。”我们姐弟几个面面相觑,感到十分失望。那个年代,想吃个香瓜都很难,那像现在,想吃什么?拿钱买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 看电影</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看电影,不像现在只要有钱就能随意地看。那时候看电影,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记得大姐平时同林大妈家的林大姐关系最好,俩人相处的就像亲姐妹一样,遇到好看的电影,俩人就一起去看。有时,被我知道后,我就跟大姐说:“我也想去看电影。”大姐说:“这次没票了,等下次买好票,带你一块去看电影。”</p><p class="ql-block"> 但每次看电影都是大姐买的票,次数多了,总觉得不过意。于是我就动脑筋,想出来一个办法,电影院卖的票是我家西边印刷厂印的,刚好,印刷厂有我两个同学,找几张末印过年月日的空白电影票还是能办到的。于是,买一张真票做样子,空白票用红笔慕仿真票写一张,然后,将写好年月日的假票放在真票下边,冒充真票。好在,电影院的检票人,由于年岁大了,老眼昏花,很容易就蒙混过关的。这都是小时候没钱想出来的馊主意。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好意思再去看不花钱的电影了。</p> <p class="ql-block"> 看戏</p><p class="ql-block"> 在一九七八年底的某一天,准确时间记不得了,我从陈洋公社南滩大队七队知青点回家,看到我滨海老家的四叔刘义春带着女儿刘大娟刚好来到我家,我爸妈看到他们十分高兴,特地嘱咐大姐去街上买好多菜,招待老家来的四弟和大侄女,吃饭时,四叔说:“他去年调到滨海淮剧团工作了,这次剧团到射阳演出《秦香莲》,他是团里的主要演员之一,团里有规定,团长和每位主要演员都有两张关系票。”我四叔把两张戏票送给了爸妈,爸妈知道大姐和我喜欢看戏,又把票给了我们,我和大姐欣喜若狂,早早吃了晚饭,来到了剧场旁边的这条老街。 </p><p class="ql-block"> 这条老街名叫永胜街,东西走向,平时人流不多,但今晚却是人潮涌动。街两边的小店,一家挨一家,每一家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各种风味小吃、花片、玻璃球、小风车,应有尽有。虽然每家店面不大,但生意却很红火。你看!小贩们扯开嗓子冲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声地吆喝着,有的嗓音燎亮,有的喊声沉远,高一声低一声,彼此起伏。有卖瓜子、花生、葵花籽的;有卖西瓜、棒冰、河雀螺蛳的;有卖梨、柿子、菱角、荸荠的;有卖香烟、糖年糕、麦芽糖的;还有卖红薯的农村大爷,也在人群旁不停地呟喝着。</p><p class="ql-block"> 进到戏园里,赶紧对号入座,今晚是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裔小萍担任淮剧《秦香莲》的主演。一阵锣鼓声响,大幕徐徐拉开。只见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送丈夫陈世美赴京城赶考,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秦香莲边走边唱道:“送夫送到长亭外,离别时,千言万语心中埋。愿郎君,一路平安身康泰,愿郎君,魚跳龙门步进阶。”陈世美望着秦香莲和一双儿女唱道:“攻读诗书十余载,悬梁锥股,寒窗能挨,但愿得身穿龙袍,把乌纱戴,系红花,京都内外,跨马游街。……”两人那纯正的淮剧唱腔,赢得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鼓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p><p class="ql-block"> 全剧通过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被招驸马。妻子秦香莲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被逐。至包拯前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嗣"。</p><p class="ql-block"> 包拯将陈世美召到开封府,好言相劝,话不投机。令秦与对质,陈世美自恃国戚,强词狡辩,包拯怒欲铡之。……皇姑、太后闻讯阻刑……包拯不顾,铡死陈世美。</p><p class="ql-block"> 整部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淮剧表演艺术家裔小萍扮演的秦香莲,形象秀美,唱表俱佳。尤其是独具魅力的淮剧唱腔,“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她手牵的小女孩就是我四叔的女儿扮演的。一场戏,从头至尾直看的我和大姐心神荡漾,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散场后大姐请我到工农兵小吃部吃了一碗小馄饨和一盘老街锅贴,然后姐弟俩兴高采烈地哼着淮剧小调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尾声</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5月11日是父母的百年纪念日,我们姐妹兄弟又相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往事。特别看到大姐花白的头发时,我真的感叹于时间犹如白驹过隙,更感叹岁月的无情。总觉得大姐还像过去那样年轻漂亮。 </p><p class="ql-block"> 中国作家杨绛说过:“我最大的成就是我有一个好家。”把家经营好,是一生最好的投资。这一点我大姐做到了。她不仅把家经营好,还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勉尽力做事,脚踏实地做人。孙子、孙女在名牌大学读书,是让人羡慕的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半生父母恩,一世姐弟情。”大姐经常对我们说:“她这一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生她养她的父母,更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作者:刘德明</p> <p class="ql-block">主编:李龙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