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忆】儿童节的记忆

陈定乾

<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520774</p><p class="ql-block">文/陈定乾</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零后出生的我们,或许压根就没有什么“六一”儿童节的记忆。想必一定是条件有限,特别是偏僻农村地区的孩子,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哪有闲情逸致去想入非非,遇见“六一”,最多也是三三俩俩的孩子凑在一起,滚滚铁环,抽抽老牛,跳跳方格,或是排成长龙,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算是对“六一”儿童节隆重的庆典和献礼。偶尔,学校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同学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新衣,列队唱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红星闪闪放光彩”之类的红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从农村地区一跃而成为所谓的城镇居民,有了一份在当时还算稳定的收入,后爱人和女儿也随迁入疆,全家一起在一家远离市区的工矿企业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这家工矿企业,出身确实不凡。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国上将王震将军亲自带领兵团将士,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需要而成立的企业。它依山傍水,横亘在天山山脉深处216国道旁,距离乌鲁木齐大约八十余公里。在当时,这家工矿企业,为乌鲁木齐和新疆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当地政府和人民器重和厚爱,多次受到上级政府表彰鼓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对于早期的乡村,九十年代的城镇生活无异于天堂。孩子们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也不用像我们儿时一样,终日在田间地头奔跑……找寻快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十年代中期,待女儿开始进入幼儿园上学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明显改观了不少,女儿也像别的城里孩子一样,有了自己的玩具和伙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九九六年的“六一”儿童节,刚好五岁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有幸参加厂矿小学部组织的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山谷里的天很蓝很蓝,不时,几只叽叽喳喳的鸟儿可劲地唱着欢快的歌儿,似乎刻意和孩子们争抢节日。微风轻抚,天气凉爽,孩子们早早地整理好妆容。看台下,等候观看演出的家长已然人山人海,只等着“六一”儿童节那主持人“现在开始”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点十五分,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在上千人的瞩目里徐徐拉开序幕,只见孩子们穿着整齐划一的服装,笑容满面地走上舞台,开始了各自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次,女儿所在班级的表演节目是一幕交警叔叔的故事。孩子们穿身穿“警察服”,戴着从警察叔叔处借的大盖帽,那模样,那神态,既滑稽,又可笑,稚嫩中透着可爱,童声中沁着威武庄严。最终,女儿所在的班级喜获“六一”儿童节演出金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女儿也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女儿,“六一”儿童节的故事和快乐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有了新的内涵和精彩。</p>