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15日,春光明媚、气候宜人。上午九时,韶关市老干部大学文学班一行十余人在徐国英老师(原市文联副主席、现任文学班老师)以及两位正副班长带领下,驱车来到仁化县石塘镇,一同参观和瞻仰了红色革命基地双峰寨;观看和欣赏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亮姐》的表演;游览了石塘古村;实地观摩了石塘米酒的农家制作酒坊和酿造技艺,大家一起兴致勃勃地品尝和分享了石塘各种米酒的甘甜和醇香。</p> <p class="ql-block">双峰寨,坐落在仁化县城西19公里的石塘镇,始建于清光绪已经亥年(1899年),由李自胜筹金三万,前后用了十二年时间建成,大革命时期石塘乡农会在此办公,又是与反动派作斗争的红色堡垒。</p> <p class="ql-block">双峰寨呈长方形,石灰及青砖砌成,主体建筑包括主楼一个和炮楼四个,东西两面城墙中间各有望台,其间有围墙相连,四个炮楼均为四层,主楼五层,围墙四面均建有瓦面盖顶的廊,联通包括主楼在内的几个角楼,值更守望相助。</p> <p class="ql-block">徐国英老师是仁化石塘人,十分热爱和眷念家乡的民俗风情、一草一木。这次第二课堂,他既是热情的向导、又是耐心的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双峰寨总占地面积为8518.6平方米,坐北向南,平面呈四方形,中间是空坪,建筑主体由石灰石、青砖、灰砂砌筑。</p> <p class="ql-block">仁化暴动高潮时期,700余名军民凭借双峰寨这个堡垒,在中共仁化县委的领导下,与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英勇抗击,黄梅林等400余军民壮烈牺牲,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双峰寨”,史称“双峰寨保卫战”。</p> <p class="ql-block">走廊每隔3.9米有一小枪眼,共有55个小枪眼,角楼居高临下,能从不同角度消灭各方来犯之敌。</p> <p class="ql-block">双峰寨是20世纪20年代石塘农民运动的红色战斗保垒。今天,我们站在双峰寨内,眼前似乎又展现出当年一幕幕你死我活的浴血奋战:国民党一个团会同地主武装包围了双峰寨。在威迫投降无效的情况下,从4月8日起连续用迫击炮、大炮轰击,但由于寨墙高大坚固,敌人炮击受阻。于是,敌人采取“水火并攻”的战术,在寨外四周的水塘边筑起矮墙,挖塘放水,以断绝寨内水源。同时,强迫农民交茅草,对方在寨外西北角一带,企图用火烧寨。守寨军民首先用土炮把敌人的矮墙摧毁,然后用自制成的“守火炮”(用棉球浸透煤油作炮弹,放在土炮里发射)对准草堆发射,使草堆着火化为灰烬,粉碎了敌人“水火并攻”的计划。敌人久攻不下,又变换花招,使用“铁乌龟”(用铁板做盖,下有四个轮子,内可藏两人和炸药)进攻。在炮火掩护下,推进到寨墙角企图爆破寨墙,守寨军民居高临下,当“铁乌龟”进至寨脚时,即抛下一块块巨石把“铁乌龟”砸烂。不久,敌人又利用寨东侧一间民房的四面墙壁,强迫农民填土筑台,企图居高临下,炮击寨内。守寨军民利用两门土炮,对准泥台轰击,击崩泥台墙壁,敌人的进攻计划又告破产。恼羞成怒的敌人调来了大炮,向寨西南角连续发射了60多发炮弹,将寨墙击穿并掩护云梯队冲锋。守寨军民临危不惧,待敌人爬到一半时,各种武器一起发射,打得敌人抱头逃窜。面对高大的城墙和斗志高昂的守寨军民,敌人束手无策。11月初,敌人出动飞机进行轰炸,同时集中兵力发起冲锋,都一一被英勇不屈的守寨军民击退,由于敌人的长期围攻,使寨内发生了严重的困难:水井干枯、盐油将尽,加上疾病流行,又缺少医药,寨内军民已病死了200多人。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守寨军民决定突围。11月11日晚,守寨军民分三路在夜色的掩护下突围,50多名战士突破敌人防线,进入斯溪山坚持武装斗争。第二天,敌人冲开寨门,寨内残病军民200多人被捕,其中100多人惨遭杀害。在长达8个月的双峰寨保卫战中,守寨军民400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双峰寨。革命英烈们永垂不朽,我们一定要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坚守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1928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高度评价石塘寨保卫战是“农民运动最伟大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石塘古村,清朝咸丰年前是一个千家村。目前石塘村仍是仁化县境内最大的自然村,村庄房屋的徽派建筑,风格古朴,雕梁画栋,做工考究,不少堪称建筑艺术精品。村中街道复杂,纵横交错,全部用鹅卵石铺就,陌生人进到村里,转了几下就会迷路,很难走得出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石塘古村的街头巷尾,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宁静的时代。古村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厚重。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村的故事,令我们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月亮姐》是源自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石塘古村的一种传统民俗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歌曲最初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p> <p class="ql-block">相传《月姐歌》出自唐代宫妃之口而传于民间。当时有一位名叫月莲的女子被选入宫中作妃子,在高楼深宫中,既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甚至连见面的机会也没有;又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亲人,囚困之苦无法排遣,每日对花流泪,望月伤心。在一次中秋之夜,她伫立在观鱼池旁,浩月如银,思乡之情,难以自抑,想到家中的父母和亲人一定也在仰望明月,思念自己。她悲从中来,于是她对着月亮用歌声来倾诉自己的苦情。深夜的歌声如泣如诉,凄婉动人,感动了站在不远处的一位太监。太监决定帮助她逃出皇宫,领着她从宫中的水涵中爬了出来。宫中发现妃子月莲逃走,下令四处缉拿。月莲不敢回自己家,只好乔妆打扮,东躲西藏。最后,走到石塘族人的村庄旁(当时的石塘村人还居住在陇西一带,至明朝才逐步迁移至现在的石塘村),昏倒路旁,被石塘村族人救醒,并带回村里。月莲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善良的石塘人看见月莲妃子可怜,便冒着极大的危险,把她藏在族人之中。月莲慢慢融入到了石塘人中,和妇女们一起绣花做鞋。在向石塘人学习操持家务的过程中,也把她在宫中对着月亮所唱的歌,教给姑娘们唱,《月姐歌》便逐渐在石塘村的妇女们中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月姐歌》流传到民间之后,不断吸收民间的文化养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化,逐渐形成了一种设立歌堂演唱的固定模式。每年中秋节,不同姓氏宗族间,各自设立歌堂,唱《月姐歌》成了石塘妇女们的一大盛事。</p> <p class="ql-block">在石塘古村,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村里的妇女会聚集在一起,通过唱《月姐歌》和跳月舞来庆祝中秋节。</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仁化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月姐歌》不仅在农村中传承,还被重新挖掘和编排,登上了更大的艺术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此外,村里的孩子们也参与其中,从小学习唱《月姐歌》,确保这一传统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观看了《月亮姐》的表演,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魅力,以及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文学班学员们和月亮姐姐们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仁化石塘镇,酒香弥漫,户户都是酒坊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酒的海洋。这里的酿酒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了数百年,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走进石塘镇,各每户人家门前都挂着自家的酒旗,随风飘扬,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酒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石塘镇内,你会看到街道两旁摆满了酒缸和酒坛,各种大小的酒具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酿酒秘方,选用优质的五谷杂粮作为原料,经过精心酿制,酿造出口感醇厚、香气扑鼻的美酒。酿酒师傅们手法熟练,匠心独具,他们用心酿造的每一滴酒都蕴含着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石塘堆花米酒采用当地优质的地下水源,祖传秘制酒饼以及传统工艺纯手工酿制而成,集色清、气香、味醇、质好、口感宜人于一身,在粤北颇有名气,凡到此一游的外地游客,都不会忘记捎上几斤。</p> <p class="ql-block">闻一闻陈年米酒,真香!</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他们会拿出自家的美酒款待客人,分享这份来自心底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在石塘镇,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石塘人的情感,见证了小镇的历史变迁。这里的酒坊,犹如一颗颗明珠,点缀着这个美丽的小镇,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韵味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和图片源自文学班学员和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